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随着幼儿园课改的不断深入,走内涵发展之路,将办园理念和行动转到满足社会个性化、有特色的优质教育需求上,形成幼儿园园本课程为主导的特色教育已经成为幼教改革的必然趋势。为此,本溪路幼儿园探索以低架构、高开放、多元化的幼儿社团活动为载体,自主开发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从而实现园本课程的不断更新发展,以此彰显“自主活动教育”的办园特色,提升办园品质。
幼儿社团其打破了班级和地域的界限,由幼儿自主报名组团,社团间以有分有合为活动形态,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主要活动方式。其活动形式、活动场地的选择、活动材料的提取需基于对幼儿园融保育与教育为一体的思考。然而,随着社团活动的开展和不断深入,一些隐藏的相关保育问题也随即浮出了水面:
问题一:每到特定季节或者传染病发病高峰期,鉴于预防或干预的需要,幼儿社团活动和联合展演活动就会被迫停止,这样,势必给幼儿园特色课程的有序实施和深入开展带来影响。
问题二:社团活动注重环境的开放性、活动的自主性、材料的丰富性、交往的频繁性等,
置身于混合的开放的动态的活动区域中,对幼儿安全护导、细致保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教师却苦于缺乏对保育工作全程跟进、充分保障的相应的方法策略的支持。
问题三:每周二或三的午点后1小时分别为不同年段幼儿社团活动时间,保育员如何在日常保育操作与配合参与社团方面打好时间差,做到合理兼顾、平衡到位?
问题四:每当混合社团活动结束,面临四散分离的幼儿、使用过的物品、活动材料,保育员如何及时跟进保洁消毒,给予合适的保育护理?
问题五:每当社团联展活动时,多个班级师生加上家长的参与、集中,怎样有效克服相对人口密集、空间闭塞、空气不畅等的公共场所环境条件的弊端,以干预潜在的疫情危机,也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立足幼儿社团活动,就如何兼顾“传承办园特色”和“确保幼儿健康”、融合“关注全面发展”和“增强保教意识”?如何改善保育环境、实施合适的保育行为,开展有效的保育支持性策略等进行探索,以促进和保护幼儿健康,确保保教融合下的幼儿社团活动课程的有序实施和推进,从而促进幼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成长。
二、理论依据
我国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也制订了相应的儿童保护条例和政策,确保儿童能通过保育、教育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对儿童进行教育保育机构的幼儿园,更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从现代健康观念出发,科学的认识保育,用正确的保育观呵护幼儿,强化保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在不同岗位上履行各自的保育职责,发挥保育功能,体现保育的全面性,积极主动的为幼儿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和条件。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不仅要注重幼儿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及质量,而且要重视做好保育工作。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必须是对儿童身心的全面关爱与呵护。不但要对幼儿饮食、睡眠、盥洗等方面进行照顾,还必须注重科学地促进其身心发育、认知发展、个性形成。在这些方面对幼儿产生影响的既有保育的作用又有教育的作用。因此幼儿园的保育必须与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只有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才能实现保教合一。
三、概念界定
幼儿社团活动:在本课题中,社团指的是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特点、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提供由幼儿自主选择参与并组成的、具有特定运作模式的活动组织。
支持性:所谓的支持性是指合适、恰当的,与某事不冲突、相吻合,并能顺应和促进发展的状态。
保育支持性策略:是指在社团开展过程中,需要在全程关注、跟进的基础上去深入的分析,就有效保育实施积极的支持和引导的操作性策略 。
四、实施策略
(一)培训先导与跟进策略
