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是本土漫画的先锋,也是原创作品的重要产地。当大众耳熟能详的《中华英雄》、《风云》和《龙虎门》纷纷被拍成电影上映,俨然已成为了香港漫画的唯一指标时,我们更不应忽略香港本土的独立漫画。这本《路漫漫》,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入的视角。
在这本书中,编者以时间为线索,走访了香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老、中、青三代共27位风格迥异的独立漫画人,他们在书中各自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发表经验,以及在市场元素和独立精神的冲突下,所秉持的对漫画理想之追求。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香港独立漫画25年历程的重要脚印。 何谓主流与独立?从受欢迎的角度出发,《风云》、《龙虎门》以及《麦兜故事》均被拍成电影,为何只有麦家碧被界定为独立漫画的一分子?主流与独立之间是否必然对立且矛盾?两者之间的分野,又如何在香港这个崇尚商业价值的社会中交织体现?
事实上,“独立”这个词在香港也是有时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漫画界通常称呼一些比较偏锋的东西为“地下”,九十年代叫做“另类”,直到现在才改为“独立”。
主流与独立的最大区别,则是源于其中的生产模式。主流漫画很大程度上配合文化工业的运作,拥有自己的工业生产模式,有生产线、发行机制和渠道,定期出版,即使作者去世了仍然会继续出版。而独立漫画家却乐于游离在文化工业的边缘上,他们的作品不受大公司大财团影响,偏离商业化色彩,也不属于主流的风格类型,形式与题材上都比较奇怪一点,善于运用新方法去表达,富有实验性。因此,独立漫画更讲求创作者个人关注的题材,以及个人化的美学实践与价值判断,体现出漫画家强烈而独特的个人色彩。
在香港,独立漫画人一直遇到的问题,一是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同,二是有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不过就此书所访问的漫画人看来,香港独立漫画所面临的真正困难,乃是香港这个资本社会对漫画过分商业化的束缚。
漫画在香港一直处于娱乐消遣的位置,未被视为正统文化的一部份。漫画的根底虽然久远,但漫画界整体的创作氛围却无法摆脱急速浮躁、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大环境,所以到了后期都不可避免地趋同并固化为古装、武打的单一模式。再加之香港人也大多习惯了快餐式的速读习惯和主流漫画风格,地铁、巴士上随处可见手捧武侠漫画的读者,这就好比香港的建筑美学,多年来只关注浮夸的设计和金碧辉煌的装饰,而缺乏必要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得香港独立漫画的力量更加显得小众且势微。
因此这一班独立漫画家们才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他们努力突破技巧和风格的束缚,以拓展独立漫画的空间。麦家碧说:“只有不停重复地画,我才感到幸福。”作为麦兜的“母亲”,她要不断保护麦兜免受不良商业元素的侵袭,怀着一颗对小朋友的温柔之心绘画。而欧阳应霁则认为“香港的创作环境其实是挺好的,好在够混乱、够多事。”在这个烦躁不适合安身立命的地方,正是因为漫画家有所不满,有所触动,感到不屑和愤怒,才会觉得要争取对现世情感的观察和表达。Stella So“从旧居被拆开始”,她笔下的利东街、新光戏院、民园面家,都是在探讨和唤醒一些香港日常生活中快被遗失的碎片。杨学德挖掘出一点一滴的社群情感关怀;阿高细心观察小市民的生活;梁以平淡化沉重的感觉,既要表达热爱,也享受创作;国志鸣以缓慢来沉淀累积,John Ho以宁静坚持纯粹的创作……
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的历程是个总结,但却不是终结。作为香港社会文化的构成产物,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则还需如书中所言的那般:“不单只是看一个人的造化,而是要看群众的造化。”
在这本书中,编者以时间为线索,走访了香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老、中、青三代共27位风格迥异的独立漫画人,他们在书中各自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发表经验,以及在市场元素和独立精神的冲突下,所秉持的对漫画理想之追求。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香港独立漫画25年历程的重要脚印。 何谓主流与独立?从受欢迎的角度出发,《风云》、《龙虎门》以及《麦兜故事》均被拍成电影,为何只有麦家碧被界定为独立漫画的一分子?主流与独立之间是否必然对立且矛盾?两者之间的分野,又如何在香港这个崇尚商业价值的社会中交织体现?
事实上,“独立”这个词在香港也是有时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漫画界通常称呼一些比较偏锋的东西为“地下”,九十年代叫做“另类”,直到现在才改为“独立”。
主流与独立的最大区别,则是源于其中的生产模式。主流漫画很大程度上配合文化工业的运作,拥有自己的工业生产模式,有生产线、发行机制和渠道,定期出版,即使作者去世了仍然会继续出版。而独立漫画家却乐于游离在文化工业的边缘上,他们的作品不受大公司大财团影响,偏离商业化色彩,也不属于主流的风格类型,形式与题材上都比较奇怪一点,善于运用新方法去表达,富有实验性。因此,独立漫画更讲求创作者个人关注的题材,以及个人化的美学实践与价值判断,体现出漫画家强烈而独特的个人色彩。
在香港,独立漫画人一直遇到的问题,一是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同,二是有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不过就此书所访问的漫画人看来,香港独立漫画所面临的真正困难,乃是香港这个资本社会对漫画过分商业化的束缚。
漫画在香港一直处于娱乐消遣的位置,未被视为正统文化的一部份。漫画的根底虽然久远,但漫画界整体的创作氛围却无法摆脱急速浮躁、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大环境,所以到了后期都不可避免地趋同并固化为古装、武打的单一模式。再加之香港人也大多习惯了快餐式的速读习惯和主流漫画风格,地铁、巴士上随处可见手捧武侠漫画的读者,这就好比香港的建筑美学,多年来只关注浮夸的设计和金碧辉煌的装饰,而缺乏必要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得香港独立漫画的力量更加显得小众且势微。
因此这一班独立漫画家们才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他们努力突破技巧和风格的束缚,以拓展独立漫画的空间。麦家碧说:“只有不停重复地画,我才感到幸福。”作为麦兜的“母亲”,她要不断保护麦兜免受不良商业元素的侵袭,怀着一颗对小朋友的温柔之心绘画。而欧阳应霁则认为“香港的创作环境其实是挺好的,好在够混乱、够多事。”在这个烦躁不适合安身立命的地方,正是因为漫画家有所不满,有所触动,感到不屑和愤怒,才会觉得要争取对现世情感的观察和表达。Stella So“从旧居被拆开始”,她笔下的利东街、新光戏院、民园面家,都是在探讨和唤醒一些香港日常生活中快被遗失的碎片。杨学德挖掘出一点一滴的社群情感关怀;阿高细心观察小市民的生活;梁以平淡化沉重的感觉,既要表达热爱,也享受创作;国志鸣以缓慢来沉淀累积,John Ho以宁静坚持纯粹的创作……
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的历程是个总结,但却不是终结。作为香港社会文化的构成产物,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则还需如书中所言的那般:“不单只是看一个人的造化,而是要看群众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