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对民工的需求量增多,而新生代农民工正在超过老一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力军,由此带来的其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拟以安徽省会合肥市为例,其在中部人口净流入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和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以期在城市化大潮中能够充分重视并解决关乎民生的一大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子女教育 合肥市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90后,在目前外出打工的2.6亿农民工群体里占到60%,约有1亿人。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对农业、农村并不熟悉,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学之后就进入城市打工。但另一方面,这批人又很渴望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可整个环境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跨度在18至36岁左右,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即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较高,工作耐力偏低。该群体的子女大多正处于学前教育或义务教育阶段,此外,由于对定居城市的意愿加强,因而其子的教育问题也曰益突出。
一、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1.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大多在老家读书。根据我们在合肥的调查,在已婚新生代农民工中,86.5%的家庭有孩子,平均子女个数为1.1。其子女年龄较小,有相当数量子女还未入学,入学子女中以幼儿园和义务教育为主大概占到90%。总的来看,在就读地点上,65%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老家读书。
2.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主要在民办学校就读。受制于经济状况、社会身份等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交圈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熟人或老乡,社会资源缺失对子女入学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中,通过“官方发布公告”的占14.6%,通过纸质媒体或电脑网络取得信息的占3.8%,而靠“熟人介绍和多方打听”的竟然高达81.6%。调查显示,66.4%的随迁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就业地民办学校读书,且其中就读于民办幼儿园的比例为60.6%,就读于民办中小学的占42.7%,后者比前者低18%左右。
3.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学前和义务阶段教育成本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58.2%的家庭无需缴纳借读费和赞助费,但其余的41.8%需交高额的手续性费用。在后者的家庭中,2015年秋学期缴纳学费和书本费等总支出大约均值在2047元。对于上述教育支出,大多数家庭表示经济压力较大。
4.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面临三大难题。从调查结果来看,“上学成本高”、“择校难”、“不能参加中、高考”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三大主要难题,占比依次为65.4%、58.6%、42.1%。我们将上学费用看成“经济因素”,另一种则是由参加中高考所必需的证明文件和相关手续所构成的“非经济因素”也即“社会因素”,例如户口证明、纳税证明、计划生育证、房产证等,这些繁琐复杂的各项证明和资质要求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5.新生代农民工对学校和政策满意度呈不同情形。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上学的城市学校满意的约85.3%,不满意的占13.2%,不清楚的占1.5%。从对入学学校的评价来看,认为“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安全情况”良好的新生代农民工各占到78.6%、68%和76.5%。然而,与此对应,其对城市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就学政策的满意度却并不高,对现行政策满意的只占28%,而对现行政策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竟然高达72%。
二、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原因
1.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体制是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自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国家为了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实行资源计划分配。因为重工业对于劳动力需求并不大,一方面农业是经济的基础需要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无序转移,另一方面户籍管理制度捆绑了一系列并不公平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权利,由此引发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了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种种壁垒。从2000年开始,中央文件对农民工群体的问题显示出鼓励和支持,譬如一些城市取消“非農”和“农业”户口而统一改为“居民户口”。但是看似根本的变化实质上却远没有达到改善资源配置的预期,其内在原因在于改变的仅仅是户口名称,而其背后所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福利依然没有根本上的改观。
2.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过大。第一,“城市偏好性”的公办教育资源为经济发达的城市所有,乡镇农村相对落后地区一直难以摆脱“教育难”问题,无论从师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还是综合实力来看,城市教育条件和环境远超乡村。第二,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后,实行政府委托、学校代理,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却面所在地政府不作为、少作为,所在地公立小学接收消极的两难困境,加之“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收效甚微。教育资源分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造成资源分配的隔离效应,如果想进入城市公办教育体系,必须缴纳额外的借读费或高额的赞助费。
3.城市教育资源规划不合理造成供求矛盾突出。现行城市规划以辖区户籍人口为基数制定,在所调查的一些小区内,未发现按规定配建的幼儿园或中学,土地城市化速度超过人口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需求被排除在总体城市规划之外。另一方面,学校多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农民工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学校相对较少,公办教育多在老中心城区,新建小区和城郊处往往是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因而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几点建议
1.改革完善户籍制度。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很大一部分是我国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二元分离障碍所致。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除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也逐渐变成政府必须关注并解决的问题。改革户籍制度,并不是简单改变一些名目,关键在于消除和户籍挂钩的社会公共福利差异和制度优惠。试行“教育卡”制度,由随迁子女户口所在地为其开证明,入学时凭卡向政府申请教育经费补贴。
2.加强财政制度性支持。在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财政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在乡镇农村投入少;向中心城区投入多,在城郊结合部投入少,最终导致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因此,政府应积极探求一种新的财政教育模式,深化“两为主”,实行“两个纳入”即将包含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内的人口纳入当地教育规划体系,将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纳入财政保障体系,从财政拨款上给与帮扶,可建立义务教育专项经费。
3.大力发展县镇和乡村教育。为了有效分流城市公办教育资源的压力,处理好城市、乡镇、农村三者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有利于打造以县镇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格局。重视起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整合人、财、物等一切资源条件,推动农村中小学及学前教育标准化建设,不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原住地的求学意愿,缓解城市的教育供求结构性失衡,最终建立起有效、高效、长效的综合教改体系。
参考文献:
[1]雷万鹏.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与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139-146.
[2]李同菲,王文博.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 现代商业,2013,36:265-266.
[3]梁雪萍,崔永军. 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8:451.
[4]孙彬.城市融入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02:39-41.
