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民营企业要注重产业链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不断整合优化供应链的结构,加大开拓产业市场力度;尽快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产业化的步伐。
[关键词] 供应链整合 供应链管理 产业优化 民营企业
1、供应链的定义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方向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SupplyChain)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采购管理、库存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分销渠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资金管理等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整条链上运用系统的观念从全局出发,实现供应链各企业的最佳化,强调合作关系,争取双赢(Win--Win)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要求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让利消费者。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在逐见渐加快,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技术性能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苟刻。因此,从消费者角度看问题变得愈加重要,在从供应商到顾客的企业活动的全过程中必须加大消费者眼中的价值。所以,必须考虑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建立相应的供应链结构,要考虑:商品是否有魅力?品牌是否令人满意?是否感到物有所值?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达到整条供应链的协调发展。
早期的供应链管理将重点放在了库存管理上,为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客户手中,达到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明确最佳的库存投资。
近期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使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零售等职能成为一个协调的发展的有机体,而只局限于库存,范围更广。供应链管理适应了一种“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承担从零部件的生产到成品的组装,从生产到运输、销售的一系列生产运作活动,即从事“小而全”的活动,这样企业的资源分散在各个领域,而不利于集中资源,培养核心能力。
2、资源的供给状况对产业结构和供应链的影响
资源的供给状况直接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资源是相关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在发展产业时注意发挥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同本国可以开发利用的丰富资源相关的产业,以积累资金进一步发展其他产业。现代企业,是否能够利用资源优势是企业成败的很大部分因素。而“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即通过有效利用社会资其他资源,将企业自己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核心事业上,以此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能力。
“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低质量的劳动力,必然阻碍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发展,因为低质量的劳动力缺乏这种可移性;反之,拥有现代技术和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劳动力,必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变。企业供应链的“横向一体化”必定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高质量的劳动力又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
其次,人力资源的供给结构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充裕,价格便宜,投资者从取得较高投资收益的角度考虑,就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投资,从而促进该类产业的发展;若劳动力资源供给稀缺,价格上升,当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率小于资金的边际产出率时,投资者就会倾向将资金投向劳动力运用较少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从而推动资金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对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增加了相当难度。这是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发展状态的体现,廉价的劳动力正是温州民企之所以能够形成特色模式——“温州模式”的必要条件。
3、温州民营企业的产业供应链特点和优势
在2007年爆发的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从美国、欧洲逐渐向各新兴经济体蔓延,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接下来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和盈利滑坡将不可避免。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国的部分企业也受到影响,特别是出口贸易型企业。
温州鞋60%用于出口,因此对反倾销、出口退税降低、美元贬值、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具有同样的敏感度。由于温州本土鞋企,其贸易伙伴大多来自欧盟。因此去年下半年温州鞋业对严峻的出口形式表现“麻痹”。但是08年年初以来,劳动力成本因相关法规实施突然上升,而同时,国内众多制鞋出口企业将目光从美国转向欧盟国家,行业竞争加剧,原本利润微薄的温州鞋企面临了严峻的价格战,导致一些中小企业选择退出。
早在2005年之前已经有较多一定规模的温州民企进行产业链升级或行业“合纵连横”做大。这些举措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显得尤为明智。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企业都成为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企业,上下游的多个节点企业组成了一种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供应链,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竞争力等并不取决于一个节点企业,而是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共同作用的结果。
到2009年底,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绝大多数都比较平稳。虽然温州民企也同样具备民营企业普遍短命的弱点,但它们能经得起金融危机的冲击,源于它们具备其他地区民企所不具备的品质和优势。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产业链条表现的比较牢固和健全,也就是整条相关产业的供应链运作非常稳健。
目前温州有4000多家制鞋企业,与制鞋业相关的鞋机、鞋材、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等企业2500多家,近40万从业人员,每年制鞋10多亿双,鞋类生产总量占全国25%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八分之一。
这些企业共同处在产业集群这一大的生态环境中,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相互依托,互为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的供应链网络。任何一家企业所处的位置都是该条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节点。以制鞋业为例,从乐清的鞋底,到瓯海的鞋面皮、平阳水头的鞋里皮,再到永嘉的鞋饰,以及瑞安的鞋机,甚至生产鞋底主要原料聚氨酯的华峰集团,乃至各个生皮交易市场,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产业链。这根链条即使有一环断裂,立刻就有别的企业来填补,不致使其影响到整个链条的完整性。这种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完善的鞋工业体系,正是温州鞋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供应链运作的应用价值在温州民营企业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加大发展民营企业的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化
温州民营企业之间完善的供应链网络的优势体现在:
(1)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更有利于供应链的运作。可以让企业灵活变通,减少库存,消灭缺货,缩短采购到生产销售全过程所需时间。
(2)实现信息共享,企业间彼此关照,互相提携,互惠互利,将市场需求的风险降到最低点。这种相关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使温州富集着大量的鞋业相关信息,制鞋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
(3)有充足的现金流,加强财务管理,减少投入,缩减成本费用。温州民营企业家的财务观念大都比较稳健、相对保守。这样反而可以让他们经受住金融海啸的冲击。
(4)实现“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战略联盟。
面对经济新形势,民营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自主性比较大,有体制和机制的优势。
民营企业的比较优势:一、规模小,机制灵活,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時调整产业供应链方向。二、劳动密集和劳动力的廉价,是在资源占有方面的优势。三、提高产业供应链的网络优势。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应当从这些普遍原则出发,寻求生存空间,不断整合优化供应链的结构。加大开拓产业市场力度,研究确定正确的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尽快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产业化的步伐。
参 考 文 献
[1]《危中有机温州民企一定能率先突围》人民网温州视窗.丁忠
