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增进幼儿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为将来学习打下基础,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基础。
在数学教育中要充分体现“整体性”,包括:教育目标的整体性、教育途径的整体性、教育对象的整体性及教育方法的整体性。
一、教育目标的整体性
对教育目标的整体性,我的理解是: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目标不应仅仅是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还应该在情感态度、操作技能、认知发展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
1. 情感态度:包括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人格等。
我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着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和设计数学教育活动,创设供幼儿探索的教育活动环境,给幼儿以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幼儿在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积极地探索学习,在每一次体验成功的快乐中渐渐觉得“数学原来是这么有趣”而深深地喜爱它。活动中我处处、时时尊重幼儿,鼓励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差的幼儿交朋友们,互相帮助。同时,我注意为幼儿创设判别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自信心。我还通过语言的组织、提问的设计、教具的选择等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健康人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2. 操作技能: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
我积极为幼儿创设操作的环境和条件,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材料,有画的、拼的、摆的、排的,凡是幼儿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我都尽可能地让幼儿直接操作。同时,我注意加强常规教育,与幼儿共同讨论建立操作常规,如按活动规则和要求进行操作;操作时注意不影响同伴,互相谦让,爱惜材料;操作结束后整理材料。以此培養幼儿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获得数学经验。
3. 认知发展:主要是帮助幼儿学习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我注意向幼儿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如“集合”“对应”“分类”“排序”等。在组织幼儿观察由几何图形的构成的图像时,我除了要求幼儿目测各种图形的个数外,还组织幼儿讨论“它像什么”。借助箭头上下左右方向的改变,帮助幼儿识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朝向标记,积累生活经验。
另外,我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思维的态度、类型、品质三方面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首先,我通过新颖的教玩具、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以及幼儿的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培养幼儿思维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育活动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优势,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例如在大班加减教学中,我改变了运用语言编应用题这种比较抽象的方式,而是提供给幼儿一些图片,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加减的含义,再指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表述图意,看图列式,进而让幼儿对不同特征的一组对象(实物、几何图形等)进行分类,列出加减算式。最后要求幼儿运用三个数自编应用题,列式计算,促使幼儿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再次,我通过一些竞赛性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7的组成”,我引导幼儿利用7个图形,每次转换角度,按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的不同,连续进行多次分类,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并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
二、教育途径的整体性
对教育途径的整体性,我的理解是: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不应仅仅通过集体的数学教育活动来进行,还应寓数学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1. 寓数学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我 根据各种游戏活动的特点,有机地渗透数学教育。体育活动时,当“大灰狼”捉到“小兔子”后,请幼儿点数大灰狼捉到了几只小兔子,比一比哪只大灰狼捉到的兔子多。桌面游戏时,通过按颜色、大小、形状、个数等有规律地穿木珠,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数学教育,幼儿玩得高兴,学得认真,练得积极。
2. 创设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
我在班内专辟一个数学活动角,设置各种进行数学活动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运用。“数实物”“盖印章”“数卡接龙”“分类”“数图形”“图形接龙”等游戏,提高了幼儿的数数、分类能力,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此外,环境布置在注意美化时,也注意发挥其数学教育的作用。如“夏天的池塘”画面中池塘边的鸭子、水面上的荷花、水中的鱼儿……都能帮助幼儿学习和巩固数数、组成、加减,比较大小、长短、多少,区分上下、左右、前后等数学知识。
3. 抓住机会,随机教育。
比如:户外活动时,组织幼儿数一数几个小朋友在玩球,几个小朋友在玩圈,比较多少;分点心时组织幼儿观察:点心的数量和小朋友的数量是否是一样多的,讨论少了怎么办?多了怎么办?
