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结果。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高效的课堂效果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让所有任课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是提高教学成绩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必须切实关注其高效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从而使初中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高效性。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确立语文教师的学科管理思想,从杜绝“无效”,促进“有效”且“高效”的角度反思语文课堂教学的行为,使“高效”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1]。
1高效课堂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被扭曲的种种现象
1.1“满堂问”取代“满堂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到今天,很多教师已认识到“满堂灌”的弊端,都在有意识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但在转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满堂问”现象。这种现象貌似新课程下的新生事物,代表新课程理念,但它的实质是教师操纵少数学生“组团”去灌。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上,教学内容基本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师提问,然后由少数几个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来回答,师生一唱一和,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把大多数的学生放在了“听众”席上。
显然,“满堂问”只是“满堂灌”的变种和异化,“满堂问”实质上比“满堂灌”具有更加严重的危害性。“满堂问”无形中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且压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问”严重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变成回答问题的主体,最终导致学习主体地位的缺失。“满堂问”只是会使学生只习惯于答,而把质疑提问题看作是教师的事情,导致学生质疑能力的丧失和问题意识的缺失。这样做,必将扼杀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影响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
1.2作秀式的分组讨论代替集体学习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自学体验和进行问题交流,让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中形成学习共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提供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课堂学习的精彩,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思维的状态和品质上,而不在“众声喧哗”之中。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关注小组整体在合作中所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独特见解,也要关注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合作的态度、合作的过程,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符合新课改理念。
1.3多媒体运用泛滥
实施多媒体课堂教学,操纵课堂教学节奏的是鼠标,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一个教学环节就很快地过去了。有些语文教师喜欢用多媒体上课就是看中了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失去教师板书的空隙,学生的大脑和精神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的疲惫之中,学生的思维远远跟不上鼠标点击的速度,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为扩大课堂容量,单方面地一味播放,学生就只能成为热闹的看客,多媒体教学也就只能称为多媒体演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2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2.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和教学客体,也是积极主动自我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燃起学生“我要学”的高涨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其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广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充分利用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优势,“导之有方”,使学生在“动之有序”,让学生在“动”中乐学、善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2让学生成为质疑的主体
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产生的效果会截然相反。
2.3让高效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新课切入往往是通过复习提问和导入新课两个环节完成的,这种切入新课的方法固然有温故而知新的优点和循序渐进的特点,但这种“慢热”式的切入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师生的积极互动,让这样的课堂教学出彩也更是难上加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新课切入法的创意的研究,以巧妙灵活的方式切入到新课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的回应,打造精品课堂。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要在课堂教学中沉迷于“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的解读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而是要学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新问题的动力。同时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3结论
总之,打造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对课堂效果的探讨和原因的分析,而是需要渗透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中,需要进行具体操作。语文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授予学生课堂全过程的质疑权,学生享有充分的课堂提问自由,许多问题可以在师生平等合作探究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需要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杨仕洪.师生互动在语文有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教资料,2008,(14).
[2]严月明.语文有效教学应把持有效尺度[J].江苏教育研究,2007,(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必须切实关注其高效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从而使初中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高效性。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确立语文教师的学科管理思想,从杜绝“无效”,促进“有效”且“高效”的角度反思语文课堂教学的行为,使“高效”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1]。
1高效课堂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被扭曲的种种现象
1.1“满堂问”取代“满堂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到今天,很多教师已认识到“满堂灌”的弊端,都在有意识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但在转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满堂问”现象。这种现象貌似新课程下的新生事物,代表新课程理念,但它的实质是教师操纵少数学生“组团”去灌。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上,教学内容基本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师提问,然后由少数几个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来回答,师生一唱一和,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把大多数的学生放在了“听众”席上。
显然,“满堂问”只是“满堂灌”的变种和异化,“满堂问”实质上比“满堂灌”具有更加严重的危害性。“满堂问”无形中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且压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问”严重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变成回答问题的主体,最终导致学习主体地位的缺失。“满堂问”只是会使学生只习惯于答,而把质疑提问题看作是教师的事情,导致学生质疑能力的丧失和问题意识的缺失。这样做,必将扼杀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影响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
1.2作秀式的分组讨论代替集体学习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自学体验和进行问题交流,让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中形成学习共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提供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课堂学习的精彩,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思维的状态和品质上,而不在“众声喧哗”之中。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关注小组整体在合作中所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独特见解,也要关注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合作的态度、合作的过程,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符合新课改理念。
1.3多媒体运用泛滥
实施多媒体课堂教学,操纵课堂教学节奏的是鼠标,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一个教学环节就很快地过去了。有些语文教师喜欢用多媒体上课就是看中了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失去教师板书的空隙,学生的大脑和精神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的疲惫之中,学生的思维远远跟不上鼠标点击的速度,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为扩大课堂容量,单方面地一味播放,学生就只能成为热闹的看客,多媒体教学也就只能称为多媒体演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2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2.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和教学客体,也是积极主动自我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燃起学生“我要学”的高涨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其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广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充分利用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优势,“导之有方”,使学生在“动之有序”,让学生在“动”中乐学、善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2让学生成为质疑的主体
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产生的效果会截然相反。
2.3让高效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新课切入往往是通过复习提问和导入新课两个环节完成的,这种切入新课的方法固然有温故而知新的优点和循序渐进的特点,但这种“慢热”式的切入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师生的积极互动,让这样的课堂教学出彩也更是难上加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新课切入法的创意的研究,以巧妙灵活的方式切入到新课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的回应,打造精品课堂。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要在课堂教学中沉迷于“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的解读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而是要学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新问题的动力。同时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3结论
总之,打造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对课堂效果的探讨和原因的分析,而是需要渗透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中,需要进行具体操作。语文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授予学生课堂全过程的质疑权,学生享有充分的课堂提问自由,许多问题可以在师生平等合作探究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需要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杨仕洪.师生互动在语文有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教资料,2008,(14).
[2]严月明.语文有效教学应把持有效尺度[J].江苏教育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