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啮式的语意交错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lo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家新的诗歌创作受到广泛关注,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也被视为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又因其长期致力于对国外诗歌的译介,其诗歌创作也明显带有受西方影响的痕迹。王家新一直以沉痛的笔力和守望式的坚持屹立在诗歌创作的最前沿。本文通过其诗歌《最后的营地》,分析作者在其中体现出的守望精神。
  关键词:王家新;守望;坚持
  作者简介:王欣汀(1993-),女,汉族,吉林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王家新是一位以多种身份坚持在诗坛的人,他既是写作者,又是评论者,还做翻译,同时还从事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工作。当这些不同的身份加诸同一个人身上时,必然会带来不同视角的混沌与交错,但意外的,王家新的创作始终如一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与理念。虽也经历了转型时期,然而并不是割裂式的跃进,而是更深入的在“坚守”这条道路上摸索,也体现着王家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坚持。
  《最后的营地》在王家新的创作中不算是一个里程碑似的作品,它不像《在山的那边》那样广为传颂,也不像《帕斯捷尔纳克》那样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但《最后的营地》是王家新创作趋于纯熟后,最典型的风格体现。在这篇诗作中,孤独、承受、守望依然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然而却显得更加激烈、壮阔,带有悲剧色彩。在这个巨大的时代中,诗人依然选择将诗和创作作为“最后的营地”,坚守到最后。
  谈到王家新的语言风格时,看到最多的评价就是恢弘、滞重、激越,而在《最后的营地》中,这种语言风格更加凝练、纯熟。
  诗歌一开始,作者就已经交代了自己写作的目的,“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一个多次出现在作者创作中的主题,而这一次,诗人说“世界存在/或不存在/这就是一切。”从一开始,作者就将语意指向了一个终极,“一切”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作者却将“存在”附着到这虚空的“一切”上,从而带来了一种无限的失落与凝重。接下来,作者在诗中介入了一個“人”,一个无路可退、四周只有绝壁和峡谷的人,“所有的道路都已走过/所有的日子/倾斜向这个夜晚。”诗人没有说出这人的身份或是他到此处的缘由,然而诗人却为他设定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这个夜晚,在这个地方,“生/还是死/这就是一切。”
  在初读这首诗时,我直觉地将诗中出现的这个“人”当做一个战士,一个负隅顽抗、坚守到最后的战士,在最后的营地、最后的夜晚面临着生或死的抉择。然而在我继续读下去的时候,也就是下面的这两句,“冬日里只剩下几点不化的积雪/坚硬/灿烂/这黑暗意志中/最冰冷的/在死亡的闪耀中/这是最后的/蔑视/高贵/尊严。”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身披重甲,独骑而行的骑士。因为他的蔑视,因为他的骄傲,也因为他身上带有的宿命般的悲剧感。而这种感觉,是诗人通过对词语的精心选择而呈现出的、环环相扣的语意交错效果。
  诗人巧妙地构架了两个维度,两个维度上都是“最后的营地”,只不过一个是在时空上营造出的最后的营地,另一个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发问而推衍出的精神上的最后的营地,而串联起这两个营地的钥匙就是诗中的“一个退守到这里的人”,他既要面对环境上的考验,又要面对精神上的拷问。环境上,这里“绝壁耸起/峡谷/内溯”、“冬日里只剩下几点不化的积雪”、“星光升起/峡谷回溯”、“当群山如潮般涌来”。而精神上首先他是一个“退守到这里的人”,其次“所有的道路都已走过/所有的日子倾斜向这个夜晚”;“而一生沧桑/远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及高高掠过这石头王国的鹰/是他承受孤独的保证”。所以他“无以安慰/亦无需安慰”。
  通过对词语的精心选择、对气氛的精心营造,作者赋予了诗中那人灵魂。诗人所选用的词语都质地坚硬,通过结构,这些词语紧紧地咬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统一的美感。而诗中的“他”孤独而勇敢,坚守到最后,然而在最后的时刻,面对这个世界,他的心中也充满了不确定,一切到此时不得不做出选择,然而却无从选择。这是最后的营地,这是存在或不存在的一切,这是终止或者开始,没有人能够回答这层层的拷问,所以“沉默即是最终的完成。”
  在王家新的作品中,“承受”一直是一个有力度的语汇,他经常以守望者的形象出现,承受着现实的种种并追逐着心灵的答案。而在《最后的营地中》,他没有以带有距离感的审视来介入,而是选用以个体的悲愤去化解难题,通过否定和质疑去接近真相,即使这种真相如同看透人性后的无处归依。也正因如此,《最后的营地》带有了宿命般的悲壮感与宗教般的力度,凸显出诗人“承受”的重量。
其他文献
灰蒙蒙的天幕下,  房屋、树木都聚成灰黑的一团,  一團一团,  连着遥远,  只有电灯,  从窗棂间透出昏黄的光线。  我独倚窗前,  冥想间,  自己也变成一只电灯,  放出橘色的光线。
