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今晚有多少人被老师的这番话打动了——‘我们埋下十粒种子,不知道有几粒会发芽。也许一粒,也许八粒,或者十粒?我们当然满心期待这十粒全都破土而出,但事实往往是一粒都没有。’不想刻意隐藏,我听到此处不自觉泪下双颊。眼泪是我情到深处的表达方式。
打动我的是老师们的‘理想主义’。我们总能被老师们某些话语、情绪或气质所感染,因为他们和我们心存共同的理想。甚至有时当我们游离或气馁,他们始终在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地引导着,开拓着。我也常揣度,作为一个个阅历丰富的成年人,他们不会是完完全全的理想主义者,甚至他们同所有社会中的奋斗者们一样,需时时面对现实的残酷、理想的动摇。这种滋味,非亲历者不能感同身受吧。而正是这一点令他们更加高大,因为在课堂上,在游学时,当他们与同学们在一起,总能展示给我们以一颗最饱满、最青春的心灵。我常常不由地叹服老师们思维之精妙绝伦,精神之坚毅执著。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热切的盼望,他们为了种子付出的身与心上的努力,我就丝毫不能抑制住内心的感动,同时心中升腾起一股好似不竭的动力。这是一种心与心的碰撞,是人性中最柔软也最光辉的时刻。”
这是学生在假期人文游学后写下的一段感悟,当老师们读到她发到网上的这篇文章时,心情澎湃,眼眶里都盈满了欣慰的泪水,百感交集。游学路上的一幕幕难以为外人道,师生的经历和体验却历久弥新,永远定格在心里。
教育是什么,感性地说,教育是感动的过程,教育是期待感动、而不能奢求感动、最终却收获感动的过程。“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对自己影响、控制环境的能力感到越来越自信,而不是相反。”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指向同样也适用于教育者,这些在课堂上、在校园里、在常态的师生交往中不乏有,但当他们以一种不仅仅局限于考试、答疑,而更以一种超越功利、诉求于追逐精神、灵魂的感悟高度的姿态呈现时,教育的本真、本质的力量便显现得更为突出了。而这常常是校园生活里不容易得到,而在游学活动中着力为之的。
“游学”,顾名思义,便是在游历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几乎妇孺皆知。古有李白“仗剑去国”,今有各种各样的夏令营、冬令营、实践考察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走出国门,整个世界都在我们眼前和脚下,更有太空营体验活动,学生的视界由此变得宽广起来,实在是今日学生的幸福。
视野的拓宽是否必然意味着心胸的博大宽厚、灵魂的丰富高贵?怎样才能在学生的人生里打下一副精神的底子,让他可以拥有一片心灵的星空,懂得仰望星空是一种美丽的姿态?
这是北京四中在组织各类学生活动时不断思索的问题。校园文化氛围里要有所坚守,同时要把这种坚守努力地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得到强化。为此,学校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郑重地提出建设人文游学活动的倡议,并在逐渐丰富和完善中向课程化建设的方向迈进。人文游学与学校其他的实践活动并列,承担起在活动中提升人文学生素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使命。
一、感悟中华文化风骨
——人文游学核心行程的定位
拥有国际视野是四中,也是很多中学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当今的时代氛围决定的,如果不能将自己列入世界公民的行列,我们只能居于一隅,整个民族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但是带着什么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这决定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核心。带着美丽的汉语,带着对本民族文化的親切感、认同感,乃至带着深邃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也只有这样融入世界各民族中,我们才可以避免“我是谁”这样的困惑,我们才能对整个世界文化有所贡献。
