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新课标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乡、关注社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综观2015年浙江省各地市学考卷,试题密切联系社会与生活热点,着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时事热点,关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彰显时代特征,凸显鲜活的时代元素。联系时政与社会热點,既使試题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又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特色。因此让热点进入课堂,既适应中考考查能力的需要,又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热点教学就是以社会或者生活热点为载体引入课堂进行教学,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和能力,承担社会的责任。这就要考虑到与教材的整合,既要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激发爱国热情;也要发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特级教师曾夏凤老师在《透视中考命题 简化复习过程》讲座中提到:热点是中考命题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热点是载体,归根到底在知识。因而要正确对待热点教学,没有必要用一个月时间专门复习热点。本人也认为:热点教学应该细水长流,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而且形式要多样,才符合初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探索精神以及求新、求异的特点,投其所好,以便学生乐于接受,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因而我会因热点、因教材、因学生特点而不同,开展不同形式,进行多样的热点教学。
一、课前时政大讲堂
时政大讲堂,即老师搭建了课前五分钟时政大讲堂的平台,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收集一则时事热点资料(学生所喜欢的、感兴趣的),制作成课件并且展示与其他学生、教师分享对时事热点的见解,把握时代脉搏的一种教学方式。
案例一:2015年国庆节后,就有学生选择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此话题进行时政大讲堂。分四环节进行:介绍热点;我的看法;学生打分;教师点评
在五分钟中讲者是学生、听者是学生,学生是主人,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收集信息、分析、评价等学习能力,锻炼胆魄,及表达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丰富教学资源、有效活化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社会思品的效果。
二、课中热点整合教材进行课堂教学
课中将热点与教材整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思维,对热点资料加以提炼、挖掘、升华。
案例二:我在上《古今中外话科技》公开课(初三社会思品复习研讨课),分三环节:回眸昨天、正视今天、展望明天,在“正视今天”的环节中,利用2015年11月2日发生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下线的热点新闻,重新整合。
正如特级教师朱秋榕老师所说:“通过寻找时代大背景下适合的教学小切口,创设教学情境,架起沟通学科课程到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体验、感悟、践行中,掌握必备的人文知识,获得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正确导行。”[3]热点教学就是架起沟通学科课程到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
三、课后开展热点实践活动
课后开展热点实践活动一般放在寒暑假,布置正规的假期作业学生很反感,我就利用班主任的身份,把假期作业摇身一变为加分利器,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做了加10分,做得好并展示则双倍加分。别说这样一变通学生积极性很高(其实利用初中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表现欲、上进心的特点进行引导)。热点实践活动,是以热点为载体设计成综合实践活动,即通过电视新闻获取与《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相关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是小论文、 手抄报、编制PPT制作等等形式展现。要求寒暑假间学生也不忘国家大事,面向社会、关注社会、走向社会,改变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案例三:记得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寒假郑奕骁同学的《我对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看法》的小论文,洋洋洒洒上千字,字里行间透露着自己的观点、看法。他不仅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评论,而且科技创新早已在他脑海落地生根,为他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实现终身发展的已提供了关键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素养。
四、热点专题复习微课
2016年5月底六一儿童节前夕发生了椒江实验二小12位垦荒队后代学生收到习大大的来信,掀起一股学习垦荒精神的热潮,这是发生在本地区而且学生熟知的,也是身边的事情。5月30日,马里中国维和部队遇袭,这是与中国有关的热点。我们备课组经过激烈讨论,最后一致达成:为了学生的发展,用微课形式进行热点专题复习。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于是《发扬大陈垦荒精神 建设美丽台州》《直击马里 关注和平与发展》两个微课就这样诞生了。
热点专题复习我会以“关注热点”“链接考点”“回顾热点”“升华情感”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思考:今天的世界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世界最美好的发展应该是怎样, 为世界更美好,我们可以怎么做,还能做什么。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不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使课堂通向社会!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热点教学就是让热点走进课堂,即让学生接触社会,活化教材,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以致用,综合分析,不仅拨动学生内在的心动、思动、情动、和神动,而且拓展、延伸课堂,架起课堂通向社会的桥梁!
