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火燃起学生的文言文热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huy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汉语言文学长河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处处彰显着语言文学的魅力。语文既有极富人文情怀的一面又有现实工具的特点,这就决定着语文要比其他的科学更丰富多彩更趣意盎然。按道理来讲,学习文言文本该是件“乐事”,但教学中大部分高中生却对文言文“谈虎色变”、心生恐惧,这是为什么?
  心态决定一切。学生的文言文学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怕学。为什么怕学?因为难学。如何让学生燃起的不是恐惧还是兴趣,我觉得要烧好这三把火,来让我们的课堂火起来,燃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一.以毒攻毒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和文言文一样也是高考考查的内容。正因为同为古文,用两者想通之处就可以巧妙解决文言文的一些难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把握成语意义的目的,一举两得。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一课文《劝学》时,不少学生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假”的意义不明白,其实早在小学时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其意义。一篇寓言故事“狐假虎威”中的“假”就是凭借,依靠的意思: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吓住了森林中百兽。再如《屈原列传》中的“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疾”的意思为痛心。很多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疾与痛心的联系,只好生硬地记一下来。如果我们看一看“痛心疾首”这是成语就很好理解了:心痛都也痛苦,疾亦通也。那么疾有痛心痛恨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
  成语和文言文融合在一起进行教授、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有欲望去探究本来害怕的文言文,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是注重了只是的积累也提升了学生不同知识的联系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符合高效高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努力发展学生的新课改精神。
  二.博今通古
  现在我们所说的话、所运用的词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古语发展而来,语义或相关或缩小或扩大等等,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时,学生学习一字的意义,往往采用组词的形式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个字的意思以及用法。其实学习文言文也可以通过将字组成现在的词语,来探究出其文言意义。例如而这个文言文虚词,有的人只是死记硬背,表转折,表承接,表并列…….却不能理解其为什么?其实通过组词造句就能很好地理解它们。而且,我们常说的不仅而且、进而不就是递进吗?因而不就是表示因果的承接连词吗?反而不就是表示转折的吗?这样通过组词就很好而感性地记住了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学习起来就不至于枯燥单调、空洞乏味了。再如学习“奇”字的意思,就可以让学生来组词。奇怪、奇特、奇人、出奇制胜、奇装异服…..教师总结概括出奇的意思主要是的四种:不一般、特别(奇怪、奇特、奇思妙想、奇装异服等),优异杰出(奇才、奇人、奇迹),出乎意料(出奇制胜),零数余数(奇数 奇偶),再补充一个运气不好、命运不好的特殊意义就完成了这个字意义的解释教与学目标。
  通过现在的词语来探究古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和现在的生活也密切相关,用最基本而简单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了知识点,学生自然不再怕,学习起来也就有了热情。
  三.前后关联
  文言文的词语和我们现在的现代汉语一样,包罗万象,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一一记住,有些生僻的词语,不妨通过本句或者前后文的句意、段意来推敲其意义。这样学习就可以防止一部分学生钻牛角尖,追求什么词语都要记住的不良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例如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有一句“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隶。”此处的“侔”字,平时积累恐怕很难遇到,但通过句子的逻辑语境完全是可以推敲出其意义的。当地的风俗是用男女抵押换钱,约定时间如果不能按时赎回,利息和本金相?就没收做奴婢。本息相等时没收的意思不难推测。
  有些教师怕教文言文,有些学生怕学文言文,作为和诗词歌赋、小说散文、记叙议论文一样富有魅力的古文不该受此不公之待遇。我们之所以怕的原因是不喜欢,更是我们的教授方法让学生害怕,天天的背诵识记长此以往,怎能谈的上喜欢?希望这三把火能燃烧起文言教学与学习的热情。
  孙成阳,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其他文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人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精灵多了。“画龙点睛”,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就会电闪雷鸣,乘云飞去。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教学一环抓得好,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未见其文,先闻其魂,猜测到课文的主题、结构、情感等等,可谓高屋建瓴,事半功倍。标题是进入课文殿堂的钥匙,是领悟文章的突破口,我们完全可以用标题
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中,感情朗读只是一种摆设,由于在朗读时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文本,文本情感没有真正得到内化,其结果只能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得到内化呢?  一、外显文本语言,以可感形象促发情感内化  1.心灵勾画,将文本语言外显为真实画面促发情感内化。  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中“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若仅凭借音像片断的欣赏来激发情感进行感情朗读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
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根除那种“伪交际”、“伪口语”、“伪教学”的症状,把我们的口语教学转向真正的一种学生生活,让这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我和孩子们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我前几天先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细心观察春天到来时,你发现了什么?并说说有什么感受。这是我为了本单元的作文写“春”而布置的。我没有给孩子们透漏要写作文的事,我知道,一提起作文,孩子们不免有些不太喜欢,特别是
《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平等对话”,强调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达到激活学生、激活教材、激活教师的目的。下面我结合几年的课堂教学谈一谈如何进行平等对话。  一.为他打开兴趣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系统通常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一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斯多德语)”,另一方面,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普遍对作文怀有畏惧的心理,许多家长孩子为此头疼,教师也是怨声满天。尤其是三年级作文刚入门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作文本来是五味俱全的美味,如今成了苍白无味的蜡团,造成孩子消极作文的心理。如何让孩子轻松入门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勇当伯乐,善于发现亮点  1.降低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精心预设,而动态生成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开放性的空间,动态性氛围,因而课前预设不管多充分,也难以估测到一些小插曲,小“意外”。对于这些预设之外的“意外”,教师是置之不理,还是相机诱导,这就显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机智。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让课堂绽放光彩,焕发生命活力,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动态资源,动态生成。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抓住生成资源,如何实现
在语文教学中,我将“随文识字”的理念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看看通过我的实践,对学生理解记忆字词,帮助阅读是否起到帮助。教学的过程分为三大块:通过课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导入课题;初读课文时,将字词与段落融合,相机理解,在朗读中识字,在识字中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书写并布置作业。  例1:  1.听儿童歌曲《丑小鸭》,出示歌词“鸭子、天鹅”,指名朗读  老师:观察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入门的拐杖。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青少年由于是“有主动性的人”,所以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正因为兴趣被视为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所以教师在启发学生作文时,也应千方百计调动起他们提笔的勇气和兴趣。自然,调动学生兴趣的做法,是贯穿在作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里的。比如要写一篇游记,命题前先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