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安徽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了国内首部献礼建党100周年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主创团队通过实地寻访、主角回忆等表现手法,以群像式、故事化的方式,再现了大别山(金寨)恢弘的革命记忆。纪录片用创新的叙述方式,大胆的情景表达,紧跟红军“脚步”,还原真实历史。本文结合《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分析了电视媒体在弘扬主旋律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建党100周年 主旋律 纪录片 《八月桂花遍地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光辉岁月,安徽广播电视台携手安徽省金寨县人民政府联合策划、摄制了6集4K超高清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記录历史征程,致敬革命先烈。2021年1月7日起,该纪录片正式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频道、安徽卫视等电视频道,为全国电视观众,尤其是中青年观众,奉上了一堂绘声绘色的思政教育课。
一、弘扬红色精神,打造媒体式“思政课”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从革命斗争中开创出历史新局面。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金寨走出了大批开国将领。这里的红色故事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1.探访“红色摇篮”,聆听红军故事。与电视剧不同,纪录片的创作核心是真实,要通过有限的艺术手法,将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记录下来并传递给观众。如果记录不够真实,纪录片就会失去其价值。《八月桂花遍地开》以真人真事为记录对象,极力搜集一手历史资料和生活素材,坚持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性。在正式上线的纪录片中,跟随主创团队的寻访镜头,观众可以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例如,主创人员在俄罗斯找到了留存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学生档案,在老红军家属家中记录下国宝级的红军家书和藏在子弹壳里的借粮条等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纪念意义和文物价值的宝贵物件。
纪录片的主角包括59位开国将军,主创团队对多位百岁老红军进行了面对面深度采访。例如,主创人员采访了现年101岁的红28军老战士万海峰上将和现年104岁的安徽六安籍老红军胡正先等。他们的故事丰富多彩,既有惊心动魄的卧底任务,也有战场上患难见真情的温馨场面。镜头前,这些年至耄耋的老红军战士忆起参军和战斗的经历时,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热泪盈眶。这些珍贵的拍摄镜头不仅为电视观众记录了真实的历史,也以动态影像的形式为红军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回忆。为了真实讲述这些历史故事,主创团队要尽最大可能保留采访素材。但要让这些素材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对细节的打磨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尤为重要。为此,纪录片选择了追忆视角,从一个个小事件切入,逐渐延伸到推动革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用心的素材搜集加上耐心的后期打磨,最终为观众详尽地展现了重要的史实,深刻地阐释了其后世影响和当代价值。
2.立足媒体思维,展现“将军故乡”。实地寻访是纪录片由现实过渡到历史的一种极为自然的拍摄手法。然而,历经漫长岁月,不少当年革命的亲历者都已不在人世。为弥补这一缺憾,纪录片编导组特别邀请党史、军史研究者,思政课教师、作家、演员、亲历者后代等不同身份的人担任寻访者,沿革命先辈们的战斗足迹进行寻访拍摄,为观众营造了身临其境之感。创作团队还邀请专业配音演员,用声音塑造先辈们的形象和性格。每集纪录片都有专人进行旁白解说,引导故事情节的走向。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和回忆录的文字细节,纪录片创新融入广播剧形态,利用“角色配音”手法,增强了剧中人物出场的“代入感”。在专业配音演员的加持下,历史革命人物得以在镜头前“重获新生”,再配上动画特技进行氛围渲染,将全片历史场景烘托到极致。例如,在第2集《红军摇篮》中,讲到粉碎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行动时,纪录片通过动画地图和动态箭头的形式,详细描绘了红军的进攻路线,并烘托出战火特效。在真实场景和影视特效的共同作用下,该片激发了观众对不同历史人物形象、性格以及历史事件场景的充分想象。
3.记录“跨度”史料,再现真实事件。作为一部建党100周年献礼片,《八月桂花遍地开》涉及的历史时期跨越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着重刻画了安徽金寨县的59位开国将军,生动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信念坚定、英勇无畏的革命气节。整部纪录片包括《革命火种》《红军摇篮》《生死转战》《北上先锋》《铁血坚守》和《将星璀璨》,每集时长约50分钟。这些故事串起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还原了一线战场上的作战细节。例如,第二集《红军摇篮》开篇由一篇真实的电文引入,借开国将军的叙述,带观众走入金寨红军诞生的故事。第三集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四方面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一支几百人组成的游击队,逐步发展壮大到由8万多人组成的正规红军队伍。红军的坚强不屈,历尽艰险而不溃散的精神得到完美展现。而在第五集《铁血坚守》中,观众可以在林维先、万海峰等老红军共同撰写的回忆文章中,感受危难之际,红军鄂东北独立团会合这一令人激动的场面。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搞革命,金寨红军队伍诞生,到革命最终取得胜利,金寨县被称为“将军县”,在漫长的岁月里,无数金寨儿女抛洒热血,英勇献身。在充满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以59位金寨将军为代表的大别山(金寨)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牺牲、一心为国,以英勇奋战的姿态诠释了他们“永远跟党走的”忠诚决心和坚定信念。
