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就业率维持稳定 财经类大学稍逊一筹
在最近一期《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新一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上年度同期12个百分点。这数字似乎是验证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但是名校的数据显示,就业不难,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公式:就业率=(就业+升学+出国出境+定向委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毕业生总人数。名校中就综合性大学而言,就业率基本达到95%以上。如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7%,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75%。理工类大学的就业率更令人惊艳,如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7.45%。《华东理工大学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制剂等7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生、27个学科的毕业研究生就业率是100%。相比之下,明显疲软的是财经类大学,如中央财经大学的数据显示其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3.52%,上海财经大学稍胜一筹为93.68%。
高校毕业生普遍选择留在本地 一线城市是热门
逃离北上广的说法,在微博、微信平台流传很久了,但是看过众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依旧是学生们的“心头好”。
在京地区高校,北京大学去年签约的本科毕业生中有71.79%的人选择留京工作,9.47%的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仅有1.26%的毕业生选择前往上海工作。清华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地区为北京(53.7%)、广东(9.8%)和上海(6.9%),其毕业生到东部就业的比例为83.5%。
长三角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也多选择留在本地工作。如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地区在东部,占就业学生的92.63%。除上海外,就业最多地区分别为:江苏省(4.13%)、浙江省(3.39%)、广东省(3.15%)、北京市(2.77%)。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63.86%选择在浙江工作,其余地区为上海12.56%,广东6.75%,北京3.22%。
从数据看,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主要流向地区是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广东仍为毕业生就业热门地区。
留学比例持续走高 美、英、香港(地区)受青睐
在大学里,本科生尚未毕业就开始挑选心仪的境外大学作为毕业冲刺目标的现象很普遍。清华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其中国内升学的比例为54.4%,出国留学的比例为27.3%。北京大学去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7%,其中有28.89%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
上海多所知名高校发布的报告显示,上海高校本科毕业生有超过三成的学生选择升学,约有1/4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深造。其中复旦大学近10年来,本科生留学比例连年提升。2013年本科生留学的比例达到29.45%,几乎与国内考研的毕业生比例持平。同济大学去年本科生留学比率为22.65%,相比前两年有明显提升。
在留学的选择中,首选美、英、香港(地区)。上海交通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在可跟踪到留学资料的1026位学生里,57.39%学生选择美国高校,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78人)、英国(55人)、新加坡(39人)、法国(37人)、德国(32人)等。同样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出境深造的首选地区为美国、英国和香港(地区)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人数分别占到了留学总人数的49.16%、11.63%和8.75%;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留学首选目标国家为美国,占出国留学学生总人数的 71.8%,其次为英国、中国香港、德国、日本、加拿大。
十年前,很多人都认为海归良好的外语能力是一大优势,但现在外语已经不再是海归的专利。有外企的HR坦言,不少海归在面试中外语甚至不如很多本土毕业生。此外《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具有5年及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的年收入为16.50万元;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年收入为26.71万元。以上数据说明,相关海外工作经验是增加海归回国就业年收入的砝码。由此可见,具有相关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才是职场的“香饽饽”。
毕业生单位性质分析 企业单位占比最高
众多高校报告显示,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已就业的本科生大多在企业工作。北京大学选择就业的本科生中有45.47%在企业单位工作,清华大学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协议的单位也同样以企业单位为主,比例达到62.7%,所有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国有企业就业比例达到43.8%,高校以及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24.5%,各级党政机关就业比例为12%。清华大学在报告中分析,从单位性质来看,工科和文科毕业生主要选择企业单位就业,比例分别为64.0%和63.7%;理科毕业生则选择在高校、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44.2%。
对比数据可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都包括党政机关,这与上海高校形成鲜明对比。上海地区名校毕业生选择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比例相对较低,就业领域多集中于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如复旦大学,学生就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进入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战略产业、重点央企、三级甲等医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毕业生数量超过60%;去世界500强企业毕业生总数达到687人,占所有去企业就业总人数的26%,相当于每四名企业就业的复旦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专科类大学就业更集中
先看几组数据: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医药生物/医疗保健42.53%,管理咨询/教育科研14.11%,政府/非盈利机构/其他12.00%,金融/银行/保险9.89%。
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教育科研事业25.9%,金融业17.5%,IT业12.7%,能源6.8%。
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现代专业服务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18.45%,金融业17.41%,IT/通讯/电子业13.78%,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团队/部队10.26%。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20.78%,制造业15.57%,金融业15.24%,信息服务业12.63%。
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金融业40.81%,会计师事务所20.20%,制造业9.08%,其他7.53%。
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有各自特点,也呈现了一定共性。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分散,专科类大学尤其财经类大学就业相对集中。
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体现出综合性大学学生在就业行业领域的优势所在。医疗卫生、金融、IT信息高科技、教育科研、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专业服务业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就业与专业不对口是近年来综合性大学学生较突出的现象。从毕业生签约岗位来看,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博士生最高,硕士生次之,通识教育培养下的本科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最小。