三、教育对象的整体性
对教育对象的整体性,我的理解是: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全体教育对象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1. 观察了解幼儿,设计教育活动。
平时我注意仔细观察幼儿,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做出正确的评价,分出好、较好、一般、较差等不同的层次,在活动中全面照顾,区别对待。例如:目测几何图形拼图,我要求水平较差的幼儿说出拼图中图形的名称,要求一般的幼儿说每种图形的数量,面对水平高的幼儿则不仅要求说出每种图形的个数,还要求能说出图形总数。
2. 改革组织形式,尝试分组教育。
我在数学活动中,经常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幼儿进行分组游戏活动,一般安排在集体活动后进行。我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需要,为幼儿准备各种操作材料,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水平自由选择进行游戏。例如“认识梯形”的集体活动后,我为幼儿安排了下列分组游戏活动:a. “拼图”游戏,要求幼儿拼图时运用新认识的梯形。b. “数图形”游戏,要求幼儿数数几何图形构图中梯形和其他图形的个数。c. “分类”游戏,要求幼儿根据标记将图形进行分类。d. “排序”游戏,要求幼儿根据拼图中图形的多少进行排序。同时,每一组游戏的内容、材料都注意体现不同难度的要求。有时,在新授知识部分,我也会运用分组的形式让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操作、探索。
3. 从实际出发,开展个别教育。
我利用晨间来园游戏、区角活动等时间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比如潘诚小朋友数数能力较差,我在桌面游戏时和他一起数数玩具的数量;在数学区活动时和他一起玩“印点卡”“数卡接龙”等游戏;休息时和他一起点数活动室里有几扇窗、几张桌子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诚诚的数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教育方法的整体性对教育方法的整体性
我的理解是: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方法不应单一化,一成不变,应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实际发展水平及发展的需求相互结合起来运用。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中,一般常用的几种方法有演示法、操作法、游戏法、引导发现法等,在区数学教研组组织的观摩活动中有很多老师都将这几种方法融在一起开展了教学,我也对此进行了尝试。
我开展的《到“5”家做客》的活动首先运用了游戏法和情景表演,我扮演数字“5”邀请小朋友到家里去做客,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过程中运用到了操作法,我设计了“整理房间”的环节,让幼儿动手操作自己发现各种材料的数量;通过操作活动不仅巩固了幼儿对“5”的数量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引导幼儿发现“4”和“5”以及“6”和“5”的数量差异,这里就用到了引导发现法;在“比较”的环节中考虑到对幼儿有一定难度,我又运用了演示法,先由我示范一次,再请一名幼儿示范一次,同时用语言对操作演示的内容进行说明;最后再以游戏和情景表演的形式结束活动。
总之,在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思考操作的问题情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有趣化,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生理特征,幼儿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能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迁移,终身受益,让孩子一生对数学的情感有极大的影响效应,正如《纲要》中指出那样,“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善于挖掘和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积极引导,令幼儿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游玩,不再让孩子们觉得数学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东西,而是一种很好玩、喜欢玩、想去玩的有趣的游戏!
在数学教育中要充分体现“整体性”,包括:教育目标的整体性、教育途径的整体性、教育对象的整体性及教育方法的整体性。
一、教育目标的整体性
对教育目标的整体性,我的理解是: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目标不应仅仅是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还应该在情感态度、操作技能、认知发展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
1. 情感态度:包括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人格等。
我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着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和设计数学教育活动,创设供幼儿探索的教育活动环境,给幼儿以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幼儿在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积极地探索学习,在每一次体验成功的快乐中渐渐觉得“数学原来是这么有趣”而深深地喜爱它。活动中我处处、时时尊重幼儿,鼓励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差的幼儿交朋友们,互相帮助。同时,我注意为幼儿创设判别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自信心。我还通过语言的组织、提问的设计、教具的选择等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健康人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2. 操作技能: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
我积极为幼儿创设操作的环境和条件,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材料,有画的、拼的、摆的、排的,凡是幼儿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我都尽可能地让幼儿直接操作。同时,我注意加强常规教育,与幼儿共同讨论建立操作常规,如按活动规则和要求进行操作;操作时注意不影响同伴,互相谦让,爱惜材料;操作结束后整理材料。以此培養幼儿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获得数学经验。
3. 认知发展:主要是帮助幼儿学习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我注意向幼儿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如“集合”“对应”“分类”“排序”等。在组织幼儿观察由几何图形的构成的图像时,我除了要求幼儿目测各种图形的个数外,还组织幼儿讨论“它像什么”。借助箭头上下左右方向的改变,帮助幼儿识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朝向标记,积累生活经验。
