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镜头回顾
镜头一: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总是先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实施教学目标。教师教的是潇洒自如,学生学的却似峭壁登山。镜头二:整个课堂热热闹闹,从始至终,问题不断涌现,美其名曰:问题教学。最后的结果是教师用手势不得不按下一个个求知的手。教师教的无序,学生学的肤浅。
二、镜后反思
反思一:该不该给学生早带上紧箍咒?反思二:如何对待学生的满堂问?
三、鏡前研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面对学生的课堂质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做一名爱鼓掌的观众。质疑是学生自觉学习与探索精神的生动表现,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具体学情的初步反映,是教师组织导学的重要依据,是课堂创新的具体体现。教学中,我们需要学生的模仿创新,更需要学生的原生性创新。好奇心是学生创新的基础,虽然不是创新全部条件,但是我们依然要尽力培养和加以精心保护。在学习了《坐井观天》后,围绕“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学生议论纷纷,大多数学生认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外面广阔的天地。我发现班中一个平时不爱举手的孩子眼睛老是看我,就及时叫起了他,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会不会又跳回井里去呢?理由是:“当青蛙跳出井口正要到小河里喝水时,一头老牛拦住了它,告诉它河水被污染了,喝了会没命的。”面对这种课堂上与老师的“不同调”,我敏锐的觉察到这个“生成性”问题讨论的价值很大。我首先肯定了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让他仔细地陈述了自己的理由,这一交流,使其他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这名学生羞涩的发言后,我带领全班同学给他鼓掌。从此以后,这位同学彻底变了,也成了课堂上活跃的一份子。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给予鼓励,不要吝惜你的掌声。因为老师的表扬,是对学生提问行为的最好肯定与支持。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常常批评,说他们乱问,将会极大地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做一个会疏导的大禹。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法有多种,或联系课文题目,或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或带感染性的语言诱导,或提示某段、某句、某个词激发学生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经验等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在文本中游走,有时也会游离文本,提出一个个怪问题。在我教授《草船借箭》时,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周喻和诸葛亮是要共同对付曹操,为什么周瑜又要用三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诸葛亮呢?”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疑问,但是与本文的教学目标联系不大。我当时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从而了解三国中周瑜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经过这样疏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梳理。既解决了问题,也没影响课堂教学,反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要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自己信息的输出,紧紧抓住风筝的线,使课堂主攻方向始终对着既定目标。
(3)做一名沙里淘金的有心人。面对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应善于筛选学生提问中有价值的问题,并将其巧妙地纳入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做一名沙里淘金的有心人。如在教《草船借箭》时,我让学生阅读课文,对文本大胆质疑,学生们议论纷纷,问题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起错了。《草船借箭》中不应用“借”,明明是“骗”来的箭,为什么偏偏要用“借”呢?我感到这个问题的价值很大,这个问题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既借则还”,暗示了这些箭在将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用曹军自己造的箭射他们自己。一个小小的问题选取,经过全班讨论,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较好的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一举两得。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学生质疑,还是教师设疑,都应该遵循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只有剔除那些肤浅的问题和问题的桎梏,才能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学会质疑,有所创新。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创设言论自由的氛围,相信他们一定能敢于、勇于提出问题,完整的“对话”式教学才能真正实现。
镜头一: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总是先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实施教学目标。教师教的是潇洒自如,学生学的却似峭壁登山。镜头二:整个课堂热热闹闹,从始至终,问题不断涌现,美其名曰:问题教学。最后的结果是教师用手势不得不按下一个个求知的手。教师教的无序,学生学的肤浅。
二、镜后反思
反思一:该不该给学生早带上紧箍咒?反思二:如何对待学生的满堂问?
三、鏡前研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面对学生的课堂质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做一名爱鼓掌的观众。质疑是学生自觉学习与探索精神的生动表现,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具体学情的初步反映,是教师组织导学的重要依据,是课堂创新的具体体现。教学中,我们需要学生的模仿创新,更需要学生的原生性创新。好奇心是学生创新的基础,虽然不是创新全部条件,但是我们依然要尽力培养和加以精心保护。在学习了《坐井观天》后,围绕“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学生议论纷纷,大多数学生认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外面广阔的天地。我发现班中一个平时不爱举手的孩子眼睛老是看我,就及时叫起了他,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会不会又跳回井里去呢?理由是:“当青蛙跳出井口正要到小河里喝水时,一头老牛拦住了它,告诉它河水被污染了,喝了会没命的。”面对这种课堂上与老师的“不同调”,我敏锐的觉察到这个“生成性”问题讨论的价值很大。我首先肯定了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让他仔细地陈述了自己的理由,这一交流,使其他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这名学生羞涩的发言后,我带领全班同学给他鼓掌。从此以后,这位同学彻底变了,也成了课堂上活跃的一份子。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给予鼓励,不要吝惜你的掌声。因为老师的表扬,是对学生提问行为的最好肯定与支持。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常常批评,说他们乱问,将会极大地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做一个会疏导的大禹。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法有多种,或联系课文题目,或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或带感染性的语言诱导,或提示某段、某句、某个词激发学生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经验等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在文本中游走,有时也会游离文本,提出一个个怪问题。在我教授《草船借箭》时,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周喻和诸葛亮是要共同对付曹操,为什么周瑜又要用三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诸葛亮呢?”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疑问,但是与本文的教学目标联系不大。我当时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从而了解三国中周瑜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经过这样疏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梳理。既解决了问题,也没影响课堂教学,反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要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自己信息的输出,紧紧抓住风筝的线,使课堂主攻方向始终对着既定目标。
(3)做一名沙里淘金的有心人。面对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应善于筛选学生提问中有价值的问题,并将其巧妙地纳入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做一名沙里淘金的有心人。如在教《草船借箭》时,我让学生阅读课文,对文本大胆质疑,学生们议论纷纷,问题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起错了。《草船借箭》中不应用“借”,明明是“骗”来的箭,为什么偏偏要用“借”呢?我感到这个问题的价值很大,这个问题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既借则还”,暗示了这些箭在将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用曹军自己造的箭射他们自己。一个小小的问题选取,经过全班讨论,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较好的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一举两得。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学生质疑,还是教师设疑,都应该遵循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只有剔除那些肤浅的问题和问题的桎梏,才能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学会质疑,有所创新。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创设言论自由的氛围,相信他们一定能敢于、勇于提出问题,完整的“对话”式教学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