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蹈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它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创造美得形象来展示自然与社会,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心情。舞蹈的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其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运动。幼儿舞蹈不同于成人舞蹈,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通过幼儿的表演来体现幼儿生活的情趣,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态度。它是陶冶幼儿性情,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幼儿舞蹈;形象生动;兴趣入手;即兴创作
正文
幼儿与舞蹈艺术有着某种奇妙的“缘份”:还没出生的胎儿,在腹中胎动;出生后,当听到不同的音乐时会晃动身体或手臂,特别在听到节奏非常鲜明的音乐时更是这样;到二岁,会对节奏鲜明的音乐作出主动的反应;三岁幼儿已能基本上合拍地做动作,如小兔跳、大象甩鼻子等,已初步具备学习一些简单舞蹈的技能,由此说明,孩子对学习舞蹈动作有一定的需求,并且也具备一定的舞蹈能力。但很多老师在教授幼儿舞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1、片面追求舞蹈技能的学习,强调舞蹈的动作技巧,一味要求幼儿进行枯燥的训练,这样既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不能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甚至产生师生间的紧张关系。没有给孩子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创设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
2、教师过多以成人的角度审视幼儿舞蹈,设计舞蹈动作。活动中忽视幼儿的主动参与,没有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如果教师设计的动作没有以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可能性为基础,很容易使幼儿受伤。而且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舞蹈知识匮乏,舞蹈能力低下,更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忽视对幼儿舞蹈的培养。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参加舞蹈活动没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学其他的知识技能。
通过这几年对幼儿舞蹈的教学,我发现如果在舞蹈教学中能同时注意技能技巧和情感的培养,结合多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学手段,是能为幼儿舞蹈教学带来帮助的。我在进行幼儿舞蹈教学时,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通过五个阶段完成,即引起幼儿兴趣、感受舞蹈作品、学习动作、学习队形变化、即兴创造。
一、刺激情感,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有了兴趣才能使幼儿乐意学。首先教师运用自己的体态语,亲切、柔和、舒展的表情近距离地接近幼儿,用缓慢、充满激情的语言和幼儿说话,让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引起学习的兴趣。
其次,让幼儿欣赏。将完整的舞蹈,展示给幼儿看,最好是教师尽可能地让幼儿欣赏自己的表演,或者请能干的幼儿示范给其他小朋友看,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还有,所选择的教材也是关键,那些节奏分明的音乐利于引起他们的注意,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也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被幼儿所理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我在教幼儿舞蹈时,先把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促使幼儿跳起舞蹈来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舞蹈刺激,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使幼儿的舞蹈天赋得以很好的发挥,主动参与活动。如在区域活动中,在班中设立“表演区”其中放置不同的头饰、彩带,及幼儿自身喜欢的舞蹈服,通過播放音乐,让幼儿自由表演,自由创作,培养了幼儿舞蹈的活动能力和对舞蹈的乐趣。
二、感受作品,形象舞蹈。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因此,感受舞蹈作品必须以感性认识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更多地依赖于直观的、生动的、鲜明的形象。一些教材中有的舞蹈,如《绕腕》、《节奏练习》、《调皮的小花鸭》等----只有曲调,没有歌词,只有笼统的标题,幼儿不理解动作代表的意思,以及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系,比较孤立、缺乏趣味性,幼儿不易记住动作顺序。
幼儿学习时是模仿地做出一个个动作,思维、想象不活跃。让幼儿通过视觉直观和听觉直观的共同感知活动,伴随着启发性、形象性的语言,为幼儿提供想象的内容,让幼儿感知、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形象。这样幼儿才能逐步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才能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感受作品,幼儿的感受力才能提高。同时,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幼儿观察的敏锐性,提问层层深入,反复欣赏就能有进一步的感受,欣赏越多,感受得越细微、越深入、越全面。如:在教《蝶恋花》时,开始的第一、二次欣赏老师的表演后,我便问孩子:“你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第三、四次欣赏又再次问孩子:“老师做了什么动作,是怎么做的?”第五、六次欣赏后又提问:“什么时候变成了小花?什么时候又变成了蝴蝶?怎么变的?用什么动作变的?”老师提的问题也要精确。观察的敏锐性不仅是发现细微之处的条件,同时也是每个幼儿获得独特感受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表现才会是准确的、丰富的。
