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散文因其叙事的完整性,人物情感的丰富性历来被认为是传情达意的好体裁,与小说不同的是,它要求字里行间的每一句话都尽可能地饱含作者的情感,因此对人物的刻画常是写意性的描绘,对事情的叙述常要求用多重线索来梳理文章脉络。这里就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囚绿记》一文来谈谈关于叙事散文的阅读写作指导。
一、多观察生活场景,用心理描写抒真情
叙事散文寄情喻理,主要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主观感受。要想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首先自己要有深刻的感受,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有丰富的情感。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说过,写作是靠观察力和记忆力的,缺少生活的积累是难以抓住有代表性的瞬间的。因此在生活中要让自己的五官活动起来,对周围的世界用心的观察和体验,重视自己对生活现象的独特感受,并及时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让自己变得细腻起来,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素材积累,这就要求学生要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多观察,多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唤醒自己的同情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里所指的同情心主要是对美好事物的有关注有怜悯心。
《囚绿记》中作者陆蠡就是因为对一株常春藤的关注而引发他的思考的。从一开始作者就因为“瞥见了绿影”就急不暇择地把它当做至宝,并因此在灰暗的都市中感到快活,到后来通过反复用到“喜悦、满足、欢喜、快活”等词语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第五节中的“绿色是多么宝贵啊!踏实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的句式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接把对生命、希望的各种情感寄托在绿色中,大胆倾诉了作者对绿的热切期盼。而这种对绿的近乎偏执的爱,这也促使了作者产生了自私的念头,做出了“囚绿”的事情,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多善用写作手法,用意象表达寄衷情
叙事散文的艺术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意象主要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囚绿记》一文作者就是通过一次囚绿并释绿的经历,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之情。虽然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绿色的执着的爱,让人印象深刻。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在叙事寄情散文中很常见。在具体写作中教师可以不要求学生对事情的叙述求完整全面,而要学会通过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来进行细致的刻画,在叙述中融进自己的情感,凸显文章的主题。文章就是截取了作者把常春藤囚禁后的场景的描写来表现常春藤对阳光的执着的向往,表达它对阳光的执着追求的。不管是“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 还是“枝条变得细弱”,都形象地表现出它在失去阳光后的衰弱形态,这也促使作者产生反思并引发作者对其精神品质的赞颂。
除此之外叙事散文要想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适当地借助一个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学会对所借助的意象进行细致的刻画,尤其是学会用“白描手法”来营造诗化的意境,力求使自己的描写具有一种美景与神韵相结合的画面感,从而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
《囚绿记》一文中,作者着力通过一些凝练的动词和精确地形容词的使用来表现常春藤的生命活力以及失去阳光后的变化的。如“伸开卷须”“攀住枯枝”“舒开嫩叶”“婆娑的摆舞”等形象地展现了常春藤的活泼可爱,富有朝气,使人仿佛在眼前产生了这样一幅画面,阳光下绿叶舒展,泛着金光的绿色在风中飘舞,使人觉得心情愉悦,产生一种生命美好的感觉。而后面的“嫩黄”“较弱”让人眼前似乎看见了那有着柔软腰肢的绿叶变得干枯、瘦弱,使人不由地感叹生命的消逝,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产生释放这片绿色的冲动。虽然常春藤的生存环境、形态特征都发生了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却是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其执着的向阳特性,不愿意屈服于黑暗的特点使其最终具有了象征义----一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不畏强暴、永远追求光明的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
打动人的文字从来不是华丽的语言。就如同《囚绿记》,作者面对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的现实,并没有用多么慷慨激昂的语言去呼喊,而只是借助一陋室外的一条绿枝,通过自己与绿枝条的“交往”,通过质朴平实的语言,借助常春藤这一意象寄托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情感含蓄内敛,情真味浓。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某一个意象,通过对它的典型特征的描绘赋予一定的象征意蕴,并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写作意图。
三、多妙用一线穿珠法,用材料组织寓深情
散文对结构的安排是很严谨的。叙事散文的结构形式比较多,最常见的“一线穿珠法”,就是文章有一条浮现于表面的清晰的线索,即所谓的“一线”。这条“线”使文章的结构简单,章法清晰。文章在“一线”的延伸中,把一个个的相关内容通过看或想等方式穿缀其上,即所谓“穿珠”。这些“珠”使得文章内容丰富,结构摇曳生姿。通常采用的模式就是由实物(实景)引起话题,再因实物(实景)回忆往事,最后借实物(实景)来抒发情感。
《囚绿记》就是以绿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作者由择绿-爱绿-囚绿-释绿,把与绿之间的交往中发生的小事串联起来,一片绿叶尚且能够执着的对抗黑暗、追求光明,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面对侵略就更应该忠贞不屈,与敌人斗争到底。作者所要表现赞美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的形象,表达爱国主义的主题也就落到了实处。
