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创新的今天,着力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成分并恰当运用到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借助文学作品,增进学生地理美育
地理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地理学知识,而美育是通过对地理事物的了解,发展地理学的美学价值,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起美感,进而陶冶美的心灵。《语文》教材中的文艺作品大多是赞美祖国山川秀丽的诗歌、游记、散文等,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欣赏是美育的重要内容。研究人类环境的地理学,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要素为大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教者在进行地理科学知识教学的时候,自然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直接借助文艺作品指导学生在鉴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使美育服务于地理,达到以地理来增进美育的目的。
二、结合美学规律,加强学生审美教育
1.结合大自然风光实施美育。祖国大地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物,不仅可以给学生以美感,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师要创造条件,尽可能结合地理教材内容,带学生体验自然、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进行科学考察,帮助他们理解自然景物,以此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2.结合《地理》教材帮助学生树立环境观。学生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环境。自然环境的“人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效应。水土流失、沙漠化,特别是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等对大气、水、地表的污染,使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频频发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信号。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三废”污染等事例,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到美化环境的宣传和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去。
三、通过美育熏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即生活。在地理教学中,通过美育把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和谐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
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地理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生活的场所。人类通过群体的劳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幸福而美好的生活。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和谐统一。没有对待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要想热爱人生,培育起对待生活的浓厚情感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祖国人口众多,土地面积虽广,但地形复杂,资源相对短缺,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大胆渗透国情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现实状况,明白自己的使命和将来肩上的重任,从而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美好蓝图发奋学习。对待国情的现实主义态度,是学生在生活中审美态度获得深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借助文学作品,增进学生地理美育
地理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地理学知识,而美育是通过对地理事物的了解,发展地理学的美学价值,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起美感,进而陶冶美的心灵。《语文》教材中的文艺作品大多是赞美祖国山川秀丽的诗歌、游记、散文等,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欣赏是美育的重要内容。研究人类环境的地理学,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要素为大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教者在进行地理科学知识教学的时候,自然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直接借助文艺作品指导学生在鉴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使美育服务于地理,达到以地理来增进美育的目的。
二、结合美学规律,加强学生审美教育
1.结合大自然风光实施美育。祖国大地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物,不仅可以给学生以美感,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师要创造条件,尽可能结合地理教材内容,带学生体验自然、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进行科学考察,帮助他们理解自然景物,以此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2.结合《地理》教材帮助学生树立环境观。学生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环境。自然环境的“人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效应。水土流失、沙漠化,特别是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等对大气、水、地表的污染,使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频频发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信号。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三废”污染等事例,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到美化环境的宣传和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去。
三、通过美育熏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即生活。在地理教学中,通过美育把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和谐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
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地理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生活的场所。人类通过群体的劳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幸福而美好的生活。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和谐统一。没有对待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要想热爱人生,培育起对待生活的浓厚情感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祖国人口众多,土地面积虽广,但地形复杂,资源相对短缺,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大胆渗透国情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现实状况,明白自己的使命和将来肩上的重任,从而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美好蓝图发奋学习。对待国情的现实主义态度,是学生在生活中审美态度获得深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