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育的初衷除却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从而以数学的形式认知世界万物及其规律之外,还在开阔、深化其思维,在使其体验人类所创造的数学文化。基于此,数学教育则当具有宽广的视野格局,依循“由来什么——是什么——怎么用”的逻辑进行,也即采用对于数学本身与学生的数学思维而言的“生成性”教学模式。本文亦是就此具体的模式建构话题做出的分立:数学概念或符号的由来追溯、数学原理意义的深度解析、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运用三大方面与环节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模式
在小学乃至初、高中的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皆习惯性地将教学视野局限在理论层面的概念浅析与解题运用上,即致力于对数学知识本身“是什么”的探究与对其运用方式的引导,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创造、灵活性思维减弱,使其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无法深入。与此相反,如若依循“为什么是这样?——这是什么意思?——这该怎样用?”的路径,即“生成性”的模式进行教学,此缺憾则可得到有效的弥补。以下,即是对此路径与模式展开方式的具体叙述。
一、数学概念或符号的由来追溯
在一般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皆大多从对数学概念或符号的所指意义讲起、学起,而鲜少考虑此概念或符号为什么会存在、又为何会呈现如此的形态的问题。这关乎学生能否意识到数学的生活性由来、意识到数学的文化性、数学语言的符号性与数学本身即有的创造性等,从而影响到其对对应的数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影响到对其进行的运用。因此,“由来”作为数学“生成”的第一步,而“由来追溯”则当为“生成性”教学模式进行的第一环节。
例如:在《表内除法(一)》一节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告知同学们除法与除号等的含义、对其使用的原理与方法等,而是先以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除法与除号的存在意义与缘由:让同学们在课下每人准备9个小石子与3个小容器,让其按照每个容器内的石子数相等的原则进行石子分配。这便会使同学们首先面临并产生“怎么分”的疑问,继而其便会去尝试先在每个容器内分一个,而后用剩余的石子再进行每个容器一个石子份额的分配,直至将石子全部分完。在此,我便提出“如果你需要去将更多的石子分在更多的盘子里,你会怎么分”的问题,有的同学则回答:“按照刚才逐个分的方式。”有的同学则说道“那太麻烦了,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哪?”这则是引入除法與除号存在意义的最好切口,即我说道:“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类似的情景需要人们去进行更快速、方便的事物数额分配,所以,久而久之,人们便在发现数字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制定出的乘法表,创造了除法运算方法与除号符号。”之后便是对除法与除号意义及形态顺理成章的讲解。这便使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完整,使其对数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其数学创造性思维更进一步提升。
二、数学原理意义的深度解析
数学符号或概念皆来源于现实中生活生产的需要,因此,其作为理论性的内容多有单纯的理论讲解所不能及之处,即学生并无法通过理论学习对其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把握,而需要对其进行深度的解析,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渐趋完备地生成。
例如:在《克和千克》一节的教学中,同学们应该能够对“克”与“千克”所表示的重量意义有相对清晰的感知,但仅凭课本上类似“一个两分硬币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等的描述,而没有对这些物体重量切实的感受,亦无法以此为参照较准确地估量出其他物体的重量或者选择出恰当的重量单位。对此,我则带领同学们来到校园操场的沙坑旁,分发给每位同学一个纸做的袋子,让其去按照自己的理解装1千克的沙土,而后我则用我携带的天平给其称量。可想而知,第一次的称量结果大多与正确答案相差较远。这时,我便拿出一袋1千克的沙土让同学们轮流掂量,再进行第二次的装盛,此次的称量结果则大多靠近准确值。如此,同学们对此单位的所指意义具有了真正的理解,而促进了其知识体系的进一步生成,奠定了运用此知识进行顺畅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基础。
三、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运用
继理论性的对数学知识的由来追溯与对其意义深度解析之后,则当是与“来之于生活”的第一环节相对应的“归之于生活”的环节,即对其进行生活化运用的环节。这是数学的归宿,亦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生成完备的知识体系、是否真正生成数学能力的指标。
例如:在《混合运算》一节的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结束之后,除却让同学们利用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教材上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问题之外,我还在班级里组织进行了一个“文具销售会”,即我当卖家,让同学们拿着模拟钱币前来自由选购文具,然后利用混合运算知识自主结算文具总价钱。如一位同学买了单价为2元的两支笔、单价为5元的4个本,总价则当为2×2+5×4=24,其给我50元的模拟钱币,我找给其26元,后来我则给其推荐现在促销的单价为13的铅笔盒,且买二赠一,这位同学又买了26÷13=2的两个铅笔盒。如此,同学们将混合运算知识运用进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能力则将得到大大的提升,其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备生成也便是水到渠成。
总之,“生成性”教学模式致力于对学生严谨数学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育,对其完备数学体系的帮助生成有促进作用,当成为素质教学理念下值得一试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松玉.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8(24):158-159.