另外,我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思维的态度、类型、品质三方面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首先,我通过新颖的教玩具、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以及幼儿的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培养幼儿思维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育活动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优势,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例如在大班加减教学中,我改变了运用语言编应用题这种比较抽象的方式,而是提供给幼儿一些图片,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加减的含义,再指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表述图意,看图列式,进而让幼儿对不同特征的一组对象(实物、几何图形等)进行分类,列出加减算式。最后要求幼儿运用三个数自编应用题,列式计算,促使幼儿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再次,我通过一些竞赛性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7的组成”,我引导幼儿利用7个图形,每次转换角度,按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的不同,连续进行多次分类,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并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
二、教育途径的整体性
对教育途径的整体性,我的理解是: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不应仅仅通过集体的数学教育活动来进行,还应寓数学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1. 寓数学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我 根据各种游戏活动的特点,有机地渗透数学教育。体育活动时,当“大灰狼”捉到“小兔子”后,请幼儿点数大灰狼捉到了几只小兔子,比一比哪只大灰狼捉到的兔子多。桌面游戏时,通过按颜色、大小、形状、个数等有规律地穿木珠,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数学教育,幼儿玩得高兴,学得认真,练得积极。
2. 创设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
我在班内专辟一个数学活动角,设置各种进行数学活动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运用。“数实物”“盖印章”“数卡接龙”“分类”“数图形”“图形接龙”等游戏,提高了幼儿的数数、分类能力,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此外,环境布置在注意美化时,也注意发挥其数学教育的作用。如“夏天的池塘”画面中池塘边的鸭子、水面上的荷花、水中的鱼儿……都能帮助幼儿学习和巩固数数、组成、加减,比较大小、长短、多少,区分上下、左右、前后等数学知识。
3. 抓住机会,随机教育。
比如:户外活动时,组织幼儿数一数几个小朋友在玩球,几个小朋友在玩圈,比较多少;分点心时组织幼儿观察:点心的数量和小朋友的数量是否是一样多的,讨论少了怎么办?多了怎么办?
三、教育对象的整体性
对教育对象的整体性,我的理解是: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全体教育对象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1. 观察了解幼儿,设计教育活动。
平时我注意仔细观察幼儿,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做出正确的评价,分出好、较好、一般、较差等不同的层次,在活动中全面照顾,区别对待。例如:目测几何图形拼图,我要求水平较差的幼儿说出拼图中图形的名称,要求一般的幼儿说每种图形的数量,面对水平高的幼儿则不仅要求说出每种图形的个数,还要求能说出图形总数。
2. 改革组织形式,尝试分组教育。
我在数学活动中,经常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幼儿进行分组游戏活动,一般安排在集体活动后进行。我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需要,为幼儿准备各种操作材料,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水平自由选择进行游戏。例如“认识梯形”的集体活动后,我为幼儿安排了下列分组游戏活动:a. “拼图”游戏,要求幼儿拼图时运用新认识的梯形。b. “数图形”游戏,要求幼儿数数几何图形构图中梯形和其他图形的个数。c. “分类”游戏,要求幼儿根据标记将图形进行分类。d. “排序”游戏,要求幼儿根据拼图中图形的多少进行排序。同时,每一组游戏的内容、材料都注意体现不同难度的要求。有时,在新授知识部分,我也会运用分组的形式让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操作、探索。
3. 从实际出发,开展个别教育。
我利用晨间来园游戏、区角活动等时间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比如潘诚小朋友数数能力较差,我在桌面游戏时和他一起数数玩具的数量;在数学区活动时和他一起玩“印点卡”“数卡接龙”等游戏;休息时和他一起点数活动室里有几扇窗、几张桌子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诚诚的数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教育方法的整体性对教育方法的整体性
我的理解是: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方法不应单一化,一成不变,应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实际发展水平及发展的需求相互结合起来运用。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中,一般常用的几种方法有演示法、操作法、游戏法、引导发现法等,在区数学教研组组织的观摩活动中有很多老师都将这几种方法融在一起开展了教学,我也对此进行了尝试。
我开展的《到“5”家做客》的活动首先运用了游戏法和情景表演,我扮演数字“5”邀请小朋友到家里去做客,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过程中运用到了操作法,我设计了“整理房间”的环节,让幼儿动手操作自己发现各种材料的数量;通过操作活动不仅巩固了幼儿对“5”的数量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引导幼儿发现“4”和“5”以及“6”和“5”的数量差异,这里就用到了引导发现法;在“比较”的环节中考虑到对幼儿有一定难度,我又运用了演示法,先由我示范一次,再请一名幼儿示范一次,同时用语言对操作演示的内容进行说明;最后再以游戏和情景表演的形式结束活动。
总之,在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思考操作的问题情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有趣化,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生理特征,幼儿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能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迁移,终身受益,让孩子一生对数学的情感有极大的影响效应,正如《纲要》中指出那样,“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善于挖掘和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积极引导,令幼儿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游玩,不再让孩子们觉得数学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东西,而是一种很好玩、喜欢玩、想去玩的有趣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