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一考生
当曾经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然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它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娇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火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还让我们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又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点评]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现代技术对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作为观察角度,论述了新电子技术时代造成的“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问题。作者列举出数码技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种种表现,认为这表明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与现今“冰冷而没有生命”的数码照片相比,母亲相册中那泛黄的老照片却保存了“一抹动人的微笑”。文章立意有深度,中心突出,展开论述时既能紧扣材料,又能进行丰富的相似联想;相关的古典诗句、现代作家的言论等信手拈来,使内容非常充实,反映出作者平时对现实生活有着较为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且有较为广泛的课外阅读。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本文文体特征鲜明,叙述、议论和抒情有机融合,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动人。在文字表达方面,作者的表现堪称优秀。文章语言清晰流畅、准确有力,尤其是对“风光无两”、“雄霸天下”、“令人咋舌”、“悲欢离合”、“冷酷无情”、“黯然离场”、“备受冷落”、“方兴未艾”、“大行其道”、“势如破竹”、“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如泣如诉”、“浑然不知”等成语和四字短语的运用显得得心应手,令全文文采斐然。
兼传统,容现代
一考生
黑白胶片,曾经是一代人梦想与美好记忆的见证,它记录下的是人生不同寻常的瞬间,但却在每次翻看照片时渐渐泛黄。
数码技术,能记录下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随时上传、分享,但却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稀释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传统老照片、现代新技术,二者可谓各具优势,也各有缺陷。所以,我们应当为传统注入时代之美,为现代加入传统之媚。
正所谓“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传统与现代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一方面,我们要想时常关注到传统,就要用现代的手法为其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想感受到永葆生命力的现代,就要使之与传统相融合。
去年大热的汉字听写大赛引起了无数国人的关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有了键盘代笔,究竟会有多少人是提笔忘字,或者根本连字都不会写呢?汉字听写大赛的出现,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物证。不同地方的口头语言是不同的,各有其方言,但汉字却是统一的。有了高科技,就可以忘记自己的根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要学会不依赖键盘,更要学会守住自己的根。现代世界不能没有传统,否则,我们就会在前进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同时,在固守传统的时候,也要加入时代精神。一味固守传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远远地被人甩在身后。旗袍的出现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民国”初年,民智稍开,西方服饰文化传入中国,吹来了一股变革之风。而旗袍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它既带有中国传统的精美绝伦的绣功,也蕴含着丰厚的时代文化。在维护传统的同时,不能没有现代,否则,我们只会停滞不前,无所作为。
传统的黑白胶片固然会带给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现代科技也能带来永不模糊、泛黄的生活点滴。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而现代文化则是推动民族走向强大的不竭动力。兼传统,容现代,这是一种最好的做法。
兼容并包,两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
[点评]这是一篇获得满分的议论文佳作。标题“兼传统,容现代”,是将原材料第一、第二段文字的表意整合起来立意,该立意将黑白照片与数码相片的“含意”准确开掘出来了,并且建设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为传统注入时代之美,为现代加入传统之媚”。这个主张存异求同,具有生命力。文章开头,先形象地点题,然后准确地释题;主体部分由汉字听写大赛和旗袍的出现来论述“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意义;结尾一段回归到“照片”这个中心之上,再次升华题旨,极具驾驭力。整篇文章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收放自如,体现了该考生不同凡响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章整体驾驭能力。 莫让科技稀释了人文情怀
一考生
在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极少,因而每一张都格外珍贵。或许你的一生中,只有童年、毕业、结婚三张照片。如今,我们走进了数码技术时代,照片多了,也就不那么珍贵了,对人生的回忆也就淡了……
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现代科技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不可否认,科技为我们带来了便利。旅游时,我们可以拿出相机,随心拍下各种美景;聚会前,我们可以群发短信,约到不少老友;离家时,我们可以视频通话,让远在家乡的父母得以安心。科技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便利,我们乐在其中,享受着科技的种种好处。
曾经,当我读到“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之时,我感慨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幸运,不必像古人一样有思念而又无法对亲人表达。然而,真的是这样吗?细细想来,其实我们是不幸的。因为科技的存在,我们无法体会到游子夜不能寐的乡愁,我们不能感受到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痛心。在我们眼里,离别之人依旧可以联系,哪来的“远隔天涯”、“家书抵万金”呢?于是,我们失去的是古人的人文情怀,在这科技时代,这份情怀我们无法体会。
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削减了人文情怀。
那么,我们应该放弃科技,去感受失去的人文情怀吗?不,我们应在科技发展的潮流中,找回失去的人文情怀。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走下坡路的人终将灭亡。事实上,我们早已意识到科技的弊端,并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挽救。比如说,已有一知名咖啡馆公开声明:本店不提供无线上网服务。更有一家酒吧精心设计了一种酒杯,只有当你将手机垫在酒杯之下时,杯子才能放稳。这些小小的举措,目的就是让人们放下手中的数码设备,真正地将心思放到人与人的交往中,寻回失去的人文情怀,不再做“机奴”与“低头一族”。
是的,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我们不能让科技带走我们的人文情怀。请放下你的手机、电脑,投身于日常社交,或者写一封书信,寄给家乡的父母。莫让“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成为绝唱!