为此,在人文游学的筹备中,将“游”的格局定位于中华文化的长河主干道上,以“大点”带动“大面”,“大点”和“大面”不在游的面积大,路途长,而在它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力,以及它在青少年的心中可能引起的教育力。
目前,我们建设的游学核心行程有以下几个。
1.古朴的中原
游历地点:洛阳、开封
人文景点:程颢程颐墓、杜甫陵园、白园(白居易墓)、范仲淹墓、龙门石窟、龙马负图寺、汉光武帝陵、韩愈墓,游览白马寺、洛阳博物馆、朱仙镇岳飞庙、二里头遗址商城博物馆、山陕甘会馆等。
文化脉络:在文化现场梳理黄河流域文化、即中原文化的古朴与厚重,初步探究儒学的发展源头与支脉,领略汉唐宋优秀文人、杰出国士的慷慨气度。
2.华茂的北京
游历地点:北京城郊
人文景点:于谦祠、文天祥祠、十三陵、琉璃厂、名人故居等。
文化脉络:感受帝都的大气、体会小家小户的平和以及文化气息的洋溢,感受圣贤之士的坚毅、忠贞。
3.风雅的江南
游历地点:无锡、苏州、杭州
风景名胜:太湖、东林书院、黄宗羲墓、王阳明墓、拙政园、留园、鲁迅故里、雷峰塔、张苍水祠墓、章太炎祠墓、岳飞墓、陆游纪念馆、浙江省博物馆,游览西湖等。
文化脉络:儒学的南下与承续,江南文化的内蕴、南宋文明的发达等。
4.漫漫丝路汉唐魂
游历地点:西安、敦煌
人文景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唐昭陵、汉茂陵、玉门关、阳关、莫高窟,游览鸣沙山、月牙泉等。
文化脉络:汉唐文化的特点,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外民族文化的交流,在西北的荒凉与辽阔中感受文化的力量、生命的力量。
5.丹山碧水,理学寻风
游历地点:福建武夷山、福州
人文景点:朱熹故居、考亭书院、朱熹墓、马尾船政纪念馆,游览武夷山等。
文化脉络:初步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漫步一代圣贤曾走过的路,近距离体验近代中国的危难,感悟仁者的正气与坚毅。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选择有一定意义的文化现场,是颇费心思的事情,不能说上面的核心行程是完善的、成熟的,实际上,我们一直在不断地修订中,但这几条核心线路是旨在致力于对中华历史的一次大致的梳理,希图对思想文化上延续传承做一些尽可能深入的探求。
二、创设教育情境
——人文游学内容多样性思考
支撑人文游学的并不在“游”,就像支撑课堂教学的不是教材一样。“游”,随便一个旅游团都可以做,而且会做得更好。人文游学活动重在“游”中的人文活动策划与实施。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集思广益,才能创设出良好的教育情境。
以2009年1月、2010年1月的人文游学活动为例。(见表1、表2)
基本上,每次游学前反复思量的是游学中的人文活动,人文活动的内涵、教育影响力、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状态都是需要关注的,这些人文活动有精心打造的,也有灵机一动的,有的需要行前做充分铺垫和准备,有的则是自然而然生发出的动议。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随行讲座类:与游学主题相配合,老师事先备课,准备一场高质量的演讲。
现场仪式类:庄重的祭拜,严肃地宣誓,诗兴的纪念(诵、唱、吟),以抒怀抱。
人文论坛类:老师、家长、学生坦诚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启发和砥砺。
实践活动类:在游学中贯穿始终的是每天一期的《九州志》的编辑印制,它记录学生的感悟,共享游学的收获,见证学生的境界提升、点滴的进步,是学生心声的舒散地;此外,各项活动学生都是实践主体。
人文活动环节安排好,就会使人的身心与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立体的“文化场”,这个“场”或许会成为学生一生的感动。
三、师者的引渡
——教育者的教育担当
人文游学活动的主体在最开始时,就确定为学生,学生是游学活动的主人、参与者和建设者。但学生有时也会有不理解的时候,也会有懈怠的时候,更会有逆反的时候,这时候,教师必须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来。在游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是管理者,要对安全等很多问题负责,不过,在同吃同住的几天里,更多的,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导师。
