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调查显示,家庭教育不健全、学校德育教育缺失、社会环境影响和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这几个因素是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因此,社会、学校、家长要各负其责,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意识
[作者简介]苗方朔(1967- ),男,河北巨鹿人,河北工程大学离退休工作处,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邯郸 05603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5-0170-01
感恩是表現在父母和子女、师生、社会之间的重要情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新旧价值观的撞击,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特别是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有些养成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等缺陷性格。鉴于此,我们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等五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感恩意识的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680份,收回有效问卷625份。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1.亲情意识淡漠系数增加。一是多数大学生不关心父母的生活和健康。在这次调查中有6.7%的大学生对父母的近况一点也不了解,51.5%的略知父母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只有41.8%的非常了解。二是很少有大学生向父母表达过感恩之情。父母生日是子女表达感恩之情的最佳机会,据调查有62%的大学生清楚记得父母的生日,21.2%的大学生不记得。三是过半数的大学生鲜有替父母分忧或分担家务。49%的同学假期经常帮父母做家务,37%的同学偶尔做过,14%的同学基本不做。
2.师情意识淡薄指数提高。一是对老师尊敬不够,传统的尊师意识淡化。二是不尊敬老师的劳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甚至旷课。三是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出现老师批评大学生,大学生报复老师的现象。
3.社会责任意识弱化。在这次调查中只有21.7%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强,其他的比较淡漠,甚至有5.8%的大大学生对社会责任不了解。由于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很难理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4.自我意识强烈。从调查结果来看,有51.2%的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比较强烈;而55.2%的大学生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50.9%的大学生依赖思想、享乐思想比较严重。可见,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享乐思想严重。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健全。主要是指:(1)教育内容缺失。家长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强烈愿望需要去博弈实现的背景下,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子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2)予多索少。大多数家长不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还为他们提供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而对子女的感恩意识要求不太强烈,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3)代沟的影响。两代人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分歧和生活方式上的差距较大,沟通缺失,不能正确处理“代沟”问题,这也是大学生感恩之心淡薄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只有21.1%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作为倾诉内心感受的对象,而52.1%的大学生选择朋友作为倾诉内心感受的对象。(4)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性格暴躁、管理方式简单、离异、仇视社会、不孝敬老人等,也会使其产生心理障碍,自我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进而形成扭曲的感恩心理。
2.学校德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1)学校投入缺失。领导的精力投入、学校的资金投入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而德育教育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很有限,且经常被挤占。 (2)教育内容缺失。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弱化了大学生的德育,尤其是传统伦理中的孝敬观念、人伦关系的教育。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知识化”倾向,重说教、轻身教,重灌输、轻疏导,重过程、轻效果。(3)育人功能缺失。由于功利思想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心理及思想问题,育人作用发挥不够。因此说,学校道德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领导不重视和学校投入缺失,已成为制约道德教育的瓶颈①。
3.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是由于社会转型改变了“家本位”的传统模式。随着职场竞争的激烈、社会交往的扩大、家庭职能的弱化,使人们对家庭的依恋大大降低,业缘、友缘、学缘关系正取代血缘和亲缘成为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随之而来的是亲情、恩情关系的淡化。二是由于文化转型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日益繁荣的市场带来了以利益为导向的商品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服从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人们过多地关注金钱、利益的时候,亲情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三是“病态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易受“病态文化”的影响,特别那些虚荣攀比、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的大学生,加之同学之间的差异纷繁复杂,致使他们在认识自身的差异时难以客观比较,容易形成自卑、消极、颓废等直接自我否定或是不满、憎恨等间接自我否定的情绪,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②。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大学生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独立生活、交往能力降低;片面理解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使他们社会责任意识弱化,功利思想严重,虚荣、攀比心理增强,而忽略了感恩意识的培养③。
三、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1.健全家庭教育。一是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二是家长要健全教育内容。家长不但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要教会其做家务、懂礼貌、会办事、与人和谐相处等,提高独自生活能力,使其在生活中体会父母的艰辛,自觉树立责任意识、感恩意识。三是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家长要了解青年心理,学会与其交朋友,在交流中引导他们珍爱真情、关爱他人、感恩社会、奉献大众,在沟通中破解其思想难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强化学校德育。一是要强化学校投入力度。高校应强化对德育的领导,制定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克服感恩意识成本投入缺失状态,使感恩意识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要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把感恩亲情教育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通过高校德育工作者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贴近生活、平实、感人的亲情个案来教育大学生,并把这样的教育延展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从生活的细节中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并引导大学生也要同样关爱亲人,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简单地灌输。三是要注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让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教师担任顾问,搭建老中青年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四是要拓宽德育内容。以“八荣八耻”教育为切入点,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感恩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融入专业教育、融入社会实践④。五是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通过图片资料展示、观看录像电影、讲座、亲身实践等形式,让大学生们感悟父母的伟大、家庭的温暖、师恩的无私、社会的真情。对那些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俭节约、社会责任意识强的大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树其为榜样,带动大学生感恩意识整体提高。
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要营造社会感恩氛围。强化传统“孝道”文化的载体建设,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在社区、城市居民小区等地方宣传正面典型,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解析和鞭挞反面典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敬老、爱老、帮老活动,让敬老之风回归,让感恩之风盛行,消除社会“病态文化”,为感恩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强化学校与新闻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家庭、敬老机构的联系,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搭建平台,提供场所和资金。最后,要重视传统“孝道”文化的载体建设。各有关党政部门如组织、宣传、人事、团委、妇联、教育等单位,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敬老活动,努力营造“孝敬老人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社会氛围。
[注释]
①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与可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2-78.
②余仁双,徐勇,等.嫉妒心理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57,36-42.
