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人家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i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高山族人的主要居住地,台湾宝岛的“原住民族”。
  伴随着《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的旋律,高雅凝跟随旅游团来到台北,一个名叫九份的山村,她期望在这里看到典型的高山族民居。
  台湾多雨,山区更是潮湿多雾。九份村很多民居外面都生长着绿色、黛青色的苔藓,前些年村民纷纷搬迁下山,许多民房闲置下来。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导演侯孝贤在九份村取景拍摄了电影《悲情城市》,这部斩获众多国际重要奖项、影响深远的影片打破了九份村的沉寂。台北很多年轻人又前来购买闲置的民房,游客也接踵而至。可高雅凝在这里看到的房屋,和想象中原住民民居并非一样。导游告诉她,“明天会去日月潭,那时你就可以看到高山族的支系之一,邵族的聚居地了。”
  


  日月潭的“圣地”
  
  日月潭,台湾岛上惟一的自然湖泊,位于南投县,这儿是台湾中部。驱车南行,渐渐有进入春天的感觉,沿路繁花盛开,艳丽的九重葛、粉红的洋红枫铃木不时跳入眼帘。
  日月潭是邵族人的主要聚居地,相传邵族的祖先因追逐白鹿而迁至日月潭定居。日月潭是略带野性的,在湖中央有座小岛,名为“拉鲁”,即是“圣地”的意思。这是一处原住民的圣地,供奉着邵族的图腾。
  高山族,是台湾10余支原住民的统称,包括了邵族、曹族、阿美族、泰雅族等。但随着时代变迁,有一些原住民如太鲁阁族,基本上已经汉化,邵族也仅剩下几百人,因此受到特别的保护。
  邵族的传统建筑包括家屋、会所、凿齿后少年休养屋、祖灵屋等。
  家屋叫做Taun,很多家屋聚在一起形成部落,部落外围建木栅。家屋构造以竹、木为壁墙,屋顶以茅草为主,形状上以方型为主,一边是二三间,另一边是五间的长度,屋顶斜度很大。房屋只有一个门,屋内开一扇窗子,窗户下缘与屋内地板等高。中央设有三石灶,屋角摆设一二张床。屋内火灶上方悬吊着火棚,墙壁上有棚架。高雅凝眼前所看到的这些“家屋”,则是自9·21地震后藉助长老回忆,追索其平面及大致样貌,复建而成。
  邵族人举行丰年大祭时,需要盖祖灵屋,邵语称为Ha、nan。“这个是在高或陈长老家门口,先生妈及年轻人共同兴建一个临时性的祖灵屋”。当导游开口介绍的时候,高雅凝不由地向这间不起眼的小屋望去。祖灵屋是一个用木头做支架绑结的二坡三面墙的小屋子。屋顶与墙均以竹子编制而成且铺盖大片绿色荷叶芭蕉叶,让整个小屋子绿意盎然。屋内中央以一铁锅生火,正面墙挂一锦毯,日月盾牌放置在墙脚,并解放至一酒坛。门前放置驱邪的艾草,并挂上五谷食物及兽骨等。
  随着导游走进日月潭邵族人聚居的社区。社区由几排“木屋”组成,宽大的廊檐下面摆着木桌和条凳。木屋内,是不算大的客厅兼卧室的“堂屋”,屋里既有现代生活需要的电视、冰箱,也有老旧的木床,一只“祖灵篮”就摆在正对大门的木架上。邵族崇拜的是祖先的神灵,他们相信祖灵能保佑全体族人。这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篮子挂在这户家庭的堂屋里,里面装着这家先人们用过的东西,或许,这就是邵族人延续自己宗族生命的一种方式?
  