[点评]这是一篇立意高远、思维独到的满分作文。文章的观点是“莫让科技稀释了人文情怀”,这是基于原材料的第二段,围绕数码照片的弊端进行的“含意”引申。此种引申是准确的、合理的。文章先从照片的今昔对比引发思考,得出观点。然后援引现实情况,再从古诗词入手,进行“人文情怀”的对比分析论证,非常具有说服力。结尾两段,再度结合现实作正面思考,倡导应在发展科技前提下秉承人文情怀,不做“机奴”与“低头一族”,不让悠久的中华人文情怀成为绝唱。此等心胸和气魄,非一般考生能及。
定格,岁月静好
一考生
我自幼喜欢照相。
从我有印象的年份开始,五花八门的相机已开始大行其道。小时候的我便在这些照片中迷了眼,且惊且喜于它们是如何定格住本该稍纵即逝的点滴瞬间的。到了如今的年龄我才逐渐明白,照相机所拍下的,大抵是本就该珍藏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美好。
风拂过相册,翻到那一年的我和北京。那时的我大约十四五岁,与同学一起到北京旅行。天安门下的小贩星星点点,其中一台ATM机旁的彩照摊贩吸引了我的注意。5元一张,即拍即洗的相片恰好满足我的预期。尽管照片质量实在不佳,但那之后的北京之旅,我始终如相片上笑得那样开心。
又过了一两年,我已拥有了自己的“傻瓜相机”。可阴差阳错地,我并没有在赴巴厘岛时带上它,而同行者又素来没有拍照留念的习惯。从飞机起飞到落地,我始终闷闷不乐;我在害怕,害怕失去那记录的工具,会连这些珍贵的记忆也一并失去。可是我错了。哪怕现如今,我坐在这儿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脑海中尘封的往事依然像开了闸的水流涓涓涌出。那天的海波、沙滩、微风以及伙伴们的笑颜,或如清泉或如潮流般滋润、温暖我的心。
这一年的旅途没有相机陪伴,我依旧乐此不疲收获颇丰,自此我不禁怀疑,相片的意义究竟何在?
直到那天,我无意间注意到我的外婆正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捻着黑白泛黄的老照片兀自出神。这是我第一次亲见这样的老照片,竟不自觉地为它所震撼了。再普通不过的毕业照,却映出这二三十人最纯真、最美好的年代。我没有打扰外婆,因为听故事的机会今后有的是。思绪似乎回到了北京,那张5元的小照片。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笑得憨憨的我,更无比清楚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当年在各个景点前手舞足蹈的我们。是啊,这一张张照片正是岁月的积淀,它们就好像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又好似通向心灵彼岸的桥梁。
前些天从内蒙古回来,让我的朋友拍了不少照片,但我并不急于拿到这些底稿。且让我回味片刻吧。那华美的草原、萧瑟的鹿道、美丽的姑娘以及与我相伴偕行的挚友,在我眼前浮现闪烁。它们或许失去了本真的色彩,但这珍存于心底的回忆,岂不远胜过无论是黑白还是全彩的相片吗?
这便是我给出的答案了:黑白照片会泛黄,但记忆不会泛黄;电子照片会遗失,而快乐不会遗失。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科技的时代,只要拥有那颗心,就能定格住我们的,岁月静好。
[点评]这篇叙事性散文以“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科技的时代,只要拥有那颗心,就能定格住我们的,岁月静好”为主旨,将自己的多个生活片段娓娓道来,感悟也就渐次深入;内容上一波三折,时间的跳跃、场景的转换,都很自然。文中“照相机所拍下的,大抵是本就该珍藏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美好”、“这一张张照片正是岁月的积淀,它们就好像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又好似通向心灵彼岸的桥梁”、“这珍存于心底的回忆,岂不远胜过无论是黑白还是全彩的相片吗”等语句,既很好地扣合了供料,又具有一定的意蕴,读来颇耐咀嚼。综观全文,可谓标题醒目、描写细腻、语言优美,是一篇曲折动人、富于情趣的佳作。
数码时代,珍存点滴
一考生
家中有不少老照片。
最古老的一张是属于妈妈的奶奶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的。她一脸安详地面对镜头,黑白照片略微泛黄,却丝毫无损于她的雍容气度。每当母亲提起她时,总是十分崇敬。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从香港给家里捎回了不少好东西。母亲一脸自豪地叙说着家里拥有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引来晚上全村人大集会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尘封往事总能带来一段温馨的记忆,当然还有那逝去的伤痛。她的照片不多,屡次搬家之后便只剩下这张了,我们的万千思绪,便全由这照片来承托。 我还见到过父母的婚纱照,寥寥几张,或是深情的凝望,或是相爱的依偎。甫一翻开,那爱意与幸福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当然还有我刚出生时绽放在父亲怀中的笑脸,那时父亲两鬓尚未斑白,模样正值青年。这些照片都被父母装裱起来,仔细珍藏。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我常能看见他们沉浸于记忆中的甜蜜微笑。
然而,时代的脚步却总不会留恋畴昔。生产胶卷的柯达早已倒闭,CMOS感光元件与不断扩充的储存卡为海量拍摄提供了保障。或许在从前,我们还要细细取景,不想浪费手中的胶卷。而今,我们只须轻按快门,“咔嚓”便是一张。有时候嫌一张不好,便有事没事多拍几张,说是多留点纪念,其实最后都丢进了记忆的垃圾箱。而今我们每次出游归来,把单反里10多个G的相片复制到电脑上,接下来便是三个字:删、删、删。又或是空闲时,翻看手机上动辄成百上千张照片,大都不记得自己当初在干什么,于是兴味索然,无心观看。
有人说,这是因为照片太多,在浩茫的照片之海中稀释了本应珍存的生活记忆。此话的确有道理,我们随手一拍,大多是日常琐事,拍完就忘。在照片中找记忆,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
说到底,这便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人生有涯,而信息无涯,我们不断地加快脚步,想要接住扑面而来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这会应了庄生两千年前的谶语:“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法停住自己的脚步,回望生活的点滴。生活的美好记忆,便如道旁串串遗落的珍珠,被弃掷逦迤。为什么不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呢?