三、适宜教学,促进学习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学习动作。主要进行口传身授的舞蹈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
第一种方法是边讲解边示范边练习。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舞蹈动作较简单的、队形变化少的。教师边示范讲解动作让幼儿进行练习。这种方法的运用能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
第二种方法是运用分解的方法,可以把较难的几个动作明确化、简单化,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如:跑跳步、跑马步、手腕转动等等。在跑跳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发现这个舞步,其实是幼儿在平时活动中经常看到的,在与同伴游戏时常常边跑边跳,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这个舞步。正式教幼儿学习时可运用随意“遛”的方法比正规地学效果要好的多。又例如教踏踮步时,总有不少小朋友在强拍上踏脚,身体还往一边倾斜,又在弱拍上恢复原位,姿势如瘸子走路很难看。老师只要注意分解,先要身体稍稍蹲一下,音乐开始用脚尖把身体踮起来,这样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三种方法是连贯讲解的方法。主要运用在队列的排列上。以讲解、小组示范为主,让幼儿有整体的感觉。还要注意运用辅助材料,因为幼儿对空间知觉发展较差,加之左右概念不清,常会弄错方向,对此运用辅助材料对舞蹈教学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教集体舞时,教师无法采用镜面示范,特别是做方向不同的动作时,幼儿更无法区分了,这时只要让幼儿一只手戴上手花就可帮助幼儿明确区分方向了。
四、结合特点,加强认识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按照他们可理解的几个队形,注意加强幼儿对队形的认识。一般幼儿在舞蹈教学中可运用以下几组队形:一字形、一斜排、八字形、圆形、方形、蝴碟形
五、适当想象,自由创编
许多老师认为舞蹈教学就是把现成的舞蹈成品教授给孩子,孩子在舞蹈学习中的角色是被动的,是接受的。很少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孩子情感的发展。没有给孩子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而我在每一次的舞蹈教学中,在教给幼儿动作的同时,充分调动幼儿想象的能力,让他们想象这个动作有什么意思,代表了什么。平时注意培养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让他们在感受音乐的前提下,任意地创编,在技能技巧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引导,并加以鼓励,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鼓励幼儿有表演的欲望。从而使幼儿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锻炼他们创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斯达.《试论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作用》[J].维普. 2017
[2] 李琳.《浅谈舞蹈艺术》[J]. 《艺术与科技》.2013年版
[3] 李祺. 《谈如何创造舞蹈艺术的意境美》[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
关键词:幼儿舞蹈;形象生动;兴趣入手;即兴创作
正文
幼儿与舞蹈艺术有着某种奇妙的“缘份”:还没出生的胎儿,在腹中胎动;出生后,当听到不同的音乐时会晃动身体或手臂,特别在听到节奏非常鲜明的音乐时更是这样;到二岁,会对节奏鲜明的音乐作出主动的反应;三岁幼儿已能基本上合拍地做动作,如小兔跳、大象甩鼻子等,已初步具备学习一些简单舞蹈的技能,由此说明,孩子对学习舞蹈动作有一定的需求,并且也具备一定的舞蹈能力。但很多老师在教授幼儿舞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1、片面追求舞蹈技能的学习,强调舞蹈的动作技巧,一味要求幼儿进行枯燥的训练,这样既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不能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甚至产生师生间的紧张关系。没有给孩子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创设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
2、教师过多以成人的角度审视幼儿舞蹈,设计舞蹈动作。活动中忽视幼儿的主动参与,没有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如果教师设计的动作没有以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可能性为基础,很容易使幼儿受伤。而且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舞蹈知识匮乏,舞蹈能力低下,更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忽视对幼儿舞蹈的培养。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参加舞蹈活动没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学其他的知识技能。
通过这几年对幼儿舞蹈的教学,我发现如果在舞蹈教学中能同时注意技能技巧和情感的培养,结合多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学手段,是能为幼儿舞蹈教学带来帮助的。我在进行幼儿舞蹈教学时,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通过五个阶段完成,即引起幼儿兴趣、感受舞蹈作品、学习动作、学习队形变化、即兴创造。
一、刺激情感,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有了兴趣才能使幼儿乐意学。首先教师运用自己的体态语,亲切、柔和、舒展的表情近距离地接近幼儿,用缓慢、充满激情的语言和幼儿说话,让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引起学习的兴趣。
