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师傅》的人物评析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goalu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的第一个师傅》是鲁迅以天马行空和自由洒脱的创作回忆了自己年少时拜为师傅的和尚,追忆中流露出对所叙人、事的温情感,也流露出对师傅生活状态的认同感。本文将从人物评价、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我的第一个师傅》文本中的人物建构。
  关键词: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审美评价;人物建构
  《我的第一个师傅》为鲁迅于一九三六年四月一日所作,收入鲁迅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以天马行空和自由洒脱的创作回忆了自己年少时拜为师傅的和尚,书写了“明子式的娶妻生子的出家人形象”,追忆中流露出对所叙人、事的温情感,也流露出对师傅生活状态的认同感。本文拟从人物评价、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浅论《我的第一个师傅》文本中的人物建构。
  一、人物评价——审美评价的选择
  所谓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就是作者对其塑造的人物抱有的立场和态度问题。恩格斯提出了对艺术评价的两个最高标准:美学标准和史学标准。美学标准是艺术性的问题,它要求艺术作品按照艺术的规律来创造作品。历史评价是艺术的历史性要求,它要求艺术作品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指出历史的必然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们都属于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彼此之间没有高下之差别,相互依存,共同建构起一件美的艺术品。
  从鲁迅塑造的人物来看,他在书写这些人物的时候,也有两个与之相适应的人物评价标准,即审美评价和历史评价。在这些人物身上,审美评价强调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情感体验,传达出人性美和人情美。而历史评价则借作者的主观体验来客观地判定这些人物和这些事件在人类历史进程存在的意义或局限性。
  在《我的第一个师傅》一文中,作者便是从人性美、人情美角度出发去建构人物的。在“我”的师傅和“我”的三师兄身上,处处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我”的师傅有着常人的世俗生活,“其实—自然是在我看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他有着世人的愿望和情感,并敢于为维护自我的情感和欲望与世人做抗争。“听说龙师傅年轻时,是一个很漂亮而能干的和尚,交际很广,认识各种人。”在一次乡下做社戏中,他相识了戏子,帮他们敲锣,“风头十足”。台下的人认为和尚只能“念经拜忏”,就骂了起来,师傅回骂,还拉开战幕。这里突显了师傅和世人之间的矛盾,师傅要过常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而世人对师傅的行为做出了极端的抗议和干涉。在这场冲突中,师傅不甘外来的压制,敢于对世人的横加指责说不,师傅身上闪烁着那股诱人的人性光环。这种人性的光环还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师母那边得到了助燃料,让它愈燃愈烈,形成了一炬火焰,在世人铺设的黑暗包围中,愈发夺目。作者还耐人寻味地写到他的两个大师兄,一个单身,一个也有家室,但对我保密,“这一点,就可见他的道行远不及我的师傅了,他的父亲了”。这是否在告诉我们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标准:即使是和尚,不但要有合理的人性追寻,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我的人性追寻呢?符合这一标准的道行就高,反之则不然。与前面的二个师兄相比较,三师兄则是我喜欢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三师兄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气息。在人性美方面,三师兄有世人的爱欲,还勇敢地承认自己的正当追寻,“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那里来!?”他那种对世俗生活的执着追寻与他的父亲当年的行为如出一辙。在人情美方面,“我”和三师兄结下了几十年的友谊,从小时候的担心他受戒的疼痛,直到写这篇文章时对他的牵挂,”我们的交情是依然存在的,但久已彼此不通消息。但我想,他們一定早已各有一大批小菩萨,而且“小菩萨又有了小菩萨了”。在这对他们现在生活的猜想中,一方面传达了作者对他们友情的珍视和惦念,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肯定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人性魅力。
  作者主从审美评价来着手,着重表现师傅和师兄的人性美、人情美,显现了作者对人物的复杂情感体验以及作者自己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的选择和定位。
  二、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1.从平凡小事中发现人性人情。挖掘和表现人性是鲁迅散文中一个重要主题。《我的第一个师傅》中人性人情的关注和发掘是鲁迅塑造人物时一个重要的表达维度。对于日常小事,人们往往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人们往往不能超越平凡琐事的表层上升到形而上的探究和发现。鲁迅则不然,他往往能从琐细的事件中窥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如对三师兄的塑造上,作者紧紧抓住那个“结”,让和尚由闺房之怨的产物浮想联翩进入自己营造的情爱世界,作者正是通过了这个细节的深挖发掘了被压抑的性之潜能。通过鲁迅的艺术之笔,这样的细节让人们眼前一亮,原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竟然还有这么多不合人情人性的观念和事物存在。
  2.还人物以原貌,忠实于现实。如果前面说的从平凡的小事出发生发开去带有作者个人的艺术想象加工的话,那么还人物以原貌则是完全从人物的实际出发,把人物本来的面貌客观地呈现出来。比如在“龙师傅”的塑造上,作者从细节入手,紧抓每一个细节不放,“瘦长的脸,高颧细眼……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这样秉笔直书的写法写出了龙师傅身上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又与时代、社会环境息息相连,让人感到作者对人物的情感体验真实可信。
  3.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实”是指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虚”则是作者根据己有的事实或人物性格,想象推测可能会或应该会发生的一些事情,它不一定发生了,只是作者心目中想象的结果或是希望的样子。比如对师傅一家近况的猜测上,“我的师傅,在约略四十年前己经去世;师兄弟们大半做了一寺的住持;我们的交情是依然存在的,却久已彼此不通消息。但我想,他们一定早已各有一大批小菩萨,而且有些小菩萨又有小菩萨了。”这种用虚的笔法,拓展了作者的艺术表现空间和情感书写空间,特别是在情感书写空间上,足显作者对被思念人物情感的真挚和缠绵。
  4.对比和类比。作者还常常采用对比和类比的方法塑造人物。比如在我的师傅的塑造上,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师傅和世俗之人的冲突,通过这些对比,传达出了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感情价值取向异常鲜明。
  综上所述,鲁迅能在生命接近尽头的境况下写下如此从容、幽默的作品,其中对人物的建构,不得不说是鲁迅文学生涯的的又一独特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 季元龙. 鲁迅:体裁规范与美学追求[A]. 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 1999.