是指根据《指南》中有关保育工作观念、精神的要求,针对存在于社团活动又为教师、保育员工作中迫切需要了解、解决的内容或问题而開辟多渠道的保育观念、技能培训的一种策略。
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1.文件精神和保育观念
科学解读保育,理解保育的涵义、正确认识保育的价值,由侧重“保”到注重“育”,对幼儿的关注视角从“安全保护与卫生”扩展到“实施教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保健”。
2.传染病预控知识
通过“为什么要消毒?”、“如何使用不同方法进行规范操作?”、“消毒后怎样的情况下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 传染病种类病症、流行过程、传播途径和有效预控措施”等知识进行宣传辅导。
3.社团活动中保育工作岗位要求和操作程序
以现场观摩、录像回放、案例跟踪等形式层层剖析每个过程环节,对其中有关保育的具体指导内容与操作方法进行分析反思,组织经验交流,寻找有效、规范、到位的协助支持方法。
(二)角色配合与互补策略
在幼儿社团实践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保育员起辅助作用,两者具有双重角色,各司其责又互相补位,缺一不可。
(一)教师
1.周密思考社团活动中的细节:如在创设社团活动环境时,考虑区域空间的大小、空气的流通的情况、幼儿出入的便捷、所选择的物品材料能否便于清洁或消毒等因素。
2.报名组团时,有意识地控制幼儿人数在15名左右,控制单位空间内人数密度,便于活动时日常观察和护导,发挥环境的保育功能。
3.注重心理保育,关爱心灵,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同时关注幼儿之间的相互促进、同伴互助,以此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活动氛围,减缓他们的压力,保持平衡心态。.
(二)保育员
围绕社团活动全程开展的轮回循环,通过现场的观摩和研讨,在平等互动的交流研讨中,我们就活动中保育员适宜的角色定位、观察点、站位、介入时机等达成以下共识,提出保育工作要点: 1.活动前:充分准备,及时调整——创设幼儿适宜环境
在活动前,保育员除了做好常规的准备外,如:提醒幼儿喝水如厕、检查好幼儿着装,提前与教师沟通,熟知每次活动环境创设的要求等,还要积极配合教师细心巡查材料和场所的安全,尽早消除可能发生意外事故的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要配合教师注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保证幼儿能顺利地自主到达各个社团基地参加活动。
2.活动中:顺应需要,适时介入——护导幼儿顺利报到
活动时,保育员看护在每个楼层的楼梯口,提醒幼儿安全上下楼梯、不推挤、不奔跑。每逢雨天,尤其注意保持地面的干爽,确保幼儿行走安全;细心观察每个过往的孩子,注意观察幼儿的身体情况,情绪,遇到寻找困难或求助的孩子,耐心给予帮助解决,进行安全护导。
3.活动后:细节着眼,关爱幼儿——引导幼儿健康发展
活动后的保育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保育员可提醒幼儿洗手、适量喝水,协助调节幼儿的情绪,注意配合教师做好稳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从兴奋状态转化到平和状态。
(三)现场观测与跟踪策略
是指通过现场观摩、数据检测等方式截取社团活动现场情况,正视活动中的保育现状,分析查找原因,并积极进行探索性反思、调整,探寻解决途径的一种策略。
我们组织人员现场观摩社团活动,从细致保育的角度重新梳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着重在社团活动地点的安排、活动材料的选择、活动人数的配比、活动周次的衔接等方面,尽可能地周到考虑和及时调整。如一再调配,将巧手社团、建构社团活动地点分别安排在了空间开放、宽敞的创意坊和三楼宽走道内。建构社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跟踪,在传染病易发季节,又拆一为二,按中大班年龄段分别安排到三楼和二楼走道进行,这样降低了同一空间内的活动人次,减少或避免了了交叉感染的可能几率;在材料的选择和收集上,在美观、实用、就地的基础上,也逐渐考虑了安全、容易消毒等因素:纸类材料(阳光暴晒、紫外线灯照射,空气湿度较大时,晒的次数可以增加)。泡沫塑料材料(消毒擦拭一用一消毒,因为孩子每次活动都要在泡沫垫上蹲或坐的,所以要一用一消毒)。软木材料(可以完成一个主题消毒1次,方法擦拭)。另外,还因铺设泡沫地板而后继为每位幼儿配备了鞋套,以此减少源于地板的灰尘和细菌感染。每逢天高气爽的日子,老师会带领幼儿搬运纸质材料到太阳光下曝晒。通过跟踪分析,还调整了该社团活动轮次的间隔时间,为各种材料的充分消毒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四)专家引领与研究策略
