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装孙子”的永远“当孙子”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zvm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孙子”这个词是从北京的俏皮话引申出来的。北京人说:儿媳妇,大肚子,你猜是什么?是装孙子。
   这是一句糙话,并不十分严密。儿媳怀的若是女儿,那“装”的就不是孙子。在此,笔者不是为了论证“装孙子”的科学逻辑性,关注的是其引申讽喻的社会现象。
   “裝孙子”是指用虚伪的手段,为取悦上级和有事相求的人,不分是非界限,不讲人格操守,把自己摆在“孙子”的位置,装出虔诚的样子和可怜相,低三下四、唯唯诺诺,说着毫无原则、唯命是从的话语,讨好卖乖,屈膝逢迎。这样的做派并非出于真心,而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这里一个“装”字,可谓画龙点睛之笔,简明而形象地点明了令人厌恶和鄙夷的溜须怕马、阿谀奉承丑态。
   今天我们仍会看到“装孙子”的现象:一些人整天想的不是如何出色高效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干好本职工作,而是一门心思揣摩领导的意图,研究领导的性格喜好,活动围着领导心意去开展,说话照着领导心尖去恭维,只要能让领导满意高兴,不惜像哈巴狗一样跪舔,视肉麻拍马为正常,尽吹捧巴结之能事;有些人为讨好上级,把与领导的关系庸俗化,称其老兄,称其大爷,即使遇到年龄小于自己的,也面不改色,坚称不变,并振振有词地说:领导就是长辈。在这些人眼里,领导就是爹,领导就是爷。有些人在被查出工作上的问题后,不是正视问题,主观上找原因,思想上去认识,立行立改,而是装出一副可怜相,装出一副我已尽力、此事在天不在我的无奈之态;还有一些人心态不端,行为猥琐,像孙子给爷爷告状一样,打小报告,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之事进谗言,以诋毁甚至造谣中伤别人表示自己的忠心。另有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装”,是借钱时“装孙子”,钱到手后便“当大爷”。
   为什么要“装孙子”呢?因为“装孙子”者深知由此会带来的诸多好处。“孙子”是弱小的,处于劣势的,是需要呵护关爱的。“装孙子”往往可以博得同情、怜悯和关注,进而达到更多的目的,得到更多的利益。在上级面前“装孙子”,往往能获得某些领导的喜爱和信任,在日后职务晋升、经济待遇、政治荣誉等方面为自己增加更多的筹码,换来更多的关照,赢得更多的机会。
   “装孙子”者大都具有两面性。在上级和有事相求的人面前点头哈腰“装孙子”,在下属和群众面前则快速“变脸”,马上撕掉伪装,什么“人民公仆”,什么“为人民服务”,通通抛在脑后,板起面孔,一副“大爷”做派,生冷横硬,趾高气扬,甚至吃拿卡要,把公权变成私权。
   官场上这种“装孙子”和“当大爷”的两面人现象,是为政之德缺失、官僚主义作风导致的“毒瘤”,腐蚀党和政府肌体,侵蚀政风和社会风气。对此,不可轻视。既然“装孙子”大多是装给领导看的,那就需要领导擦亮眼睛,让“装孙子”者永远“当孙子”。除此,还要采取教育引导、监督批评、查处惩办等多种措施,挖出病灶,使这种人恢复健康肌体,保持精神正常。如此,“装孙子”的做派才会休矣。
其他文献
与杂文结缘,纯属偶然,甚至,最初并不确定自己写的是不是杂文,只知道,这种文章,承载着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观察与思考,可以解答心底许多疑问和困惑。两个字:“解渴。”然而,写着写着,就被外界打上“杂文”的标签了。于是,关于杂文的褒贬也就陆续进入了耳际。   既有人点赞说“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功力深厚,表达巧妙”,也有人“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的“杂文印象”:“你们写杂文的,都爱发牢骚”“尖酸刻薄”……这些话,
期刊
一月中旬,在大连发生的一件事很有“嚼头”。   在街道做副主任的女子進小区,只肯登记电话,拒不登记身份证。咱也没咋见过领导的身份证长什么样子,想必也不会比常人的身份证多出几个数字,更不会换一种领导专用色以示区别。实在想不通,为啥当地针对所有人的规定,这个副主任咋就想“突破”,咋就想把个人信息遮掩起来?   我能理解某种关于信息泄露的担忧,但不能理解基于这种担忧的飞扬跋扈。   事实是,这名副主任拨
