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保护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留守、流动和智障儿童易受到性侵害需增强女童性防范教育

来源 :课堂内外·教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828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儿童受侵害事件频发,仅今年5月,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性侵女童案件就达8起。这些令人发指的恶性事件不仅对儿童身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日前,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京发布《女童保护研究报告》,在对伤害女童案件高发的原因、受侵害女童的困境与需求等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女童保护的行动策略,并探索社会力量如何为女童提供保护和帮助。
  现实:大量的伤害女童案件潜藏在社会之中未显现
  在广东省某市h中学,从高一到高三的286名学生参与了一次有关性侵害的问卷调查。因为问题的敏感性,调查人员在设计问卷时并不直接问学生“是否受到过性侵犯”,而是列出了令高中生最有可能产生压力的十个方面,让被调查者根据压力程度进行排序。结果,将选项中“自己在性方面遭受到的伤害(如性侵犯)”列为第一位的有7名女生。但研究者认为,实际上遭受性侵害的学生绝不仅仅是那些将该选项列为第一位的人,将之列为第二、第三位的学生也可能是受害者,甚至是严重受害者,只是出于不愿暴露的原因才不列为第一位。更进一步,研究者认为计算学生受到性侵犯的比例,至少应考虑到前四位。问卷调查显示,女生将该选项列入前四五位的比例为123%。
  “到了大学之后,有一次寝室卧谈时,发现我们宿舍8个女同学里有6个或多或少遭受过她们的男性亲属的侵犯。一个同学(遭遇的)是她妈妈的同事,其他的都是亲戚,主要是舅舅呀、叔叔呀什么的,以长辈和亲友为主。”个案访谈让研究者判断,女性在童年期遭受性侵犯的比例非常高,而一些难以披露出来的案件大多发生于家族之内,或邻居、朋友、同事之间。由于受害者和家属很难打破社会关系网的束缚,因而往往对侵害事件讳莫如深。
  原因:基本监护缺失和受害人及家人防范意识不足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共同研究了女童性伤害问题。从今年3月开始,研究团队分别前往广东、贵州、吉林等地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通过对十余个案例的深度访谈,在收集和分析大量媒体报道并学习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了《女童保护研究报告》。
  通过对众多案例的分析发现,基本监护的缺失是导致女童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例如留守、流动儿童,智障儿童等,基本监护的缺失为侵害人提供了大量可乘之机,并且事后难以被及时发现,甚至导致重复性、长期性的侵害。在广东省妇联的一项调研报告中看到,该省化州市此类案件中的被害人,本地农村留守女童占94%,高州市的情况也类似;在深圳市宝安区,被害人是外来流动人口的占88%。
  研究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受害人及其家人的防范意识和防范知识不足。这体现在许多受害者并不存在监护缺失问题,并且大量的案件发生在家族内部、熟人之间,这与受害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缺乏有关知识、监护人防范意识不足直接相关。在东北某市的访谈结果是,各层次的学校互相推脱性知识和性安全教育的责任:初中校说应当在高中阶段进行,初中还不是时候;高中教师却说,这些知识应当在初中就教育过了,不能等到高中再进行。据红枫妇女心理咨询中心近日的调查,有40%以上的家长表示“孩子所在学校没开展过此类教育”。
  举措:应给予女童更多关照和保护
  前不久,童话大王郑渊洁参加一所学校的新学期开学典礼。他没讲大道理,而是上台告诉孩子们:如果有坏人要摸你或者脱你衣服的话,你就大喊一声“我还不到14岁,你要坐牢的!”并让所有孩子跟着他高喊三遍。此番喊话发出了社会对加强性安全知识教育的呼声。
  《女童保护研究报告》提出的行动策略,提出在监护人缺位的情况下,社会力量应更多提供关照和保护,给女童创造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还要在学校、家庭、社区开展教育培训,增强儿童和监护人的防范意识和相关知识,形成共同防范的体系。广东省妇联权益部部长杨世强提出,应明确规定在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开设最基本的包括性安全在内的人身安全教育课程,给孩子们讲讲避开和对付“大灰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他认为目前使用的《小学生守则》缺少引导孩子自我保护的必要内容。
  从不幸受到伤害的女童的角度说,她们往往来自贫困家庭,需要基本的物质和资金用于身体康复、治疗和维持基本生活水平;需要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社会的接纳和避免遭受二次伤害。基于特殊权益保护和发展的需要,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宣布,在春蕾计划“助学行动”、“成才行动”、“就业行动”等以资助女童完成学业为重点的行动基础上,特别推出“春蕾计划——护蕾行动”,主要开展有关女童安全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和对受到侵害的女童及家庭进行帮扶。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苏婷)
其他文献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这是台湾歌手欧阳菲菲的代表作,也是一首极具教育意义的心灵之歌。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品质,感恩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感恩在我
期刊
江苏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近日公布《2012年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简要报告》。该报告显示,2012年,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本次测试样本覆盖江苏全省134个市、县两级单位,2423所小学和初中,197792名学生。测试结果显示,2012年,江苏学生学业质量总体表现仍保持较为优秀的水平,且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合格率和优秀率均远超全国
期刊
【摘要】情趣教学的核心要求是在创设形象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前提下,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两个转化:一是既要把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成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二是也要把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成对知识的审美体验过程。换言之,凡是在学习中遇到新知识的讲授,在知识呈现形式上,教师要尽可能把新知识设计成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情趣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一、问题解决的实施特征  (一)趣味性  学习
期刊
有首诗这样写到:“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洒播着希望……”。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与实践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也许是从小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长大,在家里有可亲父母的呵护,在学校有可敬老师的关爱,整天乐呵呵,无忧无愁。虽然当时生活
期刊
从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开始,学校教育正沿着它应有的方向行走。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江苏省昆山市前景教育集团、山西省晋城市泽州一中等一大批学校,作为第三代课改的探路者,正接受着未来的检阅。2014年,课改将去往哪里?中国教育又将去往哪里?  教育现代化的几个追问  教育有没有一个衡量标准?  答案是有——基于对人的基本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如果教育不尊重人,
期刊
教育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传播的过程,包含从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与组织传播到大传播的形态。因而,学术界专门有教育传播学这一研究范畴。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噪音以及反馈。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它们分别可以和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手段)、学生、教学效果相对应,另外,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干扰(噪音)和教学反馈。  我们从日常教学情境
期刊
【摘要】本文从如何进行班级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器物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入手,为班主任在新课改条件下有效进行班级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以期达成新课改的目标。  【关键词】班级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  一、高度统一的班集体观念文化是整个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  班旗、班歌、班徽以及张贴在教室前后的班训是观念文化建设的起点,像一场音乐会前的造势活动,令观众更加神往。在设计它们时,班主任
期刊
入园洗手,天天晨检。近日,江苏苏州临湖镇学前儿童博雅看护点,近200名孩子一进校门就伸出小手等老师检查,让老师看看自己的小手脏不脏、指甲长不长。小手不干净的孩子被老师领去洗手,长指甲的娃娃由老师帮着剪指甲。  “开学后天天坚持这样做,既是为了规范管理,也是为了帮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看护点负责人李洪亚说。  今年5月,苏州颁布了《学前儿童看护点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该市吴中区也随即出台了《吴中区
期刊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首先,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改变领导策略,放手改革,大胆创新。  (一)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尽快推动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多媒体设备的配置和互联网的开通和运用等,为教师
期刊
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出台《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从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职业院校现代管理制度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推广职教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强行业指导和就业准入工作、实行与课程相衔接的双证融通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投入等10个方面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据了解,贵州各地要将中等职业学校、职教园区、公共实训基地等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