项目基金:陕西理工大学2016年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SLGYCX1601)“新世纪文学底层写作研究”。  摘 要:余华在九十年代开始关注底层大众,一改先锋小说时期的暴力血腥风格,回归到传统现实主义叙事后,创作了大量以底层小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余华的底层叙述真实再现了底层大众现实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在小说叙事中充满了对底层苦难生活的同情,并对底层空间中个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作出深入剖析,
摘 要:在埃及作家伊·阿·库杜勒的短篇小说《职业的荣誉》中,作者以一个电话接线员的视角,描写了一出在社会中常见的有钱大老板勾引年轻女人最后始乱终弃的戏码,并通过刻画了一个虚伪的电话接线员的形象来揭示人性的卑劣。本文主要从不可靠叙述这一方面探讨《职业的荣誉》中作者所运用的叙述技巧及其带来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不可靠叙述;《职业的荣誉》;伊·阿·库杜勒  作者简介:代佳欣(1993-),女,汉族,甘
摘 要:森鸥外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声望与夏目漱石相当,视为明治文学的巨匠,他的《半日》发表于明治四十二(1909)年,描写了高山家半日内所发生的事,体现了高山家时代的混沌。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言行的分析,揭示了他们的“新”和“旧”。  关键词:高山家;新;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序:  森鸥外出生于武士
摘 要:威尔斯的著名经典小说《时间机器》,描绘了一位“时间旅行家”通过乘坐时光机器旅行的所见所闻。小说表现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对生态自然的破坏,以及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人性的堕落。在小说《时间机器中,》作者威尔斯表达了在工业文明条件下人性失衡的焦虑与担忧。  关键词:《时间机器》;人类中心主义;人性堕落  作者简介:陈欣(1975-),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圖分类号]
摘 要:孤独是海子诗歌中最常出现的元素之一。海子用对诗歌超乎寻常的热爱,为其诗歌中的孤独元素成功地打上了独特的烙印。写于1988年的短诗《西藏》便是一首展示这种孤独的杰出作品。近些年来,研究海子诗歌的文章虽然逐渐增多,但几乎都停留在文化层面,而从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却少之又少。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词汇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以及独特的海子式孤独。  关键词:海子;孤独;语言学;词汇学  作者简介:梅
静静地躺着  水一样  随着器物附形  身子软得  像个女人  那委曲求全的样子  让我心生怜悯  可一旦进入体内  便瞬间复活  像一把霜刃的刀  能劈開现实的坚硬  如一把烧红的烙铁  可以灼伤人的胃肠和喉  据说当年  在景阳冈上打死老虎的  不是武松  是十八碗酒  它们罗汉一样  抱成一团  九江的金樱子酒  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它们在杯中沉静  回旋  搅起世上的海浪  酒是个女人  
作者简介:伍静(1984-),四川泸州人,复旦大学文学学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2  老子早在先秦时代就提出“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的深刻智慧。所谓“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
摘 要: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尤其擅长以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本文分析了其处女作《理智与情感》中不同女性的人物性格以及各自的婚姻观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女人只有在情感、金钱、理智中探寻到平衡,才会得到幸福美满的婚姻。书中折射出理智而成熟的婚姻观,对现代女性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理智;情感;金钱;婚姻观  作者简介:曹海新(1992-),女,吉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
摘 要:《嫌疑人X的献身》是东野圭吾写作生涯中最具重要纪念意义的代表作,该书先后被日韩两国翻拍。但日韩两国的改编在主题思维都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韩文化的差异。本文将以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为视角对日韩文化中的黑暗色彩与童话色彩进行分析。  关键词: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日韩;童话色彩;黑暗色彩  作者简介:武松静(1996.6-),女,汉族,辽宁辽阳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学生。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