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与学的重点是什么?事实表明: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应该成为语文教与学的重点。
语文的科学特征决定了书面语言是重点.尽管学会交际、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也是语文中的课题。但是,语文学的是语言,是在已经习得的口语基础上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学习,那么,日常不读书不进课堂难以习得的书面语言就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重点。也就是说,如何从书面上理解和表达以及怎样增进非口语化的书面语言素养应该成为重点。只有这种观念真正确立了,相应的教材改革、考试方向、教学范式等等都具备了,才能真正减少当今普遍存在的语文教学的无效现象。
既然语文学习是在已经习得的母语口语的基础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那么,在过了常用字词的认读关之后,纯粹记录口语的文章的学习就不应再成为重点了。龙启群老师今年发表在湖南《教师》上的文章,形象地说明了中小学这类文章的分析讲解可悲与可叹。因为,在识字之后,大量的非作文指导分析讲解与口语差异无几的现代语句已不能再有效增进其书面语言的能力。对于已有认识现代文基础的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增进书面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是阅读分析非日常口语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古代典籍以及诗词歌赋。只有本着这样的认识去看待本文所说的重点,才能使语文回归其本位——让学生读书,读书面语言,读仅靠自然习得无法获取的非口语化的书面语言的深度的知识。作为师生,教与学双方,都应明白这种语文读书应有的含义。
根据中小学语文文字的实际情形,语文教与学的重点是书面语言,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的阶段来理解。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识读习得的母语口语的书面记录符号——常用字和次常用的字,要从书面上会读会表达。第二阶段,主要目标是第一阶段基础上向书面语言的深度广度拓进,精读民族文化精华的载体——有别于日常口语的典范作品。也就是说第一阶段以从书面识读口语为目标,第二阶段以非口语的书面语言的拓展研读为目标。本文所主张的语文的教与学应以书面语言为重点,实际上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目前,在过了日常口语书面语言的认读关后,中学生要将许多明白如口语的词句语段作不必要的拆卸组装作选择判断的练习,要为了文化的多元性去分析解读许多用白话翻译的外国繁杂冗长的文章,要在高考试卷对散文科普文章揉合进逻辑智力游戏的评判标准的指挥棒导引下,对课文非语言要素的微言大义进行令人头痛的猜测。这些,笔者认为是造成语文教与学的无效性和庸俗化的主要原因。如果要让语文的教与学有效,小学阶段就应以认读识字能阅读口语的书面语言为主,中学生阶段就应以背诵赏析非口语化的典雅文章与诗词歌赋为主;而作文教学,则应另编教材,以开启思路规范格式和提示现代文范例为主。这样,才能使语文的教与学有别于日常非课堂的母语习得途径而有效地增进学生母语书面语言的学养与能力。
学习语文,说到底,在阅读上,学生应以书面语言知识的增进提高为目的。而在表达上,则需要能写出较为得体准确的具有书面色彩的作文。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写书面的作文还是应写现代白话文,但是,这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只要读好明白如话的白话文。而事实却常常与此相反。看似平易浅显的现代白话文,仅有现代白话文的薰习涵泳远远还写不精彩,还无法写出哲理的或诗意的深度。因为,许多哲理的诗意的涵养,需要从典雅的非口语化的作品中去吸取。失去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文化典籍的哲理与诗意的陶冶,我们写现代白话文就难以有诗意与哲理的深度,就难以闪现灵光,放射精彩。这极可能是我们这个年代再难以有郭沫若、鲁迅、冰心这样具有语言功力作家的原因。郭沫若诸人当时也许不能自知,但我们看郭沫若《女神》的场景描写,看《牧羊哀话》中的人性之美,看《鹭鸶》中的天人合一,再看鲁迅散文诗《雪》对“雨之精魂”的提炼,冰心对“今夜山中”雪景的诗意描绘,如果没有中华民族古典的非口语文化熏陶,能写出来吗?由此不难推知,单就语文的作文来说,人们的审美倾向也必然会要求白话文向雅正典丽的古诗文境界推近,当今仍需注重书面的雅洁纯正的中华正统文化熏陶与传承,仍需注重书面的非庸俗化的睿智与非口语化的词采,现代人写白话文,仍十分需要古雅的书面词汇的积累与诗意的滋养。因此,从作文的教与学这个方面来看,也应突出古典书面语言的吸收借鉴这一重点。
总而言之,语文的教与学应以书面语言为重点。要克服徐江等学者指出的我们这个时代此前长期存在的语文教学的无效化现象,减少社会对语文界的非议,目前,就应根据这个重点,作出相应的有力度的改革。有了这种改革,语文才可望能真正摆脱俗不可耐的种种闹腾,回归语文教与学的本位。