在数码时代,我们本应拥有更好的技术条件,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为何不将这些生活的沙子放进蚌壳,结成令人惊艳的珍珠?数码时代,我们更应该珍存生活的点滴,让这点滴的记忆相伴一生。
[点评]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数码时代,珍存点滴”为题,先谈家中珍藏的外曾祖母遗照、父母的婚纱照等老照片所沉淀的温馨记忆,再描述数码时代照片虽多、生活记忆却被稀释的现实,在两个时代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地点出作品的主题。在作者看来,数据时代海量的照片是稀释生活记忆的原因,说到底,这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然而此种情况并非无法避免,因此在结尾处提出数码时代珍存点滴的希望,深化了主旨。文章中心突出,立意深刻;思路清晰,由事及理,情蕴其中,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文体特征鲜明;语言流畅而有文采,如“在照片中找记忆,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为何不将这些生活的沙子放进蚌壳,结成令人惊艳的珍珠”等,表达准确形象、耐人寻味,显示出作者具有较好的语言素养。
谁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负责
一考生
随着技术的进步,照相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只需手机或相机,每个人都能随意记录下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可惜的是,这些照片上的种种细节却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胶卷越来越轻,相机越来越轻,而照的照片的价值似乎也越来越轻。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人文价值,在清脆的快门声中渐渐流失。
试想,当你家庭穷困,而照相又需一笔不菲的开支时,你会轻易拍照吗?显然不会。这时的照片记录的必然是一些关乎全家庭的大事。而这张“造价”不菲的黑白照背后,也必然有着可以说一夜的故事和价值。可随着技术的进步,拍照的简便,随手照下的一花一草只因一时心情愉悦,其背后的故事与价值也就不再弥足珍贵。
可是,技术的进步并不该为照片背后人文价值的流失负全责。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少坚守传统工艺,坚持拍摄黑白照片的人。在广州东山,有一家祖孙三代一脉相承拍摄黑白照片的摄影店。而附近也有几个固定的客人,每年都来拍一张全家福,在黑白的底片上记下家人的音容笑貌。即使技术在飞快地进步,我们仍能用黑白照片记下我们的光阴,可为什么我们没有呢?我们随手拍摄,随意与陌生人分享照片,这种“随便”的快餐文化正因技术进步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其实,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后的人文价值,而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过于浮躁而急促。急速的脚步让我们与亲朋好友分疏,让社会间的相互人文关怀减少,让我们没有了静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的耐性和人情味,从而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减少。
因此,现代先进的照相技术才拍不出人文价值与故事。这不是技术的过失,而是我们失去辨识能力,在技术的进步下越走越急,越来越浮躁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才是应该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而负责的为祸者。
因此,我们不应再盲目地指责技术的进步。《舌尖上的中国》应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拍摄技术,却照出了邻里的互相帮助,一家人合力煮饭的和谐,照出了所谓“肤浅”美食背后的人文价值。抛却浮躁的心,便捷的高科技相机也能照到温馨的故事。抛却急切的脚步,高科技的当代社会也能在时代的镜框下显出充满人文关怀的五彩美景。
[点评]这是一篇抚今追昔、很有思想见地的议论文。文章从原材料的“含意”出发,准确挖掘出了“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问题,立意深刻,体现了该考生的过人见识。文章先从数码技术的弊端谈起,自然得出“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人文价值,在清脆的快门声中渐渐流失”这一生动鲜明的观点;然后转写黑白照片的价值,以及形成这些价值的背后原因。文章第三、第四段,考生直面数码科技时代,采用对比的方法来探讨科技进步带来的人文价值的流失问题,认识到“在技术的进步下越走越急,越来越浮躁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才是应该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而负责的为祸者”,可谓论析透彻。文章末段,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证明了科技受人支配的事实,再次强调了“人”的重要性。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
一考生