其次,让幼儿欣赏。将完整的舞蹈,展示给幼儿看,最好是教师尽可能地让幼儿欣赏自己的表演,或者请能干的幼儿示范给其他小朋友看,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还有,所选择的教材也是关键,那些节奏分明的音乐利于引起他们的注意,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也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被幼儿所理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我在教幼儿舞蹈时,先把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促使幼儿跳起舞蹈来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舞蹈刺激,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使幼儿的舞蹈天赋得以很好的发挥,主动参与活动。如在区域活动中,在班中设立“表演区”其中放置不同的头饰、彩带,及幼儿自身喜欢的舞蹈服,通過播放音乐,让幼儿自由表演,自由创作,培养了幼儿舞蹈的活动能力和对舞蹈的乐趣。
二、感受作品,形象舞蹈。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因此,感受舞蹈作品必须以感性认识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更多地依赖于直观的、生动的、鲜明的形象。一些教材中有的舞蹈,如《绕腕》、《节奏练习》、《调皮的小花鸭》等----只有曲调,没有歌词,只有笼统的标题,幼儿不理解动作代表的意思,以及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系,比较孤立、缺乏趣味性,幼儿不易记住动作顺序。
幼儿学习时是模仿地做出一个个动作,思维、想象不活跃。让幼儿通过视觉直观和听觉直观的共同感知活动,伴随着启发性、形象性的语言,为幼儿提供想象的内容,让幼儿感知、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形象。这样幼儿才能逐步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才能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感受作品,幼儿的感受力才能提高。同时,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幼儿观察的敏锐性,提问层层深入,反复欣赏就能有进一步的感受,欣赏越多,感受得越细微、越深入、越全面。如:在教《蝶恋花》时,开始的第一、二次欣赏老师的表演后,我便问孩子:“你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第三、四次欣赏又再次问孩子:“老师做了什么动作,是怎么做的?”第五、六次欣赏后又提问:“什么时候变成了小花?什么时候又变成了蝴蝶?怎么变的?用什么动作变的?”老师提的问题也要精确。观察的敏锐性不仅是发现细微之处的条件,同时也是每个幼儿获得独特感受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表现才会是准确的、丰富的。
三、适宜教学,促进学习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学习动作。主要进行口传身授的舞蹈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
第一种方法是边讲解边示范边练习。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舞蹈动作较简单的、队形变化少的。教师边示范讲解动作让幼儿进行练习。这种方法的运用能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
第二种方法是运用分解的方法,可以把较难的几个动作明确化、简单化,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如:跑跳步、跑马步、手腕转动等等。在跑跳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发现这个舞步,其实是幼儿在平时活动中经常看到的,在与同伴游戏时常常边跑边跳,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这个舞步。正式教幼儿学习时可运用随意“遛”的方法比正规地学效果要好的多。又例如教踏踮步时,总有不少小朋友在强拍上踏脚,身体还往一边倾斜,又在弱拍上恢复原位,姿势如瘸子走路很难看。老师只要注意分解,先要身体稍稍蹲一下,音乐开始用脚尖把身体踮起来,这样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三种方法是连贯讲解的方法。主要运用在队列的排列上。以讲解、小组示范为主,让幼儿有整体的感觉。还要注意运用辅助材料,因为幼儿对空间知觉发展较差,加之左右概念不清,常会弄错方向,对此运用辅助材料对舞蹈教学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教集体舞时,教师无法采用镜面示范,特别是做方向不同的动作时,幼儿更无法区分了,这时只要让幼儿一只手戴上手花就可帮助幼儿明确区分方向了。
四、结合特点,加强认识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按照他们可理解的几个队形,注意加强幼儿对队形的认识。一般幼儿在舞蹈教学中可运用以下几组队形:一字形、一斜排、八字形、圆形、方形、蝴碟形
五、适当想象,自由创编
许多老师认为舞蹈教学就是把现成的舞蹈成品教授给孩子,孩子在舞蹈学习中的角色是被动的,是接受的。很少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孩子情感的发展。没有给孩子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而我在每一次的舞蹈教学中,在教给幼儿动作的同时,充分调动幼儿想象的能力,让他们想象这个动作有什么意思,代表了什么。平时注意培养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让他们在感受音乐的前提下,任意地创编,在技能技巧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引导,并加以鼓励,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鼓励幼儿有表演的欲望。从而使幼儿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锻炼他们创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斯达.《试论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作用》[J].维普. 2017
[2] 李琳.《浅谈舞蹈艺术》[J]. 《艺术与科技》.2013年版
[3] 李祺. 《谈如何创造舞蹈艺术的意境美》[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