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课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cp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根除那种“伪交际”、“伪口语”、“伪教学”的症状,把我们的口语教学转向真正的一种学生生活,让这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我和孩子们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我前几天先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细心观察春天到来时,你发现了什么?并说说有什么感受。这是我为了本单元的作文写“春”而布置的。我没有给孩子们透漏要写作文的事,我知道,一提起作文,孩子们不免有些不太喜欢,特别是写景的文章,有的孩子不是从这里摘几个好词就是从那里选几句好语句,倒也把自己的文章打扮得花枝招展,但有自己亲身感受的却了了无几。这节课的口语交际,我要真正了解一下孩子们收获了多少。
  二、科学创设教学情境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情境,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语言的动机与说话的冲动感。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和心理发展水平下科学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话想说、有话要说。
  仍以以上观察春天的一节口语交际课为例,当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观察情境之后,学生的表现可以说是“此起彼伏”。
  “老师,我先说!”王顺首先举起了手。
  “老师。我先说,我发现的多!”李传收也不甘示弱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老师,我……”孩子们的小手都向我摇摆着,有的孩子甚至用胳膊肘捣着桌子,暗示我让他先来。
  ……
  “老师,我发现春天到来时最先绿的不是小草,而是地里的麦苗。”王顺急不可待地说开了。
  “不会吧?麦苗冬天也是绿的,就是小草先绿的。”快嘴王晨辉争辩道。
  “冬天田里的麦苗没有现在这么绿,是春天来了才这么绿的,可小草走近看就看不到它了,怎么说是小草先绿的?”王顺不服气地回击。
  此时,我和孩子们都笑了,我不仅问道:“孩子们还记得有首诗是怎么写刚发芽的小草的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孩子们和我极力回忆着宋代大文豪韩愈的《早春》。
  这时,王顺还是不服气,我知道他说的也有道理呀,想考考他的语言组织能力,便接着问他:“那你怎么更生动地描绘出你发现的绿,让他们都服你?”
  此时的王顺用小手挠了挠头稍微想了一下说:“春天来了,春姑娘拿着绿毛笔,看到了田里的麦苗第一个迎接她,高兴极了,就大笔一挥,给麦苗涂上了鲜绿的外衣。小草也偷偷地露出头,一边观看着这个好久不见的世界一边要求春姑娘也给它添件绿外衣,可惜太矮了,正像人们说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我知道这个不服输的孩子还会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就和孩子们一起为他鼓起了掌。
  “老师,我发现的绿和他的不一样,我发现所有的树当中,柳树是最早绿的。”李鑫不慌不忙地说。“对!对!……”许多孩子都跟着说。
  “那你能接着王顺的绿来说说你发现的绿吗?”我紧接着问。
  李鑫抬头看看教室的屋顶,若有所思地说:“春天来了,柳树们看到春姑娘在为田野披绿装,也急忙把春姑娘拉到了身边,为自己梳上了绿辫子,还站在池塘边美美地照着镜子,好像在对其他的树说:‘你们看,是春姑娘先给我染绿了长辫子,多美啊!’”恩,语言表达得不错。
  “老师,我最先发现的不是绿,而是黄色,是黄色的迎春花。”平时少言寡语的王欣然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孩子们都惊奇地看着她。
  “那你能不能接着李鑫的说你发现的黄色?”
