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精问饱读”的语文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_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教研员听我上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抛出问题“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些地方”后,有学生回答:“美在天空。”我正准备请另一个学生接下去回答我需要的答案“小河”还有“原野”的时候,教研员礼貌地打断了我,走到那位学生身边,微笑着说:“你回答得不错,你能把描写天空美的地方给我们读一读吗?让其他同学也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北大荒天空的美。”于是,这个学生很高兴也很大声地朗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他一读完,就有几个学生举起手来,他们是要指出他朗读的不足之处继而争取一个自己朗读的机会。我后面设计的提问被学生争先恐后的朗读代替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后,教研员对我说:“不要让课堂40分钟变成一根长长的问题串儿,也不要变成无数问与答的累计。要设计精当的问题来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充分地读,美美地读,在读中悟,以读带讲,以读带问,以读言表,以读传情……”
  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饱读”的课堂呢?
  一、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读
  兴趣是推动小学生积极、主动、个性化进行有效阅读的直接动力。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通过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学习环境,营造兴趣氛围,设计各种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活动,挖掘文本内的兴趣资源等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如教学《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抓住狐狸的语言、动作,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渲染,鼓励学生读好后进行角色表演。这样,让学生带着表现期待在兴趣盎然中读,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1.让学生在示范引领下读
  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学生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时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读到:“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体现了北风那种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的性格特征。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北风鲜明的个性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
  2.让学生在进入意境中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极具意境的美文。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如果能引领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让学生在意境中徜徉、流连,则能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朗读,学生就会情由心生,在情与境的交融中享受到朗读的快乐。如《夹竹桃》一文,教师通过音乐的渲染和娓娓的叙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充分感受一幅幅夹竹桃画面,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当学生深深地沉醉于教师所营造的意境时,再让他们动情地轻读课文。此时的学生已经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学生的朗读也就完全成了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读得柔美舒缓而又入境入情……
  3.让学生在明白逻辑结构中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语言优美,大多结构明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文本的逻辑结构入手进行读的指导。如《明天,我们毕业》一课的第六自然段,其构段方式是由“分”到“总”。老师在作者心目中“是天使,是大树,是大树,是海洋”的体验是有所依托的,这个依托就是文中叙述的那一幕幕教师关爱学生的难忘场景。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这一情感河流的汇聚点,用引读法组织教学,将学生内心对老师的感激、留恋之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4.让学生在感受词意的丰富性中读
  《钱学森》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该回去的。’”有位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就以“诚恳”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感受人物诚恳语气之中蕴含着的丰富语意。钱学森的“诚恳”不是空洞的,他的话语里饱含着“对祖国新生之喜悦”“回国态度之坚定”“爱国情感之深沉”“召唤大家回国之热切”的拳拳赤子之心。“诚恳”一词被读出了“喜悦”“坚定”“深情”“热切”等丰富的情感意蕴,钱学森“大丈夫”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饱满起来。
  汉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情感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感受词语带来的情感与视觉的冲击,立体地呈现词语的教学价值。
  5.让学生在走进人物角色中读
  教师在教学时应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让人物的语言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流露。学生的朗读就会如同演员“入戏”一般,在角色体验中富有个性色彩。
  《花瓣飘香》一文,小女孩的淳朴、懂事,使整篇课文溢满了亲情的美丽和诗意的感动,尤其是文章的第7、8、9自然段。怎样让学生读出那种淳朴的并且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的感觉来呢?在教学时,应首先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爱母之情,引导学生走进小女孩的内心,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懂事的小女孩,自己的妈妈生病躺在床上,而爸爸又不在家,既要照顾好妈妈又要想办法让妈妈高兴……因为对妈妈的爱是世界上一种最容易相通、相融的情感,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置身于角色的情景中,在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中,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真切的感受,读得声情并茂。
  二、让学生在评价中读出升华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对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精彩、成功之处进行肯定,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汤姆和爸爸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后问道:“汤姆认可爸爸的话吗?从哪儿看出来?”
  生1:认可,因为“从那以后,……那晚的情景却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
  生2:我觉得他并不认可,因为,虽然汤姆把鱼放了,但是“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而且,当时汤姆就是“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可以看出,汤姆并不情愿。
  师: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两句话,联系汤姆心情的变化过程,想想,汤姆到底认不认同爸爸的话呢?
  生3:我觉得是认可的,虽然“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可是那晚的情景却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一个“可是”转折,表明了汤姆的认识从惋惜、遗憾转变到了对爸爸话语和态度的认可,否则,怎么会“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呢?
  生4:我也赞同生3的说法,读读这个转折句,它是更强调后者,以后面的意思为最终结束的。
  ……
  师:掌声鼓励!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延长学生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领悟到语言之美。我认为,当语文老师设计出精当的问题来有效地引导、指导学生朗读,当学生在朗读的体验中情感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就会感受到轻松和愉悦,就一定能打造出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因为中考中生物学科成绩仅占很小的比例,所以生物课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多数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教师能找出一个学生感兴趣
策划人语: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只按预设进行的课堂.只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凸显;只按生成进行的课堂,会是漫无目的的闲谈,教师的主导作
<正>一、真实的现状:"雷同文"现象比比皆是一次参加三年级的语文期末试卷的批阅工作,发现"雷同文"现象非常明显:作文要求是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有的班几乎所有学生都写"
余文森教授在《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一文中说:“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课堂中,要努力避免“走学案”现象,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适时调查、掌握学情。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调控学习方案,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鲜活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一、尴尬:学案导学中的“走学案”现象  在“学案导学”课堂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学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的界定可见.语文教学再不能停留于传统的知识传授
<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学讲"教学正在我市深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变得更有生命力。课堂上时刻闪动着灵动的火花,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被充分点燃,教师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学讲
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提出了新的教材观——“教材是范例,教材是文化交流的中介,教材是师生交流的话题”,叶圣陶先生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中小学语文教师所应该做的是如
职业压力的概念及症状职业压力(Occupational Stress)是指因工作负担过重、变换工作岗位、工作责任过大或改变等对从业人员产生的压力。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
拥有金属的光泽与坚硬,源自泥土的质朴与谦逊,历经木炭的锻炼与烧铸,涵养清泉的浸润与烹煮——金、木、水、火、土,蕴含神秘悠远的东方智慧的五大元素在一把紫砂壶身上聚合了、统一了、升华了,这把紫砂壶便具有生命、形神兼备、灵动自如了。  沐浴着紫砂文化,金、木、水、火、土这蕴含神秘悠远的东方智慧的五大元素,正似一种理念,于这里渗透到学校的每一处,也渗透到教育的每一处。  本文所阐述的是这五大元素在语文课堂
表格式板书就是运用设计的表格,通过列表对比的方式,对有关的概念、方法、物质等进行归类和比较的板书。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