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阐述:
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就是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都能获得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但是,长期以来受“精英教育”和传统的评价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教育工作者依然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方法单一,态度冷暴:本来老师是为了学生的前途和未来着想,出于好意和责任心对学生教诲和评价,反而却伤害了师生间的感情,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人师者,仅仅有好意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精神需求,并以最恰当的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是理想的。
在一次课堂上遭遇了学生的冷漠以后,使我对新课程形势下的德育工作进行了重新思考,并有了新的认识。
案例描述及问题解决:
课堂上,H同学一直在和同桌、邻桌说话,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和其他同学的听课效果。我停止讲课并用眼神暗示他,他也停止说话。于是我继续上课,可他又开始说话,而且说话的声音比刚才还响,似乎在与我唱对台戏。我走近他的座位,按捺住心中的不悦与激动,用平静的口吻对他说:“H同学,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吗?你刚才又在干什么?”(沉默,不回答)“怎么变哑巴了?刚才不是说得很起劲吗?”(依然沉默不语,而且将头撇到一边去)此时我的怒火冲上心头,(教师的尊严何在?)于是音量提高八度,狠狠地批评了他,数落了他的种种缺点和不是,并命令似的要求他站起来,尝一尝老师站着上课的滋味。可是他根本不领教你这一套,依然歪着头,一句话也不说,还摆出一副吊儿郎当像,局面十分尴尬,有学生等着看老师如何处理,也有个别学生等着看热闹,也有学生说:老师,别理他。甚至还有的说:干脆让他出去,我们继续上课得了。这样的场面,这样公开在课堂上与老师对抗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还好下课的铃声响了,我立即宣布下课,并以命令的口吻要求H同学去班主任的办公室。(我感到问题有些棘手,准备交给班主任处理)在我的监督下,H同学向办公室走去,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丝毫没有紧张害怕的感觉(有些学生若是被送到班主任那里,会紧张害怕的)。
一进办公室,我就非常生气地向班主任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以及H同学对待老师的冷漠态度,没有想到班主任听完后二话不说就狠狠地给了H同学一个耳光,并要求他写一份深刻的检讨书。看着H同学通红的脸和眼中闪动的泪光,我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感,也许是我错了,不该把这件发生在我的课堂上的事交给班主任处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发现H同学上课是安静了些,因为检讨书中保证上课不说话的,但对抗情绪明显存在,看着他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的样子,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总觉得是我愧对H同学,一种责任驱使我必须解开H同学心中的结,用真诚融化他心中的坚冰,消除他对我的抵触情绪。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寻找机会想跟H同学好好沟通交流。机会终于来了,一天下午第三节课后,我发现教室里只有他一人在看着书(小说),其他同学参加课外活动去了,就想借机跟他聊一聊。我轻轻地走近他,说:“在看什么书?能借给我看吗?”他抬头一看,是我,淡淡地说:“你不会看的。”继续看他的书。我接着说:“看得这么有味道,肯定是好书喽,你怎么知道老师不会看呢?”“是武打小说,老师不允许我们看的,老师自己当然不会去看。”“老师我也喜欢看武打小说,只是现在没时间看,要备课上课改作业,回家还要做家务,带孩子。老师不允许学生看小说是怕耽误你们的学习时间,如果你们能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学习和休闲娱乐的关系,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可以看一看,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课外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你说是吗?”他肯定地点点头。于是我就顺势提起上次发生在课堂上的冲突事件,并诚恳地对上次发生在班主任办公室的事情表示抱歉,直到现在依然深感内疚,不该把你带到班主任那里,在我的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本该由我自己处理,希望能原谅老师当时处理方式的不妥。他沉默了片刻(可能是他没想到老师会向他道歉),难为情地说:“老师,千万别这样说,都是我的错,不该在课堂上讲话,不该以那样的态度对待老师。”……在这次交谈中,我对H同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他的内心很敏感,他也渴望被人尊重。别看他表面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他也很在乎大家对他的看法,在乎老师与同学把他当差生看待。我还与他口头定了今后努力的约定。
从此以后,我与H同学之间由对抗走向对话,师生关系变得友好融洽。H同学每次遇见我,远远地就跟我打招呼,向我问好,而且在其他各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似乎换了个人)。
讨论与反思:
从上述案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塑造人的工作愈来愈艰难,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课程形势下育人的规律,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爱尔维修曾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他也会变成一个不平凡的人。
首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差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尊重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对优生的偏爱和对“差生”的歧视),尊重学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
