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本文将从科学处理教材,深挖教材资源,备课不是照抄或者照搬教材或参考书,超前备课与细致备课并重,要注重课后备课等方面,谈谈中职生产作业管理教学中的备课工作。
【关键词】生产作业;备课;教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的新使命促使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职能从‘教’转变为‘导’,教师应做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备课充分,教学质量就有保证,而备好课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下面将从中职学校生产作业管理这门课教学的角度出发,谈谈生产作业管理教学中的备课工作。
1 科学处理教材,深挖教材资源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学习与教学内容相關的各种参考资料,其中了解教材结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教材处理的核心。同时,也要认真深挖教材资源,将教材内容生活化,以便不同层次与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生产作业环境布置与改善这一内容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导入:现在大家看一看我们教室,大家可以说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吗?我们的学习与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灯暗了,屋里冷了,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生产作业也是一样的,因为它也是处在一定的环境当中,这个环境包括我们刚刚说的灯、电扇、颜色等,还有我们没有提到的由于机器运转等所带来的振动,同样的,这些环境也会对生产作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生产作业的环境。这样将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进行了联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在讲授生产作业的现场监督这一章节的“目视管理”这一知识点时,我从互联网中找了很多的目视管理板的图片,这样就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的理解。
2 备课不是照抄或者照搬教材或参考书
很多教师认为备课就使写教案,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备课并不是纯粹的照抄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也不仅仅是写教案。备课应该是备教材、备教程、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写教案等五者的统一,写教案只是其中的一环。由于班级学生特点、能力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差异,因此备课内容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具体而又分层次的备课,而不是简单的照抄或者照搬。
以生产作业的现场管理这一章节为例,完全可以把教学参考书的内容照搬过来,这种程度来说,写教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其中包括现场管理的定义、特点、任务、内容等等,这也是一份比较完整的教案。但是按照这样的教案来进行授课,课堂效果的好与坏也就可想而知了。由于教师只是机械的停留在教材内容得表面,将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照抄了一遍,缺乏吸引学生听课的“点”,因此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这样造成了学生的不爱学或不学,从而使教学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境地。
3 超前备课与细致备课并重
在教室备课过程中既要做到超前备课,又要做到细致备课,即学期备课与课前备课要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提前备出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上课之前的细致备课又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超前备课的同时,又要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细致备课也就是课前备课应该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准备教具、掌握学生动态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
4 要注重课后备课,常反思
很多教师无论给几个班级,多少学生上课都是使用同一份教案,每次都是如出一辙,没有任何的改变与进步。而课后备课则是要求根据不同的上课情况及时的反复的进行修正与调整教案,从而使课堂成为动态的、有生气的课堂。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在每上完一堂课后,教师都要进行反思,同时进行整理与记录,这既是对一堂课的总结,也是备课的又一新起点,是备好课、上好课的重要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听课教师完全被公开课吸引住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可见一堂课要上得炉火纯青,我们要时时都有备课的观念,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
总之,备课要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备课的有效性,从而达到备课的真正目的,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保俊.备课:课堂教学的敲门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1
[2] 马化霞.浅谈备课.[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
[3] 时玉兰.如何备课更有效.[J].当代教育科学.2010,6
[4] 邓红艳.再论备课的重要性[J].现代技能开发,2000,8:33
【关键词】生产作业;备课;教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的新使命促使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职能从‘教’转变为‘导’,教师应做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备课充分,教学质量就有保证,而备好课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下面将从中职学校生产作业管理这门课教学的角度出发,谈谈生产作业管理教学中的备课工作。
1 科学处理教材,深挖教材资源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学习与教学内容相關的各种参考资料,其中了解教材结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教材处理的核心。同时,也要认真深挖教材资源,将教材内容生活化,以便不同层次与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生产作业环境布置与改善这一内容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导入:现在大家看一看我们教室,大家可以说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吗?我们的学习与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灯暗了,屋里冷了,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生产作业也是一样的,因为它也是处在一定的环境当中,这个环境包括我们刚刚说的灯、电扇、颜色等,还有我们没有提到的由于机器运转等所带来的振动,同样的,这些环境也会对生产作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生产作业的环境。这样将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进行了联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在讲授生产作业的现场监督这一章节的“目视管理”这一知识点时,我从互联网中找了很多的目视管理板的图片,这样就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的理解。
2 备课不是照抄或者照搬教材或参考书
很多教师认为备课就使写教案,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备课并不是纯粹的照抄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也不仅仅是写教案。备课应该是备教材、备教程、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写教案等五者的统一,写教案只是其中的一环。由于班级学生特点、能力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差异,因此备课内容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具体而又分层次的备课,而不是简单的照抄或者照搬。
以生产作业的现场管理这一章节为例,完全可以把教学参考书的内容照搬过来,这种程度来说,写教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其中包括现场管理的定义、特点、任务、内容等等,这也是一份比较完整的教案。但是按照这样的教案来进行授课,课堂效果的好与坏也就可想而知了。由于教师只是机械的停留在教材内容得表面,将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照抄了一遍,缺乏吸引学生听课的“点”,因此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这样造成了学生的不爱学或不学,从而使教学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境地。
3 超前备课与细致备课并重
在教室备课过程中既要做到超前备课,又要做到细致备课,即学期备课与课前备课要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提前备出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上课之前的细致备课又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超前备课的同时,又要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细致备课也就是课前备课应该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准备教具、掌握学生动态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
4 要注重课后备课,常反思
很多教师无论给几个班级,多少学生上课都是使用同一份教案,每次都是如出一辙,没有任何的改变与进步。而课后备课则是要求根据不同的上课情况及时的反复的进行修正与调整教案,从而使课堂成为动态的、有生气的课堂。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在每上完一堂课后,教师都要进行反思,同时进行整理与记录,这既是对一堂课的总结,也是备课的又一新起点,是备好课、上好课的重要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听课教师完全被公开课吸引住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可见一堂课要上得炉火纯青,我们要时时都有备课的观念,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
总之,备课要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备课的有效性,从而达到备课的真正目的,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保俊.备课:课堂教学的敲门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1
[2] 马化霞.浅谈备课.[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
[3] 时玉兰.如何备课更有效.[J].当代教育科学.2010,6
[4] 邓红艳.再论备课的重要性[J].现代技能开发,20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