有人曾指出,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生过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诚如钱钟书在其《围城》中写道:“围墙里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我们处在黑白胶片时代时,总是抱着“胶片贵而少,照片拍不够”的遗憾;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技术出现了,照片任意拍,却又萌发了“值得珍惜的点滴被稀释”的感慨。但是,数码技术的时代,人生的可贵记忆不会被稀释,反而会加固、加深。 数码时代更能够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原因,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柴静在《看见》中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但是,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能弥补这个缺陷。让人随意地照相,不受时空之限制,唯需一台数码相机而已。人们记录下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从出生的满月酒到幼儿学步,从幼儿园取得“好孩子”称号到中学获得荣誉时的留影纪念,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人生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充满韵味。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又一重要原因,便是它与网络的双向性,它能随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情感的充盈,获得愉悦的享受。当我们把自己满意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与朋友分享时,我们可能会收获他人的赞美,让自己倍感有所成就;抑或将我们至亲的人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我们可能会收获别人的祝福,让我们倍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我们的记忆也会随幸福感而铭记在心,更容易保留彼此之间美好的印象与感觉,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之中的情谊,收获亲情、友情之美好。
或许,由于数码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照片能够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以致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了,不由怀念起黑白胶片时代。但是,由于数码技术具有黑白胶片技术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能够摄影、保存、分享等,而且永不泛黄,永不模糊,因而它更能唤起人们珍贵的记忆。
数码技术的时代,同样能够唤起人们永不褪色的记忆。让我们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下生活中值得珍惜的点点滴滴。
[点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引述材料和一些人看法的基础上,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即“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文章从两个方面——一是数码技术便于细致记录生活的过程,二是网络的双向性便于人们随时分享和加深交流——来阐述数码技术比黑白技术时代的照片更能唤起、加深人们的情感和交流。由于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具体的描述,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全文值得肯定的是,观点鲜明而有新意,论述较有力,思路较清楚,语言较流畅。
人不忘,情永在
一考生
“我也是偶然翻照片,才想起同桌的你……”一首《同桌的你》飘过耳畔。照片,可以定格美好瞬间,人合人欢人散,尽在其中。一张照片,可以让十多年后的你想起那个曾经同桌的她,忆起当初的纯真年华。可如今,这份情感到哪儿去了呢?
绿杨阴里秋千影,年年花开花谢时。回首往昔,草场,追风少年在追逐,释放孩童的淘气与天真。砖瓦屋里,懂事的女儿为病重在床的老母亲递上温热的粥,浓浓亲情,淡如芝兰,但香沁四野。这美好的一切一切,都被定格在一张张略微泛黄的黑白照片里,人生影像,影像人生,年代虽远,却真情依旧。
可如今,乍暖还转冷。黑白胶片的年代渐渐远去,数码技术的年代扑面而来,而当年的浓情深意却也在时代的裹挟中悄悄远离。拍照不再是稀罕事,随手一拍,影像便定格,但头脑一片空白,全然不记得曾留下了什么;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网络的普及让更多人成为了低头一族,却从未抬头看看身边双鬓斑白的老父亲;微博微信让家庭聚会成为了拍菜宴而非分享交流的天伦之乐;网络游戏让多少年轻人沉醉于“黑暗帝国”的满血复活,却忘记了现实人生的信仰与奋斗。科技在进步,但情感如纸,一吹便拂走;理想如烟,但难觅影踪。这是一个科技飞速进步的年代,却也是一个人生倍感悲哀的时代。
其实,这不是科技的过错,科技因人的需要而生,但人不应为科技所累,以致成为科技的附属品,成为思想的侏儒。当人的因素消失殆尽,科技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照片的意义在于照片中的人,而非那炫技的拍照技术,也非照片背后的科技因素。一张老照片,或许代表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记忆,或许代表着一段人生的生活印记,也或许代表着一个家族的集体追忆。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但夜深人静之时,拿出那些满是青春印记的老照片,轻抚渐渐泛黄的纸面,仿佛正轻叩时间的大门,思绪纷飞,那人、那事、那景、那情,如电影一般昨日重现。这是一场和时间的心灵之约,一次和心灵的情感对话。时间都去哪儿了?原来在那泛黄的照片里,在那思绪纷飞的追忆里。
所以,科技的进步并不是人类不能承受之重,只要心中有人,心中有情,科技可以让生活更美好。26岁的张明成为“北漂一族”,年迈的父母远在山东老家,但天遥地远的距离无法阻隔张明的念亲恩之情。为了让爸妈学会使用微信,便于沟通,手绘了7页纸的“微信说明书”。微信传真情,亲恩永难忘。科技之于生活,理应如此。“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科技与人也可携手共进,相得益彰,只要人不忘,情永在!
