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写作文也像玩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 甘当“基石”,促使萌发爱意
首先,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爱上作文。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写作文。现行的作文教学,教师对作文的要求定得过死,学生很少有自由。学生摸着了教师的心思,为了得个高分,他们煞费苦心地编造出了一些“漂亮”的话语,长此以往,小学生变得怕写作文。
其次,要让学生“为感到自由和欢乐”而写作,就应该去掉套在学生头上的枷锁,让他们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欢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不要求过于讲文采、讲构思,要从内容上、形式上、数量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如平时说话一样轻松,愿意随时把心海的平静、涟漪和澎湃写下来。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已经很成功了。
二、 勇做“导师”,善于指明道路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在有表达欲望的基础上起步。因此,训练中的“话题”“文题”要能拨动学生心弦,激起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训练在宽阔的空间、活跃的气氛中进行。
1. 引发兴趣,营造放飞空间
积极的情感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是点燃儿童智慧火花的导火索。因此,每堂作文课,在导入时我都会大做文章,一扫从前——拿过书来,先读要求,明确写作重点的教学形式,根据课前备课需要,抛出一个看似与本课无关,但孩子们听后十分喜欢的话题,少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敞开心扉,放开手脚大胆地去说,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第一任务。
例如,在进行“记一次活动”写作前,我是这样做的:前一天,我让同学们都准备一个气球,男生准备蓝色的,女生准备红色的。大家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当天上课时,我宣布:这节课,我们做一个游戏——踩气球。同学们欢呼雀跃起来,然后我告诉他们游戏规则:男女生分成两队,脚上分别系上蓝气球和红气球,游戏开始,用脚去踩对方的气球,哪个队先把对方的气球踩完为赢。此时游戏场上的劈啪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这次游戏,同学们自始至终情绪饱满,爱动的天性得到满足。游戏结束后,大家还沉浸在欢乐的情境中。这时候,我让他们先回忆活动过程,再把活动写下来,学生们的兴趣盎然,一篇篇妙趣横生的文章在他们的笔下形成了。
兴趣是一种心理意志,是一种内动力,学生一旦对说话产生了兴趣,就会视说话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说话一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说的热情,就会满腔热忱地主动去说,使说的兴趣更加高涨。
2. 创设情境,一点一滴积累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它告诉我们,只有当某种事物从内心触动了你,成为你的灵魂和意识,你才能敏锐地感受和概括这方面的人和事。有意无意的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并将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何愁无“米”下锅,又何愁写不出感人的文章呢?基于这种动机,我要求学生“随遇而记”。
有一次,有个学生家长问我,孩子这段时间表现怎样?这位学生睁大一双恐惧的眼睛,直直地望着我。我有意看着他不说话。一会儿,我抚摸着他的头,微笑着看着他说:“不错,比以前强多了,上课注意听讲,作业能按时完成,也能主动发言了……”他妈妈笑了,他也很不自然地笑了。他和妈妈准备一起回家时,来到我的身边,说:“老师……再见!”我顺势拍拍他的肩膀说:“刚才是不是有点害怕?”他点点头。我说:“把你脑子里想的,心里感觉到的写一写,明天让我看看。”后来他这样写道:“今天,妈妈问我在学校的表现。我害怕极了,两眼紧盯着老师,心想:完了,回家妈妈又要惩罚我了,一个星期也不能看电视了。想着,我的眼泪就要流出来了,我好像孙悟空踩在‘筋斗云’上,差一点儿站不住了。没想到,老师还挺够意思,没有说我坏话。妈妈很高兴,抚摸着我的头夸我是好孩子。原来,妈妈也有温柔的时候。老师,我爱你,我会好好学习的。”读了这个片段,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出来了。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作文教学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使学生有景可观、有情可抒、有事可写,达到作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3. 走进生活,让作文有源可溯
对于理性认识不足的小学生来说,感性认识是他们认识事物、感悟生活的重要方式。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从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积累,作文才有生命力。例如,在描写秋天的习作时,我课前并未布置写作要求,只告诉他们要到大自然中去寻秋。一路上,学生们欢呼雀跃,不时地对郊外的各种植物评头论足,面对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落叶,以及熟透的水果,他们赞不绝口。回到学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把这次寻秋的活动写下来,一幅幅“秋景图”很快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不在生活中积累,不投入地观察,作文怎能写得如此精彩?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学生并不是不会写作文,只有真切的生活体验,才能唤醒沉睡的潜能,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习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勤做“推销”,善于推波助澜
一旦学生稍有进步,教师就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并及时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有一种荣誉感,看到自己的光明前景。这种乐观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写作是十分有益的。再者,让其他学生多看他的作文,实质上也是一种督促,推动他再创佳作。出“班级作文选”把班级中的优秀习作汇集成册,人手一本,拿到家里让家长、亲友欣赏。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一个“个人作文展”“第一组作文展”等。对于优秀习作,鼓励学生大胆地寄给报刊社,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登在报刊上时,那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但是,只要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并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一定能达到“闻作起舞”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市马府街小学)