是指充分利用杨浦区推行学校卫生“1+5+X”标准化要求开展“医生进校园”行动的契机,充分借助进校医生的专业资源优势,在关注社团活动过程中,进行一线发现、指导和引领,切实解决存在问题和创新保育思路的一种策略。
医生专家每学期来园作一次讲座,社区医生定期每两周来园和保健老师参与社团活动的现场观察,了解活动场地空气流通和提供活动材料等情况,观察各社团活动是否按照要求开展活动和是否遵守规则,多方听取教师和保育员操作中的意见和建议,对有益的建议采纳加以实践,对问题较多的环节加以督促,使社团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同时针对展演期间场地拥挤的困惑进行了协同研究与实践指导。
(五)把握规则与推广策略
是指选取某一社团开展全程保育规范试点,及时筛选、提炼,将有益的经验方法进行总结、宣传和推广的策略。
《纲要》总则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主题社团活动是混合活动的模式,因此在开展过程中,更需要有细致、规范的保育及时跟进和支撑保驾。我们选取了建构社团开展前期的试点工作,从教师、保育员及幼儿三个纬度逐步设计、实施和调整研讨内容,积累、梳理和总结操作环节的方法经验,并进行反复验证和推广。幼儿方面,利用故事、谈话、现场情景再现、现场张贴操作步骤图进行提示等方法,注重培养和督促幼儿自主完成活动前后的保育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研究效果
1.增强意识 提升专业
课题的开展深化了全体教工对保育理念的认识,树立保教结合、保教合一的思想,促进了保育行为的转变;明确双重角色定位,通过现场观摩和研讨等活动,提升和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进一步细致、规范了社团活动中的保育行为;关注每位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开展心理保育,促进了保教质量的提高,从而保障了幼儿健康发展,使主题社团活动在运行上彰显全面化、规范化、有序化的態势。
2.尝试自护 提高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在旨在彰显“自主教育”、发展幼儿自主能力的社团活动中,我们围绕幼儿活动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和危险处境的认识与应对、各环节中可能发生的保育问题等,安排适宜的自我保护教育内容,并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方法探索、行为尝试、方法习得、分享经验等,尝试自我保护,提高了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活动适应性,逐步形成健康行为方式。
3.降低发病 初见成效
在认真做好日常常规保育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社团活动的特点,在医生专家指导和不断实践探索中,采取了针对性的一系列策略,形成三方合力,有效地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和蔓延,从而保证了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推进。
六、建议与思考
本课题的研究,是一段重新认识孩子,重新定位教师、保育员,重新认识保育的过程。我们觉得:只有以保教融为一体的理念为先导,全员、全面、全程实施推行,才能开展有效保育,从而促进幼儿园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深入;只有学会学习与反思,才会激发实践中的灵性,加强教师、保育员对保教融为一体的深层解读和行为的有效落地。
随着保教融为一体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保育员的角色和定位也在发生变化。在开展幼儿社团活动中,幼儿园引导保育员树立正确的保育观念和角色意识,为保育员架设从理念通往实施的桥梁,提升保育员的工作和实践能力,实现了从幼儿生活的照料者、活动的旁观者到社团活动的参与者和配合者的转变,能主动地运用适宜的保育策略引导和支持孩子的社团活动。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保育员保教配合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保育员内隐的决策清晰和明确起来,成为一个自觉的保育工作者,才能让每个孩子得到多元发展、健康成长。
在充分利用进校医生的专业优质资源,寻求专家的支持与帮助,进一步增强医教结合力度和实效性,以实现幼儿园、幼儿、进校医生等的多方共赢方面,将是一个继续探寻的过程。