四中在考虑此系列活动的起初,就很认真地斟酌活动的名称,之所以确定为“游学”,是基于一定的思考所得的。现代教育家梅贻琦在他的《大学一解》中说:“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動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师如大鱼,前导之,生如小鱼,从游之。这种从师的传统风尚今天看来很令人向往,细细想来,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天的游学中,师生所见所闻无大不同,差距可能在感悟上,也在年龄经历上,在学科素养上,不过,最重要的差距在社会角色上,教育者要拥有教育的敏感性和教育本能。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只要是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教育者都必须担负起教育的职责。
从行前读本的编辑,到讲座的精心准备,从游学线路的策划到人文活动安排的统筹,从安全预案的制定到每晚入睡前的叮咛,从嘘寒问暖到心理疏导,随行教师都亲历亲为,殚精竭虑。而更难得是教师的育人情怀,让学生在同行中感受如沐春风的幸福。
在敦煌莫高窟,学生会问文物保护与文物流失的矛盾;在武夷山,学生会问为什么世人批判理学为伪道学;在开封,学生会思考应该怎样评价北宋这个朝廷;在西湖,学生们困惑于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在此过程中,教师所占据的知识、认识的高度对于学生打通肯綮、拨开迷雾、探寻真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游学路上,最动人的是学生们三五凑在老师身边聆听他的讲解,最温暖的是老师悄悄和学生的谈心,最少见的是老师的厉声厉色。
与此同时,精神上提升的不仅仅是学生,游学中师生是共同发展的。老师们会看到学生们在校园里表现不出来的另一可爱面,老师们会更多地思悟教育的力量,老师们站在文化现场,敞开心灵迎接与历史、与圣贤的交会,与山水、与自然的契合。深夜仍迟迟不睡,针对人文教育、游学活动的教师沙龙便是最生动的例子。教师们在人文游学的体验中,彼此获得更多的体认,团队的凝聚精神和向心力不断得到增强。教师们为一种精神感召着,也为自己的教育情怀感动着,而高扬起共同的教育理想之旗帜。
四、大树也育人
——时时处处皆留心的教育智慧
走出校园,方发现天地的广大;走在路上,才知道原来教育的素材无处不在。天地不言,自有大美;万物不言,自有大道。这个世界不缺教材,缺的是发现教材的心灵。
五夫镇村头,朱熹当年手植的香樟繁荫蔽日,擎天立地,八百年来守护这片空间,历经风雨,感受多少沧桑,看过多少繁华落尽。老教师一句“在它面前,我真想痛痛快快哭一场”,令年轻的学子们噤声默思。
祭拜之后,绕朱熹墓走一圈,看墓顶有的石头松动,甚至滚落,教师随手将其安放,竟欣喜地看到学生们依次摆放好石块,最后所有的石块安然放置后,后面的学生便深情地摸摸墓石,安静而凝重。
冬日的雪后,二程墓无人观瞻,导游告诉学生,他也是刚从同样作导游的朋友那儿打听到这里的,没有游人来,他说,他的朋友是两年前陪一个韩国客人过来才知道的。学生们听罢,心头一震。老师说,上天真是眷顾我们,雪后的园子这么洁净,晴空的蓝天又是这样高远,仿佛一切都是为我们准备的。最后离去前,分明看到学生回头望那空空的园子,园子里雪白的地上映衬出那捧黄色菊花,那么耀眼。
冬日的中原大地,平整无垠得有些单调,大巴车上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诵讲了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傍晚乱鸦聒噪,远远望去,唯有三两处人家,多么萧条凄凉的景色,兴亡盛衰之叹自在其中。目光在极远之后,又很快收回,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像往年一样春意盎然。人们读此诗,多看到沉痛之语。可是,你读后两句,那是怎样一种坚韧的力量啊。就像现在我们眼中的这片平原,如此辽阔,包容着文化和历史的意蕴,这片土地上,曾孕育过历史上这么长时期的繁盛。透过车窗,再次阅读这方车行很长时间眼前仍然是一马平川的土地,心里一下子有了另样的感受。
爬行在武夷山的天游峰上,南方山水望去青翠碧绿,老师和学生聊天,一小撮土,指甲盖大小的土,由岩石沙砾到土壤,需经过四万年的时间,如此漫长,而风一吹就带走了它,想一想,土壤是多么洁净啊。
还有那夕阳中的洛水,晨曦中的西湖,苍凉无际的西北戈壁,戈壁上淡绿色的骆驼刺,……那么多的话题就凸现在了眼前。
一系列的人文游学活动之后,当我们看到学生检阅自己的照片,挑选“最美”,并隆重推出时,我们听到人文的种子真的在学生们心中开始生长的声音,那声音是如此美妙!