语文的科学特征决定了书面语言是重点.尽管学会交际、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也是语文中的课题。但是,语文学的是语言,是在已经习得的口语基础上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学习,那么,日常不读书不进课堂难以习得的书面语言就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重点。也就是说,如何从书面上理解和表达以及怎样增进非口语化的书面语言素养应该成为重点。只有这种观念真正确立了,相应的教材改革、考试方向、教学范式等等都具备了,才能真正减少当今普遍存在的语文教学的无效现象。
既然语文学习是在已经习得的母语口语的基础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那么,在过了常用字词的认读关之后,纯粹记录口语的文章的学习就不应再成为重点了。龙启群老师今年发表在湖南《教师》上的文章,形象地说明了中小学这类文章的分析讲解可悲与可叹。因为,在识字之后,大量的非作文指导分析讲解与口语差异无几的现代语句已不能再有效增进其书面语言的能力。对于已有认识现代文基础的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增进书面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是阅读分析非日常口语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古代典籍以及诗词歌赋。只有本着这样的认识去看待本文所说的重点,才能使语文回归其本位——让学生读书,读书面语言,读仅靠自然习得无法获取的非口语化的书面语言的深度的知识。作为师生,教与学双方,都应明白这种语文读书应有的含义。
根据中小学语文文字的实际情形,语文教与学的重点是书面语言,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的阶段来理解。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识读习得的母语口语的书面记录符号——常用字和次常用的字,要从书面上会读会表达。第二阶段,主要目标是第一阶段基础上向书面语言的深度广度拓进,精读民族文化精华的载体——有别于日常口语的典范作品。也就是说第一阶段以从书面识读口语为目标,第二阶段以非口语的书面语言的拓展研读为目标。本文所主张的语文的教与学应以书面语言为重点,实际上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目前,在过了日常口语书面语言的认读关后,中学生要将许多明白如口语的词句语段作不必要的拆卸组装作选择判断的练习,要为了文化的多元性去分析解读许多用白话翻译的外国繁杂冗长的文章,要在高考试卷对散文科普文章揉合进逻辑智力游戏的评判标准的指挥棒导引下,对课文非语言要素的微言大义进行令人头痛的猜测。这些,笔者认为是造成语文教与学的无效性和庸俗化的主要原因。如果要让语文的教与学有效,小学阶段就应以认读识字能阅读口语的书面语言为主,中学生阶段就应以背诵赏析非口语化的典雅文章与诗词歌赋为主;而作文教学,则应另编教材,以开启思路规范格式和提示现代文范例为主。这样,才能使语文的教与学有别于日常非课堂的母语习得途径而有效地增进学生母语书面语言的学养与能力。
学习语文,说到底,在阅读上,学生应以书面语言知识的增进提高为目的。而在表达上,则需要能写出较为得体准确的具有书面色彩的作文。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写书面的作文还是应写现代白话文,但是,这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只要读好明白如话的白话文。而事实却常常与此相反。看似平易浅显的现代白话文,仅有现代白话文的薰习涵泳远远还写不精彩,还无法写出哲理的或诗意的深度。因为,许多哲理的诗意的涵养,需要从典雅的非口语化的作品中去吸取。失去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文化典籍的哲理与诗意的陶冶,我们写现代白话文就难以有诗意与哲理的深度,就难以闪现灵光,放射精彩。这极可能是我们这个年代再难以有郭沫若、鲁迅、冰心这样具有语言功力作家的原因。郭沫若诸人当时也许不能自知,但我们看郭沫若《女神》的场景描写,看《牧羊哀话》中的人性之美,看《鹭鸶》中的天人合一,再看鲁迅散文诗《雪》对“雨之精魂”的提炼,冰心对“今夜山中”雪景的诗意描绘,如果没有中华民族古典的非口语文化熏陶,能写出来吗?由此不难推知,单就语文的作文来说,人们的审美倾向也必然会要求白话文向雅正典丽的古诗文境界推近,当今仍需注重书面的雅洁纯正的中华正统文化熏陶与传承,仍需注重书面的非庸俗化的睿智与非口语化的词采,现代人写白话文,仍十分需要古雅的书面词汇的积累与诗意的滋养。因此,从作文的教与学这个方面来看,也应突出古典书面语言的吸收借鉴这一重点。
总而言之,语文的教与学应以书面语言为重点。要克服徐江等学者指出的我们这个时代此前长期存在的语文教学的无效化现象,减少社会对语文界的非议,目前,就应根据这个重点,作出相应的有力度的改革。有了这种改革,语文才可望能真正摆脱俗不可耐的种种闹腾,回归语文教与学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