  屏东的石板房
  
  屏东是“排湾人”的聚居地,据说,排湾人被称为“蛇的传人”。从高雄前往屏东,一路美景尽收眼底。当地政府为了挽救原住民稀有的文化资产,在屏东县玛家乡富谷湾设立“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以保存台湾原住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园区”位于屏东县玛家乡北叶村与临近三地门乡交界的、隘寮溪南岸“富谷湾”,景色优美,交通便捷。在这里,高山族的原住民的九族传统建筑文化,以聚落型态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被分门别类重建,或由山地迁迁至平原。
  排湾人的传统民居多为石板房,大都建在山腹倾斜的坡地上。排湾人在泥地铺上板岩,又在中央掘洞,埋立石板为屋柱,四周的墙壁也以板岩为建材。山形的屋顶,用交替成龟甲形的板岩做瓦,甚至干脆搬来巨块的板岩严严实实地盖在屋顶上。这种屋盖相当牢固,不要说经得起风雨,就是从山坡上冲下来的泥石流,对它也无可奈何。石屋内还用石块石板做成石床,如此一来,一间从里到外全部建筑材料为石板的石屋就盖成了。
  据介绍:石板房的立柱、板壁、檐桁、槛楣,多有形象生动、线条流畅、风格粗犷的雕刻装饰,尤其是村社头目、贵族、司祭等社区头人的住宅,这类雕饰更不可或缺。雕刻的主题除人物外,有蛇纹、鹿纹和人头纹。我们看到,屋檐下横梁上,不仅雕刻着人的头像,还雕刻着响尾蛇的图案。因为排湾人把蛇看成是自己的祖先,蛇是他们的保护神,它能佑护排湾人消除灾害,带来吉祥。所以,为了时刻得到蛇图腾的佑护,排湾人不仅不食蛇、不伤蛇,还用雕绘等方法使蛇的形象留存于屋宇、祖灵柱、祭县、武器等之上。
  