【于鸿雁,北京四中,中学高级教师,教育学硕士,北京市西城区优秀青年教师】
责任编辑/赵煦
打动我的是老师们的‘理想主义’。我们总能被老师们某些话语、情绪或气质所感染,因为他们和我们心存共同的理想。甚至有时当我们游离或气馁,他们始终在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地引导着,开拓着。我也常揣度,作为一个个阅历丰富的成年人,他们不会是完完全全的理想主义者,甚至他们同所有社会中的奋斗者们一样,需时时面对现实的残酷、理想的动摇。这种滋味,非亲历者不能感同身受吧。而正是这一点令他们更加高大,因为在课堂上,在游学时,当他们与同学们在一起,总能展示给我们以一颗最饱满、最青春的心灵。我常常不由地叹服老师们思维之精妙绝伦,精神之坚毅执著。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热切的盼望,他们为了种子付出的身与心上的努力,我就丝毫不能抑制住内心的感动,同时心中升腾起一股好似不竭的动力。这是一种心与心的碰撞,是人性中最柔软也最光辉的时刻。”
这是学生在假期人文游学后写下的一段感悟,当老师们读到她发到网上的这篇文章时,心情澎湃,眼眶里都盈满了欣慰的泪水,百感交集。游学路上的一幕幕难以为外人道,师生的经历和体验却历久弥新,永远定格在心里。
教育是什么,感性地说,教育是感动的过程,教育是期待感动、而不能奢求感动、最终却收获感动的过程。“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对自己影响、控制环境的能力感到越来越自信,而不是相反。”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指向同样也适用于教育者,这些在课堂上、在校园里、在常态的师生交往中不乏有,但当他们以一种不仅仅局限于考试、答疑,而更以一种超越功利、诉求于追逐精神、灵魂的感悟高度的姿态呈现时,教育的本真、本质的力量便显现得更为突出了。而这常常是校园生活里不容易得到,而在游学活动中着力为之的。
“游学”,顾名思义,便是在游历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几乎妇孺皆知。古有李白“仗剑去国”,今有各种各样的夏令营、冬令营、实践考察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走出国门,整个世界都在我们眼前和脚下,更有太空营体验活动,学生的视界由此变得宽广起来,实在是今日学生的幸福。
视野的拓宽是否必然意味着心胸的博大宽厚、灵魂的丰富高贵?怎样才能在学生的人生里打下一副精神的底子,让他可以拥有一片心灵的星空,懂得仰望星空是一种美丽的姿态?
这是北京四中在组织各类学生活动时不断思索的问题。校园文化氛围里要有所坚守,同时要把这种坚守努力地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得到强化。为此,学校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郑重地提出建设人文游学活动的倡议,并在逐渐丰富和完善中向课程化建设的方向迈进。人文游学与学校其他的实践活动并列,承担起在活动中提升人文学生素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使命。
一、感悟中华文化风骨
——人文游学核心行程的定位
拥有国际视野是四中,也是很多中学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当今的时代氛围决定的,如果不能将自己列入世界公民的行列,我们只能居于一隅,整个民族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但是带着什么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这决定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核心。带着美丽的汉语,带着对本民族文化的親切感、认同感,乃至带着深邃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也只有这样融入世界各民族中,我们才可以避免“我是谁”这样的困惑,我们才能对整个世界文化有所贡献。
为此,在人文游学的筹备中,将“游”的格局定位于中华文化的长河主干道上,以“大点”带动“大面”,“大点”和“大面”不在游的面积大,路途长,而在它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力,以及它在青少年的心中可能引起的教育力。
目前,我们建设的游学核心行程有以下几个。
1.古朴的中原