二、传承红色基因,记录镜头下的“桂花香”
《八月桂花遍地开》紧跟建党100周年这一历史性大事件,历经3年拍摄和制作,全景展示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所传承的红色记忆和红色文化。虽是主旋律故事,但主创团队并没有受红色题材纪录片惯用叙事方式的影响,反而摸索出了新的表达方式。主创团队跟随红军革命足迹,将镜头对准革命亲历者,通过空间、时间的跨度以及高密度的人物故事,将革命故事、党史人物缓缓铺叙开去。
1.献礼建党100周年,沿革命足迹前行。不同于大部分纪录片拍摄,《八月桂花遍地开》以金寨县为坐标原点,辐射展开一段恢宏壮阔的革命历史。这部纪录片相较于以单个人物或者单个事件为主题的线性结构,在叙事上显得丰富、多维。安徽省金寨县是我国著名革命老区,从这里先后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部队。为深入探寻前辈革命足迹,主创团队历时1年多,重走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的成军地以及红四方面军、红25军长征的出发地、主要途经区域、会师地和重大事件发生地,探访大量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行迹遍布全国近20个省市、60余县市,搜集到大量鲜活素材。摄制组还跨越国境,前往俄罗斯、美国等地区进行拍摄。例如,在纪录片第一集《革命火种》的开篇,镜头就将观众的目光带向了遥远的苏俄,一同寻找中国革命鲜为人知的起源。安徽金寨县走出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叫蒋光慈,《革命火种》以他的生命足迹为主线展开讲述,全片先后辐射到芜湖、上海,并通过莫斯科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中保存的档案,再现了1921年8月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注册成为学生的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人的相关历史。在这场探访过程中,俄罗斯汉学家和美国研究者也讲述了自己对于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段历史所了解的内容。从金寨县到安徽省,再到整个鄂豫皖苏区,通过重走革命之路,《八月桂花遍地开》详细展现了中国革命之火蔓延到的各个地区和时间阶段。
2.多维度新拍摄,重现“革命精神”。不少纪实性纪录片都长于长镜头拍摄。导演会将随机捕捉到的偶然画面与耐心等待的必然结果相结合,以强化人文关怀等主题的表达。然而,重复是纪录片的大忌。因此,《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主创人员选择了通过站在受众视角来审视纪录片摄制。摄制组不仅从正面着重展现了几场可以列入军事教科书的经典战例。而对于其他战斗,摄制组尽量通过聚焦战前的某一次会议或某一个瞬间,从小切口着手,用当下视角重新审视这些重大事件。例如,在纪录片第二集《红军摇篮》中,摄制组通过拍摄珠海航展,追溯历史,引出中国工农红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除了话题引入视角创新,纪录片还以明亮的、低沉的、危急的、温暖的等带有各种调性的故事作为支撑,融入到每一集内容的起承转合之中。不难看出,该片的编导们和主创团队独具匠心,不断创新拍摄维度。例如,开国上将洪学智的故事早已为不少观众所熟知,实际上,要刻画这样一位人物,可以选择的点也有很多。但主创团队并不打算突出表现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起“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又或是他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这类广为人知的故事,而是另辟蹊径,将镜头聚焦1936年洪学智在瞻化(今新龙)邀请藏民首领、千户头人巴登多吉做客,二人同饮公鸡血酒,并结成民族兄弟的故事。纪录片通过年过七旬的巴登多吉的孙子洛真郎加老人之口向观众讲述了洪学智与巴登多吉之间那段鲜为人知的友谊佳话,让人耳目一新,丰富了对老将军的认识。
3.记录“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八月桂花遍地开》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传达出他们昂扬向上的思想精神,深深感染了电视机前的观众。金寨人民和无数英雄儿女在四面受敌、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凭借一身正气和坚定斗志,凭借内心的红色信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下,将战争和革命一步步推向胜利,而这一点在编剧的笔下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全剧带着深深的敬佩和浓浓的情感,以史诗般的笔法,讴歌红色金寨人民,弘扬革命老区精神,赞颂英雄前辈壮举。纪录片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与打磨,其解说词精炼、精准、精彩地传达出共产党人初心不变、革命到底的信念,时时敲击着观众的心灵,引发了大众的情感共鸣。百年时光流转,那段最初的红色记忆已逐渐淹没于岁月之中。在苦难与辉煌相交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战争和革命的亲历者也逐渐逝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纪录片的摄制过程是对这段珍贵历史记忆的一次抢救性拍摄。