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数困生),指的就是智力正常,且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在同类群体中数学水平较低、学习效果差、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数学教学要求的学生. 数困生的形成是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也是教学过程的必然结果. 从积极因素讲,每名学生都想学好,每位教师也都想教好,因此既不能责怪学生数学学得差,也不能完全责怪教师不尽责. 如何加强数困生的教育是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 根据数困生形成的原因与学数学困难的程度,对数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进行分析,其目的是提高教师帮助数困生的意识与能力,以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数困生的转化问题是世界上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数困生的成因很多,而且教育制度、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师个性、学校学风、班级班风、社会家庭、同学关系等外部因素与学生本身的心理、生理等内部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数困生”的转化积累了一点微不足道的
经验,试以本文抛砖引玉.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二者密不可分. 要想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就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调查中我们发现,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卑,他们怕老师、怕同学,长此以往,性格逐渐孤僻,原来剩下的一点兴趣也会消失,成绩就会越来越差,甚至对数学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要真诚地关爱尊重他们,采用“情感效应”之法去创造“和谐共振”的最佳环境,和他们心灵换位,做他们的朋友,培养自信心,让他们学会认识和悦纳自己、悦纳别人,培养积极学习的情趣,消除自卑感和对数学的恐惧感. 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情感交融,心灵必然产生共鸣,师生就会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 原来老师的要“学生做”就会变成学生的“我要做”,从而形成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局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诸多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当精神轻松愉快、情绪饱满时,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增强. 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变“数困生”十分重要的一环.
二、给“数困生”定合理目标
心理学认为:目标性行为的效率明显高于无目标性行为,目标是人们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我们认为,目标的引领和激励在“数困生”的转化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数困生”往往表现为在数学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目标不明确,动力就不强,就没有进取思想,这也是“数困生”的主要特点之一. 因此,数学老师在转化“数困生”时应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数学学习目标. 有了目标就会为之奋斗、努力、不懈追求. 在实现目标时,教师要从中提携,扶助他们循序渐进地进行. 在进行中,教师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要予以肯定表扬. 让他们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让他们从学习中找到成功的乐趣,用成就感和过程中的乐趣支撑他们继续努力下去.
三、教“数困生”学习的方法
熟话说,“方法不当,哪怕你从晚做到亮”. 学习数学也是如此. 要提高效率,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数困生”往往差在课前不会预习,课堂抓不住中心,课后不知回顾,不能大胆提问,作业马虎,对问题不会分析,勉强解完一道题,解后也不反思、总结、从中找寻规律,学习方法呆板教条,思维机制僵化肤浅. 所以教师要多给他们指点学习方法. 如怎样预习新课,复习旧课;怎样听课才能抓住中心;对于作业测试怎样总结反思;对于问题怎样思考、探究、解决;怎样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怎样才能触类旁通等. 教给“数困生”学习方法,实际上就是交给他们一把打开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四、构建“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转化“学困生”的主要阵地是课堂. 构建“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在研究“数困生”转化过程中提出来的口号,也是我们在“数困生”的转化实践中找到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 “数困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课堂教学的原因,所以,“数困生”的转化和“数困生”面的控制,还得着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这就要求我们整体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及时掌握“数困生”的底数,在使每名学生都不能落伍的思想指导下,我们通过反复研讨,统一思想,提出了“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里,我们之所以提“每一个”就是不能也不容许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略“数困生”. 我们有如下一些做法:
(1)我们将教材分成若干个小的加工后的学习单元. 教师采用集体教学法教学每一个单元,通过一课一练和周练习等简明的反馈和矫正程序来保证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每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诊断测试,一旦发现有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则在进一步的集体教学之前,运用个别指导、小组互助学习、程序教学等方式迅速补救第一阶段落伍的学习有障碍的学生. 这样不但可以按学生的程度决定学习进度,而且课堂内容的难易也可以动态调整,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个别化的原则,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全体学生只有一个评价目标一种评价标准的矛盾,效果比较理想.
(2)面对“数困生”数量较多的班级,我们提出转化初期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勤反馈的“帮助成功”的教学模式.