朋友,无论你翻看的是略显泛黄的黑白照片,还是崭新的数码相片,都请记住,照片里的那人、那情才是值得铭记一生的生命精彩。照片如此,科技也如此。
[点评]这是一篇既有充沛的情感,又有理性思辨的好文章。从“同桌的你”起笔到结尾处张明的“微信说明书”,从影像记录真情的点赞到科技与人生的关系反思,既有微观的生活捕捉,又有宏观的哲学思索,作者对于情感和科技的辩证看法读来引人深思。全文语言灵动,结构紧凑,结尾处的精彩总结深化了主题。正如作者所认为的,情感才是照片的底蕴,生活才是照片的内容,科技不过是为这一切服务。无论复古怀旧之人,还是时尚科技达人,最重要的是都该做个性情中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一考生
当曾经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然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它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娇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火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还让我们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又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点评]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现代技术对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作为观察角度,论述了新电子技术时代造成的“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问题。作者列举出数码技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种种表现,认为这表明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与现今“冰冷而没有生命”的数码照片相比,母亲相册中那泛黄的老照片却保存了“一抹动人的微笑”。文章立意有深度,中心突出,展开论述时既能紧扣材料,又能进行丰富的相似联想;相关的古典诗句、现代作家的言论等信手拈来,使内容非常充实,反映出作者平时对现实生活有着较为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且有较为广泛的课外阅读。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本文文体特征鲜明,叙述、议论和抒情有机融合,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动人。在文字表达方面,作者的表现堪称优秀。文章语言清晰流畅、准确有力,尤其是对“风光无两”、“雄霸天下”、“令人咋舌”、“悲欢离合”、“冷酷无情”、“黯然离场”、“备受冷落”、“方兴未艾”、“大行其道”、“势如破竹”、“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如泣如诉”、“浑然不知”等成语和四字短语的运用显得得心应手,令全文文采斐然。
兼传统,容现代
一考生
黑白胶片,曾经是一代人梦想与美好记忆的见证,它记录下的是人生不同寻常的瞬间,但却在每次翻看照片时渐渐泛黄。
数码技术,能记录下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随时上传、分享,但却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稀释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传统老照片、现代新技术,二者可谓各具优势,也各有缺陷。所以,我们应当为传统注入时代之美,为现代加入传统之媚。
正所谓“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传统与现代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一方面,我们要想时常关注到传统,就要用现代的手法为其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想感受到永葆生命力的现代,就要使之与传统相融合。
去年大热的汉字听写大赛引起了无数国人的关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有了键盘代笔,究竟会有多少人是提笔忘字,或者根本连字都不会写呢?汉字听写大赛的出现,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物证。不同地方的口头语言是不同的,各有其方言,但汉字却是统一的。有了高科技,就可以忘记自己的根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要学会不依赖键盘,更要学会守住自己的根。现代世界不能没有传统,否则,我们就会在前进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同时,在固守传统的时候,也要加入时代精神。一味固守传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远远地被人甩在身后。旗袍的出现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民国”初年,民智稍开,西方服饰文化传入中国,吹来了一股变革之风。而旗袍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它既带有中国传统的精美绝伦的绣功,也蕴含着丰厚的时代文化。在维护传统的同时,不能没有现代,否则,我们只会停滞不前,无所作为。
传统的黑白胶片固然会带给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现代科技也能带来永不模糊、泛黄的生活点滴。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而现代文化则是推动民族走向强大的不竭动力。兼传统,容现代,这是一种最好的做法。
兼容并包,两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
[点评]这是一篇获得满分的议论文佳作。标题“兼传统,容现代”,是将原材料第一、第二段文字的表意整合起来立意,该立意将黑白照片与数码相片的“含意”准确开掘出来了,并且建设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为传统注入时代之美,为现代加入传统之媚”。这个主张存异求同,具有生命力。文章开头,先形象地点题,然后准确地释题;主体部分由汉字听写大赛和旗袍的出现来论述“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意义;结尾一段回归到“照片”这个中心之上,再次升华题旨,极具驾驭力。整篇文章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收放自如,体现了该考生不同凡响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章整体驾驭能力。 莫让科技稀释了人文情怀
一考生
在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极少,因而每一张都格外珍贵。或许你的一生中,只有童年、毕业、结婚三张照片。如今,我们走进了数码技术时代,照片多了,也就不那么珍贵了,对人生的回忆也就淡了……
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现代科技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不可否认,科技为我们带来了便利。旅游时,我们可以拿出相机,随心拍下各种美景;聚会前,我们可以群发短信,约到不少老友;离家时,我们可以视频通话,让远在家乡的父母得以安心。科技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便利,我们乐在其中,享受着科技的种种好处。
曾经,当我读到“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之时,我感慨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幸运,不必像古人一样有思念而又无法对亲人表达。然而,真的是这样吗?细细想来,其实我们是不幸的。因为科技的存在,我们无法体会到游子夜不能寐的乡愁,我们不能感受到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痛心。在我们眼里,离别之人依旧可以联系,哪来的“远隔天涯”、“家书抵万金”呢?于是,我们失去的是古人的人文情怀,在这科技时代,这份情怀我们无法体会。
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削减了人文情怀。
那么,我们应该放弃科技,去感受失去的人文情怀吗?不,我们应在科技发展的潮流中,找回失去的人文情怀。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走下坡路的人终将灭亡。事实上,我们早已意识到科技的弊端,并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挽救。比如说,已有一知名咖啡馆公开声明:本店不提供无线上网服务。更有一家酒吧精心设计了一种酒杯,只有当你将手机垫在酒杯之下时,杯子才能放稳。这些小小的举措,目的就是让人们放下手中的数码设备,真正地将心思放到人与人的交往中,寻回失去的人文情怀,不再做“机奴”与“低头一族”。
是的,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我们不能让科技带走我们的人文情怀。请放下你的手机、电脑,投身于日常社交,或者写一封书信,寄给家乡的父母。莫让“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成为绝唱!
