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对策,以为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献计献策。
1.多读、多写、多改
1.1博览,精读,从范文和例文中体会和学习各种写法。
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维,活跃文思。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他认为观察事物可激发文思,研读古籍也可以丰富文思。有些人写文章如行云流水,笔到之处,文意丰富,言辞自然,这和他读书多有极大关系。其次,阅读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从根本上说,写作中的材料都取自社会生活,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接触、认知的生活和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
1.2多写多练,勇于实践,不断摸索。
练习写作,要端正态度,防止和克服一些不正确的思想。首先要有信心。初学写作,可能写不好,如同小孩子学走路,开始时总是要摔跤的,但走着走着,也就学会了。写作也一样,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要因此丧失信心。只要持之以恒,慢慢就会上路。一些写作上很有成就的文章家、作家,他们的文化程度原来并不高,开始时也写不好。但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别人讥笑,能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摸索,终而取得成功。
2.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习作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亲力亲为的写作实践,才能体味学生写作学习中的千般滋味,才能在师生甘苦与共的创作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获得关于写作的有益启迪。
2.1教师利用习作的激励作用。
写作所需具备的思想、经验、素材来自于广阔的生活和广泛的阅读,写作所应具备的技巧也是在思考生活、感悟文字当中逐渐熏染习得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机缘只垂青于少数人,况且这少数人也是在持续专注的努力下才能得到似出天然的绝妙文章。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写作时,除了要假以时日、勤于思索、乐于积累、善于总结,还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在“书本—生活—学生—作文”之间搭建桥梁,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展开联想。
2.2教师习作的导向作用。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写道:“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写作所依据的思想和经验必须从永无休止的生活中获取,写作所凭借的语言也必须从生活里汲取新鲜的养分。语文教师固然要在教室里与学生一起品赏经典佳文、涵养道德气度,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生活中的人、事、物,探寻人世间的真、善、美,用文字记录成长的阵痛与甘美,用笔墨倾吐心灵的腾跃与静雅。
3.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中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求同思维起主要作用,思考问题往往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容易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表现在作文审题中,往往是只囿于一孔之见、一条思路。魏书生老师有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手段。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方案。如:以“变化”为题,以反映祖国改革开放20年的伟大成就为中心,让学生选择耳闻目睹的事例进行作文。可以作如下发散:可以从大的方面写: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农村的变化、城市的变化,等等;也可以从小的方面写:我家的变化、邻居家的变化、外婆家的变化,等等;还可以从某一方面写:路的变化(泥路—石子路—水泥路—高速公路),房子的变化(草棚—瓦房—楼房),夏天降温工具的变化(扇子—电风扇—空调),等等。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能翻出新意,取得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4.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我认为,现代写作课应摒弃走过场的一周一文、一文一评的走过场应付形式,通过恰当手段有效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曾采用召开小组主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习惯和风格进行反思,在课前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你习惯的写作风格和你曾经阅读哪个作者有相似之处。”要求学生对自己前期的作文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寻找自己的范本和模板。在课堂的一阶段,采取分组讨论和个别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和写作风格进行思考,并与自己的范本进行比较,寻找相同点和差距。在二阶段,由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点评,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如学生中有一位在写作中总是习惯先讲故事,然后巧妙引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反映了其个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因其个人课外阅读涉猎可能较少,该学生在讨论时认为自己的写作像鲁迅,遭到其他学生的质疑。而在点评阶段,教师在课上指出其写作的布局习惯更像余秋雨,并举出了余秋雨的两部代表作品,立即引起该学生的很大兴趣,后来该生在生活中陆续阅读了余秋雨的多部作品及其他作者的作品,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其语文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很大帮助。在第三阶段,由教师要求大家从自己前期的作文中挑选出一篇,进行反思、修改和重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要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有会修改作文才能流畅地写出更好的文章;二是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认识到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对写作能力有效提高的帮助。通过重写文章的前后对比,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引导并培养学生对日常阅读、写作和练习的兴趣。
