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惜物感的培养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xo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惜物感,是道德感的具体化,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物品的爱护,有珍惜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反应。培养孩子的惜物感,这既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关键词
  幼儿 惜物感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6个大人成天围着一个孩子转,以至于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情绪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孩子们对玩具喜新厌旧、撕毁图书、故意破坏玩具、不爱惜学习用品、浪费粮食等等不爱惜物品的行为。
  幼儿期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启蒙阶段,积极、健康而优秀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给人以智慧、力量和信心等,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反之,消极、不良的情感品质和低下的情感能力在一定程度制约着人的正常发展。曾经有研究者对4~5岁幼儿进行了一次情景测查,把图书和玩具散落在活动室门口,能主动捡起的仅占14%,大多数幼儿视而不见,从上面跨过或从旁边绕过,甚至若无其事地从书上踩过,留下脚印。问孩子们为什么不捡起地上的书,回答是“不是我丢的”、“我不知道是谁丢的”、“老师没说”、“今天我不是值日生”等等。以上所述仅仅是局部研究的发现,实际情况还要严重些。因此,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我们必须要培养孩子的惜物感。这既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未来的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懂得对周围环境和物品的爱护,有珍惜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反应。所以,要从娃娃开始,培养幼儿的惜物感。
  二、惜物感的概念
  惜物感,是道德感的具体化,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物品的爱护,有珍惜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反应。我们要珍视自己、他人和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承担义务。惜物感是一种道德情感,它是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符合尊重自然环境并承担责任这样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由那些能满足人这样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幼儿身上表现为:有爱护周围环境的愿望,体验生活在优美环境中的愉快,体验到物品来之不易,能爱护使用的物品,并厌恶任意破坏物品的行为。让我们的孩子从小能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爱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合理利用世界上的资源,这样我们的世界会越来越富足。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明白尊重自然环境和爱护物质世界这个道德准则,我们孩子的心灵会越来越美丽,惜物情感就会得到提升。
  三、惜物感培养的途径
  (一)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孩子往往在吃、喝、穿、玩等方面提出一些物质要求。孩子的要求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却是不合理的。应具体分析,适时适量地给予满足。如在吃的方面,决不盲目地多给或硬塞给孩子。这样,孩子便会对每一食物都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孩子即使吃不了,也帮孩子收放好,下次必须待孩子把剩余的吃完后再给新的。在其它方面也是一样,不随意的乱给、多给,这样,孩子便不会轻易把某种物品扔掉,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了。
  如果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一味地去满足孩子的需要,那么就会让孩子觉得东西得来的很简单,只要提出任何要求大人都会答应,渐渐地会不珍惜所得到的东西,甚至会恶意地破坏物品,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先要看看是否合理,如果要求是合理的,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那么才可以满足。反之,就不能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就不会随意提出要求,而是会慢慢养成爱惜物品的好品质。
  现如今富裕的家庭生活条件可能诱发幼儿盲目追求高消费、过度享受和铺张浪费生活。在社会水平普遍有所提高的今天,对幼儿进行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教育,从而培养幼儿惜物感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适时提出具体要求
  孩子由于无知或认识、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出现一些损坏物品的行为。如在墙上乱画,撕坏图书、弄坏玩具等。发现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后,先要弄清原因。孩子若是无意的,便及时给予引导,指出其危害,提醒孩子以后注意;孩子若是有意或以此来要挟,则及时给予严厉的批评,使其认错。在孩子的不良行为面前,若不能及时地批评纠正,采取迁就、让步的态度,往往易使孩子一错再错,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岁以前的幼儿,思维水平处于感觉运动和前运算阶段,情感和道德教育应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主要是教幼儿去“做”,一旦幼儿能主动地“做”出这些正确的行为,教育者应表示肯定、赞赏并及时强化。及时的赞美会让幼儿很快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能更好地促进幼儿下一步的努力。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他们的赞美要具体、明了。最好是多鼓励孩子努力的过程,如,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教师就是要及时地赞美孩子:“你看到水龙头的水哗哗流,能把水龙头关好,懂得不浪费水,我真为你感到高兴。”“你坚持把玩具收拾好,真能干。”这种有针对性的赞美会让幼儿明白自己什么地方做得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幼儿掌握一些有利于身心成长的规则,促进健康情感的发展。
  (三)树立榜样影响孩子
  幼儿的思维水平决定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易理解,鲜明生动的形象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好模仿是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如:老师向小朋友提出了爱护图书的要求:要轻拿轻放,一页一页地翻看。刚开始时小朋友都能按老师的要求看书。如果出现了破损的图书,教师要及时用透明胶和剪刀把撕烂的图书补好。那么在老师的影响下,小朋友们就会意识到破坏图书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逐渐加入到爱惜图书的行列,不会再出现孩子随意撕书的现象。用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让幼儿在这件平凡的事情中接受影响,激发幼儿的惜物情感体验,形成自觉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这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除此之外,为了使孩子形成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作为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成人要为孩子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还可以通过让幼儿听故事、看图书和影视作品等形式,使之感受榜样人物的所作所为,激发幼儿对榜样人物的模仿,促进惜物感的发展。
  (四)三方合力共同促进
  幼儿园只是有限的教育环境,必须通过家庭和社区教育,来发挥有利因素,让幼儿置身于相应的环境中,通过亲身感受、体验,使惜物感教育取得成效。如开展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通过比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生活幸福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灾区小朋友生活的不易。使孩子知道要为别人奉献爱心,体验帮助别人时获得的快感;社区中公共设施给人提供了方便,所以不要随意破坏,要好好爱护;通过参观活动增加幼儿对社区的感性认识,使幼儿知道社区是由不同家庭、街道、建筑物组成的,社区的环境是独一无二的,萌发幼儿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的意识。