随着幼儿园课改的不断深入,走内涵发展之路,将办园理念和行动转到满足社会个性化、有特色的优质教育需求上,形成幼儿园园本课程为主导的特色教育已经成为幼教改革的必然趋势。为此,本溪路幼儿园探索以低架构、高开放、多元化的幼儿社团活动为载体,自主开发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从而实现园本课程的不断更新发展,以此彰显“自主活动教育”的办园特色,提升办园品质。
幼儿社团其打破了班级和地域的界限,由幼儿自主报名组团,社团间以有分有合为活动形态,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主要活动方式。其活动形式、活动场地的选择、活动材料的提取需基于对幼儿园融保育与教育为一体的思考。然而,随着社团活动的开展和不断深入,一些隐藏的相关保育问题也随即浮出了水面:
问题一:每到特定季节或者传染病发病高峰期,鉴于预防或干预的需要,幼儿社团活动和联合展演活动就会被迫停止,这样,势必给幼儿园特色课程的有序实施和深入开展带来影响。
问题二:社团活动注重环境的开放性、活动的自主性、材料的丰富性、交往的频繁性等,
置身于混合的开放的动态的活动区域中,对幼儿安全护导、细致保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教师却苦于缺乏对保育工作全程跟进、充分保障的相应的方法策略的支持。
问题三:每周二或三的午点后1小时分别为不同年段幼儿社团活动时间,保育员如何在日常保育操作与配合参与社团方面打好时间差,做到合理兼顾、平衡到位?
问题四:每当混合社团活动结束,面临四散分离的幼儿、使用过的物品、活动材料,保育员如何及时跟进保洁消毒,给予合适的保育护理?
问题五:每当社团联展活动时,多个班级师生加上家长的参与、集中,怎样有效克服相对人口密集、空间闭塞、空气不畅等的公共场所环境条件的弊端,以干预潜在的疫情危机,也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立足幼儿社团活动,就如何兼顾“传承办园特色”和“确保幼儿健康”、融合“关注全面发展”和“增强保教意识”?如何改善保育环境、实施合适的保育行为,开展有效的保育支持性策略等进行探索,以促进和保护幼儿健康,确保保教融合下的幼儿社团活动课程的有序实施和推进,从而促进幼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成长。
二、理论依据
我国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也制订了相应的儿童保护条例和政策,确保儿童能通过保育、教育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对儿童进行教育保育机构的幼儿园,更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从现代健康观念出发,科学的认识保育,用正确的保育观呵护幼儿,强化保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在不同岗位上履行各自的保育职责,发挥保育功能,体现保育的全面性,积极主动的为幼儿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和条件。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不仅要注重幼儿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及质量,而且要重视做好保育工作。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必须是对儿童身心的全面关爱与呵护。不但要对幼儿饮食、睡眠、盥洗等方面进行照顾,还必须注重科学地促进其身心发育、认知发展、个性形成。在这些方面对幼儿产生影响的既有保育的作用又有教育的作用。因此幼儿园的保育必须与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只有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才能实现保教合一。
三、概念界定
幼儿社团活动:在本课题中,社团指的是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特点、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提供由幼儿自主选择参与并组成的、具有特定运作模式的活动组织。
支持性:所谓的支持性是指合适、恰当的,与某事不冲突、相吻合,并能顺应和促进发展的状态。
保育支持性策略:是指在社团开展过程中,需要在全程关注、跟进的基础上去深入的分析,就有效保育实施积极的支持和引导的操作性策略 。
四、实施策略
(一)培训先导与跟进策略
是指根据《指南》中有关保育工作观念、精神的要求,针对存在于社团活动又为教师、保育员工作中迫切需要了解、解决的内容或问题而開辟多渠道的保育观念、技能培训的一种策略。