摄制组历时两年,采访了健在的老将军、老红军和他们的后人,以及多位专家学者,真实地记录下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例如,2020年11月,最后一位金寨籍开国将军詹大南病逝,享年105岁。摄制组保留下的图像资料已成绝响,这些影像记忆将成为后人了解和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来源,这是对时代的致敬,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正因如此,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广播电视媒体创新讲述革命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党史教育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范本。
三、结语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广播电视媒体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中国革命献上的一部匠心之作。作为一部纪录片,该片史料详实,呈现多维;作为一部电视作品,该片编排精心,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完美交融;作为一部历史剧,该片在拍摄过程中保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纪实音视频资料。通过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思考与表达,主创团队展现出广播电视媒体人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及对革命老区精神的崇高敬意,为红色记忆传承添上了弥足珍贵的一笔。
作者单位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本文系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项目“新时期党的群团工作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5MJ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岑学贵,岑琪.网络歌圩:当代山歌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空间——基于2013-2019年网络山歌的跟踪调查[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
[2]卢有泉,卢世楠,房子怡.高校传媒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传播[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
[3]戚剑玲.重建文化自信 振奋民族精神——京族70年跨文化传播之进程及效应[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
[4]師曾志,仁增卓玛,季梵.沟通与对话 交往与实践:改革开放40年来公共传播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编辑:王秦】
关键词:建党100周年 主旋律 纪录片 《八月桂花遍地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光辉岁月,安徽广播电视台携手安徽省金寨县人民政府联合策划、摄制了6集4K超高清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記录历史征程,致敬革命先烈。2021年1月7日起,该纪录片正式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频道、安徽卫视等电视频道,为全国电视观众,尤其是中青年观众,奉上了一堂绘声绘色的思政教育课。
一、弘扬红色精神,打造媒体式“思政课”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从革命斗争中开创出历史新局面。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金寨走出了大批开国将领。这里的红色故事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1.探访“红色摇篮”,聆听红军故事。与电视剧不同,纪录片的创作核心是真实,要通过有限的艺术手法,将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记录下来并传递给观众。如果记录不够真实,纪录片就会失去其价值。《八月桂花遍地开》以真人真事为记录对象,极力搜集一手历史资料和生活素材,坚持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性。在正式上线的纪录片中,跟随主创团队的寻访镜头,观众可以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例如,主创人员在俄罗斯找到了留存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学生档案,在老红军家属家中记录下国宝级的红军家书和藏在子弹壳里的借粮条等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纪念意义和文物价值的宝贵物件。
纪录片的主角包括59位开国将军,主创团队对多位百岁老红军进行了面对面深度采访。例如,主创人员采访了现年101岁的红28军老战士万海峰上将和现年104岁的安徽六安籍老红军胡正先等。他们的故事丰富多彩,既有惊心动魄的卧底任务,也有战场上患难见真情的温馨场面。镜头前,这些年至耄耋的老红军战士忆起参军和战斗的经历时,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热泪盈眶。这些珍贵的拍摄镜头不仅为电视观众记录了真实的历史,也以动态影像的形式为红军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回忆。为了真实讲述这些历史故事,主创团队要尽最大可能保留采访素材。但要让这些素材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对细节的打磨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尤为重要。为此,纪录片选择了追忆视角,从一个个小事件切入,逐渐延伸到推动革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用心的素材搜集加上耐心的后期打磨,最终为观众详尽地展现了重要的史实,深刻地阐释了其后世影响和当代价值。