在育人工作中,我们还要警惕自己对学生的过分干涉,以权威自居,总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应努力扮演好一个“促进者”、“支持者”、“导演”的角色,在看似不经意的谈话中巧妙地为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和学生一起探讨哪些是他们能做的,哪些是他们还没有尝试过的,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建立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会选择和思考,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要赏识学生,杜绝“缺陷”取向。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表扬激励的运用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较出色,有些学生在其他方面,如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方面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肯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表扬;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却被简单地贯以“双差生”、“问题学生”的称号,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如犯错误被罚站在老师办公室、上课迟到被罚站在教室外不让上课、给安排特殊座位、上公开课取消“差生”上课资格……这样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发展的可能性和希望,反而将他们打入绝望的地狱,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学习成绩不好、不听老师话、调皮捣蛋之类的学生,就是差生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尔·盖茨,大学学习不好,肄业,但他却开创了微软事业;大科学家牛顿、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侯还常被老师和同学称为“笨蛋”呢。
第三,科任老师要加强责任意识,协同班主任管理好班内的事务,共同完成育人和教学任务,变“个体经营”为“集体经营”。
长期以来,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各守疆界,各司其职,责任泾渭分明。班主任除了一定的教学任务外,还全面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科任老师只负责自己的教学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过问,有时甚至自己课堂内棘手的事,也要交给班主任处理。要知道一个班级五六十名学生,学生又都是独立的个体,班主任一人是难以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的。在班集体建设和育人工作中,科任老师其实也很重要,特别是在中学,科任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总和大大超过班主任。因此,科任老师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完成育人和教学工作。
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校推行“德育导师制”,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科任教师担任德育导师。通过一对一的帮扶,激发学生潜能,疏导学生心理,纠正行为的偏差,解决成长的烦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德育导师制”是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将学校的德育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使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对学生德育管理进行优化,改变了科任老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德育导师制”让老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使教育规律和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相结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真正变“个体经营”为“集体经营”,也为学校做好学生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就是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都能获得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但是,长期以来受“精英教育”和传统的评价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教育工作者依然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方法单一,态度冷暴:本来老师是为了学生的前途和未来着想,出于好意和责任心对学生教诲和评价,反而却伤害了师生间的感情,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人师者,仅仅有好意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精神需求,并以最恰当的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是理想的。
在一次课堂上遭遇了学生的冷漠以后,使我对新课程形势下的德育工作进行了重新思考,并有了新的认识。
案例描述及问题解决:
课堂上,H同学一直在和同桌、邻桌说话,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和其他同学的听课效果。我停止讲课并用眼神暗示他,他也停止说话。于是我继续上课,可他又开始说话,而且说话的声音比刚才还响,似乎在与我唱对台戏。我走近他的座位,按捺住心中的不悦与激动,用平静的口吻对他说:“H同学,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吗?你刚才又在干什么?”(沉默,不回答)“怎么变哑巴了?刚才不是说得很起劲吗?”(依然沉默不语,而且将头撇到一边去)此时我的怒火冲上心头,(教师的尊严何在?)于是音量提高八度,狠狠地批评了他,数落了他的种种缺点和不是,并命令似的要求他站起来,尝一尝老师站着上课的滋味。可是他根本不领教你这一套,依然歪着头,一句话也不说,还摆出一副吊儿郎当像,局面十分尴尬,有学生等着看老师如何处理,也有个别学生等着看热闹,也有学生说:老师,别理他。甚至还有的说:干脆让他出去,我们继续上课得了。这样的场面,这样公开在课堂上与老师对抗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还好下课的铃声响了,我立即宣布下课,并以命令的口吻要求H同学去班主任的办公室。(我感到问题有些棘手,准备交给班主任处理)在我的监督下,H同学向办公室走去,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丝毫没有紧张害怕的感觉(有些学生若是被送到班主任那里,会紧张害怕的)。
一进办公室,我就非常生气地向班主任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以及H同学对待老师的冷漠态度,没有想到班主任听完后二话不说就狠狠地给了H同学一个耳光,并要求他写一份深刻的检讨书。看着H同学通红的脸和眼中闪动的泪光,我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感,也许是我错了,不该把这件发生在我的课堂上的事交给班主任处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发现H同学上课是安静了些,因为检讨书中保证上课不说话的,但对抗情绪明显存在,看着他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的样子,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总觉得是我愧对H同学,一种责任驱使我必须解开H同学心中的结,用真诚融化他心中的坚冰,消除他对我的抵触情绪。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寻找机会想跟H同学好好沟通交流。机会终于来了,一天下午第三节课后,我发现教室里只有他一人在看着书(小说),其他同学参加课外活动去了,就想借机跟他聊一聊。我轻轻地走近他,说:“在看什么书?能借给我看吗?”