  [2] 张梦阳. 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 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3] 阎真.  鲁迅:不同历史现场的价值错位[J]. 天津社会科学. 2010(03).
  作者简介:张欢,聊城大学文学院研究生,2014级现当代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 要:《宋元君将画图》是《庄子.外篇.田子方》中的一篇小寓言,文中虽然没有直接对绘画活动作出论断,但借助宋元君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真画者”所应该具有的状态,间接表述了庄子的绘画观点。文中描述了“真画者”的两种状态:其一“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其二“解衣般礴,裸袖握管”。从我理解,这两种状态其实也就是庄子针对绘画创作者提出的两点要求。  关键词:“高姿态”;精神自由;神遇  道家崇尚自然和自由,
期刊
摘 要:2015年是明代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10周年,600多年前的壮举直到今天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目的促成了这次意义重大的远航活动呢?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政治层面的,即通过获得诸藩国的拥护来稳固明成祖的帝位,保证朝贡秩序的有条不紊,继续推进海禁政策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从而确保国家统治的稳定。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政治因素  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成为有明一代
期刊
摘 要:研究“中国性”必须从根基出发,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植根的土壤——乡土社会。《乡土中国》描绘出了生动而贴切的中国传统形象。对于中国传统乡土文化,费老通过观察寻找规律,在反思中批判学习,通过精辟的见解和恰当的比喻,对很多传统社会问题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并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  关键词:《乡土中国》;中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法治社会  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其他的阶层之根源,其他社会
期刊
摘 要:唐代敦煌壁画中人物的色彩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壁画中人物的色彩特点各不相同。初唐时期壁画中的人物在赋色上比较明快淡雅。盛唐时期,大唐气象恢弘,国力达到空前雄厚,赋色厚重,富丽堂皇。在色彩的表现上更加丰富,对人物面部的刻画采用渲染和叠晕,人物塑造具有立体感。中唐时期,壁画中的人物色彩倾向于清新淡雅,由于画师作画时常用原色,变色较少,保存相对完整。晚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色调柔和,和谐自然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异化理论的角度来解读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一家在美国社会中受到白人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我的异化,同时探索黑人将如何生存的问题,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应向其类本质复归。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异化;类本质   一、引言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后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发展成异化理论。人具有类本质,即主体性和人性,指导和支配客体。可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客体也会反过来作用
期刊
摘 要:利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可以将日语的暧昧表达分为两类,即具有言外之意的暧昧表达和不具有言外之意的暧昧表达。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具有言外之意的暧昧表达更具独特性,体现日本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日语暧昧表达;格莱斯;合作原则违反  暧昧性是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日本人在说话时喜欢将事物的焦点模糊化,扩大所讲事物的范围,同时在日常交流中为了维护和谐的人际环境, 很少使用过于明确和强硬的表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西方音乐,与以帝国主义为形式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同为一体的强势进入,使近代中国人经历了从蔑视到好奇,从排斥到崇拜,从推崇照搬到有选择学习的历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接受,是在特定情景之下的,有着其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受众群体是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入与交流的日益广泛而诞生发展的,对西方音乐的接受有着明显的群体性特征。  关键词:近代中国人;西方音乐;特征研究
期刊
摘 要:绍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如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部分景点的组合配套性较差,各景点各自为政,古城特色吸引力不足,市场定位狭隘等问题。为了促进绍兴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尽可能地改善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开展体验旅游,划分旅游区块,建立合理的旅游网络,打造具有绍兴特色的旅游文化,开发本地旅游潜力,拓宽旅游市场。  关键词:绍兴旅游;古镇旅游;发展策略  一、绍兴及江南古镇
期刊
要 旨:『菊と刀』は日本の文化を研究し、権威がある著作であると言える。本論は『菊と刀』の第三章を中心に、日本の封建時代における家族の階層制度について論述しようと考える。  キーワード:日本;封建時代;家族;階層制度;カスト  日本人を理解しようとするに当たって、まず、取り上げねばならないのは、「各人が自分にふさわしい位置を占める」ということの意味について、日本人はどう考えている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
期刊
摘 要:隐秀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创作理念,隐要求创作含蓄有韵味,秀要求创作有突出之处。秀蕴藏在隐中,隐可以表现为秀,隐、秀恰如其分的结合是创作优秀篇章的必要条件。这一创作思想对人们含蓄内养与积极奋进相结合的人格品质塑造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隐秀;人格品质  隐秀是刘勰关于创作的重要概念。《文心雕龙·隐秀》记载:“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