2.立足媒体思维,展现“将军故乡”。实地寻访是纪录片由现实过渡到历史的一种极为自然的拍摄手法。然而,历经漫长岁月,不少当年革命的亲历者都已不在人世。为弥补这一缺憾,纪录片编导组特别邀请党史、军史研究者,思政课教师、作家、演员、亲历者后代等不同身份的人担任寻访者,沿革命先辈们的战斗足迹进行寻访拍摄,为观众营造了身临其境之感。创作团队还邀请专业配音演员,用声音塑造先辈们的形象和性格。每集纪录片都有专人进行旁白解说,引导故事情节的走向。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和回忆录的文字细节,纪录片创新融入广播剧形态,利用“角色配音”手法,增强了剧中人物出场的“代入感”。在专业配音演员的加持下,历史革命人物得以在镜头前“重获新生”,再配上动画特技进行氛围渲染,将全片历史场景烘托到极致。例如,在第2集《红军摇篮》中,讲到粉碎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行动时,纪录片通过动画地图和动态箭头的形式,详细描绘了红军的进攻路线,并烘托出战火特效。在真实场景和影视特效的共同作用下,该片激发了观众对不同历史人物形象、性格以及历史事件场景的充分想象。
3.记录“跨度”史料,再现真实事件。作为一部建党100周年献礼片,《八月桂花遍地开》涉及的历史时期跨越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着重刻画了安徽金寨县的59位开国将军,生动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信念坚定、英勇无畏的革命气节。整部纪录片包括《革命火种》《红军摇篮》《生死转战》《北上先锋》《铁血坚守》和《将星璀璨》,每集时长约50分钟。这些故事串起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还原了一线战场上的作战细节。例如,第二集《红军摇篮》开篇由一篇真实的电文引入,借开国将军的叙述,带观众走入金寨红军诞生的故事。第三集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四方面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一支几百人组成的游击队,逐步发展壮大到由8万多人组成的正规红军队伍。红军的坚强不屈,历尽艰险而不溃散的精神得到完美展现。而在第五集《铁血坚守》中,观众可以在林维先、万海峰等老红军共同撰写的回忆文章中,感受危难之际,红军鄂东北独立团会合这一令人激动的场面。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搞革命,金寨红军队伍诞生,到革命最终取得胜利,金寨县被称为“将军县”,在漫长的岁月里,无数金寨儿女抛洒热血,英勇献身。在充满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以59位金寨将军为代表的大别山(金寨)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牺牲、一心为国,以英勇奋战的姿态诠释了他们“永远跟党走的”忠诚决心和坚定信念。
二、传承红色基因,记录镜头下的“桂花香”
《八月桂花遍地开》紧跟建党100周年这一历史性大事件,历经3年拍摄和制作,全景展示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所传承的红色记忆和红色文化。虽是主旋律故事,但主创团队并没有受红色题材纪录片惯用叙事方式的影响,反而摸索出了新的表达方式。主创团队跟随红军革命足迹,将镜头对准革命亲历者,通过空间、时间的跨度以及高密度的人物故事,将革命故事、党史人物缓缓铺叙开去。
1.献礼建党100周年,沿革命足迹前行。不同于大部分纪录片拍摄,《八月桂花遍地开》以金寨县为坐标原点,辐射展开一段恢宏壮阔的革命历史。这部纪录片相较于以单个人物或者单个事件为主题的线性结构,在叙事上显得丰富、多维。安徽省金寨县是我国著名革命老区,从这里先后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部队。为深入探寻前辈革命足迹,主创团队历时1年多,重走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的成军地以及红四方面军、红25军长征的出发地、主要途经区域、会师地和重大事件发生地,探访大量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行迹遍布全国近20个省市、60余县市,搜集到大量鲜活素材。摄制组还跨越国境,前往俄罗斯、美国等地区进行拍摄。例如,在纪录片第一集《革命火种》的开篇,镜头就将观众的目光带向了遥远的苏俄,一同寻找中国革命鲜为人知的起源。安徽金寨县走出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叫蒋光慈,《革命火种》以他的生命足迹为主线展开讲述,全片先后辐射到芜湖、上海,并通过莫斯科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中保存的档案,再现了1921年8月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注册成为学生的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人的相关历史。在这场探访过程中,俄罗斯汉学家和美国研究者也讲述了自己对于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段历史所了解的内容。从金寨县到安徽省,再到整个鄂豫皖苏区,通过重走革命之路,《八月桂花遍地开》详细展现了中国革命之火蔓延到的各个地区和时间阶段。