他抬头一看,是我,淡淡地说:“你不会看的。”继续看他的书。我接着说:“看得这么有味道,肯定是好书喽,你怎么知道老师不会看呢?”“是武打小说,老师不允许我们看的,老师自己当然不会去看。”“老师我也喜欢看武打小说,只是现在没时间看,要备课上课改作业,回家还要做家务,带孩子。老师不允许学生看小说是怕耽误你们的学习时间,如果你们能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学习和休闲娱乐的关系,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可以看一看,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课外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你说是吗?”他肯定地点点头。于是我就顺势提起上次发生在课堂上的冲突事件,并诚恳地对上次发生在班主任办公室的事情表示抱歉,直到现在依然深感内疚,不该把你带到班主任那里,在我的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本该由我自己处理,希望能原谅老师当时处理方式的不妥。他沉默了片刻(可能是他没想到老师会向他道歉),难为情地说:“老师,千万别这样说,都是我的错,不该在课堂上讲话,不该以那样的态度对待老师。”……在这次交谈中,我对H同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他的内心很敏感,他也渴望被人尊重。别看他表面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他也很在乎大家对他的看法,在乎老师与同学把他当差生看待。我还与他口头定了今后努力的约定。
从此以后,我与H同学之间由对抗走向对话,师生关系变得友好融洽。H同学每次遇见我,远远地就跟我打招呼,向我问好,而且在其他各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似乎换了个人)。
讨论与反思:
从上述案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塑造人的工作愈来愈艰难,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课程形势下育人的规律,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爱尔维修曾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他也会变成一个不平凡的人。
首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差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尊重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对优生的偏爱和对“差生”的歧视),尊重学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
在育人工作中,我们还要警惕自己对学生的过分干涉,以权威自居,总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应努力扮演好一个“促进者”、“支持者”、“导演”的角色,在看似不经意的谈话中巧妙地为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和学生一起探讨哪些是他们能做的,哪些是他们还没有尝试过的,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建立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会选择和思考,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要赏识学生,杜绝“缺陷”取向。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表扬激励的运用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较出色,有些学生在其他方面,如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方面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肯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表扬;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却被简单地贯以“双差生”、“问题学生”的称号,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如犯错误被罚站在老师办公室、上课迟到被罚站在教室外不让上课、给安排特殊座位、上公开课取消“差生”上课资格……这样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发展的可能性和希望,反而将他们打入绝望的地狱,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学习成绩不好、不听老师话、调皮捣蛋之类的学生,就是差生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尔·盖茨,大学学习不好,肄业,但他却开创了微软事业;大科学家牛顿、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侯还常被老师和同学称为“笨蛋”呢。
第三,科任老师要加强责任意识,协同班主任管理好班内的事务,共同完成育人和教学任务,变“个体经营”为“集体经营”。
长期以来,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各守疆界,各司其职,责任泾渭分明。班主任除了一定的教学任务外,还全面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科任老师只负责自己的教学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过问,有时甚至自己课堂内棘手的事,也要交给班主任处理。要知道一个班级五六十名学生,学生又都是独立的个体,班主任一人是难以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的。在班集体建设和育人工作中,科任老师其实也很重要,特别是在中学,科任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总和大大超过班主任。因此,科任老师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完成育人和教学工作。
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校推行“德育导师制”,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科任教师担任德育导师。通过一对一的帮扶,激发学生潜能,疏导学生心理,纠正行为的偏差,解决成长的烦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德育导师制”是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将学校的德育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使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对学生德育管理进行优化,改变了科任老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德育导师制”让老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使教育规律和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相结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真正变“个体经营”为“集体经营”,也为学校做好学生工作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