游历地点:洛阳、开封
人文景点:程颢程颐墓、杜甫陵园、白园(白居易墓)、范仲淹墓、龙门石窟、龙马负图寺、汉光武帝陵、韩愈墓,游览白马寺、洛阳博物馆、朱仙镇岳飞庙、二里头遗址商城博物馆、山陕甘会馆等。
文化脉络:在文化现场梳理黄河流域文化、即中原文化的古朴与厚重,初步探究儒学的发展源头与支脉,领略汉唐宋优秀文人、杰出国士的慷慨气度。
2.华茂的北京
游历地点:北京城郊
人文景点:于谦祠、文天祥祠、十三陵、琉璃厂、名人故居等。
文化脉络:感受帝都的大气、体会小家小户的平和以及文化气息的洋溢,感受圣贤之士的坚毅、忠贞。
3.风雅的江南
游历地点:无锡、苏州、杭州
风景名胜:太湖、东林书院、黄宗羲墓、王阳明墓、拙政园、留园、鲁迅故里、雷峰塔、张苍水祠墓、章太炎祠墓、岳飞墓、陆游纪念馆、浙江省博物馆,游览西湖等。
文化脉络:儒学的南下与承续,江南文化的内蕴、南宋文明的发达等。
4.漫漫丝路汉唐魂
游历地点:西安、敦煌
人文景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唐昭陵、汉茂陵、玉门关、阳关、莫高窟,游览鸣沙山、月牙泉等。
文化脉络:汉唐文化的特点,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外民族文化的交流,在西北的荒凉与辽阔中感受文化的力量、生命的力量。
5.丹山碧水,理学寻风
游历地点:福建武夷山、福州
人文景点:朱熹故居、考亭书院、朱熹墓、马尾船政纪念馆,游览武夷山等。
文化脉络:初步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漫步一代圣贤曾走过的路,近距离体验近代中国的危难,感悟仁者的正气与坚毅。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选择有一定意义的文化现场,是颇费心思的事情,不能说上面的核心行程是完善的、成熟的,实际上,我们一直在不断地修订中,但这几条核心线路是旨在致力于对中华历史的一次大致的梳理,希图对思想文化上延续传承做一些尽可能深入的探求。
二、创设教育情境
——人文游学内容多样性思考
支撑人文游学的并不在“游”,就像支撑课堂教学的不是教材一样。“游”,随便一个旅游团都可以做,而且会做得更好。人文游学活动重在“游”中的人文活动策划与实施。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集思广益,才能创设出良好的教育情境。
以2009年1月、2010年1月的人文游学活动为例。(见表1、表2)
基本上,每次游学前反复思量的是游学中的人文活动,人文活动的内涵、教育影响力、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状态都是需要关注的,这些人文活动有精心打造的,也有灵机一动的,有的需要行前做充分铺垫和准备,有的则是自然而然生发出的动议。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随行讲座类:与游学主题相配合,老师事先备课,准备一场高质量的演讲。
现场仪式类:庄重的祭拜,严肃地宣誓,诗兴的纪念(诵、唱、吟),以抒怀抱。
人文论坛类:老师、家长、学生坦诚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启发和砥砺。
实践活动类:在游学中贯穿始终的是每天一期的《九州志》的编辑印制,它记录学生的感悟,共享游学的收获,见证学生的境界提升、点滴的进步,是学生心声的舒散地;此外,各项活动学生都是实践主体。
人文活动环节安排好,就会使人的身心与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立体的“文化场”,这个“场”或许会成为学生一生的感动。
三、师者的引渡
——教育者的教育担当
人文游学活动的主体在最开始时,就确定为学生,学生是游学活动的主人、参与者和建设者。但学生有时也会有不理解的时候,也会有懈怠的时候,更会有逆反的时候,这时候,教师必须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来。在游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是管理者,要对安全等很多问题负责,不过,在同吃同住的几天里,更多的,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导师。
