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精神动力。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必须认真学好数学的信念。
一、追根溯源,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的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若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就能灌注全部热情,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而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人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再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直观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例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由于体积概念的子概念比较多,有“物体”“空间”“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等等,学生真正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直接出示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然后由学生自己讨论,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最后,以直观形象的手段,通过质疑——演示——释疑——举例的方式,逐层理解“物体”“空间”“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以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四、走进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景,采集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足球场提问“长约多少、宽约多少?长与宽的比约多少?”有个同学大胆估测,长80米、宽50米;大多数数同学不认同。有同学提出,用绳子测量,然后再用米尺测量绳子。有的同学建议,干脆直接去体育组找测量工具。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比例无处不在“的知识,画出了足球场。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五、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活动,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收集生活素材入手,体验数学乐趣,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课堂教学时,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例如,测量操场上的旗竿,可以分组让学生到操场上自己选择适当的方法动手操作,并作好数据记录。之后可请学生代表介绍过程和结果,并说出自己的数学原理。这道题中渗透了数学知识,又具有生活实用性,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构建数学模型,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创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教师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交流,找出解决的策略。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也更强了。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有了浓郁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会有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亲近生活,热爱生活的教学成果。
一、追根溯源,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的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若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就能灌注全部热情,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而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人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再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直观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例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由于体积概念的子概念比较多,有“物体”“空间”“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等等,学生真正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直接出示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然后由学生自己讨论,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最后,以直观形象的手段,通过质疑——演示——释疑——举例的方式,逐层理解“物体”“空间”“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以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四、走进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景,采集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足球场提问“长约多少、宽约多少?长与宽的比约多少?”有个同学大胆估测,长80米、宽50米;大多数数同学不认同。有同学提出,用绳子测量,然后再用米尺测量绳子。有的同学建议,干脆直接去体育组找测量工具。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比例无处不在“的知识,画出了足球场。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五、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活动,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收集生活素材入手,体验数学乐趣,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课堂教学时,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例如,测量操场上的旗竿,可以分组让学生到操场上自己选择适当的方法动手操作,并作好数据记录。之后可请学生代表介绍过程和结果,并说出自己的数学原理。这道题中渗透了数学知识,又具有生活实用性,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构建数学模型,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创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教师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交流,找出解决的策略。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也更强了。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有了浓郁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会有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亲近生活,热爱生活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