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与学应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行为,教要得法,学要主动。曾经看到过一则故事:一位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让家长很苦恼。有一天,父亲无意中把一个椰子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饭碗,结果那天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他就能自己吃下去。这种“椰壳效应”,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如果在教学上我们也多从学生的兴趣考虑设计教学,该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学生新、求异的思维需求,那么,我们还会担心学生不想学、没兴趣吗?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一节课,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识水平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不仅讲得生动,妙趣横生,而且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如果照本宣科,不仅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兴趣全无,而且事倍功半。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效果,急需我们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参与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转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合理的运用参与式教学才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无穷乐趣,他们才能真正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形式。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
二、巧用探究、讨论、辩论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在讲解“西安事变”的有关内容时,有位学生质疑:该不该放蒋介石。我觉得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促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探究。于是我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争辩。全班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讨论中去。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从而培养了能力,加深了对西安事变的理解,接受了教育。在教学中多运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辩论的方式由于强调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更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巧设活动课,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
在正常历史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布置活动课的题目,发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归纳知识、提取要点。这样,教师则改变了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状况,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学生也事先准备好了大量的学习素材,课上他们踊跃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探究式学习,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见,适时地开展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归纳、对比等思维能力。不过,教师在学生设计题目、进行合作交流时要适时给予知道,尤其是课堂上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以致实效不大。
四、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
历史材料是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运用历史材料,便于正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通过分析史料,可以锻炼并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課堂上,材料的运用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方面,史料的引入,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而对历史的理解,又会加速历史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史料可用于对历史理性知识的分析,即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结果的认识。同时,史料不仅能充实历史理论教学,而且还注意史论结合。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理论教学的需要而忽视对史实的讲述,只有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历史理论教学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避免了空洞的分析说教,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深刻、充实的认识。当然,活用史料也适应了近几年高考的需要。这几年的许多历史高考试题都大量引用新的史料,而且要求学生不但能读懂史料还要能概括、凝练史料,如果我们不能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在高考中肯定不能得心应手。
总之,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想使历史课堂效益有大的飞跃,就必须从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入手,深入学习新课改有关文件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我们老师要注意史学观念及评价学生方式的转变,要用新课改下的三大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来指导历史教学,在评价学生方面要坚持及时肯定的评价方式,要“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前进。唯有如此,新课程才能焕发出创新教育的活力,历史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
二、巧用探究、讨论、辩论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在讲解“西安事变”的有关内容时,有位学生质疑:该不该放蒋介石。我觉得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促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探究。于是我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争辩。全班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讨论中去。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从而培养了能力,加深了对西安事变的理解,接受了教育。在教学中多运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辩论的方式由于强调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更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巧设活动课,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
在正常历史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布置活动课的题目,发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归纳知识、提取要点。这样,教师则改变了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状况,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学生也事先准备好了大量的学习素材,课上他们踊跃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探究式学习,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见,适时地开展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归纳、对比等思维能力。不过,教师在学生设计题目、进行合作交流时要适时给予知道,尤其是课堂上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以致实效不大。
四、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
历史材料是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运用历史材料,便于正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通过分析史料,可以锻炼并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課堂上,材料的运用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方面,史料的引入,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而对历史的理解,又会加速历史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史料可用于对历史理性知识的分析,即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结果的认识。同时,史料不仅能充实历史理论教学,而且还注意史论结合。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理论教学的需要而忽视对史实的讲述,只有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历史理论教学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避免了空洞的分析说教,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深刻、充实的认识。当然,活用史料也适应了近几年高考的需要。这几年的许多历史高考试题都大量引用新的史料,而且要求学生不但能读懂史料还要能概括、凝练史料,如果我们不能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在高考中肯定不能得心应手。
总之,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想使历史课堂效益有大的飞跃,就必须从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入手,深入学习新课改有关文件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我们老师要注意史学观念及评价学生方式的转变,要用新课改下的三大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来指导历史教学,在评价学生方面要坚持及时肯定的评价方式,要“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前进。唯有如此,新课程才能焕发出创新教育的活力,历史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