在最近一期《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新一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上年度同期12个百分点。这数字似乎是验证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但是名校的数据显示,就业不难,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公式:就业率=(就业+升学+出国出境+定向委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毕业生总人数。名校中就综合性大学而言,就业率基本达到95%以上。如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7%,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75%。理工类大学的就业率更令人惊艳,如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7.45%。《华东理工大学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制剂等7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生、27个学科的毕业研究生就业率是100%。相比之下,明显疲软的是财经类大学,如中央财经大学的数据显示其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3.52%,上海财经大学稍胜一筹为93.68%。
高校毕业生普遍选择留在本地 一线城市是热门
逃离北上广的说法,在微博、微信平台流传很久了,但是看过众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依旧是学生们的“心头好”。
在京地区高校,北京大学去年签约的本科毕业生中有71.79%的人选择留京工作,9.47%的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仅有1.26%的毕业生选择前往上海工作。清华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地区为北京(53.7%)、广东(9.8%)和上海(6.9%),其毕业生到东部就业的比例为83.5%。
长三角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也多选择留在本地工作。如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地区在东部,占就业学生的92.63%。除上海外,就业最多地区分别为:江苏省(4.13%)、浙江省(3.39%)、广东省(3.15%)、北京市(2.77%)。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63.86%选择在浙江工作,其余地区为上海12.56%,广东6.75%,北京3.22%。
从数据看,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主要流向地区是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广东仍为毕业生就业热门地区。
留学比例持续走高 美、英、香港(地区)受青睐
在大学里,本科生尚未毕业就开始挑选心仪的境外大学作为毕业冲刺目标的现象很普遍。清华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其中国内升学的比例为54.4%,出国留学的比例为27.3%。北京大学去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7%,其中有28.89%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
上海多所知名高校发布的报告显示,上海高校本科毕业生有超过三成的学生选择升学,约有1/4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深造。其中复旦大学近10年来,本科生留学比例连年提升。2013年本科生留学的比例达到29.45%,几乎与国内考研的毕业生比例持平。同济大学去年本科生留学比率为22.65%,相比前两年有明显提升。
在留学的选择中,首选美、英、香港(地区)。上海交通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在可跟踪到留学资料的1026位学生里,57.39%学生选择美国高校,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78人)、英国(55人)、新加坡(39人)、法国(37人)、德国(32人)等。同样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出境深造的首选地区为美国、英国和香港(地区)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人数分别占到了留学总人数的49.16%、11.63%和8.75%;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留学首选目标国家为美国,占出国留学学生总人数的 71.8%,其次为英国、中国香港、德国、日本、加拿大。
十年前,很多人都认为海归良好的外语能力是一大优势,但现在外语已经不再是海归的专利。有外企的HR坦言,不少海归在面试中外语甚至不如很多本土毕业生。此外《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具有5年及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的年收入为16.50万元;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年收入为26.71万元。以上数据说明,相关海外工作经验是增加海归回国就业年收入的砝码。由此可见,具有相关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才是职场的“香饽饽”。
毕业生单位性质分析 企业单位占比最高
众多高校报告显示,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已就业的本科生大多在企业工作。北京大学选择就业的本科生中有45.47%在企业单位工作,清华大学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协议的单位也同样以企业单位为主,比例达到62.7%,所有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国有企业就业比例达到43.8%,高校以及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24.5%,各级党政机关就业比例为12%。清华大学在报告中分析,从单位性质来看,工科和文科毕业生主要选择企业单位就业,比例分别为64.0%和63.7%;理科毕业生则选择在高校、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44.2%。
对比数据可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都包括党政机关,这与上海高校形成鲜明对比。上海地区名校毕业生选择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比例相对较低,就业领域多集中于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如复旦大学,学生就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进入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战略产业、重点央企、三级甲等医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毕业生数量超过60%;去世界500强企业毕业生总数达到687人,占所有去企业就业总人数的26%,相当于每四名企业就业的复旦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专科类大学就业更集中
先看几组数据: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医药生物/医疗保健42.53%,管理咨询/教育科研14.11%,政府/非盈利机构/其他12.00%,金融/银行/保险9.89%。
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教育科研事业25.9%,金融业17.5%,IT业12.7%,能源6.8%。
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现代专业服务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18.45%,金融业17.41%,IT/通讯/电子业13.78%,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团队/部队10.26%。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20.78%,制造业15.57%,金融业15.24%,信息服务业12.63%。
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金融业40.81%,会计师事务所20.20%,制造业9.08%,其他7.53%。
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有各自特点,也呈现了一定共性。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分散,专科类大学尤其财经类大学就业相对集中。
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体现出综合性大学学生在就业行业领域的优势所在。医疗卫生、金融、IT信息高科技、教育科研、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专业服务业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就业与专业不对口是近年来综合性大学学生较突出的现象。从毕业生签约岗位来看,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博士生最高,硕士生次之,通识教育培养下的本科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