[2]马世华.《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3]赵彦云.《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08月■
[关键词] 供应链整合 供应链管理 产业优化 民营企业
1、供应链的定义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方向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SupplyChain)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采购管理、库存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分销渠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资金管理等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整条链上运用系统的观念从全局出发,实现供应链各企业的最佳化,强调合作关系,争取双赢(Win--Win)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要求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让利消费者。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在逐见渐加快,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技术性能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苟刻。因此,从消费者角度看问题变得愈加重要,在从供应商到顾客的企业活动的全过程中必须加大消费者眼中的价值。所以,必须考虑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建立相应的供应链结构,要考虑:商品是否有魅力?品牌是否令人满意?是否感到物有所值?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达到整条供应链的协调发展。
早期的供应链管理将重点放在了库存管理上,为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客户手中,达到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明确最佳的库存投资。
近期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使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零售等职能成为一个协调的发展的有机体,而只局限于库存,范围更广。供应链管理适应了一种“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承担从零部件的生产到成品的组装,从生产到运输、销售的一系列生产运作活动,即从事“小而全”的活动,这样企业的资源分散在各个领域,而不利于集中资源,培养核心能力。
2、资源的供给状况对产业结构和供应链的影响
资源的供给状况直接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资源是相关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在发展产业时注意发挥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同本国可以开发利用的丰富资源相关的产业,以积累资金进一步发展其他产业。现代企业,是否能够利用资源优势是企业成败的很大部分因素。而“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即通过有效利用社会资其他资源,将企业自己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核心事业上,以此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能力。
“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低质量的劳动力,必然阻碍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发展,因为低质量的劳动力缺乏这种可移性;反之,拥有现代技术和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劳动力,必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变。企业供应链的“横向一体化”必定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高质量的劳动力又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
其次,人力资源的供给结构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充裕,价格便宜,投资者从取得较高投资收益的角度考虑,就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投资,从而促进该类产业的发展;若劳动力资源供给稀缺,价格上升,当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率小于资金的边际产出率时,投资者就会倾向将资金投向劳动力运用较少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从而推动资金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对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增加了相当难度。这是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发展状态的体现,廉价的劳动力正是温州民企之所以能够形成特色模式——“温州模式”的必要条件。
3、温州民营企业的产业供应链特点和优势
在2007年爆发的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从美国、欧洲逐渐向各新兴经济体蔓延,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接下来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和盈利滑坡将不可避免。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国的部分企业也受到影响,特别是出口贸易型企业。
温州鞋60%用于出口,因此对反倾销、出口退税降低、美元贬值、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具有同样的敏感度。由于温州本土鞋企,其贸易伙伴大多来自欧盟。因此去年下半年温州鞋业对严峻的出口形式表现“麻痹”。但是08年年初以来,劳动力成本因相关法规实施突然上升,而同时,国内众多制鞋出口企业将目光从美国转向欧盟国家,行业竞争加剧,原本利润微薄的温州鞋企面临了严峻的价格战,导致一些中小企业选择退出。
早在2005年之前已经有较多一定规模的温州民企进行产业链升级或行业“合纵连横”做大。这些举措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显得尤为明智。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企业都成为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企业,上下游的多个节点企业组成了一种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供应链,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竞争力等并不取决于一个节点企业,而是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共同作用的结果。
到2009年底,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绝大多数都比较平稳。虽然温州民企也同样具备民营企业普遍短命的弱点,但它们能经得起金融危机的冲击,源于它们具备其他地区民企所不具备的品质和优势。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产业链条表现的比较牢固和健全,也就是整条相关产业的供应链运作非常稳健。
目前温州有4000多家制鞋企业,与制鞋业相关的鞋机、鞋材、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等企业2500多家,近40万从业人员,每年制鞋10多亿双,鞋类生产总量占全国25%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八分之一。
这些企业共同处在产业集群这一大的生态环境中,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相互依托,互为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的供应链网络。任何一家企业所处的位置都是该条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节点。以制鞋业为例,从乐清的鞋底,到瓯海的鞋面皮、平阳水头的鞋里皮,再到永嘉的鞋饰,以及瑞安的鞋机,甚至生产鞋底主要原料聚氨酯的华峰集团,乃至各个生皮交易市场,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产业链。这根链条即使有一环断裂,立刻就有别的企业来填补,不致使其影响到整个链条的完整性。这种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完善的鞋工业体系,正是温州鞋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供应链运作的应用价值在温州民营企业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加大发展民营企业的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化
温州民营企业之间完善的供应链网络的优势体现在:
(1)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更有利于供应链的运作。可以让企业灵活变通,减少库存,消灭缺货,缩短采购到生产销售全过程所需时间。
(2)实现信息共享,企业间彼此关照,互相提携,互惠互利,将市场需求的风险降到最低点。这种相关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使温州富集着大量的鞋业相关信息,制鞋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
(3)有充足的现金流,加强财务管理,减少投入,缩减成本费用。温州民营企业家的财务观念大都比较稳健、相对保守。这样反而可以让他们经受住金融海啸的冲击。
(4)实现“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战略联盟。
面对经济新形势,民营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自主性比较大,有体制和机制的优势。
民营企业的比较优势:一、规模小,机制灵活,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時调整产业供应链方向。二、劳动密集和劳动力的廉价,是在资源占有方面的优势。三、提高产业供应链的网络优势。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应当从这些普遍原则出发,寻求生存空间,不断整合优化供应链的结构。加大开拓产业市场力度,研究确定正确的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尽快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产业化的步伐。
参 考 文 献
[1]《危中有机温州民企一定能率先突围》人民网温州视窗.丁忠
[2]马世华.《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3]赵彦云.《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