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根廷盛产什么?探戈、足球和牛肉。曾经风靡全球的阿根廷足球如今日趋衰落,无论是在世界杯上还是在美洲杯上,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更甚的,阿根廷连牛肉王国的桂冠也保不住了。如今阿根廷的牛肉产业已无法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大国相比肩,今年其牛肉出口量已经下降到全球第11位,在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是南美地区最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4国组成)国家中业已垫底,甚至连世界第一牛肉消费国的地位也在2010年让给了乌拉圭。也许正如阿根廷一家主流媒体的报道所言——“一个时代结束了”。
“世界肉库”辉煌不再
地跨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等国的潘帕斯草原是南美洲最大的草原,被称为南美洲的粮仓,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其中87%的草原坐落在阿根廷境内。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也有面积广阔的草场。因此阿根廷农场众多,畜牧业发达,号称“世界肉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根廷的牛肉不仅质量好,当地人对牛肉的消费也高居世界首位,人均每年要消费近70千克牛肉,1956年人均牛肉年消费量甚至达到100千克的历史最高水平。这样一个牛肉生产大国,近几年来却面临牛肉产量萎缩、出口大幅下跌、牛肉质量下降等严峻形势。
2005年阿根廷还是全球第三大牛肉出口国,牛肉出口量占其国内牛肉总产量的23.8%。今年5月,根据阿根廷农业协会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12年牛肉出口量较上一年下降23.5%,仅为18.3万吨,比2005年下降了76%,出口量仅占总生产量的7.1%,其余牛肉都留在国内消费。在活牛存栏量方面,阿根廷从2006年的5700万头下降到2011年的4800万头,去年略微有所增长,但远低于巴西2012年1.87亿头的活牛存栏量。
根据阿根廷肉类生产、贸易和分销商会的数据,从2005年迄今,已有130家肉类加工厂倒闭,累计辞退员工1.56万人。过去“葡萄美酒烤牛肉”是阿根廷人日常饮食最普通的场景,而今正如阿根廷作家迭戈·贝西诺的文章所言:“烧烤的习惯仍在继续,但在很多情况下带有一种复古体验的庸俗之光。”
再看看阿根廷的邻国。8年来,乌拉圭的牛肉销售量在国际市场持续增长,并在墨西哥、美国、中国、韩国、越南等国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而且乌拉圭的牛肉不含生长激素,因此成为5个可以向欧盟出口高品质牛肉的国家之一。2012年7月,欧盟新的牛肉配额标准出炉,每年配额交易量上升到48200吨,其供应商来自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和加拿大5个国家(新西兰在此轮调整中被淘汰出局)。上世纪90年代,巴西还是牛肉净进口国,到2012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牛肉出口国,牛肉出口量为130万吨,仅次于澳大利亚。再来看看亚洲的印度,近年印度牛肉出口量的上升已经威胁到拉美出口商。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印度2012年牛肉出口占全球牛肉出口总量的近1/4,在2009年这个数据仅为8%。
重内销轻出口
造成阿根廷牛肉产业如此大幅度萎缩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牧场减少、气候干旱、通货膨胀率上升、价格管制的失误政策等等。阿根廷政府的农业政策,特别是对肉类加工企业的干预,被认为扭曲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给牛肉产业带来了负面影响。2006年,阿根廷物价上涨,牛肉价格比2003年上涨了170%,民众意见很大,阿根廷政府为了减轻通胀的压力,宣布禁止牛肉出口,希望将所有牛肉留在本国市场,但遭到牧场主的联合抵制。于是时任总统内斯托尔·基什内尔呼吁国民“如果肉价不降就不吃肉”,响应者寥寥,为此不得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全国政府官员不买也不吃牛肉。
这一年,阿根廷政府开始对牛肉出口实行许可证制度,征收15%的出口关税(而南共市其他成员国对牛肉不收取关税),并对牛肉价格实行管制,强制生产商按政策定价供应国内市场。当时由于出口下降,国内市场对牛肉的吸收量上升,稳定了肉类价格。
