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4月15日,北京某高校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一前一后相继跳楼自杀。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闯入公众视线。相关事件的曝光,使公众不禁产生疑问: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莘莘学子到底怎么了?为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笔者对华北莱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方式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两种。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大学生实际具备的水平和社会期望的水平之分。社会期望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的变化,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及水平,是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和期望。而实际心理素质水平是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实状态,是基于大学生成长的生理基础和发展程度,目前已经具备了的心理素质水平。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这次调查内容涉及总体心理素质、创新与管理、自知与自律、社会适应、自我调适、情绪积极、职业进取、应变能力等8个内容。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综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者是师生综合评价,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水平都明显低于社会期望的水平。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会期望的这种落差,必然会导致社会所需人才的匮乏,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无论从社会要求的角度还是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都将会增加教育和培训成本。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其与社会期望对接,弥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短板,这一任务不可怠慢。
培养创新意识与自我能力
古人说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与起点,所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大學生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素质,才能自觉调整和完善自我,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关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高校应该营造大学民主的学术氛围,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从而激发出人的创新潜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习研究活动中的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和自强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研究的活动之中,激发其创造的热情;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用实践的要求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主动适应社会期望与要求。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包括“适应环境”和“自我调适”,他们制约个体的社会适应的同时,也制约着自我心理调适及发展,成为一个人在充分实现自我的同时顺利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个体社会化的心理基础,也预示着个体未来社会成就的高低。提高大学生“适应环境”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既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
良好心态应注入职业发展之路
个人的职业除了为其带来生活的经济来源外,也是个人与外界接触、扩展视野的重要途径,同时个人良好的职业发展能使其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同,证明其存在的价值,获得成就感。对于社会来说,职业则是个人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直接途径。因此,“职业发展”既是个人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也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目标、意识和能力,预示了其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景,更是激励其个人素质提升的巨大动力。
高校必须关心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纳入到日常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而清晰的职业目标,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职业意识,使其具备自我职业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积极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使大学生尽快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职业人员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关心关注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不足,积极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自我心理成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大学生实际具备的水平和社会期望的水平之分。社会期望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的变化,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及水平,是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和期望。而实际心理素质水平是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实状态,是基于大学生成长的生理基础和发展程度,目前已经具备了的心理素质水平。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这次调查内容涉及总体心理素质、创新与管理、自知与自律、社会适应、自我调适、情绪积极、职业进取、应变能力等8个内容。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综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者是师生综合评价,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水平都明显低于社会期望的水平。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会期望的这种落差,必然会导致社会所需人才的匮乏,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无论从社会要求的角度还是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都将会增加教育和培训成本。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其与社会期望对接,弥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短板,这一任务不可怠慢。
培养创新意识与自我能力
古人说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与起点,所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大學生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素质,才能自觉调整和完善自我,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关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高校应该营造大学民主的学术氛围,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从而激发出人的创新潜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习研究活动中的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和自强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研究的活动之中,激发其创造的热情;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用实践的要求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主动适应社会期望与要求。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包括“适应环境”和“自我调适”,他们制约个体的社会适应的同时,也制约着自我心理调适及发展,成为一个人在充分实现自我的同时顺利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个体社会化的心理基础,也预示着个体未来社会成就的高低。提高大学生“适应环境”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既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
良好心态应注入职业发展之路
个人的职业除了为其带来生活的经济来源外,也是个人与外界接触、扩展视野的重要途径,同时个人良好的职业发展能使其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同,证明其存在的价值,获得成就感。对于社会来说,职业则是个人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直接途径。因此,“职业发展”既是个人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也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目标、意识和能力,预示了其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景,更是激励其个人素质提升的巨大动力。
高校必须关心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纳入到日常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而清晰的职业目标,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职业意识,使其具备自我职业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积极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使大学生尽快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职业人员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关心关注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不足,积极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自我心理成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