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十分注重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复习等环节的教学艺术,但对结尾却很少讲究,往往只是通过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等单调的形式结束一节课教学。其实,小学数学教学既要讲究开头、突出中心,更需要注重结尾艺术,否则就只能算是虎头蛇尾的教学败笔了,至少不能算是一节十分成功的教学课。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讲究结尾的艺术,这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儿童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学习效果最差的时候。这时候,若是一成不变的作业、预习等内容,学生常常无心去听,有的甚至极为厌烦。下课了,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悄悄地向同学打听作业内容。如此等等,都是因为课堂结尾太单一、太枯燥乏味造成的。相反,我们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采用以下几种结尾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趣味游戏式。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数字2、3、5想在同学们当中找到他们的好朋友,现在每位同学看好你座位上的数字号,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没有找到朋友吗?那你们的朋友是几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再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结尾。“同学们,直线、射线和线段都成了我们的好朋友,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愿不愿意用这几个好朋友来创造一幅美丽的画呢?”学生们会赶快掏出画笔,画出心中最美的图画。
二、延伸拓展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学“圆柱的面积、体积”时,这样设计结尾:
教师边出示圆柱拆变长方体模型,边总结和提问:“我们通过学习和证明,已经知道了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体积的方法,我这里有一道题,看谁能用独特的方法快速计算出来”? 例: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50.72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都是先计算出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再求体积。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用特殊方法算时,学生面有难色。教师引导回忆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的试验,如果把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平倒”(试验推导时为竖放),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所以圆柱的体积可以直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来计算。
由于有实验的表象支撑,这种变换角度的解题技巧,学生不难想到。这时学生猛然醒悟,很快算出了结果。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学过的圆柱体的知识,又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知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还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圆柱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三、总结预习式。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例如在学习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和帮助预习:
(1)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2)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我们能够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没有周长、面积呢?又该怎样计算呢?
这样设计,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进入到后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学习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了过渡和铺垫。
四、问题启发式。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
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掷地有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我们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讲究结尾的艺术,这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儿童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学习效果最差的时候。这时候,若是一成不变的作业、预习等内容,学生常常无心去听,有的甚至极为厌烦。下课了,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悄悄地向同学打听作业内容。如此等等,都是因为课堂结尾太单一、太枯燥乏味造成的。相反,我们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采用以下几种结尾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趣味游戏式。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数字2、3、5想在同学们当中找到他们的好朋友,现在每位同学看好你座位上的数字号,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没有找到朋友吗?那你们的朋友是几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再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结尾。“同学们,直线、射线和线段都成了我们的好朋友,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愿不愿意用这几个好朋友来创造一幅美丽的画呢?”学生们会赶快掏出画笔,画出心中最美的图画。
二、延伸拓展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学“圆柱的面积、体积”时,这样设计结尾:
教师边出示圆柱拆变长方体模型,边总结和提问:“我们通过学习和证明,已经知道了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体积的方法,我这里有一道题,看谁能用独特的方法快速计算出来”? 例: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50.72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都是先计算出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再求体积。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用特殊方法算时,学生面有难色。教师引导回忆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的试验,如果把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平倒”(试验推导时为竖放),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所以圆柱的体积可以直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来计算。
由于有实验的表象支撑,这种变换角度的解题技巧,学生不难想到。这时学生猛然醒悟,很快算出了结果。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学过的圆柱体的知识,又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知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还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圆柱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三、总结预习式。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例如在学习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和帮助预习:
(1)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2)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我们能够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没有周长、面积呢?又该怎样计算呢?
这样设计,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进入到后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学习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了过渡和铺垫。
四、问题启发式。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
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掷地有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我们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