  “我……”她的脸突然红了起来,我明白她平时不怎么爱发言 ,语言表达也不太好。看到孩子说不出,我就请别的孩子为他帮忙,“谁想替她说一说,三言两语都可以。”我一边看着王欣然那红苹果似的脸一边暗示着其他孩子。
  班长郑龙浩最先伸出了援助之手:“春天来了,迎春花看到春姑娘打扮别人,也很眼馋,因为她爱美,就请求春姑娘为她戴上朵朵黄色的小喇叭,也迎着春风跳起了舞蹈。”
  她腼腆地又笑了笑声音不大地说了起来:“春天来了,迎春花看到春姑娘打扮别人,也很眼馋,因为她爱美,就请求春姑娘为她戴上朵朵黄色的小喇叭,也迎着春风跳起了舞蹈。 一边跳还一边唱着:我戴上花儿美如画,杏树桃树你们也快戴花吧!”我看着她不由地也为她伸出了大拇指,她眼里有了光亮,高高兴兴地坐下了。
  三、适时传授知识技能
  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不宜采用大量讲授的方式。诚然,口语交际课大量讲授绝对是不可取的,但必要的知识技能传授还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语速的控制、激情的把握、情感的运用;再比如哪里该讲?如何讲?讲到一个什么程度?等等,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着力进行研究,这样的话,我们的口语交际课才能更加有生活性与生动性。
  商繁荣,教师,现居山东巨野。
其他文献
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大多是创新之作,笔者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认为作文必须有创新意识。郑板桥说:“不拘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创新”,是时代的呐喊。“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写出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感悟,做到同中有新、新中有异。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山重水复”中突现“柳暗花明”。基于以上情由,笔者在创新作文指导方面摸索了一些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从标题上进行创新    俗
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但许多学生都视写作为畏途,甚至以为写作之难难于上青天。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仍然无事可叙,无物可绘,无情可抒……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探索出“动态生成式”作文教学,即富有创意的动态生成的作文教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作文兴趣、作文情境、作文内容等的生成;二为学生作品的动态、现场、现实动态生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  一.动态生成式的作文教学之关键:在
补白(学习卡片)是教材中重要的教学资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共六册,其中补白(学习卡片)一共65则,其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既有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短文(3则),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又有基于课文的阅读延伸(13则),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举一反三;既有写作指导(6则),从不同层面指导学生的写作,又有名人轶闻(2则),帮助学生深刻了解相关人物;既有文化常识(3则)
初中生写作叙事类的记叙文,最常见的毛病有两个:一是叙述不清,二是叙述无味。有时老师反复给学生们讲写作的要领,他们依然难以掌握。这时,我们不妨找一个写作的模板,教给他们暂时“依葫芦画瓢”地去模仿,通过模仿,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会写出具备基本架构的作文。这是学习写作的一个基本途径,学生只有先把作文写得像模像样以后,才能指导他们进一步地去学习改进和创新。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类记叙文的范例,但就
什么是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基本潜在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内存。也就是你赖以谋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潜质,可以务实地理解素质也就是你吃饭的本领,素质的程度也决定了你所吃之饭的质量。  教师每天要跟学生说很多的话,这“很多的话”中包含着奉劝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内容。应该把反复叮咛给学生的话,也留给自己,要求自己也这样做。林语堂说过“家无鲜鱼不待客”,这“鲜鱼”就是教师的腹内才华,吃开口饭,不是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含义,梳理并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上。学生视文言文为“洪水猛兽”,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苦不堪言。特别是课改以后课时的缩减,文言文基本上就是有“言”无“文”。文言文课基本上变成知识识记课。  可是为什么从初中开始课本就纳入文言文,我想其目的不是为了识记大量的文言词语,也不仅仅是文,明白一个文言词语的意思,准确的翻译文言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结合的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成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导学案的使用,无疑能充分体现这三个基本理念。但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理念,即“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点,是我们语文老师在使用导学案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的。因此,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语文教育的特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人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精灵多了。“画龙点睛”,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就会电闪雷鸣,乘云飞去。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教学一环抓得好,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未见其文,先闻其魂,猜测到课文的主题、结构、情感等等,可谓高屋建瓴,事半功倍。标题是进入课文殿堂的钥匙,是领悟文章的突破口,我们完全可以用标题
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中,感情朗读只是一种摆设,由于在朗读时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文本,文本情感没有真正得到内化,其结果只能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得到内化呢?  一、外显文本语言,以可感形象促发情感内化  1.心灵勾画,将文本语言外显为真实画面促发情感内化。  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中“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若仅凭借音像片断的欣赏来激发情感进行感情朗读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