[点评]这是一篇立意高远、思维独到的满分作文。文章的观点是“莫让科技稀释了人文情怀”,这是基于原材料的第二段,围绕数码照片的弊端进行的“含意”引申。此种引申是准确的、合理的。文章先从照片的今昔对比引发思考,得出观点。然后援引现实情况,再从古诗词入手,进行“人文情怀”的对比分析论证,非常具有说服力。结尾两段,再度结合现实作正面思考,倡导应在发展科技前提下秉承人文情怀,不做“机奴”与“低头一族”,不让悠久的中华人文情怀成为绝唱。此等心胸和气魄,非一般考生能及。
定格,岁月静好
一考生
我自幼喜欢照相。
从我有印象的年份开始,五花八门的相机已开始大行其道。小时候的我便在这些照片中迷了眼,且惊且喜于它们是如何定格住本该稍纵即逝的点滴瞬间的。到了如今的年龄我才逐渐明白,照相机所拍下的,大抵是本就该珍藏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美好。
风拂过相册,翻到那一年的我和北京。那时的我大约十四五岁,与同学一起到北京旅行。天安门下的小贩星星点点,其中一台ATM机旁的彩照摊贩吸引了我的注意。5元一张,即拍即洗的相片恰好满足我的预期。尽管照片质量实在不佳,但那之后的北京之旅,我始终如相片上笑得那样开心。
又过了一两年,我已拥有了自己的“傻瓜相机”。可阴差阳错地,我并没有在赴巴厘岛时带上它,而同行者又素来没有拍照留念的习惯。从飞机起飞到落地,我始终闷闷不乐;我在害怕,害怕失去那记录的工具,会连这些珍贵的记忆也一并失去。可是我错了。哪怕现如今,我坐在这儿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脑海中尘封的往事依然像开了闸的水流涓涓涌出。那天的海波、沙滩、微风以及伙伴们的笑颜,或如清泉或如潮流般滋润、温暖我的心。
这一年的旅途没有相机陪伴,我依旧乐此不疲收获颇丰,自此我不禁怀疑,相片的意义究竟何在?
直到那天,我无意间注意到我的外婆正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捻着黑白泛黄的老照片兀自出神。这是我第一次亲见这样的老照片,竟不自觉地为它所震撼了。再普通不过的毕业照,却映出这二三十人最纯真、最美好的年代。我没有打扰外婆,因为听故事的机会今后有的是。思绪似乎回到了北京,那张5元的小照片。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笑得憨憨的我,更无比清楚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当年在各个景点前手舞足蹈的我们。是啊,这一张张照片正是岁月的积淀,它们就好像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又好似通向心灵彼岸的桥梁。
前些天从内蒙古回来,让我的朋友拍了不少照片,但我并不急于拿到这些底稿。且让我回味片刻吧。那华美的草原、萧瑟的鹿道、美丽的姑娘以及与我相伴偕行的挚友,在我眼前浮现闪烁。它们或许失去了本真的色彩,但这珍存于心底的回忆,岂不远胜过无论是黑白还是全彩的相片吗?
这便是我给出的答案了:黑白照片会泛黄,但记忆不会泛黄;电子照片会遗失,而快乐不会遗失。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科技的时代,只要拥有那颗心,就能定格住我们的,岁月静好。
[点评]这篇叙事性散文以“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科技的时代,只要拥有那颗心,就能定格住我们的,岁月静好”为主旨,将自己的多个生活片段娓娓道来,感悟也就渐次深入;内容上一波三折,时间的跳跃、场景的转换,都很自然。文中“照相机所拍下的,大抵是本就该珍藏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美好”、“这一张张照片正是岁月的积淀,它们就好像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又好似通向心灵彼岸的桥梁”、“这珍存于心底的回忆,岂不远胜过无论是黑白还是全彩的相片吗”等语句,既很好地扣合了供料,又具有一定的意蕴,读来颇耐咀嚼。综观全文,可谓标题醒目、描写细腻、语言优美,是一篇曲折动人、富于情趣的佳作。
数码时代,珍存点滴
一考生
家中有不少老照片。
最古老的一张是属于妈妈的奶奶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的。她一脸安详地面对镜头,黑白照片略微泛黄,却丝毫无损于她的雍容气度。每当母亲提起她时,总是十分崇敬。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从香港给家里捎回了不少好东西。母亲一脸自豪地叙说着家里拥有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引来晚上全村人大集会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尘封往事总能带来一段温馨的记忆,当然还有那逝去的伤痛。她的照片不多,屡次搬家之后便只剩下这张了,我们的万千思绪,便全由这照片来承托。 我还见到过父母的婚纱照,寥寥几张,或是深情的凝望,或是相爱的依偎。甫一翻开,那爱意与幸福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当然还有我刚出生时绽放在父亲怀中的笑脸,那时父亲两鬓尚未斑白,模样正值青年。这些照片都被父母装裱起来,仔细珍藏。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我常能看见他们沉浸于记忆中的甜蜜微笑。
然而,时代的脚步却总不会留恋畴昔。生产胶卷的柯达早已倒闭,CMOS感光元件与不断扩充的储存卡为海量拍摄提供了保障。或许在从前,我们还要细细取景,不想浪费手中的胶卷。而今,我们只须轻按快门,“咔嚓”便是一张。有时候嫌一张不好,便有事没事多拍几张,说是多留点纪念,其实最后都丢进了记忆的垃圾箱。而今我们每次出游归来,把单反里10多个G的相片复制到电脑上,接下来便是三个字:删、删、删。又或是空闲时,翻看手机上动辄成百上千张照片,大都不记得自己当初在干什么,于是兴味索然,无心观看。
有人说,这是因为照片太多,在浩茫的照片之海中稀释了本应珍存的生活记忆。此话的确有道理,我们随手一拍,大多是日常琐事,拍完就忘。在照片中找记忆,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
说到底,这便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人生有涯,而信息无涯,我们不断地加快脚步,想要接住扑面而来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这会应了庄生两千年前的谶语:“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法停住自己的脚步,回望生活的点滴。生活的美好记忆,便如道旁串串遗落的珍珠,被弃掷逦迤。为什么不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呢?