  家长可以利用幼儿玩具,发挥玩具的教育功能。一是除了给孩子提供一定数量的玩具外,还可以鼓励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如:点心盒、牛奶盒、饮料罐、吸管等动手制作各种玩具。幼儿参加制作玩具,会比玩现成玩具有更大的兴趣,其制作过程对于引发幼儿对形状、设计、色彩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幼儿动脑筋、想办法、不怕困难,热爱劳动等好品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此外,还可教育幼儿存钱买玩具。很多幼儿不了解金钱的价值,也不明白玩具到底有多贵。若家长要为幼儿买玩具,可先教育幼儿存下部分零用钱作为购买玩具之用,这样幼儿就能够学会珍惜玩具。如果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手巧的妈妈和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设法修理。这样就可使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多么关心他,也会让他学会珍惜玩具。在家要注意培养幼儿管理玩具的能力。应在家中给孩子开辟一个游戏角,为孩子准备一个玩具柜、纸箱或抽屉,让孩子收拾、整理、管理、修理玩具,使幼儿从小养成爱惜玩具、物品的良好行为习惯。
  家长要充分利用居民生活小区中独特的教育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通过参观社区环境的美,来陶冶幼儿美的心灵。在参观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幼儿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做个文明小公民。带孩子到处走一走,看一看,认识各种植物、动物,使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奇丽风光,做个环保小卫士。
  (五)不断巩固教育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后,孩子在认识与行为方面,便会形成一定的爱惜物品的观念与特点,但往往很不稳定。此时,若放松教育,不注意巩固提高,则很容易使其已形成的观念、行为消退。根据这一原理,在原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采取不同的活动与形式对孩子进行练习指导。如和孩子一起擦洗桌、凳,修补玩具;父母弄脏、弄坏了孩子的物品,要向孩子认错、道歉等。要及时发现和表扬孩子爱惜物品的行为,在不断的练习与指导过程中,孩子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便会得到不断的巩固与提高。
  惜物感是在惜物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逐步克服自我中心,加深对同伴情感的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步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儿童的成长发展和教育,应该是身心和谐的。现代心理学也证明,儿童对待他人、物品、环境的态度,往往能折射出幼儿的内心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孩子善待身边的人、物品和生活着的环境就等同于在培育一颗健康的心灵。很显然,对于生活在现代、和谐社会中的幼儿来说,情感教育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健康情感和行为的黄金时间,只要我们坚持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注重“情”与“行”的培养,孩子的情感才会保持健康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   节奏乐活动作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对于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具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节奏乐很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在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受条件的限制,节奏乐活动往往被忽略和拒绝,孩子们享受不到节奏乐的美妙。本文表明教师要走出节奏乐活动一定要有“专门性材料”才能开展
期刊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想象画作为幼儿园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幼儿的思维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前期的经验准备:生活是幼儿想象力的源泉,体验生活并述说生活是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基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首先,应经常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去郊外体验大自然的风光,让孩子在美丽的风光里精神得到陶冶
期刊
摘要  国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理论经过了4个发展阶段,包括机械主义媒介教育理论、实证主义媒介教育理论、媒介宏观教育理论和协商性媒体教育理论阶段。国外儿童媒体教育研究的开端是在被动的、不自觉的社会文化道德保守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的,经历了实证主义阶段,确立了儿童的主体地位与社会权力,在当今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借助于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文化融合主义范式。  关键词  儿童 媒体 媒体识读教
期刊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是眼、手、脑共同参与的艺术活动。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增强了幼儿双手的灵巧性,对发展幼儿实际操作能力有着实际意义。而美术活动中,属儿童绘画最能引发幼儿的兴趣,是一种轻松、愉快且具有自主能动性的游戏形式,是儿童的心灵之窗,融合着德、智、体、美多元素质,也是一种与他人交流的形象语言,更是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的最佳载体。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
期刊
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使他们无意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人人为我的心理倾向。独生子女所处的特殊环境,使得大多数的孩子久而久之无意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他们在家长、老师的悉心关心下一天天的长大,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体会到了长辈抚育自己的辛苦,也不意味着他们会自然的爱自己、爱他人。  一、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爱  目前的幼儿园教材中,“爱心”行为的教育目标,还不像其它学科那
期刊
摘 要  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因此,本文从以身作则、爱岗敬业、爱护学生、尊重家长、廉洁五个方面论述获得良好师德的条件和必要性。  关键词  师德 教育事 公正    师德教育活动不但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实施“八荣八耻”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
期刊
幼儿园的歌唱活动是让幼儿最直接接触音乐的一种常用的艺术活动,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 式,更凸显它独特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园立足“园本教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坚持走“以人为本,科研兴园”的自主发展之路,努力探寻艺术教育的各种有效策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要组织开展好一堂歌唱活动并不那么简单,有时看似一次生动的歌唱教学,却常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更
期刊
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责任感的培养,如何从幼儿园起步,从娃娃抓起,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幼儿的责任感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规范所规定的义务,认真完成成人交给的任务以及对同伴和集体的事所采取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根据幼儿责任感的表现形式,结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以均
期刊
有宝宝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胎教、营养、早教、婴儿产品……既带来极大方便,但也带来了新的困惑。日前,中国、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瑞士、瑞典等10国2.1万母亲参与了宝宝中心“全球母亲育儿生活”大调查。总体来看,妈妈们在真实生活中饱受愧疚,愤怒和焦虑的困扰。  ●你觉得现在做妈妈容易,还是你母亲那个时代做妈妈容易?  在10个国家中,有9个国家的妈妈认为,现在做妈妈比她们母亲和祖母那个时代更容易
期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篇题为“强国必强教 强国先强教”的讲话分为:“在新的起点上全面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共六个部分,全文约一万字。   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节中,温家宝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