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评价的功能是促进学生改进,激励学生进步,激发学生多向潜能的发挥,从而实现教育的价值.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践,教育评价的作用日渐凸现,同时也成为制约课改推进的“瓶颈”.在大环境、评价机制不能有效突破的情况下,评价学生是每位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大量的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恰当的随机性评价是评价的极其重要方面.尤其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更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的学生表现,关注每一个细节,给予评价,充分发挥表现性评价的功能.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注更多的是学习结果.如作业、成绩、问题的结论等;而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细微的表现则关注较少,甚至视而不见错失教育良机.事实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知、情、意、行等呈现的舞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教育的影响,隐含教育的因素.新课程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怎样“学”,怎样“做”,考量学生在“学”、 “做”背后的思维参与程度以及每个细节中所隐藏的深层原因.正是由于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重视学生整体的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学习的很多因素是无法通过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的,也无法在终结性评价中客观反映出来,必须将评价伴随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开展表现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什么是表现性评价?在教学中如何开展表现性评价,笔者谈谈看法.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教师用自己的感官、辅助工具等对学生的行为、参与状态、表现等过程性学习细节进行关注并适时评价的评价活动,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参与状态、反应意识、交往状态、思维程度、情绪表现、生成状态等细节,并思考其在此表现下的动因,随机进行恰当评价;在课后要充分利用学生日志,成长记录卡(袋)等了解学生,对作业、课堂表现作出适当评价.通过表现性评价鼓励学生不断思考、尝试、实践、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开展表现性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核心.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讨论、交流、合作的参与程度;学习中的积极表现,闪光点;在思考、获取知识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是表现性评价的主要关注点.笔者以科学探究为例谈谈表现性评价的开展.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课学习的方式、方法,探究的本质在于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形成人的良好素养,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发展其科学素养,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在教学中应重点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探究性教学中的评价对以下方面要格外关注: (1)参与探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能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2) 观察是否全面、细致,问题是否恰当、有价值,设计是否合理、测量是否正确,表达是否流畅清晰,交流是否充分、多向有效;(3)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怎么样?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有何关系?”在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会作出多种猜想.如“电流相等”,依据是串联电路电流路径只有一条 ;“逐渐减小”, 依据是串联电路电流从“正极”到“负极”有能量消耗;“逐渐增大” 依据是老师演示的串联电路灯泡亮度不同,越亮的灯泡电流越大等等.无论学生的哪种猜想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此时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评价.首先,既然是猜想、假设,就无谁对谁错之分,并且学生的猜想都有充足的理由;再则,恰恰是学生的多种猜想,说明学生丰富的想象,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散性,这不正是思维的价值、教育的价值所在吗?同时这也是解疑时机的开始,教师此时应把握时机给予积极的评价:“同学们不同的猜想表明,你们都有丰富的想象,而且理由都很充分,表明你们观察细致,思考深入.”这种评价可以是面向全体的、也可是个体的.无论针对谁它都有极大的激励、促进功能.也正是由于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多向性,我们才要通过“制定方案,进行实验”这一环节的活动来验证到底谁的猜想是正确的.通过表现性评价既激励了学生,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基于上述分析,表现性即时评价,强调对科学学习的过程评价,关注学习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应用,思维的程度,重在亲历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在全员参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激励学生进步,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教育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密度是否一样,可以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铁块和木头为例,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讨论物体的密度.因为对于这样的知识,都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进行适当的介绍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集思广益,通过合作学习来学习物理知识,找到物理问题的答案.只有在适当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够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提高,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在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既能够保证学生具有足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让学生的物理能力有所提高.所以这就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认识到物理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注更多的是学习结果.如作业、成绩、问题的结论等;而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细微的表现则关注较少,甚至视而不见错失教育良机.事实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知、情、意、行等呈现的舞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教育的影响,隐含教育的因素.新课程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怎样“学”,怎样“做”,考量学生在“学”、 “做”背后的思维参与程度以及每个细节中所隐藏的深层原因.正是由于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重视学生整体的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学习的很多因素是无法通过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的,也无法在终结性评价中客观反映出来,必须将评价伴随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开展表现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什么是表现性评价?在教学中如何开展表现性评价,笔者谈谈看法.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教师用自己的感官、辅助工具等对学生的行为、参与状态、表现等过程性学习细节进行关注并适时评价的评价活动,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参与状态、反应意识、交往状态、思维程度、情绪表现、生成状态等细节,并思考其在此表现下的动因,随机进行恰当评价;在课后要充分利用学生日志,成长记录卡(袋)等了解学生,对作业、课堂表现作出适当评价.通过表现性评价鼓励学生不断思考、尝试、实践、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开展表现性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核心.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讨论、交流、合作的参与程度;学习中的积极表现,闪光点;在思考、获取知识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是表现性评价的主要关注点.笔者以科学探究为例谈谈表现性评价的开展.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课学习的方式、方法,探究的本质在于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形成人的良好素养,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发展其科学素养,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在教学中应重点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探究性教学中的评价对以下方面要格外关注: (1)参与探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能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2) 观察是否全面、细致,问题是否恰当、有价值,设计是否合理、测量是否正确,表达是否流畅清晰,交流是否充分、多向有效;(3)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怎么样?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有何关系?”在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会作出多种猜想.如“电流相等”,依据是串联电路电流路径只有一条 ;“逐渐减小”, 依据是串联电路电流从“正极”到“负极”有能量消耗;“逐渐增大” 依据是老师演示的串联电路灯泡亮度不同,越亮的灯泡电流越大等等.无论学生的哪种猜想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此时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评价.首先,既然是猜想、假设,就无谁对谁错之分,并且学生的猜想都有充足的理由;再则,恰恰是学生的多种猜想,说明学生丰富的想象,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散性,这不正是思维的价值、教育的价值所在吗?同时这也是解疑时机的开始,教师此时应把握时机给予积极的评价:“同学们不同的猜想表明,你们都有丰富的想象,而且理由都很充分,表明你们观察细致,思考深入.”这种评价可以是面向全体的、也可是个体的.无论针对谁它都有极大的激励、促进功能.也正是由于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多向性,我们才要通过“制定方案,进行实验”这一环节的活动来验证到底谁的猜想是正确的.通过表现性评价既激励了学生,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基于上述分析,表现性即时评价,强调对科学学习的过程评价,关注学习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应用,思维的程度,重在亲历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在全员参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激励学生进步,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教育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密度是否一样,可以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铁块和木头为例,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讨论物体的密度.因为对于这样的知识,都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进行适当的介绍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集思广益,通过合作学习来学习物理知识,找到物理问题的答案.只有在适当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够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提高,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在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既能够保证学生具有足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让学生的物理能力有所提高.所以这就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认识到物理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