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被“应试”所桎梏甚至被扭曲而偏离其应有的轨道。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成了我们整个基础教育的大环境。“分数定一榜,一榜定终身”,使学生的命运前途、学校的声誉效应都维系在一张试卷显示的分数上这就使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以学生掌握知识为教学的第一目的,要考的内容重点教、反复教,甚至考什么,就教什么,对学生进行反复的知识训练。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源,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是在一种高压下被动地学习语文。
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归其本真状态呢?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树立大语文观,突出一个“博”字
教语文,到底教些什么?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教者。语文既有工具性、思想性的一面,又有人文性的一面,亦即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用文字去表现“情”、实现“意”的。推究语文之源,其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涵盖的并非那一篇篇文章所能尽述的。无论教师怎么用屈子的离骚幽情、陶潜的悠悠南山、杜子美的笔底波澜、太白的青天揽月和呼唤人性复活的列夫·托尔斯泰等来熏陶,都难以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
究其原因,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对此,我们要将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统一起来,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要与社会、时代相联系,建立“应试”(课堂教学系统)到“应世”(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链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从打电话到会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报刊杂志,从留言条到申请书,从同学争辩到家庭讨论,从街头广告到家用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运用。
由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知、所感带进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活气息,才会充满生机灵气。
二、讲求教学策略,注重一个“活”字
1.重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生观、学习观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应用于语文教学,它所提供给教师的是一个教学的平台,教师可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一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是自然生成的,是个性化的。
2.重方法,学会迁移。
语文教学应使学生逐渐掌握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去悟出学习规律,于活学活用中显示自己的才情。
三、讲究形象生动,扣住一个“灵”字
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悟性、灵气、创造力、思辨力。语文教学要注重形象的熏陶,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块石头,就能够化为不同的形象,如:《红楼梦》青埂峰的顽石是无心补天的叛逆者的形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铮铮硬汉的形象;摩擦系数为零的鹅卵石是圆滑世故者的形象;蓝田玉石是品质超群者的形象……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字不单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更是构成文学生命的材料。学语文要形成语感,培养灵气。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现一个“境”字
语文学科特别注重形象思维。一直以来,形象的形成往往借助于文字本身诉诸人的感官,而多媒体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借助电教手段,能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便根据多媒体中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从而使他们进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如看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课件,那蓝天的无垠、草原的辽阔、碧绿丰茂的草木、时隐时现的羊群……给我们勾勒出天高地阔的恢宏气象,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尽情地领略这诗的神韵妙境,许多“唇焦口燥呼不得”的内容就会变得形象具体生动。多媒体教学是扩展学生视野的窗口,也是开创教学新领域的窗口。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应让学生在语文情境和氛围中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便进入了语文学习的本真状态。
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归其本真状态呢?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树立大语文观,突出一个“博”字
教语文,到底教些什么?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教者。语文既有工具性、思想性的一面,又有人文性的一面,亦即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用文字去表现“情”、实现“意”的。推究语文之源,其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涵盖的并非那一篇篇文章所能尽述的。无论教师怎么用屈子的离骚幽情、陶潜的悠悠南山、杜子美的笔底波澜、太白的青天揽月和呼唤人性复活的列夫·托尔斯泰等来熏陶,都难以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
究其原因,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对此,我们要将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统一起来,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要与社会、时代相联系,建立“应试”(课堂教学系统)到“应世”(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链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从打电话到会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报刊杂志,从留言条到申请书,从同学争辩到家庭讨论,从街头广告到家用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运用。
由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知、所感带进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活气息,才会充满生机灵气。
二、讲求教学策略,注重一个“活”字
1.重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生观、学习观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应用于语文教学,它所提供给教师的是一个教学的平台,教师可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一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是自然生成的,是个性化的。
2.重方法,学会迁移。
语文教学应使学生逐渐掌握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去悟出学习规律,于活学活用中显示自己的才情。
三、讲究形象生动,扣住一个“灵”字
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悟性、灵气、创造力、思辨力。语文教学要注重形象的熏陶,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块石头,就能够化为不同的形象,如:《红楼梦》青埂峰的顽石是无心补天的叛逆者的形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铮铮硬汉的形象;摩擦系数为零的鹅卵石是圆滑世故者的形象;蓝田玉石是品质超群者的形象……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字不单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更是构成文学生命的材料。学语文要形成语感,培养灵气。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现一个“境”字
语文学科特别注重形象思维。一直以来,形象的形成往往借助于文字本身诉诸人的感官,而多媒体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借助电教手段,能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便根据多媒体中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从而使他们进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如看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课件,那蓝天的无垠、草原的辽阔、碧绿丰茂的草木、时隐时现的羊群……给我们勾勒出天高地阔的恢宏气象,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尽情地领略这诗的神韵妙境,许多“唇焦口燥呼不得”的内容就会变得形象具体生动。多媒体教学是扩展学生视野的窗口,也是开创教学新领域的窗口。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应让学生在语文情境和氛围中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便进入了语文学习的本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