热点教学就是以社会或者生活热点为载体引入课堂进行教学,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和能力,承担社会的责任。这就要考虑到与教材的整合,既要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激发爱国热情;也要发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特级教师曾夏凤老师在《透视中考命题 简化复习过程》讲座中提到:热点是中考命题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热点是载体,归根到底在知识。因而要正确对待热点教学,没有必要用一个月时间专门复习热点。本人也认为:热点教学应该细水长流,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而且形式要多样,才符合初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探索精神以及求新、求异的特点,投其所好,以便学生乐于接受,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因而我会因热点、因教材、因学生特点而不同,开展不同形式,进行多样的热点教学。
一、课前时政大讲堂
时政大讲堂,即老师搭建了课前五分钟时政大讲堂的平台,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收集一则时事热点资料(学生所喜欢的、感兴趣的),制作成课件并且展示与其他学生、教师分享对时事热点的见解,把握时代脉搏的一种教学方式。
案例一:2015年国庆节后,就有学生选择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此话题进行时政大讲堂。分四环节进行:介绍热点;我的看法;学生打分;教师点评
在五分钟中讲者是学生、听者是学生,学生是主人,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收集信息、分析、评价等学习能力,锻炼胆魄,及表达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丰富教学资源、有效活化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社会思品的效果。
二、课中热点整合教材进行课堂教学
课中将热点与教材整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思维,对热点资料加以提炼、挖掘、升华。
案例二:我在上《古今中外话科技》公开课(初三社会思品复习研讨课),分三环节:回眸昨天、正视今天、展望明天,在“正视今天”的环节中,利用2015年11月2日发生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下线的热点新闻,重新整合。
正如特级教师朱秋榕老师所说:“通过寻找时代大背景下适合的教学小切口,创设教学情境,架起沟通学科课程到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体验、感悟、践行中,掌握必备的人文知识,获得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正确导行。”[3]热点教学就是架起沟通学科课程到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
三、课后开展热点实践活动
课后开展热点实践活动一般放在寒暑假,布置正规的假期作业学生很反感,我就利用班主任的身份,把假期作业摇身一变为加分利器,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做了加10分,做得好并展示则双倍加分。别说这样一变通学生积极性很高(其实利用初中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表现欲、上进心的特点进行引导)。热点实践活动,是以热点为载体设计成综合实践活动,即通过电视新闻获取与《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相关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是小论文、 手抄报、编制PPT制作等等形式展现。要求寒暑假间学生也不忘国家大事,面向社会、关注社会、走向社会,改变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案例三:记得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寒假郑奕骁同学的《我对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看法》的小论文,洋洋洒洒上千字,字里行间透露着自己的观点、看法。他不仅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评论,而且科技创新早已在他脑海落地生根,为他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实现终身发展的已提供了关键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素养。
四、热点专题复习微课
2016年5月底六一儿童节前夕发生了椒江实验二小12位垦荒队后代学生收到习大大的来信,掀起一股学习垦荒精神的热潮,这是发生在本地区而且学生熟知的,也是身边的事情。5月30日,马里中国维和部队遇袭,这是与中国有关的热点。我们备课组经过激烈讨论,最后一致达成:为了学生的发展,用微课形式进行热点专题复习。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于是《发扬大陈垦荒精神 建设美丽台州》《直击马里 关注和平与发展》两个微课就这样诞生了。
热点专题复习我会以“关注热点”“链接考点”“回顾热点”“升华情感”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思考:今天的世界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世界最美好的发展应该是怎样, 为世界更美好,我们可以怎么做,还能做什么。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不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使课堂通向社会!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热点教学就是让热点走进课堂,即让学生接触社会,活化教材,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以致用,综合分析,不仅拨动学生内在的心动、思动、情动、和神动,而且拓展、延伸课堂,架起课堂通向社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