在数码时代,我们本应拥有更好的技术条件,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为何不将这些生活的沙子放进蚌壳,结成令人惊艳的珍珠?数码时代,我们更应该珍存生活的点滴,让这点滴的记忆相伴一生。
[点评]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数码时代,珍存点滴”为题,先谈家中珍藏的外曾祖母遗照、父母的婚纱照等老照片所沉淀的温馨记忆,再描述数码时代照片虽多、生活记忆却被稀释的现实,在两个时代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地点出作品的主题。在作者看来,数据时代海量的照片是稀释生活记忆的原因,说到底,这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然而此种情况并非无法避免,因此在结尾处提出数码时代珍存点滴的希望,深化了主旨。文章中心突出,立意深刻;思路清晰,由事及理,情蕴其中,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文体特征鲜明;语言流畅而有文采,如“在照片中找记忆,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为何不将这些生活的沙子放进蚌壳,结成令人惊艳的珍珠”等,表达准确形象、耐人寻味,显示出作者具有较好的语言素养。
谁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负责
一考生
随着技术的进步,照相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只需手机或相机,每个人都能随意记录下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可惜的是,这些照片上的种种细节却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胶卷越来越轻,相机越来越轻,而照的照片的价值似乎也越来越轻。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人文价值,在清脆的快门声中渐渐流失。
试想,当你家庭穷困,而照相又需一笔不菲的开支时,你会轻易拍照吗?显然不会。这时的照片记录的必然是一些关乎全家庭的大事。而这张“造价”不菲的黑白照背后,也必然有着可以说一夜的故事和价值。可随着技术的进步,拍照的简便,随手照下的一花一草只因一时心情愉悦,其背后的故事与价值也就不再弥足珍贵。
可是,技术的进步并不该为照片背后人文价值的流失负全责。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少坚守传统工艺,坚持拍摄黑白照片的人。在广州东山,有一家祖孙三代一脉相承拍摄黑白照片的摄影店。而附近也有几个固定的客人,每年都来拍一张全家福,在黑白的底片上记下家人的音容笑貌。即使技术在飞快地进步,我们仍能用黑白照片记下我们的光阴,可为什么我们没有呢?我们随手拍摄,随意与陌生人分享照片,这种“随便”的快餐文化正因技术进步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其实,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后的人文价值,而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过于浮躁而急促。急速的脚步让我们与亲朋好友分疏,让社会间的相互人文关怀减少,让我们没有了静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的耐性和人情味,从而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减少。
因此,现代先进的照相技术才拍不出人文价值与故事。这不是技术的过失,而是我们失去辨识能力,在技术的进步下越走越急,越来越浮躁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才是应该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而负责的为祸者。
因此,我们不应再盲目地指责技术的进步。《舌尖上的中国》应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拍摄技术,却照出了邻里的互相帮助,一家人合力煮饭的和谐,照出了所谓“肤浅”美食背后的人文价值。抛却浮躁的心,便捷的高科技相机也能照到温馨的故事。抛却急切的脚步,高科技的当代社会也能在时代的镜框下显出充满人文关怀的五彩美景。
[点评]这是一篇抚今追昔、很有思想见地的议论文。文章从原材料的“含意”出发,准确挖掘出了“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问题,立意深刻,体现了该考生的过人见识。文章先从数码技术的弊端谈起,自然得出“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人文价值,在清脆的快门声中渐渐流失”这一生动鲜明的观点;然后转写黑白照片的价值,以及形成这些价值的背后原因。文章第三、第四段,考生直面数码科技时代,采用对比的方法来探讨科技进步带来的人文价值的流失问题,认识到“在技术的进步下越走越急,越来越浮躁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才是应该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而负责的为祸者”,可谓论析透彻。文章末段,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证明了科技受人支配的事实,再次强调了“人”的重要性。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
一考生