1.多读、多写、多改
1.1博览,精读,从范文和例文中体会和学习各种写法。
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维,活跃文思。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他认为观察事物可激发文思,研读古籍也可以丰富文思。有些人写文章如行云流水,笔到之处,文意丰富,言辞自然,这和他读书多有极大关系。其次,阅读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从根本上说,写作中的材料都取自社会生活,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接触、认知的生活和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
1.2多写多练,勇于实践,不断摸索。
练习写作,要端正态度,防止和克服一些不正确的思想。首先要有信心。初学写作,可能写不好,如同小孩子学走路,开始时总是要摔跤的,但走着走着,也就学会了。写作也一样,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要因此丧失信心。只要持之以恒,慢慢就会上路。一些写作上很有成就的文章家、作家,他们的文化程度原来并不高,开始时也写不好。但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别人讥笑,能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摸索,终而取得成功。
2.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习作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亲力亲为的写作实践,才能体味学生写作学习中的千般滋味,才能在师生甘苦与共的创作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获得关于写作的有益启迪。
2.1教师利用习作的激励作用。
写作所需具备的思想、经验、素材来自于广阔的生活和广泛的阅读,写作所应具备的技巧也是在思考生活、感悟文字当中逐渐熏染习得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机缘只垂青于少数人,况且这少数人也是在持续专注的努力下才能得到似出天然的绝妙文章。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写作时,除了要假以时日、勤于思索、乐于积累、善于总结,还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在“书本—生活—学生—作文”之间搭建桥梁,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展开联想。
2.2教师习作的导向作用。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写道:“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写作所依据的思想和经验必须从永无休止的生活中获取,写作所凭借的语言也必须从生活里汲取新鲜的养分。语文教师固然要在教室里与学生一起品赏经典佳文、涵养道德气度,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生活中的人、事、物,探寻人世间的真、善、美,用文字记录成长的阵痛与甘美,用笔墨倾吐心灵的腾跃与静雅。
3.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中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求同思维起主要作用,思考问题往往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容易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表现在作文审题中,往往是只囿于一孔之见、一条思路。魏书生老师有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手段。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方案。如:以“变化”为题,以反映祖国改革开放20年的伟大成就为中心,让学生选择耳闻目睹的事例进行作文。可以作如下发散:可以从大的方面写: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农村的变化、城市的变化,等等;也可以从小的方面写:我家的变化、邻居家的变化、外婆家的变化,等等;还可以从某一方面写:路的变化(泥路—石子路—水泥路—高速公路),房子的变化(草棚—瓦房—楼房),夏天降温工具的变化(扇子—电风扇—空调),等等。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能翻出新意,取得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4.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我认为,现代写作课应摒弃走过场的一周一文、一文一评的走过场应付形式,通过恰当手段有效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曾采用召开小组主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习惯和风格进行反思,在课前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你习惯的写作风格和你曾经阅读哪个作者有相似之处。”要求学生对自己前期的作文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寻找自己的范本和模板。在课堂的一阶段,采取分组讨论和个别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和写作风格进行思考,并与自己的范本进行比较,寻找相同点和差距。在二阶段,由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点评,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如学生中有一位在写作中总是习惯先讲故事,然后巧妙引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反映了其个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因其个人课外阅读涉猎可能较少,该学生在讨论时认为自己的写作像鲁迅,遭到其他学生的质疑。而在点评阶段,教师在课上指出其写作的布局习惯更像余秋雨,并举出了余秋雨的两部代表作品,立即引起该学生的很大兴趣,后来该生在生活中陆续阅读了余秋雨的多部作品及其他作者的作品,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其语文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很大帮助。在第三阶段,由教师要求大家从自己前期的作文中挑选出一篇,进行反思、修改和重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要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有会修改作文才能流畅地写出更好的文章;二是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认识到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对写作能力有效提高的帮助。通过重写文章的前后对比,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引导并培养学生对日常阅读、写作和练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