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人是日神精神,中国人是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代表理性、沉稳、坚韧、静态,酒神精神代表感性、迷醉、喜悦、浪漫。在酒神精神的主宰下,中国人都像喝了酒一样精神亢奋、情绪激动、眉开眼笑,又怎么创作出悲剧呢?
“东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
舞台上没有悲剧,我们似乎也没有了悲剧心理。
苏东坡先后被贬到黄州、惠州、崖州,这些地方经济凋敝、荒凉僻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老少边穷之地,东坡喝冷水,吃芋头,亲自开荒种地,过得十分艰苦。但东坡晚年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迷了路,叫子路去问长沮、桀溺,没想到没问到,反而被挖苦一番。孔子没感到很丢面子,还自我解嘲道,天下有道的话,我也不会去改变人间了。庄子夫人死的时候,他没哭成泪人,却是鼓盆而歌,像在庆祝节日。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哭,他说,人的生死本来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是自然现象;死就像躺在天地这个大房间里,我何必哭呢?如此的另类和达观是西方人无法企及的。
至于老百姓,他们的乐观比起文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遇到砍头,不是哭天抢地,而是说出一句豪情万丈的话:“掉脑袋不过是一个碗大的疤。”遇到失败,不是长吁短叹,而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损失了钱财,则说:“就当花钱交学费呗。”如果换做西方人,恐怕先要声泪俱下地控诉,再发泄一腔愤怒,最后来一个慷慨激昂的反抗总动员。
《周易》:“乐天知命故不忧”
乐天、豁达、达观,凡事看得开,想得通,少忧愁,绝焦虑,不钻牛角尖,不作绝望之想,奉行中庸之道,即使遇到坏事,也尽量考虑到其好处,苦中作乐,瑕中见瑜,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我们的天性中充满了欢乐与豁朗。早在几千年前,《周易》便说“乐天知命故不忧”,似乎我们天生就流着乐天的血液,不知悲伤为何物。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使我们对万事万物都是“哀而不伤”,这种性格反映到戏剧上,就变成几乎清一色是喜剧,即便过程悲惨,也要将结局处理为喜剧,做个平衡。其实古人重视戏剧的娱乐功能,白天忙忙碌碌,诸多烦恼,自然要把戏写得欢乐些,让观众释放心中的郁闷,开怀大笑,消除烦恼;把主角写得高大上,让观众将自己代入其中,将自己幻想成完美无缺、智慧与美貌兼具的人物,弥补现实中的缺失。于是,悲剧寥若晨星,中国戏剧没有了产生悲剧的土壤,也就出不了《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这等经典的悲剧了。
老子:“祸兮,福所倚
舞台上没有悲剧并不等于现实中没有悲剧。中国人用乐天和达观来消解悲剧,面对苦难时人们会说“怕什么,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
依靠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才能绵延千年。其他文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古巴比伦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两条河与一块碑;埃及早已伊斯兰化,自己的历史却要让西方人来书写;希腊不是那个创造辉煌文明的希腊,而是一个文化平庸、濒临破产的三流国家,此希腊非彼希腊。美国传教士罗斯曾盛赞中国人的生命力,他说:“中国人身上却带有一种很强的生命力基因……即使白种人的孩子与中国孩子出生时具有相同的生命力,但在所有的幸存者中,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总比西方人强。”这种由乐天造就的生命力使中国文化获得了长寿基因。
没有悲剧的性格也使中国人早早地掌握了辩证法,当西方人还在探索世界本源时,中国人就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好东西中看出缺点,坏东西中看出优点,不偏不倚,不把问题绝对化。《庄子》中关于樗(臭椿)的故事:惠施说,我有一棵大樗树,树枝长得很弯,竖立在路边,连木匠都不看一眼,一点用都没有。庄子说,你既然觉得它没用,何不把栽种在广漠的原野,悠然地徘徊在树旁,逍遥地睡在下面。大樗不会被砍,不会受到伤害,没有用处,哪里还会有困苦呢。对一个充满负能量的东西,中国人也会发现其正能量,就连人人都憎恨的灾祸,老子也要说“祸兮,福所倚”,似乎世界根本就没有悲剧存在。
一味缺乏悲剧感便容易形成精神胜利法,明明已经受损失,却偏偏要自我安慰,说一些苍白无力、空虚无用的话,妄想以精神上的满足来代替现实中的损失,活在虚幻中,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
长期运用精神胜利法,会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悲剧感也容易让人遗忘历史,尤其是血泪史。以色列人有一面哭墙,每到安息人便去哀悼,铭记犹太人流离而惨痛的历史,而南京大屠杀2014年才成为公祭日。乐天是一种美德,不过,“物忌太盛”,永远都没有悲剧也许不是好事。
日神精神代表理性、沉稳、坚韧、静态,酒神精神代表感性、迷醉、喜悦、浪漫。在酒神精神的主宰下,中国人都像喝了酒一样精神亢奋、情绪激动、眉开眼笑,又怎么创作出悲剧呢?