总之叙事寄情散文的写作如果能指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学会运用写作手法去生动描写,在材料组织上尽可能采用“一线穿珠”式写法,多借助某一意象的典型特征去寄予自己的情感,在朴实的叙事中蕴含着深情,从而写出深情的叙事散文。
一、多观察生活场景,用心理描写抒真情
叙事散文寄情喻理,主要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主观感受。要想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首先自己要有深刻的感受,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有丰富的情感。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说过,写作是靠观察力和记忆力的,缺少生活的积累是难以抓住有代表性的瞬间的。因此在生活中要让自己的五官活动起来,对周围的世界用心的观察和体验,重视自己对生活现象的独特感受,并及时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让自己变得细腻起来,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素材积累,这就要求学生要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多观察,多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唤醒自己的同情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里所指的同情心主要是对美好事物的有关注有怜悯心。
《囚绿记》中作者陆蠡就是因为对一株常春藤的关注而引发他的思考的。从一开始作者就因为“瞥见了绿影”就急不暇择地把它当做至宝,并因此在灰暗的都市中感到快活,到后来通过反复用到“喜悦、满足、欢喜、快活”等词语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第五节中的“绿色是多么宝贵啊!踏实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的句式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接把对生命、希望的各种情感寄托在绿色中,大胆倾诉了作者对绿的热切期盼。而这种对绿的近乎偏执的爱,这也促使了作者产生了自私的念头,做出了“囚绿”的事情,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多善用写作手法,用意象表达寄衷情
叙事散文的艺术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意象主要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囚绿记》一文作者就是通过一次囚绿并释绿的经历,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之情。虽然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绿色的执着的爱,让人印象深刻。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在叙事寄情散文中很常见。在具体写作中教师可以不要求学生对事情的叙述求完整全面,而要学会通过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来进行细致的刻画,在叙述中融进自己的情感,凸显文章的主题。文章就是截取了作者把常春藤囚禁后的场景的描写来表现常春藤对阳光的执着的向往,表达它对阳光的执着追求的。不管是“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 还是“枝条变得细弱”,都形象地表现出它在失去阳光后的衰弱形态,这也促使作者产生反思并引发作者对其精神品质的赞颂。
除此之外叙事散文要想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适当地借助一个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学会对所借助的意象进行细致的刻画,尤其是学会用“白描手法”来营造诗化的意境,力求使自己的描写具有一种美景与神韵相结合的画面感,从而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
《囚绿记》一文中,作者着力通过一些凝练的动词和精确地形容词的使用来表现常春藤的生命活力以及失去阳光后的变化的。如“伸开卷须”“攀住枯枝”“舒开嫩叶”“婆娑的摆舞”等形象地展现了常春藤的活泼可爱,富有朝气,使人仿佛在眼前产生了这样一幅画面,阳光下绿叶舒展,泛着金光的绿色在风中飘舞,使人觉得心情愉悦,产生一种生命美好的感觉。而后面的“嫩黄”“较弱”让人眼前似乎看见了那有着柔软腰肢的绿叶变得干枯、瘦弱,使人不由地感叹生命的消逝,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产生释放这片绿色的冲动。虽然常春藤的生存环境、形态特征都发生了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却是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其执着的向阳特性,不愿意屈服于黑暗的特点使其最终具有了象征义----一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不畏强暴、永远追求光明的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
打动人的文字从来不是华丽的语言。就如同《囚绿记》,作者面对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的现实,并没有用多么慷慨激昂的语言去呼喊,而只是借助一陋室外的一条绿枝,通过自己与绿枝条的“交往”,通过质朴平实的语言,借助常春藤这一意象寄托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情感含蓄内敛,情真味浓。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某一个意象,通过对它的典型特征的描绘赋予一定的象征意蕴,并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写作意图。
三、多妙用一线穿珠法,用材料组织寓深情
散文对结构的安排是很严谨的。叙事散文的结构形式比较多,最常见的“一线穿珠法”,就是文章有一条浮现于表面的清晰的线索,即所谓的“一线”。这条“线”使文章的结构简单,章法清晰。文章在“一线”的延伸中,把一个个的相关内容通过看或想等方式穿缀其上,即所谓“穿珠”。这些“珠”使得文章内容丰富,结构摇曳生姿。通常采用的模式就是由实物(实景)引起话题,再因实物(实景)回忆往事,最后借实物(实景)来抒发情感。
《囚绿记》就是以绿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作者由择绿-爱绿-囚绿-释绿,把与绿之间的交往中发生的小事串联起来,一片绿叶尚且能够执着的对抗黑暗、追求光明,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面对侵略就更应该忠贞不屈,与敌人斗争到底。作者所要表现赞美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的形象,表达爱国主义的主题也就落到了实处。
总之叙事寄情散文的写作如果能指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学会运用写作手法去生动描写,在材料组织上尽可能采用“一线穿珠”式写法,多借助某一意象的典型特征去寄予自己的情感,在朴实的叙事中蕴含着深情,从而写出深情的叙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