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课文找切入点,不仅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揭示中心,展开思路,降低阅读难度,而且能使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材有何“点”可切入呢?
1 从“题目”切入
课题是文章的标志,内容精髓,有的直取事件,有的直呼其名,有的揭示中心,有的汲取人物话语,有的标明行文线索等等,教师可从课题下手,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缘疑而读,既能解题,又能了解课文思想内容,既能为学课文设置悬念,又能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教者巧妙地提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分别是怎样的人呢?这样,学生不仅能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把握课文脉络,还能勇于探究,树立“自愿”读书观,大兴读书趣。
2 从“中心句”切入
中心句是文章灵魂的体现,中心内容的浓缩,阅读训练的窗口,有些课文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有些课文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有些课文中间部分为行文架桥引渡,语言凝练,意蕴丰厚,均有点睛之意,因其无固定席位,教师应扣紧中心句因材施教,或是从头向尾,或是从尾向头,或是从中间向两头辐射,创设趣思情境,促成学生自主探究,突破全文。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既是重点句又是过渡句,揭示了文章主旨。教师以此为突破口,精心设计研读问题:“功夫”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在巴黎求学时是怎样下功夫的?“有心人”是什么意思?徐悲鸿是怎样的一个有心人?通过勤学苦练,他取得了哪些成绩?引导学生研读上下文理清条理,体会内涵,感悟徐悲鸿为洗尽国耻、励志学画的言谈举止可敬、精神可贵。一“句”可窥全篇,这不仅能净化阅读路径,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泛读课文的能力。
3 从“关键词”切入
文章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关键词。扣关键词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内容,把握中心,领会词韵,还能让学生熏陶情感,享受语言的优美。如《天鹅的故事》有一重点句:“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教师可抠出“顽强”、“破冰勇士”、“继续”、“慢慢”等关键词引读,“破冰勇士”指谁?找出表现“顽强”壮举的句子,说说老天鹅这样做是好表现自己吗?它用自己的生命不停地扑打冰面,“傻”吗?学生在反反复复地“读、品、思”训练中获得感悟,老天鹅饱经风霜,为人机智勇敢、乐于献身的精神,令狩猎老人弃枪做人,更令读者深思。这样,学生在品词中领悟内涵,欣赏语言,学会了精读细研,真正尝到“语文味”。
4 从“插图”切入
小语课文的插图色彩和谐柔美,画面鲜活动人,其内容大都是文中重点或精彩片断,教学时,可从插图切入,引导学生从读图过渡到文本意境的领悟,有利于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小镇的早晨》第一段“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之一,都是从图入手,引导学生看看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你觉得这画面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安静舒适、恬静和谐”的画面自然移植学生心中。文章又是怎样具体描绘的呢?请自由默读,划出图文对应的语句反复揣摩:一条玉带小河,河水波光粼粼,一座横跨的小石桥,半月桥洞中悄悄地摇过的小船,洒浦金色光辉的楼房、绿树,伴着朝阳晨练的人……切都显的“恬静”。图文交融,看图品文,读文思图,内容化简,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而且养成了良好的的阅读习惯。
5 从“矛盾”切入
有些课文中运用“矛盾”手法来着意刻画人物,使文章跌宕起伏,情切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更丰满。教会学生从解剖矛盾入手,同样能调动阅读积极性,刺激学生感悟。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矛盾有二:①彭德怀与饲养员以及战士们关于对大黑骡子“杀”与“不杀”的分歧;②通过彭德怀决定“杀”大黑骡子解决燃眉之急前后的语言、神態、动作等细节描写可见其心理十分矛盾。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来回答,“杀”是因为什么?“不杀”又是因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悟出把彭德正性光刻胶置于矛盾突中来塑造,更加突出他“爱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坐骑”的高大形象。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透视人物心理的方法,还学会了刻画人物的技巧。
6 从“空白”切入
有些课文的省略号,情感时空,情切略写,余味无穷的结尾,定格的画面等“空白”文本,资源蕴藏丰富,教者可通过“补充、克隆、复活、还原、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步入意境,完善文本,体验说写情趣。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文中法布尔受到父亲责骂和母亲责备后,他应该主动向父母解释误会,可文中一字未提,留下一个空白情节。于是,我有意启发学生,假如你是法布尔应该怎样向父母说明原委,请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适当解释,要求态度诚恳,用语文雅规范。这样,学生不仅能体验生活,体验情感,还能享受说写快乐。
7 借助“对比”切入
有些课文为了使人或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突出、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往往借助对比。教者找出对比资源教学,学生可获得更深更透的理解。如《一路花香》,印度的挑水工有两只水罐,完好的水罐虽然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家,表面上很完美,但骄气自大,心灵上的裂缝更大更深;破损的水罐虽因表面裂缝只能运半罐水,但现在它心灵完美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不但能装半罐水,还能浇灌出美丽的鲜花。教者可抓住两种罐子,两种言行,两种人生观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悟,既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也不能只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忽视自身存在的价值。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地发挥自身作用。这样,不仅能使阅读教学目标落在实处,更能使人文教育到位。