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1.文件精神和保育观念
科学解读保育,理解保育的涵义、正确认识保育的价值,由侧重“保”到注重“育”,对幼儿的关注视角从“安全保护与卫生”扩展到“实施教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保健”。
2.传染病预控知识
通过“为什么要消毒?”、“如何使用不同方法进行规范操作?”、“消毒后怎样的情况下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 传染病种类病症、流行过程、传播途径和有效预控措施”等知识进行宣传辅导。
3.社团活动中保育工作岗位要求和操作程序
以现场观摩、录像回放、案例跟踪等形式层层剖析每个过程环节,对其中有关保育的具体指导内容与操作方法进行分析反思,组织经验交流,寻找有效、规范、到位的协助支持方法。
(二)角色配合与互补策略
在幼儿社团实践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保育员起辅助作用,两者具有双重角色,各司其责又互相补位,缺一不可。
(一)教师
1.周密思考社团活动中的细节:如在创设社团活动环境时,考虑区域空间的大小、空气的流通的情况、幼儿出入的便捷、所选择的物品材料能否便于清洁或消毒等因素。
2.报名组团时,有意识地控制幼儿人数在15名左右,控制单位空间内人数密度,便于活动时日常观察和护导,发挥环境的保育功能。
3.注重心理保育,关爱心灵,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同时关注幼儿之间的相互促进、同伴互助,以此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活动氛围,减缓他们的压力,保持平衡心态。.
(二)保育员
围绕社团活动全程开展的轮回循环,通过现场的观摩和研讨,在平等互动的交流研讨中,我们就活动中保育员适宜的角色定位、观察点、站位、介入时机等达成以下共识,提出保育工作要点: 1.活动前:充分准备,及时调整——创设幼儿适宜环境
在活动前,保育员除了做好常规的准备外,如:提醒幼儿喝水如厕、检查好幼儿着装,提前与教师沟通,熟知每次活动环境创设的要求等,还要积极配合教师细心巡查材料和场所的安全,尽早消除可能发生意外事故的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要配合教师注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保证幼儿能顺利地自主到达各个社团基地参加活动。
2.活动中:顺应需要,适时介入——护导幼儿顺利报到
活动时,保育员看护在每个楼层的楼梯口,提醒幼儿安全上下楼梯、不推挤、不奔跑。每逢雨天,尤其注意保持地面的干爽,确保幼儿行走安全;细心观察每个过往的孩子,注意观察幼儿的身体情况,情绪,遇到寻找困难或求助的孩子,耐心给予帮助解决,进行安全护导。
3.活动后:细节着眼,关爱幼儿——引导幼儿健康发展
活动后的保育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保育员可提醒幼儿洗手、适量喝水,协助调节幼儿的情绪,注意配合教师做好稳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从兴奋状态转化到平和状态。
(三)现场观测与跟踪策略
是指通过现场观摩、数据检测等方式截取社团活动现场情况,正视活动中的保育现状,分析查找原因,并积极进行探索性反思、调整,探寻解决途径的一种策略。
我们组织人员现场观摩社团活动,从细致保育的角度重新梳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着重在社团活动地点的安排、活动材料的选择、活动人数的配比、活动周次的衔接等方面,尽可能地周到考虑和及时调整。如一再调配,将巧手社团、建构社团活动地点分别安排在了空间开放、宽敞的创意坊和三楼宽走道内。建构社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跟踪,在传染病易发季节,又拆一为二,按中大班年龄段分别安排到三楼和二楼走道进行,这样降低了同一空间内的活动人次,减少或避免了了交叉感染的可能几率;在材料的选择和收集上,在美观、实用、就地的基础上,也逐渐考虑了安全、容易消毒等因素:纸类材料(阳光暴晒、紫外线灯照射,空气湿度较大时,晒的次数可以增加)。泡沫塑料材料(消毒擦拭一用一消毒,因为孩子每次活动都要在泡沫垫上蹲或坐的,所以要一用一消毒)。软木材料(可以完成一个主题消毒1次,方法擦拭)。另外,还因铺设泡沫地板而后继为每位幼儿配备了鞋套,以此减少源于地板的灰尘和细菌感染。每逢天高气爽的日子,老师会带领幼儿搬运纸质材料到太阳光下曝晒。通过跟踪分析,还调整了该社团活动轮次的间隔时间,为各种材料的充分消毒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四)专家引领与研究策略