四中在考虑此系列活动的起初,就很认真地斟酌活动的名称,之所以确定为“游学”,是基于一定的思考所得的。现代教育家梅贻琦在他的《大学一解》中说:“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動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师如大鱼,前导之,生如小鱼,从游之。这种从师的传统风尚今天看来很令人向往,细细想来,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天的游学中,师生所见所闻无大不同,差距可能在感悟上,也在年龄经历上,在学科素养上,不过,最重要的差距在社会角色上,教育者要拥有教育的敏感性和教育本能。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只要是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教育者都必须担负起教育的职责。
从行前读本的编辑,到讲座的精心准备,从游学线路的策划到人文活动安排的统筹,从安全预案的制定到每晚入睡前的叮咛,从嘘寒问暖到心理疏导,随行教师都亲历亲为,殚精竭虑。而更难得是教师的育人情怀,让学生在同行中感受如沐春风的幸福。
在敦煌莫高窟,学生会问文物保护与文物流失的矛盾;在武夷山,学生会问为什么世人批判理学为伪道学;在开封,学生会思考应该怎样评价北宋这个朝廷;在西湖,学生们困惑于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在此过程中,教师所占据的知识、认识的高度对于学生打通肯綮、拨开迷雾、探寻真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游学路上,最动人的是学生们三五凑在老师身边聆听他的讲解,最温暖的是老师悄悄和学生的谈心,最少见的是老师的厉声厉色。
与此同时,精神上提升的不仅仅是学生,游学中师生是共同发展的。老师们会看到学生们在校园里表现不出来的另一可爱面,老师们会更多地思悟教育的力量,老师们站在文化现场,敞开心灵迎接与历史、与圣贤的交会,与山水、与自然的契合。深夜仍迟迟不睡,针对人文教育、游学活动的教师沙龙便是最生动的例子。教师们在人文游学的体验中,彼此获得更多的体认,团队的凝聚精神和向心力不断得到增强。教师们为一种精神感召着,也为自己的教育情怀感动着,而高扬起共同的教育理想之旗帜。
四、大树也育人
——时时处处皆留心的教育智慧
走出校园,方发现天地的广大;走在路上,才知道原来教育的素材无处不在。天地不言,自有大美;万物不言,自有大道。这个世界不缺教材,缺的是发现教材的心灵。
五夫镇村头,朱熹当年手植的香樟繁荫蔽日,擎天立地,八百年来守护这片空间,历经风雨,感受多少沧桑,看过多少繁华落尽。老教师一句“在它面前,我真想痛痛快快哭一场”,令年轻的学子们噤声默思。
祭拜之后,绕朱熹墓走一圈,看墓顶有的石头松动,甚至滚落,教师随手将其安放,竟欣喜地看到学生们依次摆放好石块,最后所有的石块安然放置后,后面的学生便深情地摸摸墓石,安静而凝重。
冬日的雪后,二程墓无人观瞻,导游告诉学生,他也是刚从同样作导游的朋友那儿打听到这里的,没有游人来,他说,他的朋友是两年前陪一个韩国客人过来才知道的。学生们听罢,心头一震。老师说,上天真是眷顾我们,雪后的园子这么洁净,晴空的蓝天又是这样高远,仿佛一切都是为我们准备的。最后离去前,分明看到学生回头望那空空的园子,园子里雪白的地上映衬出那捧黄色菊花,那么耀眼。
冬日的中原大地,平整无垠得有些单调,大巴车上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诵讲了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傍晚乱鸦聒噪,远远望去,唯有三两处人家,多么萧条凄凉的景色,兴亡盛衰之叹自在其中。目光在极远之后,又很快收回,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像往年一样春意盎然。人们读此诗,多看到沉痛之语。可是,你读后两句,那是怎样一种坚韧的力量啊。就像现在我们眼中的这片平原,如此辽阔,包容着文化和历史的意蕴,这片土地上,曾孕育过历史上这么长时期的繁盛。透过车窗,再次阅读这方车行很长时间眼前仍然是一马平川的土地,心里一下子有了另样的感受。
爬行在武夷山的天游峰上,南方山水望去青翠碧绿,老师和学生聊天,一小撮土,指甲盖大小的土,由岩石沙砾到土壤,需经过四万年的时间,如此漫长,而风一吹就带走了它,想一想,土壤是多么洁净啊。
还有那夕阳中的洛水,晨曦中的西湖,苍凉无际的西北戈壁,戈壁上淡绿色的骆驼刺,……那么多的话题就凸现在了眼前。
一系列的人文游学活动之后,当我们看到学生检阅自己的照片,挑选“最美”,并隆重推出时,我们听到人文的种子真的在学生们心中开始生长的声音,那声音是如此美妙!
【于鸿雁,北京四中,中学高级教师,教育学硕士,北京市西城区优秀青年教师】
责任编辑/赵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