“东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
舞台上没有悲剧,我们似乎也没有了悲剧心理。
苏东坡先后被贬到黄州、惠州、崖州,这些地方经济凋敝、荒凉僻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老少边穷之地,东坡喝冷水,吃芋头,亲自开荒种地,过得十分艰苦。但东坡晚年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迷了路,叫子路去问长沮、桀溺,没想到没问到,反而被挖苦一番。孔子没感到很丢面子,还自我解嘲道,天下有道的话,我也不会去改变人间了。庄子夫人死的时候,他没哭成泪人,却是鼓盆而歌,像在庆祝节日。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哭,他说,人的生死本来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是自然现象;死就像躺在天地这个大房间里,我何必哭呢?如此的另类和达观是西方人无法企及的。
至于老百姓,他们的乐观比起文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遇到砍头,不是哭天抢地,而是说出一句豪情万丈的话:“掉脑袋不过是一个碗大的疤。”遇到失败,不是长吁短叹,而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损失了钱财,则说:“就当花钱交学费呗。”如果换做西方人,恐怕先要声泪俱下地控诉,再发泄一腔愤怒,最后来一个慷慨激昂的反抗总动员。
《周易》:“乐天知命故不忧”
乐天、豁达、达观,凡事看得开,想得通,少忧愁,绝焦虑,不钻牛角尖,不作绝望之想,奉行中庸之道,即使遇到坏事,也尽量考虑到其好处,苦中作乐,瑕中见瑜,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我们的天性中充满了欢乐与豁朗。早在几千年前,《周易》便说“乐天知命故不忧”,似乎我们天生就流着乐天的血液,不知悲伤为何物。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使我们对万事万物都是“哀而不伤”,这种性格反映到戏剧上,就变成几乎清一色是喜剧,即便过程悲惨,也要将结局处理为喜剧,做个平衡。其实古人重视戏剧的娱乐功能,白天忙忙碌碌,诸多烦恼,自然要把戏写得欢乐些,让观众释放心中的郁闷,开怀大笑,消除烦恼;把主角写得高大上,让观众将自己代入其中,将自己幻想成完美无缺、智慧与美貌兼具的人物,弥补现实中的缺失。于是,悲剧寥若晨星,中国戏剧没有了产生悲剧的土壤,也就出不了《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这等经典的悲剧了。
老子:“祸兮,福所倚
舞台上没有悲剧并不等于现实中没有悲剧。中国人用乐天和达观来消解悲剧,面对苦难时人们会说“怕什么,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
依靠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才能绵延千年。其他文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古巴比伦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两条河与一块碑;埃及早已伊斯兰化,自己的历史却要让西方人来书写;希腊不是那个创造辉煌文明的希腊,而是一个文化平庸、濒临破产的三流国家,此希腊非彼希腊。美国传教士罗斯曾盛赞中国人的生命力,他说:“中国人身上却带有一种很强的生命力基因……即使白种人的孩子与中国孩子出生时具有相同的生命力,但在所有的幸存者中,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总比西方人强。”这种由乐天造就的生命力使中国文化获得了长寿基因。
没有悲剧的性格也使中国人早早地掌握了辩证法,当西方人还在探索世界本源时,中国人就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好东西中看出缺点,坏东西中看出优点,不偏不倚,不把问题绝对化。《庄子》中关于樗(臭椿)的故事:惠施说,我有一棵大樗树,树枝长得很弯,竖立在路边,连木匠都不看一眼,一点用都没有。庄子说,你既然觉得它没用,何不把栽种在广漠的原野,悠然地徘徊在树旁,逍遥地睡在下面。大樗不会被砍,不会受到伤害,没有用处,哪里还会有困苦呢。对一个充满负能量的东西,中国人也会发现其正能量,就连人人都憎恨的灾祸,老子也要说“祸兮,福所倚”,似乎世界根本就没有悲剧存在。
一味缺乏悲剧感便容易形成精神胜利法,明明已经受损失,却偏偏要自我安慰,说一些苍白无力、空虚无用的话,妄想以精神上的满足来代替现实中的损失,活在虚幻中,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
长期运用精神胜利法,会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悲剧感也容易让人遗忘历史,尤其是血泪史。以色列人有一面哭墙,每到安息人便去哀悼,铭记犹太人流离而惨痛的历史,而南京大屠杀2014年才成为公祭日。乐天是一种美德,不过,“物忌太盛”,永远都没有悲剧也许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