期刊
有一种“猝死”,令人悲怆、心碎。   2017年的11月14日晚上10点,距期中考试还有三天,江苏徐州市一位10岁的刘姓女孩,在家喝农药自杀,死前留有手写体遗书374字,告别视频3分26秒。视频中,女孩噙着眼泪但又十分平静地告诉父母,她要去天堂了,她太想去那里看看了。在遗书中她又说,因为老师嫌其成绩不好,不让她考试,(当事老师和地方教育局对此否认)她继续活着没有意义了。令人伤感的是,女孩临走前,还
期刊
有一句俗语说:“针尖大的眼,簸箕大的风。”意思是说,严冬时窗户上有极小的孔,就能透进一大股寒气。针尖才多大?一个小口子,在一些人眼里,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十个小口子,那就是一个洞。那么,如果有一百个这样微不足道的小洞,怕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了。   织密制度之网,一个“针尖大的眼”都不放过,才能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在制度面前,最怕每个人都开一个小口子,最怕每个人都通融一下,最后就会撕开一个大口子
期刊
别以为“官意识”为官人所独有,官意识其实为官民所“共享”。不同点是,官的“官意识”是官怎样看自己,民的“官意识”是民怎样看官。   还是说个实事。有一幅看似很寻常的照片,在下没看出啥异样,有些网民却动了肝火。   咋回事?一对沙发,左侧坐着一位女士(据说是一位电商网红),右侧坐着一位市长。这位女士的坐姿是: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问题就出在这“跷二郎腿”上。我倒不想使用“二郎腿”这说法,因为觉
期刊
那天深夜,老牛在牛棚草垫前绞尽脑汁加班起草第二天必须上交的四份讲话稿、两个主持词;还要填写头天就该报送给花鹿局长的近期犁地计划、当天下午就已超过截止期限要报给白兔检查组的拉车进度表、明天上午要汇总给黑猫督导组的春耕面积统计表;还有明天上午羚羊处长莅临调研农田茬口制度要开汇报会,老牛还腾不出手来通知65个耕地组报送基础数据及参会。所有这些,按要求都得在今晚睡前完成,明天一早交上之后它还得下地拉犁。事
期刊
我常常困惑于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上侧耳可闻、睁眼可见的“某某家”“某某大家”“著名某某家”究竟是怎么来的?自封的、别人吹捧的还是官方正式认可的?  近日与一位中学校长聊起“家”事,她不无感慨地说:“当下之中国,‘教育家’何其多也!一省一市一县的教育行政部门,都能用‘培训工程’批量生产‘教育家’。三两个‘文化商人’在报刊上一吹,一个普通校长就敢把‘教育家’的帽子戴到自己头上,可现实离教育家辈出的时代还
期刊
鲁迅先生在其《随便翻翻》一文中,提到一位明末清初人士杨光先,说这个人的思想很“危险”,告诫人们不要“被它诱过去”。   几百年前死去的杨光先,有着什么思想,令鲁迅先生如此担忧?   杨光先,“明时为新安所千户”,是个“官二代”。杨先生不甘寂寞,以整他人作为仕途捷径。崇祯十年(1637年),他抬着棺材,“死劾”大学士温体仁和给事中陈启新,结果没如愿,反而被廷杖,流放辽西。杨光先借此名声大噪,不吃
期刊
前一阵子,大连一街道女干部在疫情期间进小区时不按规定登记个人信息,打电話向社区书记寻求特权“照顾”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疫情期间进小区需要登记个人电话、身份证号和进出时间等信息,这个应该是当地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作出的统一规定。应当说,这样的规定不仅合情合理,而且也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不会对居民出入造成多大不便。但这位街道女干部竟然在举手之劳的事情上耍起了特权,向社区的“卢书记”打电话请求方便。而那位
期刊
与小伙伴们逛街时,经常见到一款令人费解的夏装:针织面料,短袖,高领。我一度困惑:这样的衣服给谁穿?你说夏天穿吧,它是高领,面料又这么厚;可若说是秋冬穿的吧,它却又是短袖。总之,此衣的设计思路让我难以理解。类似的衣服还有很多,我不明白它们究竟是为谁设计、谁会购买。   直到某天,单位新来一个同事,炎炎酷暑中,她穿的就是这款上衣。她说她颈椎有问题,脖子怕凉,哪怕大夏天也得捂紧脖子,就得穿这款。   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