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目标教学;生物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60—01
1.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
大自然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各种生物的奥妙,激发学生兴趣。比如,笔者在给初一学生上第一次生物课时就将学生带到野外去,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生物,并将其归类。然后,由同学们自己结合“生物”二字的表面意思总结生物的定义,并通过提示总结生物所包括的内容,再由这些生物中的一些简单关系,想一想为什么学习生物。通过这样引导同学们自己观察、思考,我们的第一节生物课在愉快中结束,同学们也由此对生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户外有着丰富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随时找到许多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2. 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能力
在上课前针对要讲授的内容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后去解决,在解决问题后再找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在上课时给出正确的答案后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集体讨论解决。这样一来,学生既熟悉了教材又掌握了部分知识,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效率又差的教学模式。课前,还可以针对下节课的内容给学生适当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既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又可以正确引导。书本是基础,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关键。持之以恒,良好的习惯自然产生。
3. 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这并非意味着一定要教师从头讲到尾,也并不是节节课都要教师去讲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教过几节课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模式试着备课,然后在课前临时决定一位同学上台讲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能让他们把握每节课的重點内容。课堂上,鼓励讲课的学生胆量放大,让听课的学生多提问讲课的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就替他们回答,最后集中点评讲课学生的优缺点,让一节生物课在紧张活泼的气氛中结束。事实证明,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比起强迫学习更有动力。
4. 加强学生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实验是学好生物的关键环节。要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首先要学会使用实验用具。让学生在使用仪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技能、要领,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想要迫不及待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在使用显微镜时注意事项较多,不比放大镜那样操作简单,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也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领会要领,比起教师单纯的口头讲授要具体得多,学生更能掌握住。加强学生实验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理解能力。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在生物课上常常遇到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问题。例如: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之间的茎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实验可以一目了然。观察一段树茎和一段玉米茎,用肉眼观察它们的横切面。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木本植物的茎从内向外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用放大镜观察玉米的茎后发现草本植物的微管分布在薄壁细胞之间,木本植物茎中的维束管有形成层,能够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所以茎就能逐年加粗,而草本植物的微束管中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不能逐年加粗,这就是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比较的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加强。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实验要求用0.9%的生理盐水,于是就有学生问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让学生做了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用两个烧杯分别盛上清水和盐水,再分别放入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发现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柔软,清水中的更加坚硬了。实验表明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因此,在制作人的上皮细胞装片时,若不使用0.9%的生理盐水,就会使细胞失水或吸水,造成在显微镜下无法清楚地观察细胞结构,致使实验效果不佳。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实验得到论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实验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试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需要,设计好具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60—01
1.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
大自然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各种生物的奥妙,激发学生兴趣。比如,笔者在给初一学生上第一次生物课时就将学生带到野外去,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生物,并将其归类。然后,由同学们自己结合“生物”二字的表面意思总结生物的定义,并通过提示总结生物所包括的内容,再由这些生物中的一些简单关系,想一想为什么学习生物。通过这样引导同学们自己观察、思考,我们的第一节生物课在愉快中结束,同学们也由此对生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户外有着丰富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随时找到许多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2. 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能力
在上课前针对要讲授的内容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后去解决,在解决问题后再找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在上课时给出正确的答案后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集体讨论解决。这样一来,学生既熟悉了教材又掌握了部分知识,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效率又差的教学模式。课前,还可以针对下节课的内容给学生适当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既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又可以正确引导。书本是基础,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关键。持之以恒,良好的习惯自然产生。
3. 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这并非意味着一定要教师从头讲到尾,也并不是节节课都要教师去讲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教过几节课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模式试着备课,然后在课前临时决定一位同学上台讲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能让他们把握每节课的重點内容。课堂上,鼓励讲课的学生胆量放大,让听课的学生多提问讲课的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就替他们回答,最后集中点评讲课学生的优缺点,让一节生物课在紧张活泼的气氛中结束。事实证明,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比起强迫学习更有动力。
4. 加强学生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实验是学好生物的关键环节。要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首先要学会使用实验用具。让学生在使用仪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技能、要领,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想要迫不及待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在使用显微镜时注意事项较多,不比放大镜那样操作简单,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也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领会要领,比起教师单纯的口头讲授要具体得多,学生更能掌握住。加强学生实验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理解能力。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在生物课上常常遇到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问题。例如: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之间的茎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实验可以一目了然。观察一段树茎和一段玉米茎,用肉眼观察它们的横切面。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木本植物的茎从内向外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用放大镜观察玉米的茎后发现草本植物的微管分布在薄壁细胞之间,木本植物茎中的维束管有形成层,能够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所以茎就能逐年加粗,而草本植物的微束管中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不能逐年加粗,这就是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比较的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加强。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实验要求用0.9%的生理盐水,于是就有学生问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让学生做了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用两个烧杯分别盛上清水和盐水,再分别放入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发现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柔软,清水中的更加坚硬了。实验表明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因此,在制作人的上皮细胞装片时,若不使用0.9%的生理盐水,就会使细胞失水或吸水,造成在显微镜下无法清楚地观察细胞结构,致使实验效果不佳。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实验得到论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实验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试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需要,设计好具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