③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光明日报,2003-11-08.
④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职大学报,2005(3):132-134.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意识
[作者简介]苗方朔(1967- ),男,河北巨鹿人,河北工程大学离退休工作处,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邯郸 05603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5-0170-01
感恩是表現在父母和子女、师生、社会之间的重要情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新旧价值观的撞击,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特别是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有些养成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等缺陷性格。鉴于此,我们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等五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感恩意识的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680份,收回有效问卷625份。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1.亲情意识淡漠系数增加。一是多数大学生不关心父母的生活和健康。在这次调查中有6.7%的大学生对父母的近况一点也不了解,51.5%的略知父母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只有41.8%的非常了解。二是很少有大学生向父母表达过感恩之情。父母生日是子女表达感恩之情的最佳机会,据调查有62%的大学生清楚记得父母的生日,21.2%的大学生不记得。三是过半数的大学生鲜有替父母分忧或分担家务。49%的同学假期经常帮父母做家务,37%的同学偶尔做过,14%的同学基本不做。
2.师情意识淡薄指数提高。一是对老师尊敬不够,传统的尊师意识淡化。二是不尊敬老师的劳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甚至旷课。三是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出现老师批评大学生,大学生报复老师的现象。
3.社会责任意识弱化。在这次调查中只有21.7%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强,其他的比较淡漠,甚至有5.8%的大大学生对社会责任不了解。由于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很难理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4.自我意识强烈。从调查结果来看,有51.2%的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比较强烈;而55.2%的大学生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50.9%的大学生依赖思想、享乐思想比较严重。可见,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享乐思想严重。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健全。主要是指:(1)教育内容缺失。家长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强烈愿望需要去博弈实现的背景下,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子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2)予多索少。大多数家长不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还为他们提供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而对子女的感恩意识要求不太强烈,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3)代沟的影响。两代人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分歧和生活方式上的差距较大,沟通缺失,不能正确处理“代沟”问题,这也是大学生感恩之心淡薄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只有21.1%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作为倾诉内心感受的对象,而52.1%的大学生选择朋友作为倾诉内心感受的对象。(4)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性格暴躁、管理方式简单、离异、仇视社会、不孝敬老人等,也会使其产生心理障碍,自我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进而形成扭曲的感恩心理。
2.学校德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1)学校投入缺失。领导的精力投入、学校的资金投入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而德育教育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很有限,且经常被挤占。 (2)教育内容缺失。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弱化了大学生的德育,尤其是传统伦理中的孝敬观念、人伦关系的教育。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知识化”倾向,重说教、轻身教,重灌输、轻疏导,重过程、轻效果。(3)育人功能缺失。由于功利思想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心理及思想问题,育人作用发挥不够。因此说,学校道德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领导不重视和学校投入缺失,已成为制约道德教育的瓶颈①。
3.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是由于社会转型改变了“家本位”的传统模式。随着职场竞争的激烈、社会交往的扩大、家庭职能的弱化,使人们对家庭的依恋大大降低,业缘、友缘、学缘关系正取代血缘和亲缘成为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随之而来的是亲情、恩情关系的淡化。二是由于文化转型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日益繁荣的市场带来了以利益为导向的商品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服从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人们过多地关注金钱、利益的时候,亲情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三是“病态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易受“病态文化”的影响,特别那些虚荣攀比、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的大学生,加之同学之间的差异纷繁复杂,致使他们在认识自身的差异时难以客观比较,容易形成自卑、消极、颓废等直接自我否定或是不满、憎恨等间接自我否定的情绪,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②。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大学生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独立生活、交往能力降低;片面理解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使他们社会责任意识弱化,功利思想严重,虚荣、攀比心理增强,而忽略了感恩意识的培养③。
三、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1.健全家庭教育。一是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二是家长要健全教育内容。家长不但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要教会其做家务、懂礼貌、会办事、与人和谐相处等,提高独自生活能力,使其在生活中体会父母的艰辛,自觉树立责任意识、感恩意识。三是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家长要了解青年心理,学会与其交朋友,在交流中引导他们珍爱真情、关爱他人、感恩社会、奉献大众,在沟通中破解其思想难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强化学校德育。一是要强化学校投入力度。高校应强化对德育的领导,制定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克服感恩意识成本投入缺失状态,使感恩意识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要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把感恩亲情教育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通过高校德育工作者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贴近生活、平实、感人的亲情个案来教育大学生,并把这样的教育延展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从生活的细节中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并引导大学生也要同样关爱亲人,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简单地灌输。三是要注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让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教师担任顾问,搭建老中青年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四是要拓宽德育内容。以“八荣八耻”教育为切入点,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感恩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融入专业教育、融入社会实践④。五是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通过图片资料展示、观看录像电影、讲座、亲身实践等形式,让大学生们感悟父母的伟大、家庭的温暖、师恩的无私、社会的真情。对那些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俭节约、社会责任意识强的大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树其为榜样,带动大学生感恩意识整体提高。
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要营造社会感恩氛围。强化传统“孝道”文化的载体建设,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在社区、城市居民小区等地方宣传正面典型,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解析和鞭挞反面典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敬老、爱老、帮老活动,让敬老之风回归,让感恩之风盛行,消除社会“病态文化”,为感恩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强化学校与新闻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家庭、敬老机构的联系,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搭建平台,提供场所和资金。最后,要重视传统“孝道”文化的载体建设。各有关党政部门如组织、宣传、人事、团委、妇联、教育等单位,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敬老活动,努力营造“孝敬老人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社会氛围。
[注释]
①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与可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2-78.
②余仁双,徐勇,等.嫉妒心理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57,36-42.
③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光明日报,2003-11-08.
④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职大学报,2005(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