一、 甘当“基石”,促使萌发爱意
首先,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爱上作文。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写作文。现行的作文教学,教师对作文的要求定得过死,学生很少有自由。学生摸着了教师的心思,为了得个高分,他们煞费苦心地编造出了一些“漂亮”的话语,长此以往,小学生变得怕写作文。
其次,要让学生“为感到自由和欢乐”而写作,就应该去掉套在学生头上的枷锁,让他们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欢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不要求过于讲文采、讲构思,要从内容上、形式上、数量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如平时说话一样轻松,愿意随时把心海的平静、涟漪和澎湃写下来。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已经很成功了。
二、 勇做“导师”,善于指明道路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在有表达欲望的基础上起步。因此,训练中的“话题”“文题”要能拨动学生心弦,激起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训练在宽阔的空间、活跃的气氛中进行。
1. 引发兴趣,营造放飞空间
积极的情感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是点燃儿童智慧火花的导火索。因此,每堂作文课,在导入时我都会大做文章,一扫从前——拿过书来,先读要求,明确写作重点的教学形式,根据课前备课需要,抛出一个看似与本课无关,但孩子们听后十分喜欢的话题,少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敞开心扉,放开手脚大胆地去说,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第一任务。
例如,在进行“记一次活动”写作前,我是这样做的:前一天,我让同学们都准备一个气球,男生准备蓝色的,女生准备红色的。大家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当天上课时,我宣布:这节课,我们做一个游戏——踩气球。同学们欢呼雀跃起来,然后我告诉他们游戏规则:男女生分成两队,脚上分别系上蓝气球和红气球,游戏开始,用脚去踩对方的气球,哪个队先把对方的气球踩完为赢。此时游戏场上的劈啪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这次游戏,同学们自始至终情绪饱满,爱动的天性得到满足。游戏结束后,大家还沉浸在欢乐的情境中。这时候,我让他们先回忆活动过程,再把活动写下来,学生们的兴趣盎然,一篇篇妙趣横生的文章在他们的笔下形成了。
兴趣是一种心理意志,是一种内动力,学生一旦对说话产生了兴趣,就会视说话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说话一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说的热情,就会满腔热忱地主动去说,使说的兴趣更加高涨。
2. 创设情境,一点一滴积累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它告诉我们,只有当某种事物从内心触动了你,成为你的灵魂和意识,你才能敏锐地感受和概括这方面的人和事。有意无意的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并将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何愁无“米”下锅,又何愁写不出感人的文章呢?基于这种动机,我要求学生“随遇而记”。
有一次,有个学生家长问我,孩子这段时间表现怎样?这位学生睁大一双恐惧的眼睛,直直地望着我。我有意看着他不说话。一会儿,我抚摸着他的头,微笑着看着他说:“不错,比以前强多了,上课注意听讲,作业能按时完成,也能主动发言了……”他妈妈笑了,他也很不自然地笑了。他和妈妈准备一起回家时,来到我的身边,说:“老师……再见!”我顺势拍拍他的肩膀说:“刚才是不是有点害怕?”他点点头。我说:“把你脑子里想的,心里感觉到的写一写,明天让我看看。”后来他这样写道:“今天,妈妈问我在学校的表现。我害怕极了,两眼紧盯着老师,心想:完了,回家妈妈又要惩罚我了,一个星期也不能看电视了。想着,我的眼泪就要流出来了,我好像孙悟空踩在‘筋斗云’上,差一点儿站不住了。没想到,老师还挺够意思,没有说我坏话。妈妈很高兴,抚摸着我的头夸我是好孩子。原来,妈妈也有温柔的时候。老师,我爱你,我会好好学习的。”读了这个片段,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出来了。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作文教学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使学生有景可观、有情可抒、有事可写,达到作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3. 走进生活,让作文有源可溯
对于理性认识不足的小学生来说,感性认识是他们认识事物、感悟生活的重要方式。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从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积累,作文才有生命力。例如,在描写秋天的习作时,我课前并未布置写作要求,只告诉他们要到大自然中去寻秋。一路上,学生们欢呼雀跃,不时地对郊外的各种植物评头论足,面对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落叶,以及熟透的水果,他们赞不绝口。回到学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把这次寻秋的活动写下来,一幅幅“秋景图”很快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不在生活中积累,不投入地观察,作文怎能写得如此精彩?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学生并不是不会写作文,只有真切的生活体验,才能唤醒沉睡的潜能,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习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勤做“推销”,善于推波助澜
一旦学生稍有进步,教师就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并及时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有一种荣誉感,看到自己的光明前景。这种乐观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写作是十分有益的。再者,让其他学生多看他的作文,实质上也是一种督促,推动他再创佳作。出“班级作文选”把班级中的优秀习作汇集成册,人手一本,拿到家里让家长、亲友欣赏。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一个“个人作文展”“第一组作文展”等。对于优秀习作,鼓励学生大胆地寄给报刊社,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登在报刊上时,那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但是,只要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并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一定能达到“闻作起舞”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市马府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