[2]夏长江.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3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模式
在小学乃至初、高中的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皆习惯性地将教学视野局限在理论层面的概念浅析与解题运用上,即致力于对数学知识本身“是什么”的探究与对其运用方式的引导,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创造、灵活性思维减弱,使其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无法深入。与此相反,如若依循“为什么是这样?——这是什么意思?——这该怎样用?”的路径,即“生成性”的模式进行教学,此缺憾则可得到有效的弥补。以下,即是对此路径与模式展开方式的具体叙述。
一、数学概念或符号的由来追溯
在一般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皆大多从对数学概念或符号的所指意义讲起、学起,而鲜少考虑此概念或符号为什么会存在、又为何会呈现如此的形态的问题。这关乎学生能否意识到数学的生活性由来、意识到数学的文化性、数学语言的符号性与数学本身即有的创造性等,从而影响到其对对应的数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影响到对其进行的运用。因此,“由来”作为数学“生成”的第一步,而“由来追溯”则当为“生成性”教学模式进行的第一环节。
例如:在《表内除法(一)》一节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告知同学们除法与除号等的含义、对其使用的原理与方法等,而是先以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除法与除号的存在意义与缘由:让同学们在课下每人准备9个小石子与3个小容器,让其按照每个容器内的石子数相等的原则进行石子分配。这便会使同学们首先面临并产生“怎么分”的疑问,继而其便会去尝试先在每个容器内分一个,而后用剩余的石子再进行每个容器一个石子份额的分配,直至将石子全部分完。在此,我便提出“如果你需要去将更多的石子分在更多的盘子里,你会怎么分”的问题,有的同学则回答:“按照刚才逐个分的方式。”有的同学则说道“那太麻烦了,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哪?”这则是引入除法與除号存在意义的最好切口,即我说道:“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类似的情景需要人们去进行更快速、方便的事物数额分配,所以,久而久之,人们便在发现数字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制定出的乘法表,创造了除法运算方法与除号符号。”之后便是对除法与除号意义及形态顺理成章的讲解。这便使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完整,使其对数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其数学创造性思维更进一步提升。
二、数学原理意义的深度解析
数学符号或概念皆来源于现实中生活生产的需要,因此,其作为理论性的内容多有单纯的理论讲解所不能及之处,即学生并无法通过理论学习对其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把握,而需要对其进行深度的解析,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渐趋完备地生成。
例如:在《克和千克》一节的教学中,同学们应该能够对“克”与“千克”所表示的重量意义有相对清晰的感知,但仅凭课本上类似“一个两分硬币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等的描述,而没有对这些物体重量切实的感受,亦无法以此为参照较准确地估量出其他物体的重量或者选择出恰当的重量单位。对此,我则带领同学们来到校园操场的沙坑旁,分发给每位同学一个纸做的袋子,让其去按照自己的理解装1千克的沙土,而后我则用我携带的天平给其称量。可想而知,第一次的称量结果大多与正确答案相差较远。这时,我便拿出一袋1千克的沙土让同学们轮流掂量,再进行第二次的装盛,此次的称量结果则大多靠近准确值。如此,同学们对此单位的所指意义具有了真正的理解,而促进了其知识体系的进一步生成,奠定了运用此知识进行顺畅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基础。
三、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运用
继理论性的对数学知识的由来追溯与对其意义深度解析之后,则当是与“来之于生活”的第一环节相对应的“归之于生活”的环节,即对其进行生活化运用的环节。这是数学的归宿,亦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生成完备的知识体系、是否真正生成数学能力的指标。
例如:在《混合运算》一节的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结束之后,除却让同学们利用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教材上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问题之外,我还在班级里组织进行了一个“文具销售会”,即我当卖家,让同学们拿着模拟钱币前来自由选购文具,然后利用混合运算知识自主结算文具总价钱。如一位同学买了单价为2元的两支笔、单价为5元的4个本,总价则当为2×2+5×4=24,其给我50元的模拟钱币,我找给其26元,后来我则给其推荐现在促销的单价为13的铅笔盒,且买二赠一,这位同学又买了26÷13=2的两个铅笔盒。如此,同学们将混合运算知识运用进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能力则将得到大大的提升,其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备生成也便是水到渠成。
总之,“生成性”教学模式致力于对学生严谨数学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育,对其完备数学体系的帮助生成有促进作用,当成为素质教学理念下值得一试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松玉.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8(24):158-159.
[2]夏长江.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