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聊侃及其他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op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一些人扎堆养生馆,导致1传144新冠肺炎的消息传遍网络。进而给这种扎堆当头棒喝。疫情之下,万不可再扎堆了!
   国人喜欢扎堆。这不,路边有几位无事者蹲下来围着看蚂蚁搬家。于是,途经此处的路人便停下来加入围观,最终竟然里三层外三层,好大一堆人,直围得最外层人根本不知最里面的隐情所在。越是这样,围的人越多,好不热闹。还有一则众人皆知的事例:一个人流鼻血了,于是用手捂着鼻子,并仰头看天,周围几人见他仰头看天感到好奇,遂从之。没想到,没过一会,几乎所有的路过之人都一齐仰头看天,最初流鼻血的人回过头见周围的人都在看天感到奇怪,便问其中一个人:“为什么大家都在看天呀?看什么呢?”那人答:“不知道,我看大家都在看。”
   生活中这类扎堆并非鲜见。其实,这是一种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暗示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从众心理的驱使,也即“随大流”。这大概也算得上是国人的一大嗜好。您瞧,房市里的买涨不买落,股市上的追高杀跌,购物中的蜂拥而上等等。这类扎堆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很容易抑制个性发展,束缚创新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抱残守缺等。因此,我们应该避免盲目从众,而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说起来啊,国人不仅喜欢扎堆,还喜欢扎堆聊侃呢!那侃侃而谈者,直侃的嘴边冒白沫,唾液星子四处飞扬。
   从扎堆聊侃,我又想到“聊”“侃”“谈”产生的喧哗、喧闹,及其带来的危害。
   这不,有朋自德国归来,向我讲述了一些异国他乡之见,其中,有一则德国老太的一次错愕,使我联想不少。
   这位德国老太的错愕是这样的:一次她自家外出,坐进柏林地铁车厢里。刚刚落座,只听满车厢极为嘈杂,她一时显得十分错愕:我这是在哪里啊?难道我又到了中国?原来呀,这位老太很是喜欢中国,多次到过中国多个城市游览,喜欢之中也不乏不快之處,那就是在公众场合显得十分吵闹,地铁车厢里、公交车上、饭店里都是如此。以至于每每在聚会时,主持人不得不高声喊叫:“大家静一静!”“大家请安静!”
   德国老太的错愕以及对中国公共空间嘈杂的不快体验,足该引起我们国人的思考。
   长时间以来,国人特别健谈,特别善谈,特喜欢交谈,特喜欢聊天。在汉语中,就有一个“侃侃而谈”的成语,北京还有“侃大山”一说。四合院里,邻居们端上茶壶围拢而坐,谈天说地,可以从早上“侃”到中午;茶馆里,几位朋友相约,天南地北地聊个没完。这成为国人的一个习惯,也似乎成了一项“国粹”一样。“聊”“侃”“谈”不无益处,交流信息、交流知识、交流感情,对老年朋友来说,还能预防痴呆。
   然而,凡事皆有度,万事都要讲究时间、地点和条件。就拿这“聊”“侃”“谈”来说,就不能没有讲究、不加注意。在高铁车厢、公交车里、地铁车厢内,倘若有人手机外放,有人“煲电话粥”,有“熊孩子”大声喊叫,有旅客之间大声闲聊,座位上想要休息的你糟心不?倘若饭店里,您隔桌的食客们大声喧哗,甚或划拳猜令,您的食欲受影响不?倘若观看电影、戏曲,邻座的看客一劲儿交头接耳评头论足,您的兴致受影响不?国外某节目主持人在我们国内乘坐高铁时,遇到了大声打电话的男子,他拿出手机拍下视频,还对着镜头压着嗓子连喊四句“Shut up”(闭嘴)。老实说,地铁车厢里的嘈杂现象一拎一大串。
   可别小瞧这“聊”“侃”“谈”,更勿以为这是个人小事,这无尽的“聊”“侃”“谈”带来喧闹、嘈杂实实令人不快!它涉及公序、涉及文明,疫情之下,更会导致飞沫传染,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故此,这喧闹、嘈杂现象也该究一究、治一治了!令人欣慰的是,京沪高铁开始设置“静音车厢”,不仅引发热议,而且受到乘客欢迎。但望这不只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趋势,希望这类尝试推广开来,从一节“静音车厢”渐次变成多节,从多节变成整列,再从整列变成整个高铁,这无疑对改变公众场合嘈杂、吵闹的环境大有益处,更对改变残存在国人中的这种不尽文明的习惯大有好处,中华五千年文明则增添新的华章。与此同时,更希望《城市交通管理条例》早日出台,抑或将其扩展为《城市公共场所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公众场合禁止喧闹,能像禁烟一样则更好。
其他文献
有一种“猝死”,令人悲怆、心碎。   2017年的11月14日晚上10点,距期中考试还有三天,江苏徐州市一位10岁的刘姓女孩,在家喝农药自杀,死前留有手写体遗书374字,告别视频3分26秒。视频中,女孩噙着眼泪但又十分平静地告诉父母,她要去天堂了,她太想去那里看看了。在遗书中她又说,因为老师嫌其成绩不好,不让她考试,(当事老师和地方教育局对此否认)她继续活着没有意义了。令人伤感的是,女孩临走前,还