有人曾指出,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生过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诚如钱钟书在其《围城》中写道:“围墙里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我们处在黑白胶片时代时,总是抱着“胶片贵而少,照片拍不够”的遗憾;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技术出现了,照片任意拍,却又萌发了“值得珍惜的点滴被稀释”的感慨。但是,数码技术的时代,人生的可贵记忆不会被稀释,反而会加固、加深。 数码时代更能够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原因,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柴静在《看见》中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但是,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能弥补这个缺陷。让人随意地照相,不受时空之限制,唯需一台数码相机而已。人们记录下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从出生的满月酒到幼儿学步,从幼儿园取得“好孩子”称号到中学获得荣誉时的留影纪念,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人生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充满韵味。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又一重要原因,便是它与网络的双向性,它能随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情感的充盈,获得愉悦的享受。当我们把自己满意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与朋友分享时,我们可能会收获他人的赞美,让自己倍感有所成就;抑或将我们至亲的人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我们可能会收获别人的祝福,让我们倍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我们的记忆也会随幸福感而铭记在心,更容易保留彼此之间美好的印象与感觉,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之中的情谊,收获亲情、友情之美好。
或许,由于数码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照片能够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以致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了,不由怀念起黑白胶片时代。但是,由于数码技术具有黑白胶片技术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能够摄影、保存、分享等,而且永不泛黄,永不模糊,因而它更能唤起人们珍贵的记忆。
数码技术的时代,同样能够唤起人们永不褪色的记忆。让我们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下生活中值得珍惜的点点滴滴。
[点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引述材料和一些人看法的基础上,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即“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文章从两个方面——一是数码技术便于细致记录生活的过程,二是网络的双向性便于人们随时分享和加深交流——来阐述数码技术比黑白技术时代的照片更能唤起、加深人们的情感和交流。由于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具体的描述,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全文值得肯定的是,观点鲜明而有新意,论述较有力,思路较清楚,语言较流畅。
人不忘,情永在
一考生
“我也是偶然翻照片,才想起同桌的你……”一首《同桌的你》飘过耳畔。照片,可以定格美好瞬间,人合人欢人散,尽在其中。一张照片,可以让十多年后的你想起那个曾经同桌的她,忆起当初的纯真年华。可如今,这份情感到哪儿去了呢?
绿杨阴里秋千影,年年花开花谢时。回首往昔,草场,追风少年在追逐,释放孩童的淘气与天真。砖瓦屋里,懂事的女儿为病重在床的老母亲递上温热的粥,浓浓亲情,淡如芝兰,但香沁四野。这美好的一切一切,都被定格在一张张略微泛黄的黑白照片里,人生影像,影像人生,年代虽远,却真情依旧。
可如今,乍暖还转冷。黑白胶片的年代渐渐远去,数码技术的年代扑面而来,而当年的浓情深意却也在时代的裹挟中悄悄远离。拍照不再是稀罕事,随手一拍,影像便定格,但头脑一片空白,全然不记得曾留下了什么;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网络的普及让更多人成为了低头一族,却从未抬头看看身边双鬓斑白的老父亲;微博微信让家庭聚会成为了拍菜宴而非分享交流的天伦之乐;网络游戏让多少年轻人沉醉于“黑暗帝国”的满血复活,却忘记了现实人生的信仰与奋斗。科技在进步,但情感如纸,一吹便拂走;理想如烟,但难觅影踪。这是一个科技飞速进步的年代,却也是一个人生倍感悲哀的时代。
其实,这不是科技的过错,科技因人的需要而生,但人不应为科技所累,以致成为科技的附属品,成为思想的侏儒。当人的因素消失殆尽,科技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照片的意义在于照片中的人,而非那炫技的拍照技术,也非照片背后的科技因素。一张老照片,或许代表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记忆,或许代表着一段人生的生活印记,也或许代表着一个家族的集体追忆。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但夜深人静之时,拿出那些满是青春印记的老照片,轻抚渐渐泛黄的纸面,仿佛正轻叩时间的大门,思绪纷飞,那人、那事、那景、那情,如电影一般昨日重现。这是一场和时间的心灵之约,一次和心灵的情感对话。时间都去哪儿了?原来在那泛黄的照片里,在那思绪纷飞的追忆里。
所以,科技的进步并不是人类不能承受之重,只要心中有人,心中有情,科技可以让生活更美好。26岁的张明成为“北漂一族”,年迈的父母远在山东老家,但天遥地远的距离无法阻隔张明的念亲恩之情。为了让爸妈学会使用微信,便于沟通,手绘了7页纸的“微信说明书”。微信传真情,亲恩永难忘。科技之于生活,理应如此。“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科技与人也可携手共进,相得益彰,只要人不忘,情永在!
朋友,无论你翻看的是略显泛黄的黑白照片,还是崭新的数码相片,都请记住,照片里的那人、那情才是值得铭记一生的生命精彩。照片如此,科技也如此。
[点评]这是一篇既有充沛的情感,又有理性思辨的好文章。从“同桌的你”起笔到结尾处张明的“微信说明书”,从影像记录真情的点赞到科技与人生的关系反思,既有微观的生活捕捉,又有宏观的哲学思索,作者对于情感和科技的辩证看法读来引人深思。全文语言灵动,结构紧凑,结尾处的精彩总结深化了主题。正如作者所认为的,情感才是照片的底蕴,生活才是照片的内容,科技不过是为这一切服务。无论复古怀旧之人,还是时尚科技达人,最重要的是都该做个性情中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