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是诗歌的灵魂。当然,这种情不是矫情,更不是魔鬼之情,而是人情之情。因此诗歌教学也应“披文入情”,突出情感教育。下面是笔者在诗歌情感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因情引情 进行诗教
中小学教材中选入的每一首诗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是“近人情”的好诗,因情引情,就是读者根据作品的背景材料,对作品的主题有个初步的认识,并怀着相应的情感进入诗境中,品味诗句,感悟诗中感情,受到感染熏陶,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充分发挥诗的教化作用。
二、诵读入情 走进诗境
在课堂上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能把学生带进诗歌的大门。因为诗歌之情感常常蕴涵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中,要反复诵读才能察情——即深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便是作者之情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交融的契合点,准确把握作者情思的诵读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比教师细细讲析更能打动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讲,听觉的感受能力要远远大于视觉。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通过诵读带动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让学生投入其中,身心与文本融为一体,陶然忘机,进入意境。可见有感情地朗读是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走进诗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朗读就是要出声地读,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感其情,悟其境。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和韵律感。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看出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对诗境的感悟。因为节奏与情感互为表里: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之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之节奏。同时,节奏还由韵律所支配,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也就是“美读”。
通过这样用情诵读来进行鉴赏,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同时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
三、品味诗情 提升境界
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意境,而开掘感悟诗情是品读过程中的进一步提升。学会了读诗才能真正感悟诗情,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如同品茗,品酒一样,亲口品尝,亲身感受,推已及人,通过联想、想象,对作家情感、作品情境进行体验感悟,挖掘、把握作品形象的深刻意蕴。感悟便是文学鉴赏的更高境界,读者久久沉浸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所展示的生活作出善恶、美丑、是非等的评价的同时,从中认识生活,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品位的境界,领悟人生真谛。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文学价值的实现,是文学审美中的最佳效应。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所谓辨于味,就是要求读者不但要感受作品的形式的形象,而且要领会形象背后的深刻意蕴、形式对内容的艺术表现等等。如:同学们体会到兰芝被迫回家又想到回家还得面对刻薄势利的哥哥时难言的痛苦,这时我又提出问题,造成兰芝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以引导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走出作品本身,用局外人的眼光审视这件事情的性质原因,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来评论这件事,从中总结出自己受到的教育启示。这样就能挖掘出作品的内涵,使文学价值得以实现。
总之,在诗歌情感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情引情,对他们进行诗教,让学生饱含感情去诵读诗歌,品味诗情,深刻领悟诗歌的意蕴,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美好情操的陶冶,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一、因情引情 进行诗教
中小学教材中选入的每一首诗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是“近人情”的好诗,因情引情,就是读者根据作品的背景材料,对作品的主题有个初步的认识,并怀着相应的情感进入诗境中,品味诗句,感悟诗中感情,受到感染熏陶,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充分发挥诗的教化作用。
二、诵读入情 走进诗境
在课堂上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能把学生带进诗歌的大门。因为诗歌之情感常常蕴涵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中,要反复诵读才能察情——即深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便是作者之情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交融的契合点,准确把握作者情思的诵读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比教师细细讲析更能打动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讲,听觉的感受能力要远远大于视觉。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通过诵读带动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让学生投入其中,身心与文本融为一体,陶然忘机,进入意境。可见有感情地朗读是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走进诗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朗读就是要出声地读,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感其情,悟其境。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和韵律感。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看出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对诗境的感悟。因为节奏与情感互为表里: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之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之节奏。同时,节奏还由韵律所支配,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也就是“美读”。
通过这样用情诵读来进行鉴赏,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同时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
三、品味诗情 提升境界
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意境,而开掘感悟诗情是品读过程中的进一步提升。学会了读诗才能真正感悟诗情,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如同品茗,品酒一样,亲口品尝,亲身感受,推已及人,通过联想、想象,对作家情感、作品情境进行体验感悟,挖掘、把握作品形象的深刻意蕴。感悟便是文学鉴赏的更高境界,读者久久沉浸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所展示的生活作出善恶、美丑、是非等的评价的同时,从中认识生活,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品位的境界,领悟人生真谛。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文学价值的实现,是文学审美中的最佳效应。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所谓辨于味,就是要求读者不但要感受作品的形式的形象,而且要领会形象背后的深刻意蕴、形式对内容的艺术表现等等。如:同学们体会到兰芝被迫回家又想到回家还得面对刻薄势利的哥哥时难言的痛苦,这时我又提出问题,造成兰芝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以引导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走出作品本身,用局外人的眼光审视这件事情的性质原因,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来评论这件事,从中总结出自己受到的教育启示。这样就能挖掘出作品的内涵,使文学价值得以实现。
总之,在诗歌情感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情引情,对他们进行诗教,让学生饱含感情去诵读诗歌,品味诗情,深刻领悟诗歌的意蕴,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美好情操的陶冶,提高诗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