期刊
有一句俗语说:“针尖大的眼,簸箕大的风。”意思是说,严冬时窗户上有极小的孔,就能透进一大股寒气。针尖才多大?一个小口子,在一些人眼里,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十个小口子,那就是一个洞。那么,如果有一百个这样微不足道的小洞,怕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了。   织密制度之网,一个“针尖大的眼”都不放过,才能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在制度面前,最怕每个人都开一个小口子,最怕每个人都通融一下,最后就会撕开一个大口子
期刊
别以为“官意识”为官人所独有,官意识其实为官民所“共享”。不同点是,官的“官意识”是官怎样看自己,民的“官意识”是民怎样看官。   还是说个实事。有一幅看似很寻常的照片,在下没看出啥异样,有些网民却动了肝火。   咋回事?一对沙发,左侧坐着一位女士(据说是一位电商网红),右侧坐着一位市长。这位女士的坐姿是: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问题就出在这“跷二郎腿”上。我倒不想使用“二郎腿”这说法,因为觉
期刊
那天深夜,老牛在牛棚草垫前绞尽脑汁加班起草第二天必须上交的四份讲话稿、两个主持词;还要填写头天就该报送给花鹿局长的近期犁地计划、当天下午就已超过截止期限要报给白兔检查组的拉车进度表、明天上午要汇总给黑猫督导组的春耕面积统计表;还有明天上午羚羊处长莅临调研农田茬口制度要开汇报会,老牛还腾不出手来通知65个耕地组报送基础数据及参会。所有这些,按要求都得在今晚睡前完成,明天一早交上之后它还得下地拉犁。事
期刊
我常常困惑于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上侧耳可闻、睁眼可见的“某某家”“某某大家”“著名某某家”究竟是怎么来的?自封的、别人吹捧的还是官方正式认可的?  近日与一位中学校长聊起“家”事,她不无感慨地说:“当下之中国,‘教育家’何其多也!一省一市一县的教育行政部门,都能用‘培训工程’批量生产‘教育家’。三两个‘文化商人’在报刊上一吹,一个普通校长就敢把‘教育家’的帽子戴到自己头上,可现实离教育家辈出的时代还
期刊
鲁迅先生在其《随便翻翻》一文中,提到一位明末清初人士杨光先,说这个人的思想很“危险”,告诫人们不要“被它诱过去”。   几百年前死去的杨光先,有着什么思想,令鲁迅先生如此担忧?   杨光先,“明时为新安所千户”,是个“官二代”。杨先生不甘寂寞,以整他人作为仕途捷径。崇祯十年(1637年),他抬着棺材,“死劾”大学士温体仁和给事中陈启新,结果没如愿,反而被廷杖,流放辽西。杨光先借此名声大噪,不吃
期刊
前一阵子,大连一街道女干部在疫情期间进小区时不按规定登记个人信息,打电話向社区书记寻求特权“照顾”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疫情期间进小区需要登记个人电话、身份证号和进出时间等信息,这个应该是当地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作出的统一规定。应当说,这样的规定不仅合情合理,而且也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不会对居民出入造成多大不便。但这位街道女干部竟然在举手之劳的事情上耍起了特权,向社区的“卢书记”打电话请求方便。而那位
期刊
与小伙伴们逛街时,经常见到一款令人费解的夏装:针织面料,短袖,高领。我一度困惑:这样的衣服给谁穿?你说夏天穿吧,它是高领,面料又这么厚;可若说是秋冬穿的吧,它却又是短袖。总之,此衣的设计思路让我难以理解。类似的衣服还有很多,我不明白它们究竟是为谁设计、谁会购买。   直到某天,单位新来一个同事,炎炎酷暑中,她穿的就是这款上衣。她说她颈椎有问题,脖子怕凉,哪怕大夏天也得捂紧脖子,就得穿这款。   无
期刊
“装孙子”这个词是从北京的俏皮话引申出来的。北京人说:儿媳妇,大肚子,你猜是什么?是装孙子。   这是一句糙话,并不十分严密。儿媳怀的若是女儿,那“装”的就不是孙子。在此,笔者不是为了论证“装孙子”的科学逻辑性,关注的是其引申讽喻的社会现象。   “裝孙子”是指用虚伪的手段,为取悦上级和有事相求的人,不分是非界限,不讲人格操守,把自己摆在“孙子”的位置,装出虔诚的样子和可怜相,低三下四、唯唯诺
期刊
《礼记·学记》开篇有云:“发虑宪,求善良。”根据俞樾先生的解释,“虑宪”与“善良”一律,善良二字同义,虑宪二字亦同义,并引《尔雅释诂》为证,释“宪”为“思”。据此,发虑宪,求善良,便是“启发思考,培植善良”。此篇是专门论述教育与教学问题的,显然,“发虑宪,求善良”说的是为学兴教之道,前者说的是方法,后者說的教育的目标指向。   在诸多好品质如善良、正直、敦厚、谦恭、仁爱等等之中,善良是根基,如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