作者简介:指导教师:窦祥铭。
※基金项目:2015年度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市为例”,项目编号:ACJJXYYB003;2015年安徽财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78372.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子女教育 合肥市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90后,在目前外出打工的2.6亿农民工群体里占到60%,约有1亿人。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对农业、农村并不熟悉,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学之后就进入城市打工。但另一方面,这批人又很渴望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可整个环境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跨度在18至36岁左右,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即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较高,工作耐力偏低。该群体的子女大多正处于学前教育或义务教育阶段,此外,由于对定居城市的意愿加强,因而其子的教育问题也曰益突出。
一、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1.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大多在老家读书。根据我们在合肥的调查,在已婚新生代农民工中,86.5%的家庭有孩子,平均子女个数为1.1。其子女年龄较小,有相当数量子女还未入学,入学子女中以幼儿园和义务教育为主大概占到90%。总的来看,在就读地点上,65%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老家读书。
2.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主要在民办学校就读。受制于经济状况、社会身份等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交圈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熟人或老乡,社会资源缺失对子女入学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中,通过“官方发布公告”的占14.6%,通过纸质媒体或电脑网络取得信息的占3.8%,而靠“熟人介绍和多方打听”的竟然高达81.6%。调查显示,66.4%的随迁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就业地民办学校读书,且其中就读于民办幼儿园的比例为60.6%,就读于民办中小学的占42.7%,后者比前者低18%左右。
3.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学前和义务阶段教育成本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58.2%的家庭无需缴纳借读费和赞助费,但其余的41.8%需交高额的手续性费用。在后者的家庭中,2015年秋学期缴纳学费和书本费等总支出大约均值在2047元。对于上述教育支出,大多数家庭表示经济压力较大。
4.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面临三大难题。从调查结果来看,“上学成本高”、“择校难”、“不能参加中、高考”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三大主要难题,占比依次为65.4%、58.6%、42.1%。我们将上学费用看成“经济因素”,另一种则是由参加中高考所必需的证明文件和相关手续所构成的“非经济因素”也即“社会因素”,例如户口证明、纳税证明、计划生育证、房产证等,这些繁琐复杂的各项证明和资质要求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5.新生代农民工对学校和政策满意度呈不同情形。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上学的城市学校满意的约85.3%,不满意的占13.2%,不清楚的占1.5%。从对入学学校的评价来看,认为“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安全情况”良好的新生代农民工各占到78.6%、68%和76.5%。然而,与此对应,其对城市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就学政策的满意度却并不高,对现行政策满意的只占28%,而对现行政策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竟然高达72%。
二、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原因
1.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体制是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自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国家为了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实行资源计划分配。因为重工业对于劳动力需求并不大,一方面农业是经济的基础需要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无序转移,另一方面户籍管理制度捆绑了一系列并不公平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权利,由此引发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了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种种壁垒。从2000年开始,中央文件对农民工群体的问题显示出鼓励和支持,譬如一些城市取消“非農”和“农业”户口而统一改为“居民户口”。但是看似根本的变化实质上却远没有达到改善资源配置的预期,其内在原因在于改变的仅仅是户口名称,而其背后所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福利依然没有根本上的改观。
2.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过大。第一,“城市偏好性”的公办教育资源为经济发达的城市所有,乡镇农村相对落后地区一直难以摆脱“教育难”问题,无论从师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还是综合实力来看,城市教育条件和环境远超乡村。第二,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后,实行政府委托、学校代理,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却面所在地政府不作为、少作为,所在地公立小学接收消极的两难困境,加之“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收效甚微。教育资源分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造成资源分配的隔离效应,如果想进入城市公办教育体系,必须缴纳额外的借读费或高额的赞助费。
3.城市教育资源规划不合理造成供求矛盾突出。现行城市规划以辖区户籍人口为基数制定,在所调查的一些小区内,未发现按规定配建的幼儿园或中学,土地城市化速度超过人口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需求被排除在总体城市规划之外。另一方面,学校多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农民工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学校相对较少,公办教育多在老中心城区,新建小区和城郊处往往是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因而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几点建议
1.改革完善户籍制度。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很大一部分是我国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二元分离障碍所致。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除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也逐渐变成政府必须关注并解决的问题。改革户籍制度,并不是简单改变一些名目,关键在于消除和户籍挂钩的社会公共福利差异和制度优惠。试行“教育卡”制度,由随迁子女户口所在地为其开证明,入学时凭卡向政府申请教育经费补贴。
2.加强财政制度性支持。在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财政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在乡镇农村投入少;向中心城区投入多,在城郊结合部投入少,最终导致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因此,政府应积极探求一种新的财政教育模式,深化“两为主”,实行“两个纳入”即将包含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内的人口纳入当地教育规划体系,将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纳入财政保障体系,从财政拨款上给与帮扶,可建立义务教育专项经费。
3.大力发展县镇和乡村教育。为了有效分流城市公办教育资源的压力,处理好城市、乡镇、农村三者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有利于打造以县镇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格局。重视起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整合人、财、物等一切资源条件,推动农村中小学及学前教育标准化建设,不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原住地的求学意愿,缓解城市的教育供求结构性失衡,最终建立起有效、高效、长效的综合教改体系。
参考文献:
[1]雷万鹏.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与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139-146.
[2]李同菲,王文博.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 现代商业,2013,36:265-266.
[3]梁雪萍,崔永军. 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8:451.
[4]孙彬.城市融入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02:39-41.
作者简介:指导教师:窦祥铭。
※基金项目:2015年度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市为例”,项目编号:ACJJXYYB003;2015年安徽财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78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