是指充分利用杨浦区推行学校卫生“1+5+X”标准化要求开展“医生进校园”行动的契机,充分借助进校医生的专业资源优势,在关注社团活动过程中,进行一线发现、指导和引领,切实解决存在问题和创新保育思路的一种策略。
医生专家每学期来园作一次讲座,社区医生定期每两周来园和保健老师参与社团活动的现场观察,了解活动场地空气流通和提供活动材料等情况,观察各社团活动是否按照要求开展活动和是否遵守规则,多方听取教师和保育员操作中的意见和建议,对有益的建议采纳加以实践,对问题较多的环节加以督促,使社团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同时针对展演期间场地拥挤的困惑进行了协同研究与实践指导。
(五)把握规则与推广策略
是指选取某一社团开展全程保育规范试点,及时筛选、提炼,将有益的经验方法进行总结、宣传和推广的策略。
《纲要》总则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主题社团活动是混合活动的模式,因此在开展过程中,更需要有细致、规范的保育及时跟进和支撑保驾。我们选取了建构社团开展前期的试点工作,从教师、保育员及幼儿三个纬度逐步设计、实施和调整研讨内容,积累、梳理和总结操作环节的方法经验,并进行反复验证和推广。幼儿方面,利用故事、谈话、现场情景再现、现场张贴操作步骤图进行提示等方法,注重培养和督促幼儿自主完成活动前后的保育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研究效果
1.增强意识 提升专业
课题的开展深化了全体教工对保育理念的认识,树立保教结合、保教合一的思想,促进了保育行为的转变;明确双重角色定位,通过现场观摩和研讨等活动,提升和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进一步细致、规范了社团活动中的保育行为;关注每位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开展心理保育,促进了保教质量的提高,从而保障了幼儿健康发展,使主题社团活动在运行上彰显全面化、规范化、有序化的態势。
2.尝试自护 提高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在旨在彰显“自主教育”、发展幼儿自主能力的社团活动中,我们围绕幼儿活动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和危险处境的认识与应对、各环节中可能发生的保育问题等,安排适宜的自我保护教育内容,并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方法探索、行为尝试、方法习得、分享经验等,尝试自我保护,提高了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活动适应性,逐步形成健康行为方式。
3.降低发病 初见成效
在认真做好日常常规保育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社团活动的特点,在医生专家指导和不断实践探索中,采取了针对性的一系列策略,形成三方合力,有效地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和蔓延,从而保证了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推进。
六、建议与思考
本课题的研究,是一段重新认识孩子,重新定位教师、保育员,重新认识保育的过程。我们觉得:只有以保教融为一体的理念为先导,全员、全面、全程实施推行,才能开展有效保育,从而促进幼儿园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深入;只有学会学习与反思,才会激发实践中的灵性,加强教师、保育员对保教融为一体的深层解读和行为的有效落地。
随着保教融为一体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保育员的角色和定位也在发生变化。在开展幼儿社团活动中,幼儿园引导保育员树立正确的保育观念和角色意识,为保育员架设从理念通往实施的桥梁,提升保育员的工作和实践能力,实现了从幼儿生活的照料者、活动的旁观者到社团活动的参与者和配合者的转变,能主动地运用适宜的保育策略引导和支持孩子的社团活动。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保育员保教配合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保育员内隐的决策清晰和明确起来,成为一个自觉的保育工作者,才能让每个孩子得到多元发展、健康成长。
在充分利用进校医生的专业优质资源,寻求专家的支持与帮助,进一步增强医教结合力度和实效性,以实现幼儿园、幼儿、进校医生等的多方共赢方面,将是一个继续探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