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师生思维“同频共振”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这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也是教师责任感的外现。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如果在教学中能精心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使学生思维活跃,定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亢奋的求知情绪。例如:当学习平面的基本性质,引出公理和推理之前,可设计如下问题:“把一根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平的桌面上,可以看到直尺整个边缘就落在桌面上,为什么?”“为什么有的自行车的后轮旁只安装一只撑脚?”这是日常生活中见多不怪的现象,可真要追根究底讲明个中原因时,学生却感到茫然。这类问题能让学生产生悬念,急迫地希望知道结果,从而激发了他们极高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思维始于问题,问题的设计,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我们应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设计问题,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举起手来,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在提问时,可精心设计多种问题类型。如多答案型:如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问BC的长是多少?促使学生能全面地考虑问题,做到分析严密,表达严谨。多变化型:x为未知数的方程x2-3mx。m=0中,m为何值时,①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方程有两个绝对值相等的实数根?③方程两根异号?④方程有一根为零?此类题型,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就数学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进行具体分析,作广泛联想,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三、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我们要善于把精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抓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针对A△ABC的顶点坐标在坐标系中变换时,很多学生抓不住变换的实质,可设计以下几个问法①将A△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得到点A1,B1,C1,所得A181C1与△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什么关系?②将A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所得△A282C2与A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什么关系?③将A△ABC的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都减去5,所得AA383C3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搞清变换的实质。
四、问题设计的梯度性
围绕主题,设计一个个有层次、有梯度、由浅入深、拾级而上的问题,可使学生养成条理性知识概念。如“绝对值”一节课,可设计出下列目标思考题:①画出数轴,你能找出来表示6-和一6的点吗?②这两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大小)有何关系?③什么叫绝对值?④正数、0、负数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⑤如何求一个数的绝对值?⑥怎样比较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大小?这里,①②是③的铺垫,④⑤⑥是解决③这一难点的应用。这样设计提问,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为解决“绝对值”这一难点扫清了道路。
数学的问题情境设计,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设计提问,使我们的提问有趣味性、启发性、梯度性和针对性,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展现个性,激发求知欲望,促进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如果在教学中能精心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使学生思维活跃,定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亢奋的求知情绪。例如:当学习平面的基本性质,引出公理和推理之前,可设计如下问题:“把一根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平的桌面上,可以看到直尺整个边缘就落在桌面上,为什么?”“为什么有的自行车的后轮旁只安装一只撑脚?”这是日常生活中见多不怪的现象,可真要追根究底讲明个中原因时,学生却感到茫然。这类问题能让学生产生悬念,急迫地希望知道结果,从而激发了他们极高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思维始于问题,问题的设计,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我们应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设计问题,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举起手来,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在提问时,可精心设计多种问题类型。如多答案型:如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问BC的长是多少?促使学生能全面地考虑问题,做到分析严密,表达严谨。多变化型:x为未知数的方程x2-3mx。m=0中,m为何值时,①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方程有两个绝对值相等的实数根?③方程两根异号?④方程有一根为零?此类题型,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就数学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进行具体分析,作广泛联想,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三、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我们要善于把精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抓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针对A△ABC的顶点坐标在坐标系中变换时,很多学生抓不住变换的实质,可设计以下几个问法①将A△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得到点A1,B1,C1,所得A181C1与△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什么关系?②将A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所得△A282C2与A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什么关系?③将A△ABC的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都减去5,所得AA383C3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搞清变换的实质。
四、问题设计的梯度性
围绕主题,设计一个个有层次、有梯度、由浅入深、拾级而上的问题,可使学生养成条理性知识概念。如“绝对值”一节课,可设计出下列目标思考题:①画出数轴,你能找出来表示6-和一6的点吗?②这两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大小)有何关系?③什么叫绝对值?④正数、0、负数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⑤如何求一个数的绝对值?⑥怎样比较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大小?这里,①②是③的铺垫,④⑤⑥是解决③这一难点的应用。这样设计提问,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为解决“绝对值”这一难点扫清了道路。
数学的问题情境设计,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设计提问,使我们的提问有趣味性、启发性、梯度性和针对性,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展现个性,激发求知欲望,促进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