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基础之基础。数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的活动条件,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整个动机层次的第一、第二阶段,即学习是为了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和奖励等等。据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把教材和学生在生活实际获得的有关信息联系在一起,编成学生喜欢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在故事中引出一些问题。
案例1:苏教版第一册的“认位置”可以这样操作——帮小朋友分东西、帮小动物找家、把迷路的小朋友送回家等等。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采用的办法很多。第四册确定位置,题目是游乐场的小狗,小猴,小兔,小松鼠玩转椅时间过长,辨不清方向啦。“哪位小朋友能帮帮他们?比一比谁是最好的向导。”就是从这样一点点小事中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渴望被表扬,渴望象大人一样作好多事,体验成就感。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将他们的劲头提起来,他们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有时甚至是成人所不能及的。
二、利用现成的材料展开实践活动
案例2:第三册“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经常出现在生活中。我是这样做的:当时学生学具没带齐,急中生智,用彩色粉笔。找了四个纸袋。两包粉笔,分四组,每个袋中有两种颜色的粉笔,每种数量不等。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摸一次,统计这组完成的结果,并分析原因
十五分钟之后的结果:
组别 人数 红色 绿色 蓝色 粉红 黄色
一 6 2 4
二 6 5 1
三 6 3 3
四 5 3 2
原因;两种颜色数量不等,多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大,少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小。让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增强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习兴趣
有一句至理名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天真、活泼,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内容。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融入到学习内容中,营造生动、有趣又有知识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进入角色,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习得数学思想和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方法。
如何用教材教呢?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我选用不同的方式。
1.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属于纯知识性的东西,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形成一定的技能。“认图形”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时常可看到,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
案例3:(1)师:“大家每人准备三张纸。”(教室里比较乱,有借的,有自己找的)足有三分钟时间。
(2)师:“取出三张纸,开始折四边形,六边形。”(这时准备好纸的同学就会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老师折什么,并模仿)
我听到一个声音:“我知道老师要做什么啦!”
(3)待学生都备齐后。找一张长方形,给大家看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再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有四条边的物体,并用手摸一下,有什么感觉。教师做两个动作:划弧线和划直线,一边比画一边问,“四边形的边是那一种?”学生很快判断对了。
(4)“请大家给这些四条边的图形起个名字,”“叫四边形”“请大家折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四边形,老师会帮大家贴到黑板上。”结果不同的四边形排了一长条。
(5)又用类似的方法折五边形、六边形,一堂课感觉虽然很乱,但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程度的体会。
(6)第二节课是做书上的习题,判断哪是四边形,哪是五边行等,学生都做的很好。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体验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也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至用。
2.教材中还有一部分知识性的内容,需要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理解,才能掌握一些解题的技能。
如:平均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想到学生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平分呢?怎样才能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呢?案例4:学生分成六组,每组4人,发给数量不等的小亮片若干。要求: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样多。分得情况:每组每人分得三个,四个,六个,还有的有剩余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一样多。案例5:生活中经常能遇到平均分的例子,“有四个苹果,你和妹妹分开吃,通常怎么分?”“对,你两,她两。”“这叫怎么分?”“平均分,对,说的很好。小朋友们就举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平分的例子。”自然而又轻松地将生活中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概念联系到一起。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交流,这样才能将数学融入生活。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把数学学习变成一门艺术。
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整个动机层次的第一、第二阶段,即学习是为了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和奖励等等。据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把教材和学生在生活实际获得的有关信息联系在一起,编成学生喜欢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在故事中引出一些问题。
案例1:苏教版第一册的“认位置”可以这样操作——帮小朋友分东西、帮小动物找家、把迷路的小朋友送回家等等。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采用的办法很多。第四册确定位置,题目是游乐场的小狗,小猴,小兔,小松鼠玩转椅时间过长,辨不清方向啦。“哪位小朋友能帮帮他们?比一比谁是最好的向导。”就是从这样一点点小事中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渴望被表扬,渴望象大人一样作好多事,体验成就感。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将他们的劲头提起来,他们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有时甚至是成人所不能及的。
二、利用现成的材料展开实践活动
案例2:第三册“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经常出现在生活中。我是这样做的:当时学生学具没带齐,急中生智,用彩色粉笔。找了四个纸袋。两包粉笔,分四组,每个袋中有两种颜色的粉笔,每种数量不等。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摸一次,统计这组完成的结果,并分析原因
十五分钟之后的结果:
组别 人数 红色 绿色 蓝色 粉红 黄色
一 6 2 4
二 6 5 1
三 6 3 3
四 5 3 2
原因;两种颜色数量不等,多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大,少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小。让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增强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习兴趣
有一句至理名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天真、活泼,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内容。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融入到学习内容中,营造生动、有趣又有知识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进入角色,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习得数学思想和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方法。
如何用教材教呢?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我选用不同的方式。
1.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属于纯知识性的东西,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形成一定的技能。“认图形”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时常可看到,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
案例3:(1)师:“大家每人准备三张纸。”(教室里比较乱,有借的,有自己找的)足有三分钟时间。
(2)师:“取出三张纸,开始折四边形,六边形。”(这时准备好纸的同学就会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老师折什么,并模仿)
我听到一个声音:“我知道老师要做什么啦!”
(3)待学生都备齐后。找一张长方形,给大家看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再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有四条边的物体,并用手摸一下,有什么感觉。教师做两个动作:划弧线和划直线,一边比画一边问,“四边形的边是那一种?”学生很快判断对了。
(4)“请大家给这些四条边的图形起个名字,”“叫四边形”“请大家折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四边形,老师会帮大家贴到黑板上。”结果不同的四边形排了一长条。
(5)又用类似的方法折五边形、六边形,一堂课感觉虽然很乱,但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程度的体会。
(6)第二节课是做书上的习题,判断哪是四边形,哪是五边行等,学生都做的很好。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体验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也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至用。
2.教材中还有一部分知识性的内容,需要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理解,才能掌握一些解题的技能。
如:平均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想到学生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平分呢?怎样才能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呢?案例4:学生分成六组,每组4人,发给数量不等的小亮片若干。要求: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样多。分得情况:每组每人分得三个,四个,六个,还有的有剩余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一样多。案例5:生活中经常能遇到平均分的例子,“有四个苹果,你和妹妹分开吃,通常怎么分?”“对,你两,她两。”“这叫怎么分?”“平均分,对,说的很好。小朋友们就举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平分的例子。”自然而又轻松地将生活中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概念联系到一起。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交流,这样才能将数学融入生活。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把数学学习变成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