  来到这里,我们还看到高山族其它分支的房屋,除了石屋,其它也都是些木屋、竹屋、茅草屋,以及草顶地下房几类,尽管简陋,但是历经风雨,走过了漫长岁月。我想,这些高山族民居的独特的造型和设计,凝聚了他们独特智慧,是他们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所处环境相结合,创造出来的民族建筑文化吧!
   高山族简介
  高山族是台湾的主要少数民族,其祖先是从祖国大陆迁到台湾的。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拟谷平原以及兰屿上。 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因地区、语言言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海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高山族有自己曲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王语族,无文字。禾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高山族能歌善舞,有嘴琴、竹笛、鼻萧、弓琴等乐器,尤其是“杵乐”,更具独特的民族风格。还善于雕刽、绘画和刺绣,有优美的民歌古谣传说。在服饰方面妇女穿有袖或无袖短上衣,衣服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也有用藤皮和椰树皮制成,还有用成串贝珠缀在麻布上的“贝珠衣”。
  旅游小贴士
  台湾省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介于日本与菲律宾之间;是前来亚洲和在亚洲各地旅游之旅客必经之地,包括由64个小岛所组成的澎湖群岛,及其余21个大小岛屿。赴台游至少要提前3周—4周报名所在地城市旅游团。台湾的流通货币为新台币(NT$),目前兑换标准大致为4.55元新台币兑换1元人民币。并非所有的银行都可受理人民币兑换业务,因此赴台后,应事先了解哪些银行开通了这一业务,并且最好随身携带一张国际通用的信用卡。另外,在台湾多数商品现在都可直接用人民币购买。
其他文献
举婆是能干的女人,她把世人生养。  在她的头发里,生出住在白云顶上的人;  在她的鼻根上,生出在高山上骑马的人;  在她白生主的牙巴骨上,生出的人住在山崖边;  在她软软的夹肢窝里,生出的人爱穿花衣裳;  粗壮的腰杆上人最多,雾露和他们来做伴;  脚底板的人也不少,河水对她们把歌唱。  塔婆生出的孩子里,她最心疼的是哈尼;  哈尼生在肚脐眼里,祖祖辈辈不受风霜。  这部如同史诗的古歌名叫《哈尼阿培
期刊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卉在百花丛中,  好花卉在太阳下,太阳越照,花越红……  《好花红》悠扬婉转的曲调,唱出了布依族的诗意情怀。在太阳的照耀下,那山、那水、那景,如歌篇般展开,布依族石寨尽显其独特韵味……    依山傍水的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背靠青山,且要面朝碧峰,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等地,这些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就因
期刊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每当人们读到这诗句,禁不住要浮想联翩:那羌笛的音律到底是怎样的呢?  羌族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创造性、坚忍不拔的伟大民族。上千年的历史变迁,羌族人从一个剽悍的民族发展成为现在,一个移居于岷江大峡谷高山之巅的,与牛羊为伍,“依山居止,垒石为室”的山地民族。    我国最著名的羌族的聚居地首推——桃坪羌寨。桃坪在四川理县东40公里处,距成都市约18
期刊
人类是大地上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因此,人在大地上总要创造一些自己的痕迹,这些痕迹或是高于大地,或是匍匐在地平上,成为一种大地的符号。  人的能力有限,不能借助风力飞上天空,自高临下地俯瞰这绵延千百年时光中的印迹;人的记忆有限,无法知道自己祖先曾经在这些建筑和建筑之间所发生一切。所以,人在创造这些建筑的同时,也在大肆毁坏那些在历尽千百年才建立起来的各种建筑。再加上时间这把深深的铁犁,使得我们只有在最荒
期刊
人类是大地上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因此,人在大地上总要创造一些自己的痕迹,这些痕迹或是高于大地,或是匍匐在地平线上,成为一种大地的符号。窑洞就是一种镶嵌在大地深处的符号。  夏末的银川非常热,就连当地老人都说从来也没有见过银川有过这么热,这么长时间的高温,我都觉得自己倒是生活在四川盆地内的火炉里。因为第二天就要上路南下,所以我把自己住的小旅馆换到新市区一家更小的旅馆,就在银川的大学区内,这里有个小院子
期刊
中、蒙、俄三国交界的阿尔泰山脉,一直是图瓦人居住的家园。目前中国仅有的2000多名图瓦人,几乎是世代都居住在阿尔泰山的深处,他们在远离文明世界的环境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盖建了冬暖夏凉、具有欧洲风格的木屋。  来到图瓦人生活着的地方,一眼便看到一座座尖顶方基颇具欧洲风格的小木屋坐落在青山绿水环抱的草场上,那种安闲、舒适,那种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一下子捕获了人们所有的感觉。  去过那里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
期刊
民族因和谐而美丽,民族建筑因文化而丰满,建筑品质因用心而精良。中国民族建筑蔚然大观,类型众多。多民族的融合,使之呈现多元化。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闪耀着光芒。  “和而不同”的建筑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建筑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谐和体,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其文化取向应该与它所处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优秀的建筑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
期刊
在很久以前,在东北的原始森林中,鄂温克人过着逐野兽而居的游猎生活。他们没有固定的住宅,居住在被称为“撮罗子”的简易帐篷里,这让我们现代社会的人听起来,多少像是一个久远的童话。  腊月三十,我应鄂温克朋友戴格敏的邀请,来到了鄂温克族自治旗——这个早就让我向往的地方。现在,大部分的鄂温克人已经走出大山,实现了定居,真正的“游”民很少了,但老朋友还是愿意带着我到深山老林里去寻访鄂温克人的踪迹。    北
期刊
欣闻《焦点》`风土中国杂志社集齐56个民族建筑出版建筑专辑,甚是兴奋。这期他们整理了36个民族的建筑,推出《56个民族原生态建筑》专辑,邀我作序,我毫不犹豫应承了此事。  少数民族原生态建筑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有心人的认真开采,从中找寻出适合现代的瑰宝,为现代建筑装进灵魂,为现代人建造出慰藉心灵的建筑,让每一个人的家都能成为诗意的栖居地。这些,只是美好的想象,梦想成真的第一步就是有人站出来,不辞辛劳
期刊
散文大家汪曾祺描写天山的诗句——“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能激起人们对天山所有绮丽的想象。想必天山脚下柯尔克孜族的家园——哈拉奇该是群山环碧、雪峰倒影、苍松叠嶂、毡房点缀、羊群云游的人间天堂吧。    “此景只应天山有”    地处天山南脉腹地的哈拉奇乡的美,只能用“此景只应天山有”来形容。  秋日暖阳下的哈拉奇散发着静谧、慵懒的色彩,来到这里。时间仿佛突然放慢了脚步,耳边不再有嘈杂的声音让人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