(3)设置让学生不断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似乎已经知道,实际上还不够清楚的“愤悱”心境. 设置问题与结论性知识要有一定的认知“距离”,才有探求性,就是说,对数学内容和困难学生的认知水平构造出适度差异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中不断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取得较好的实效.
数困生的转化问题是世界上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数困生的成因很多,而且教育制度、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师个性、学校学风、班级班风、社会家庭、同学关系等外部因素与学生本身的心理、生理等内部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数困生”的转化积累了一点微不足道的
经验,试以本文抛砖引玉.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二者密不可分. 要想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就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调查中我们发现,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卑,他们怕老师、怕同学,长此以往,性格逐渐孤僻,原来剩下的一点兴趣也会消失,成绩就会越来越差,甚至对数学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要真诚地关爱尊重他们,采用“情感效应”之法去创造“和谐共振”的最佳环境,和他们心灵换位,做他们的朋友,培养自信心,让他们学会认识和悦纳自己、悦纳别人,培养积极学习的情趣,消除自卑感和对数学的恐惧感. 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情感交融,心灵必然产生共鸣,师生就会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 原来老师的要“学生做”就会变成学生的“我要做”,从而形成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局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诸多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当精神轻松愉快、情绪饱满时,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增强. 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变“数困生”十分重要的一环.
二、给“数困生”定合理目标
心理学认为:目标性行为的效率明显高于无目标性行为,目标是人们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我们认为,目标的引领和激励在“数困生”的转化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数困生”往往表现为在数学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目标不明确,动力就不强,就没有进取思想,这也是“数困生”的主要特点之一. 因此,数学老师在转化“数困生”时应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数学学习目标. 有了目标就会为之奋斗、努力、不懈追求. 在实现目标时,教师要从中提携,扶助他们循序渐进地进行. 在进行中,教师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要予以肯定表扬. 让他们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让他们从学习中找到成功的乐趣,用成就感和过程中的乐趣支撑他们继续努力下去.
三、教“数困生”学习的方法
熟话说,“方法不当,哪怕你从晚做到亮”. 学习数学也是如此. 要提高效率,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数困生”往往差在课前不会预习,课堂抓不住中心,课后不知回顾,不能大胆提问,作业马虎,对问题不会分析,勉强解完一道题,解后也不反思、总结、从中找寻规律,学习方法呆板教条,思维机制僵化肤浅. 所以教师要多给他们指点学习方法. 如怎样预习新课,复习旧课;怎样听课才能抓住中心;对于作业测试怎样总结反思;对于问题怎样思考、探究、解决;怎样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怎样才能触类旁通等. 教给“数困生”学习方法,实际上就是交给他们一把打开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四、构建“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转化“学困生”的主要阵地是课堂. 构建“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在研究“数困生”转化过程中提出来的口号,也是我们在“数困生”的转化实践中找到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 “数困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课堂教学的原因,所以,“数困生”的转化和“数困生”面的控制,还得着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这就要求我们整体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及时掌握“数困生”的底数,在使每名学生都不能落伍的思想指导下,我们通过反复研讨,统一思想,提出了“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里,我们之所以提“每一个”就是不能也不容许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略“数困生”. 我们有如下一些做法:
(1)我们将教材分成若干个小的加工后的学习单元. 教师采用集体教学法教学每一个单元,通过一课一练和周练习等简明的反馈和矫正程序来保证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每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诊断测试,一旦发现有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则在进一步的集体教学之前,运用个别指导、小组互助学习、程序教学等方式迅速补救第一阶段落伍的学习有障碍的学生. 这样不但可以按学生的程度决定学习进度,而且课堂内容的难易也可以动态调整,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个别化的原则,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全体学生只有一个评价目标一种评价标准的矛盾,效果比较理想.
(2)面对“数困生”数量较多的班级,我们提出转化初期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勤反馈的“帮助成功”的教学模式.
(3)设置让学生不断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似乎已经知道,实际上还不够清楚的“愤悱”心境. 设置问题与结论性知识要有一定的认知“距离”,才有探求性,就是说,对数学内容和困难学生的认知水平构造出适度差异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中不断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取得较好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