但是这种政策对农民和畜牧业者而言却是致命的,打击了发展畜牧业的信心,因为牛肉出口能让农民获得更可观的收入。而商品是逐利的,一部分农民和牧场主不得不转向其他利润高的行业,比如种植大豆。随着活牛存栏量的减少,牛肉供应缺口出现。加上2009、2010两年干旱造成上百万头牲畜损失,母牛产崽率也急剧下降,进一步推动了牛肉价格的上涨。同时,由于对牛肉出口进行管制和增收出口税,阿根廷这些年每年赚取的外汇不过11亿美元左右,如果放开这些束缚,通过牛肉出口每年可赚取41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2012年4月,为了增加出口,重振肉类产业,阿根廷政府重新调整关税,将肉类加工业的出口关税从15%下调为原来的5%。但是想要让阿根廷的牛肉业恢复到2005年的情形,这些措施显然还不够,也不能及时产生效应。阿根廷是欧盟最大的牛肉配额持有者,这个比例为44%,意味着阿根廷需向欧盟国家出口近3万吨高品质的希尔顿牛肉,很遗憾的是去年阿根廷只完成了出口牛肉配额量的64%。
此外,阿根廷政府为了应对因牛肉价格上涨以及牛肉荒带来的压力,鼓励民众改变饮食习惯,增加猪肉、鸡肉和鱼肉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吃些烤猪肉远比服用伟哥更令人满足。”总统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2010年时曾如此宣称,并对猪肉进行补贴。2011年政府推出“全民廉价猪肉”计划,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及附近地区销售平价猪肉。但是要在短时间内改变阿根廷人传统的饮食习惯,显然不太现实。
将牧场变农场
当阿根廷传统的养牛业趋向衰落时,这个原本大豆产量极低的国家,在2011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大豆出口国,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1%,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4%。进入21世纪,新兴市场对大豆需求量猛增,使得大豆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攀升。阿根廷许多畜牧业者放弃了部分存栏肉牛,将牧场改种大豆,这一行业利润更加丰厚,政府干预也较少。因为大豆一年可以种植两季,承担的风险小,而牛等牲畜需要饲养3年后才能进入市场。由于当时短期内市场牛肉的供应充足,价格也维持稳定,阿根廷政府也没有意识到这会对本国牛肉产业和传统农业带来致命影响。 究其背后深层原因,不能不提到美国的粮食战略。美国在掌握全球粮食生产后,在第三世界推广转基因作物,阿根廷首当其冲。阿根廷面积减少的牧场已经成为转基因作物的试验田,特别是大豆,这些大豆被销往国外后,获得大量外汇收入的并不是阿根廷农民,而是掌握转基因技术的跨国公司。
因大量种植大豆,阿根廷的养牛业不得不走向低成本的工厂化养殖,这种集约化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效率,农民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来种植更有利可图的转基因作物。可以预见潘帕斯草原上牛羊成群自由放牧的美景将越来越少,牛群被赶进了牛圈,它们的食物不再是青草,而是玉米等粮食作物。如今阿根廷1/3的牛肉就来自这些被圈养的牛。
据美国农业部的一份报告显示,阿根廷继2012年牛肉产量有所回升之后,今年产量将继续上扬,可能达到275万吨,牛肉出口量今年也有望达到10万吨。今年4月,阿根廷的牛肉生产量与去年同比已经增长了21.1%。阿根廷养牛业终于开始复苏了吗?仍待观察。
牛肉引发的风波
1. 韩国“牛肉风波”
2008年4月18日,韩国与美国达成开放市场进口美国牛肉协议,基本上全面放开牛肉市场,遭到了韩国民众的强烈反对。5月2日起,韩国民众在首尔举行大规模反对进口美国牛肉的“烛光集会”。“牛肉风波”一浪高过一浪,从中学生、大学生到家庭主妇、农民、政界人士等社会各阶层,都加入了反对进口美国牛肉的示威活动中。6月10日,韩国内阁集体请辞,刚上任不久的韩国总统李明博因为“牛肉风波”遭遇空前的政治危机。6月25日,韩国政府决定恢复进口美国牛肉,6月28日至29日,5万民众聚集首尔,抗议进口美国牛肉。
2. 中国台湾“美牛风波”
2008年国民党执政后,美国以恢复美台经贸谈判、给予台湾民众赴美免签证待遇等为条件,多次要求台湾全面开放美国牛肉进口。2009年10月23日,台湾当局宣布,将允许30个月龄以下的美国带骨牛肉、绞肉及牛内脏进口。但由于目前台湾并不具备充分检测、医治疯牛病的能力,而且台湾严禁使用瘦肉精,有舆论质疑放宽美国牛肉进口会对岛内食品安全造成风险,此事遭到民间团体的抗议和民进党的强烈反对。2009年12月29日,台湾相关机构明文禁止美国牛肉和牛内脏进口,美国方面指责台湾“片面毁约”,违反了美台牛肉协议。直到2012年3月,台湾当局才同意有条件地解禁美国牛肉进口。
3. 欧洲“挂牛头卖马肉”
