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无论是其哲学和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无不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这种人文关怀超越了西方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使人从抽象的人还原为以社会关系为本性的现实的人,自我实现人的现实关怀并达到终极关怀。这对中国实现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文关怀;现实关怀;终极关怀
一、马克思人文关怀的出发点——现实的个人
复旦大学教授俞吾金认为,“‘人文关怀’的含义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都有着不同区别。人道主义所提倡的人是一种自然人、一种抽象的人;而人文主义所提倡的人是一种社会的人、现实的人。马克思在刚刚i[1]开始探索人的本质的时候由于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影响,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他提出,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有意识的活动,人始终是主体。但是,到后来马克思逐渐意识到了费尔巴哈的“人”是脱离社会和实践的抽象的“人”,因此他才逐步把目光转向了现实生活,希望能从现实生活中去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认为费尔巴哈是排斥和误解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因此马克思把人归为现实的人,并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没有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去把握人的本质。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在《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马克思人文关怀的两个向度——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了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两大价值维度。现实关怀体现的是对人的具体存在方式的关注,而终极关怀则体现的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关注,现实关怀是终极关怀的基础,终极关怀是现实关怀的目标。
所谓现实关怀,就是人们对现实价值生活实践的关怀,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于自身价值活动方式合理性的现实关注。现实关怀是基础,是人们实现终极关怀的前提条件。首先,人類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人类全部活动逻辑起点就是生产活动。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应该先关注自身的生产活动。人们为了生存,“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存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其次,现实关怀应该关注人的消费。因为人的活动不仅仅只有生产,在我们生产了产品以后我们还要消费。最后,现实的关怀还应该关注人的交往方式。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关怀还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都是一种异化的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提出了异化的四个表现形式,其中最后一个就是说“人同人相异化”。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反过来变成外在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在这种异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让人感到幸福,而是让人感到不幸,让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所以,我们要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以一种快乐、幸福的交往方式生活。
所谓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的终极目标、终极目的和终极理想的理性关注。马克思的终极人文关怀同样也离不开普适价值观。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只有自由的出版物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精神,只有出版自由了,人民才能实现其他自由,把自由赋予政府和当权者,这不是理性国家给人民颁布的法律,而是取消了人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不是法律而是特权。通过对“林木盗窃法”等社会不公平现状的研究,马克思意识到自由同利益相关。他为了备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利益和权利,主动站出来为他们辩护,认为只有包括穷人在内的一切人具有原来占有自然界事物的权利和利益,才是真正的自由。
三、马克思的人文关怀的当代价值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一生所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他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理论基石,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异化批判,实现人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今天,人们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叹服的发展,但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的人文关怀,对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的人文关怀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当今中国社会是转型期的社会,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信仰的多元化,在社会主流文化中,道德文明建设因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正如马克思的人文关怀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同样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站在人民的利益上为人民办好事。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中心地位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
其次,马克思的人文关怀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人文关怀对人的关注,使得人更加成为国家的主人,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确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不断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我们要把国家建立成为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精神生活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最后,马克思的人文关怀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人文关怀的思想与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经济平稳持续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具备了马克思所提倡的“人文关怀”、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党中央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马克思所创立和设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在中国的伟大实践,并号召中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以尽快变成现实,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巨大进步和美好前景。ii
【参考文献】
[1]蓝蔚.论马克思的人文关怀[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4):3.
[2]张军.价值关怀的两个向度及其统一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19-21.
[3]栾亚丽.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人文关怀向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39-40.
[4]伏涤修.从批判人的异化到寻求人的自由与解放——论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2002(2):1-6.
[5]李萍.终极价值关怀与信仰危机[J].甘肃社会科学,2007(4):149-151.
【关键词】马克思;人文关怀;现实关怀;终极关怀
一、马克思人文关怀的出发点——现实的个人
复旦大学教授俞吾金认为,“‘人文关怀’的含义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都有着不同区别。人道主义所提倡的人是一种自然人、一种抽象的人;而人文主义所提倡的人是一种社会的人、现实的人。马克思在刚刚i[1]开始探索人的本质的时候由于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影响,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他提出,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有意识的活动,人始终是主体。但是,到后来马克思逐渐意识到了费尔巴哈的“人”是脱离社会和实践的抽象的“人”,因此他才逐步把目光转向了现实生活,希望能从现实生活中去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认为费尔巴哈是排斥和误解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因此马克思把人归为现实的人,并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没有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去把握人的本质。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在《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马克思人文关怀的两个向度——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了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两大价值维度。现实关怀体现的是对人的具体存在方式的关注,而终极关怀则体现的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关注,现实关怀是终极关怀的基础,终极关怀是现实关怀的目标。
所谓现实关怀,就是人们对现实价值生活实践的关怀,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于自身价值活动方式合理性的现实关注。现实关怀是基础,是人们实现终极关怀的前提条件。首先,人類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人类全部活动逻辑起点就是生产活动。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应该先关注自身的生产活动。人们为了生存,“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存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其次,现实关怀应该关注人的消费。因为人的活动不仅仅只有生产,在我们生产了产品以后我们还要消费。最后,现实的关怀还应该关注人的交往方式。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关怀还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都是一种异化的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提出了异化的四个表现形式,其中最后一个就是说“人同人相异化”。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反过来变成外在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在这种异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让人感到幸福,而是让人感到不幸,让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所以,我们要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以一种快乐、幸福的交往方式生活。
所谓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的终极目标、终极目的和终极理想的理性关注。马克思的终极人文关怀同样也离不开普适价值观。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只有自由的出版物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精神,只有出版自由了,人民才能实现其他自由,把自由赋予政府和当权者,这不是理性国家给人民颁布的法律,而是取消了人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不是法律而是特权。通过对“林木盗窃法”等社会不公平现状的研究,马克思意识到自由同利益相关。他为了备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利益和权利,主动站出来为他们辩护,认为只有包括穷人在内的一切人具有原来占有自然界事物的权利和利益,才是真正的自由。
三、马克思的人文关怀的当代价值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一生所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他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理论基石,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异化批判,实现人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今天,人们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叹服的发展,但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的人文关怀,对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的人文关怀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当今中国社会是转型期的社会,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信仰的多元化,在社会主流文化中,道德文明建设因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正如马克思的人文关怀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同样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站在人民的利益上为人民办好事。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中心地位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
其次,马克思的人文关怀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人文关怀对人的关注,使得人更加成为国家的主人,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确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不断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我们要把国家建立成为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精神生活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最后,马克思的人文关怀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人文关怀的思想与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经济平稳持续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具备了马克思所提倡的“人文关怀”、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党中央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马克思所创立和设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在中国的伟大实践,并号召中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以尽快变成现实,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巨大进步和美好前景。ii
【参考文献】
[1]蓝蔚.论马克思的人文关怀[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4):3.
[2]张军.价值关怀的两个向度及其统一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19-21.
[3]栾亚丽.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人文关怀向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39-40.
[4]伏涤修.从批判人的异化到寻求人的自由与解放——论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2002(2):1-6.
[5]李萍.终极价值关怀与信仰危机[J].甘肃社会科学,2007(4):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