2.多维度新拍摄,重现“革命精神”。不少纪实性纪录片都长于长镜头拍摄。导演会将随机捕捉到的偶然画面与耐心等待的必然结果相结合,以强化人文关怀等主题的表达。然而,重复是纪录片的大忌。因此,《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主创人员选择了通过站在受众视角来审视纪录片摄制。摄制组不仅从正面着重展现了几场可以列入军事教科书的经典战例。而对于其他战斗,摄制组尽量通过聚焦战前的某一次会议或某一个瞬间,从小切口着手,用当下视角重新审视这些重大事件。例如,在纪录片第二集《红军摇篮》中,摄制组通过拍摄珠海航展,追溯历史,引出中国工农红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除了话题引入视角创新,纪录片还以明亮的、低沉的、危急的、温暖的等带有各种调性的故事作为支撑,融入到每一集内容的起承转合之中。不难看出,该片的编导们和主创团队独具匠心,不断创新拍摄维度。例如,开国上将洪学智的故事早已为不少观众所熟知,实际上,要刻画这样一位人物,可以选择的点也有很多。但主创团队并不打算突出表现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起“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又或是他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这类广为人知的故事,而是另辟蹊径,将镜头聚焦1936年洪学智在瞻化(今新龙)邀请藏民首领、千户头人巴登多吉做客,二人同饮公鸡血酒,并结成民族兄弟的故事。纪录片通过年过七旬的巴登多吉的孙子洛真郎加老人之口向观众讲述了洪学智与巴登多吉之间那段鲜为人知的友谊佳话,让人耳目一新,丰富了对老将军的认识。
3.记录“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八月桂花遍地开》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传达出他们昂扬向上的思想精神,深深感染了电视机前的观众。金寨人民和无数英雄儿女在四面受敌、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凭借一身正气和坚定斗志,凭借内心的红色信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下,将战争和革命一步步推向胜利,而这一点在编剧的笔下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全剧带着深深的敬佩和浓浓的情感,以史诗般的笔法,讴歌红色金寨人民,弘扬革命老区精神,赞颂英雄前辈壮举。纪录片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与打磨,其解说词精炼、精准、精彩地传达出共产党人初心不变、革命到底的信念,时时敲击着观众的心灵,引发了大众的情感共鸣。百年时光流转,那段最初的红色记忆已逐渐淹没于岁月之中。在苦难与辉煌相交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战争和革命的亲历者也逐渐逝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纪录片的摄制过程是对这段珍贵历史记忆的一次抢救性拍摄。摄制组历时两年,采访了健在的老将军、老红军和他们的后人,以及多位专家学者,真实地记录下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例如,2020年11月,最后一位金寨籍开国将军詹大南病逝,享年105岁。摄制组保留下的图像资料已成绝响,这些影像记忆将成为后人了解和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来源,这是对时代的致敬,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正因如此,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广播电视媒体创新讲述革命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党史教育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范本。
三、结语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广播电视媒体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中国革命献上的一部匠心之作。作为一部纪录片,该片史料详实,呈现多维;作为一部电视作品,该片编排精心,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完美交融;作为一部历史剧,该片在拍摄过程中保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纪实音视频资料。通过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思考与表达,主创团队展现出广播电视媒体人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及对革命老区精神的崇高敬意,为红色记忆传承添上了弥足珍贵的一笔。
作者单位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本文系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项目“新时期党的群团工作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5MJ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岑学贵,岑琪.网络歌圩:当代山歌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空间——基于2013-2019年网络山歌的跟踪调查[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
[2]卢有泉,卢世楠,房子怡.高校传媒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传播[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
[3]戚剑玲.重建文化自信 振奋民族精神——京族70年跨文化传播之进程及效应[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
[4]師曾志,仁增卓玛,季梵.沟通与对话 交往与实践:改革开放40年来公共传播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