2013年1月,在爱尔兰发现混入马肉的牛肉汉堡后,瑞典、英国、法国及德国出售的牛肉食品也发现马肉成分,此后爱尔兰、荷兰、罗马尼亚等多个欧洲国家都被卷入马肉丑闻,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欧盟成员国的农业部长随后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加强食品管制,开始动用DNA技术对涉嫌产品进行再次检查。马肉因为价格便宜,有供应商就以马肉充牛肉来获得高利润。而欧盟相对复杂的食品生产链条,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马肉在一部分欧洲国家是被允许食用的,但是英国等部分欧洲国家却没有吃马肉的习俗。此外查出有猪肉充当牛肉混入清真食品当中,引起宗教界人士的愤怒。
“世界肉库”辉煌不再
地跨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等国的潘帕斯草原是南美洲最大的草原,被称为南美洲的粮仓,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其中87%的草原坐落在阿根廷境内。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也有面积广阔的草场。因此阿根廷农场众多,畜牧业发达,号称“世界肉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根廷的牛肉不仅质量好,当地人对牛肉的消费也高居世界首位,人均每年要消费近70千克牛肉,1956年人均牛肉年消费量甚至达到100千克的历史最高水平。这样一个牛肉生产大国,近几年来却面临牛肉产量萎缩、出口大幅下跌、牛肉质量下降等严峻形势。
2005年阿根廷还是全球第三大牛肉出口国,牛肉出口量占其国内牛肉总产量的23.8%。今年5月,根据阿根廷农业协会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12年牛肉出口量较上一年下降23.5%,仅为18.3万吨,比2005年下降了76%,出口量仅占总生产量的7.1%,其余牛肉都留在国内消费。在活牛存栏量方面,阿根廷从2006年的5700万头下降到2011年的4800万头,去年略微有所增长,但远低于巴西2012年1.87亿头的活牛存栏量。
根据阿根廷肉类生产、贸易和分销商会的数据,从2005年迄今,已有130家肉类加工厂倒闭,累计辞退员工1.56万人。过去“葡萄美酒烤牛肉”是阿根廷人日常饮食最普通的场景,而今正如阿根廷作家迭戈·贝西诺的文章所言:“烧烤的习惯仍在继续,但在很多情况下带有一种复古体验的庸俗之光。”
再看看阿根廷的邻国。8年来,乌拉圭的牛肉销售量在国际市场持续增长,并在墨西哥、美国、中国、韩国、越南等国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而且乌拉圭的牛肉不含生长激素,因此成为5个可以向欧盟出口高品质牛肉的国家之一。2012年7月,欧盟新的牛肉配额标准出炉,每年配额交易量上升到48200吨,其供应商来自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和加拿大5个国家(新西兰在此轮调整中被淘汰出局)。上世纪90年代,巴西还是牛肉净进口国,到2012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牛肉出口国,牛肉出口量为130万吨,仅次于澳大利亚。再来看看亚洲的印度,近年印度牛肉出口量的上升已经威胁到拉美出口商。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印度2012年牛肉出口占全球牛肉出口总量的近1/4,在2009年这个数据仅为8%。
重内销轻出口
造成阿根廷牛肉产业如此大幅度萎缩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牧场减少、气候干旱、通货膨胀率上升、价格管制的失误政策等等。阿根廷政府的农业政策,特别是对肉类加工企业的干预,被认为扭曲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给牛肉产业带来了负面影响。2006年,阿根廷物价上涨,牛肉价格比2003年上涨了170%,民众意见很大,阿根廷政府为了减轻通胀的压力,宣布禁止牛肉出口,希望将所有牛肉留在本国市场,但遭到牧场主的联合抵制。于是时任总统内斯托尔·基什内尔呼吁国民“如果肉价不降就不吃肉”,响应者寥寥,为此不得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全国政府官员不买也不吃牛肉。
这一年,阿根廷政府开始对牛肉出口实行许可证制度,征收15%的出口关税(而南共市其他成员国对牛肉不收取关税),并对牛肉价格实行管制,强制生产商按政策定价供应国内市场。当时由于出口下降,国内市场对牛肉的吸收量上升,稳定了肉类价格。
但是这种政策对农民和畜牧业者而言却是致命的,打击了发展畜牧业的信心,因为牛肉出口能让农民获得更可观的收入。而商品是逐利的,一部分农民和牧场主不得不转向其他利润高的行业,比如种植大豆。随着活牛存栏量的减少,牛肉供应缺口出现。加上2009、2010两年干旱造成上百万头牲畜损失,母牛产崽率也急剧下降,进一步推动了牛肉价格的上涨。同时,由于对牛肉出口进行管制和增收出口税,阿根廷这些年每年赚取的外汇不过11亿美元左右,如果放开这些束缚,通过牛肉出口每年可赚取41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2012年4月,为了增加出口,重振肉类产业,阿根廷政府重新调整关税,将肉类加工业的出口关税从15%下调为原来的5%。但是想要让阿根廷的牛肉业恢复到2005年的情形,这些措施显然还不够,也不能及时产生效应。阿根廷是欧盟最大的牛肉配额持有者,这个比例为44%,意味着阿根廷需向欧盟国家出口近3万吨高品质的希尔顿牛肉,很遗憾的是去年阿根廷只完成了出口牛肉配额量的64%。
