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没有兴趣,生活没有乐趣,写作更无办法”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通病。阅读氛围不够,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有限,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漠视身边事是中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一问题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难题。如何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积极投入生活,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形成健康高雅的情感认知,进而写出清新明快有价值学生作品,用美的语言,勾勒生活,记录人生,展示风采,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对“广泛阅读融入生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学意见。
一、扩大阅读,融入生活,生成情感认知
1、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积累。针对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来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则是写作的基础。学生阅读得少,知识积累就少,形成的认知就少,写文章时话题自然少,内容少,形式单一,更谈不上方法和技巧。如果能做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从读开始,进而“读”、“写”结合,使二者有机相结合。如果我们的学生爱上了书本,喜欢走上阅读这条充满智慧的道路,充分利用电脑、手机网络和纸质图书,不断地阅读积累,那就真正 “读书破万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致紧锁眉头,无话可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主要是指导学生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入。如教授《再别康桥》时,横向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如《沙扬娜拉》,同时代同乡作家郁达夫的作品,家族亲戚金庸的作品等等。纵向深入阅读了解徐的身世经历,甚至情感纠葛,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启迪学生思考人生,思考情感态度,进而热爱生活,正确生活。
2、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文章注重平时的积累,包括思想、知识、语言等方面的积累。由积累到倾吐,反映了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过程,也揭示了作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解决了作文素材的“来源”的难题,也就解决了“巧妇不用担心无米之炊”的问题。首先我注重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投入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中学生的作文要以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充分地体验生活,获得真实的情境,情感体验。例如,我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时,我不但引导学生想想体会文章所描写的北京(北平)秋天的情景,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体会巴蜀秋天、川滇黔結合地带春天的实物景致。让学生拍摄秋景画面、秋天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学生欣赏,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到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情趣,对秋天有了更美的理解。为学生“我口写我手,我手写我心”做了充分的铺垫。作文就这样同生活紧密相连,克服了作文与生活相脱离,克服了作文与思想相离的弊端。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勇于观察事物、体验事物、感知事物、分析事物,才能积累丰富的题材,真正过好寻找写作素材的难关,把文章写生动耐人寻味。
二、内容把握,环节训练,培养能力水平
“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在我的生活化习作教学中,我很注重内容的指导,突出写作的真实性,言之有物。
1、作文前的指导。这个环节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选取素材。学生作文要把表达什么内容和什么思想认识或情感放在首要的位置。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对待,可以有不同内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同深度和层次的看待事物。不要求用多华丽的语言来展现,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就是最好文章。在这方面,是老师最需要备好课的地方。一节有意义、有启示的课,不仅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开拓视野,还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写出作者真实的情感,真正的认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写的未必一定真人,说的未必一定真事,但一定是按照事物发展规律一定或可能出现的人和可能发生的事,忌无中生有和无病呻吟。
2、修改文章。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不断地修,不断地改,才能有好的习作。首先让学生检查所写的文章,是否符合主题,用词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方面明确修改方向。现代化的教学、办公设备为师生修改作文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要求学生在电脑或者手机生写好文章,反复修改,定稿后再工整地抄写在作文本上。这样既保障了思维的流畅,又能确保文辞和书写的规范。
3、讲评作文,培养能力。让部分学生学习名家的作品,能带给学生很大的收获,学习鉴赏同学的作品更能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同学作品也更具模仿性。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互相的交流讨论,讲评的过程,也是学生习作得以提升的过程。
总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吸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广泛阅读是吸收信息,投入生活实践获得经验体会也是吸收信息。记忆整理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和生活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体会,是对信息的储存和加工整理。而写作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输出,是利用原有知识信息,通过作者加工生产出新的信息。学生只有广泛阅读,增加知识积累,深入生活丰富情感认知,加强作文练习,才能写出有水平有价值的作品。
一、扩大阅读,融入生活,生成情感认知
1、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积累。针对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来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则是写作的基础。学生阅读得少,知识积累就少,形成的认知就少,写文章时话题自然少,内容少,形式单一,更谈不上方法和技巧。如果能做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从读开始,进而“读”、“写”结合,使二者有机相结合。如果我们的学生爱上了书本,喜欢走上阅读这条充满智慧的道路,充分利用电脑、手机网络和纸质图书,不断地阅读积累,那就真正 “读书破万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致紧锁眉头,无话可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主要是指导学生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入。如教授《再别康桥》时,横向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如《沙扬娜拉》,同时代同乡作家郁达夫的作品,家族亲戚金庸的作品等等。纵向深入阅读了解徐的身世经历,甚至情感纠葛,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启迪学生思考人生,思考情感态度,进而热爱生活,正确生活。
2、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文章注重平时的积累,包括思想、知识、语言等方面的积累。由积累到倾吐,反映了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过程,也揭示了作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解决了作文素材的“来源”的难题,也就解决了“巧妇不用担心无米之炊”的问题。首先我注重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投入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中学生的作文要以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充分地体验生活,获得真实的情境,情感体验。例如,我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时,我不但引导学生想想体会文章所描写的北京(北平)秋天的情景,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体会巴蜀秋天、川滇黔結合地带春天的实物景致。让学生拍摄秋景画面、秋天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学生欣赏,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到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情趣,对秋天有了更美的理解。为学生“我口写我手,我手写我心”做了充分的铺垫。作文就这样同生活紧密相连,克服了作文与生活相脱离,克服了作文与思想相离的弊端。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勇于观察事物、体验事物、感知事物、分析事物,才能积累丰富的题材,真正过好寻找写作素材的难关,把文章写生动耐人寻味。
二、内容把握,环节训练,培养能力水平
“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在我的生活化习作教学中,我很注重内容的指导,突出写作的真实性,言之有物。
1、作文前的指导。这个环节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选取素材。学生作文要把表达什么内容和什么思想认识或情感放在首要的位置。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对待,可以有不同内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同深度和层次的看待事物。不要求用多华丽的语言来展现,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就是最好文章。在这方面,是老师最需要备好课的地方。一节有意义、有启示的课,不仅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开拓视野,还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写出作者真实的情感,真正的认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写的未必一定真人,说的未必一定真事,但一定是按照事物发展规律一定或可能出现的人和可能发生的事,忌无中生有和无病呻吟。
2、修改文章。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不断地修,不断地改,才能有好的习作。首先让学生检查所写的文章,是否符合主题,用词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方面明确修改方向。现代化的教学、办公设备为师生修改作文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要求学生在电脑或者手机生写好文章,反复修改,定稿后再工整地抄写在作文本上。这样既保障了思维的流畅,又能确保文辞和书写的规范。
3、讲评作文,培养能力。让部分学生学习名家的作品,能带给学生很大的收获,学习鉴赏同学的作品更能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同学作品也更具模仿性。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互相的交流讨论,讲评的过程,也是学生习作得以提升的过程。
总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吸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广泛阅读是吸收信息,投入生活实践获得经验体会也是吸收信息。记忆整理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和生活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体会,是对信息的储存和加工整理。而写作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输出,是利用原有知识信息,通过作者加工生产出新的信息。学生只有广泛阅读,增加知识积累,深入生活丰富情感认知,加强作文练习,才能写出有水平有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