1 从“题目”切入
课题是文章的标志,内容精髓,有的直取事件,有的直呼其名,有的揭示中心,有的汲取人物话语,有的标明行文线索等等,教师可从课题下手,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缘疑而读,既能解题,又能了解课文思想内容,既能为学课文设置悬念,又能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教者巧妙地提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分别是怎样的人呢?这样,学生不仅能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把握课文脉络,还能勇于探究,树立“自愿”读书观,大兴读书趣。
2 从“中心句”切入
中心句是文章灵魂的体现,中心内容的浓缩,阅读训练的窗口,有些课文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有些课文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有些课文中间部分为行文架桥引渡,语言凝练,意蕴丰厚,均有点睛之意,因其无固定席位,教师应扣紧中心句因材施教,或是从头向尾,或是从尾向头,或是从中间向两头辐射,创设趣思情境,促成学生自主探究,突破全文。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既是重点句又是过渡句,揭示了文章主旨。教师以此为突破口,精心设计研读问题:“功夫”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在巴黎求学时是怎样下功夫的?“有心人”是什么意思?徐悲鸿是怎样的一个有心人?通过勤学苦练,他取得了哪些成绩?引导学生研读上下文理清条理,体会内涵,感悟徐悲鸿为洗尽国耻、励志学画的言谈举止可敬、精神可贵。一“句”可窥全篇,这不仅能净化阅读路径,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泛读课文的能力。
3 从“关键词”切入
文章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关键词。扣关键词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内容,把握中心,领会词韵,还能让学生熏陶情感,享受语言的优美。如《天鹅的故事》有一重点句:“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教师可抠出“顽强”、“破冰勇士”、“继续”、“慢慢”等关键词引读,“破冰勇士”指谁?找出表现“顽强”壮举的句子,说说老天鹅这样做是好表现自己吗?它用自己的生命不停地扑打冰面,“傻”吗?学生在反反复复地“读、品、思”训练中获得感悟,老天鹅饱经风霜,为人机智勇敢、乐于献身的精神,令狩猎老人弃枪做人,更令读者深思。这样,学生在品词中领悟内涵,欣赏语言,学会了精读细研,真正尝到“语文味”。
4 从“插图”切入
小语课文的插图色彩和谐柔美,画面鲜活动人,其内容大都是文中重点或精彩片断,教学时,可从插图切入,引导学生从读图过渡到文本意境的领悟,有利于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小镇的早晨》第一段“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之一,都是从图入手,引导学生看看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你觉得这画面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安静舒适、恬静和谐”的画面自然移植学生心中。文章又是怎样具体描绘的呢?请自由默读,划出图文对应的语句反复揣摩:一条玉带小河,河水波光粼粼,一座横跨的小石桥,半月桥洞中悄悄地摇过的小船,洒浦金色光辉的楼房、绿树,伴着朝阳晨练的人……切都显的“恬静”。图文交融,看图品文,读文思图,内容化简,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而且养成了良好的的阅读习惯。
5 从“矛盾”切入
有些课文中运用“矛盾”手法来着意刻画人物,使文章跌宕起伏,情切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更丰满。教会学生从解剖矛盾入手,同样能调动阅读积极性,刺激学生感悟。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矛盾有二:①彭德怀与饲养员以及战士们关于对大黑骡子“杀”与“不杀”的分歧;②通过彭德怀决定“杀”大黑骡子解决燃眉之急前后的语言、神態、动作等细节描写可见其心理十分矛盾。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来回答,“杀”是因为什么?“不杀”又是因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悟出把彭德正性光刻胶置于矛盾突中来塑造,更加突出他“爱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坐骑”的高大形象。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透视人物心理的方法,还学会了刻画人物的技巧。
6 从“空白”切入
有些课文的省略号,情感时空,情切略写,余味无穷的结尾,定格的画面等“空白”文本,资源蕴藏丰富,教者可通过“补充、克隆、复活、还原、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步入意境,完善文本,体验说写情趣。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文中法布尔受到父亲责骂和母亲责备后,他应该主动向父母解释误会,可文中一字未提,留下一个空白情节。于是,我有意启发学生,假如你是法布尔应该怎样向父母说明原委,请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适当解释,要求态度诚恳,用语文雅规范。这样,学生不仅能体验生活,体验情感,还能享受说写快乐。
7 借助“对比”切入
有些课文为了使人或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突出、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往往借助对比。教者找出对比资源教学,学生可获得更深更透的理解。如《一路花香》,印度的挑水工有两只水罐,完好的水罐虽然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家,表面上很完美,但骄气自大,心灵上的裂缝更大更深;破损的水罐虽因表面裂缝只能运半罐水,但现在它心灵完美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不但能装半罐水,还能浇灌出美丽的鲜花。教者可抓住两种罐子,两种言行,两种人生观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悟,既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也不能只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忽视自身存在的价值。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地发挥自身作用。这样,不仅能使阅读教学目标落在实处,更能使人文教育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