此外,阿根廷政府为了应对因牛肉价格上涨以及牛肉荒带来的压力,鼓励民众改变饮食习惯,增加猪肉、鸡肉和鱼肉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吃些烤猪肉远比服用伟哥更令人满足。”总统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2010年时曾如此宣称,并对猪肉进行补贴。2011年政府推出“全民廉价猪肉”计划,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及附近地区销售平价猪肉。但是要在短时间内改变阿根廷人传统的饮食习惯,显然不太现实。
将牧场变农场
当阿根廷传统的养牛业趋向衰落时,这个原本大豆产量极低的国家,在2011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大豆出口国,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1%,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4%。进入21世纪,新兴市场对大豆需求量猛增,使得大豆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攀升。阿根廷许多畜牧业者放弃了部分存栏肉牛,将牧场改种大豆,这一行业利润更加丰厚,政府干预也较少。因为大豆一年可以种植两季,承担的风险小,而牛等牲畜需要饲养3年后才能进入市场。由于当时短期内市场牛肉的供应充足,价格也维持稳定,阿根廷政府也没有意识到这会对本国牛肉产业和传统农业带来致命影响。 究其背后深层原因,不能不提到美国的粮食战略。美国在掌握全球粮食生产后,在第三世界推广转基因作物,阿根廷首当其冲。阿根廷面积减少的牧场已经成为转基因作物的试验田,特别是大豆,这些大豆被销往国外后,获得大量外汇收入的并不是阿根廷农民,而是掌握转基因技术的跨国公司。
因大量种植大豆,阿根廷的养牛业不得不走向低成本的工厂化养殖,这种集约化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效率,农民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来种植更有利可图的转基因作物。可以预见潘帕斯草原上牛羊成群自由放牧的美景将越来越少,牛群被赶进了牛圈,它们的食物不再是青草,而是玉米等粮食作物。如今阿根廷1/3的牛肉就来自这些被圈养的牛。
据美国农业部的一份报告显示,阿根廷继2012年牛肉产量有所回升之后,今年产量将继续上扬,可能达到275万吨,牛肉出口量今年也有望达到10万吨。今年4月,阿根廷的牛肉生产量与去年同比已经增长了21.1%。阿根廷养牛业终于开始复苏了吗?仍待观察。
牛肉引发的风波
1. 韩国“牛肉风波”
2008年4月18日,韩国与美国达成开放市场进口美国牛肉协议,基本上全面放开牛肉市场,遭到了韩国民众的强烈反对。5月2日起,韩国民众在首尔举行大规模反对进口美国牛肉的“烛光集会”。“牛肉风波”一浪高过一浪,从中学生、大学生到家庭主妇、农民、政界人士等社会各阶层,都加入了反对进口美国牛肉的示威活动中。6月10日,韩国内阁集体请辞,刚上任不久的韩国总统李明博因为“牛肉风波”遭遇空前的政治危机。6月25日,韩国政府决定恢复进口美国牛肉,6月28日至29日,5万民众聚集首尔,抗议进口美国牛肉。
2. 中国台湾“美牛风波”
2008年国民党执政后,美国以恢复美台经贸谈判、给予台湾民众赴美免签证待遇等为条件,多次要求台湾全面开放美国牛肉进口。2009年10月23日,台湾当局宣布,将允许30个月龄以下的美国带骨牛肉、绞肉及牛内脏进口。但由于目前台湾并不具备充分检测、医治疯牛病的能力,而且台湾严禁使用瘦肉精,有舆论质疑放宽美国牛肉进口会对岛内食品安全造成风险,此事遭到民间团体的抗议和民进党的强烈反对。2009年12月29日,台湾相关机构明文禁止美国牛肉和牛内脏进口,美国方面指责台湾“片面毁约”,违反了美台牛肉协议。直到2012年3月,台湾当局才同意有条件地解禁美国牛肉进口。
3. 欧洲“挂牛头卖马肉”
2013年1月,在爱尔兰发现混入马肉的牛肉汉堡后,瑞典、英国、法国及德国出售的牛肉食品也发现马肉成分,此后爱尔兰、荷兰、罗马尼亚等多个欧洲国家都被卷入马肉丑闻,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欧盟成员国的农业部长随后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加强食品管制,开始动用DNA技术对涉嫌产品进行再次检查。马肉因为价格便宜,有供应商就以马肉充牛肉来获得高利润。而欧盟相对复杂的食品生产链条,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马肉在一部分欧洲国家是被允许食用的,但是英国等部分欧洲国家却没有吃马肉的习俗。此外查出有猪肉充当牛肉混入清真食品当中,引起宗教界人士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