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全球并购市场在2002年是一个低谷,交易只有12300亿美元,但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被迅速刷新,已达44800多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跨国并购的交易由2003年3000亿美元的低点,发展到2006年的9000亿美元左右,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4%。中国2007年全年共发生84起跨国并购事件,其中披露金额的63起事件总额达186.69亿美元。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化之风频起,各大企业争相“强强联手”。通过兼并形成的规模,使投资成本增加,加大了管理难度。毕竟,兼并是一把双刃剑。
雅虎、微软、谷歌上演现代版“三国演义”
进入2008年,牵动世界互联网神经的微软、雅虎收购战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世界互联网三足鼎立的格局,正不可避免地被雅虎、微软共抗谷歌的新图景取代。
2008年1月31日,微软向雅虎董事会提交收购报价,希望以每股31美元的现金加股票收购后者股份,这一价格是雅虎股价溢价的62%。雅虎公司2月11日正式拒绝,认为微软460亿美元的收购低估了自己的价值,收购价至少每股40美元。为此,已有投资者将雅虎告上法庭,要求雅虎管理层接受微软的收购报价。进入4月,微软收购雅虎的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给雅虎的董事会下了最后通碟,要求雅虎的董事会在三周内必须接受微软收购雅虎的条件,否则微软将通过“代理权”争夺战,替换雅虎现有10名董事,而且还可能降低最初的每股31美元的出价。
受美国经济增长减缓和股市动荡影响,网络股整体走低。自微软提交收购请求,雅虎价格随之下滑。微软正重新评估最初向雅虎提交的收购报价,将会比最初的报价还要低。受此消息影响,雅虎股价在纳斯达克一再下跌。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微软出价收购雅虎是为了对抗谷歌,希望在美国付费搜索和广告市场占有更多份额。尼尔森2007年12月数据显示,谷歌在美国网络搜索市场占据了56.3%份额,雅虎占有的市场份额为17.9%,微软占了13.8%市场份额。据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公布的最新数据,谷歌2008年2月的付费点击次数同比略增,增速有所减缓。雅虎与微软的最新财报显示,它们的互联网正面临严峻考验。雅虎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显示,雅虎的净利润已连续5个季度下滑;微软的互联网业务则与它的软件业务形成鲜明对比,一直在亏损。
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多年来独占并销售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行业标准,但未来这一局面肯定会有所改变,因此微软没有理由不担心。
目前,众多科技巨头已推出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例如谷歌和Sun。这对微软的办公软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最近,Adobe公司收购了Buzzword下属的开发者,准备提供在线应用服务。随着计算机革命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桌面应用都能在网上实现。微软的操作系统不会永远占据着人们的电脑,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它时,自然会选择放弃。
当然,微软在软件领域的地位并非一朝一夕,这一优势短期内很难被动摇。但是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对微软来说并非明智之举,因此收购雅虎会为微软找到新的出路。
近年来,微软有不少收购,但成功案例并不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微软与其他企业的文化差距很大。如果成功收购雅虎,虽然一个是互联网市场第二,一个是第三,两家企业相加能否抗衡第一,这个问题留有悬念。如果只是简单的整合,它们将还只是一个比较大的第二而已,达不到微软的期望。
市场调研公司Cowen and Company分析师沃尔特·皮卡德(Walter Pritchard)在投资者报告中指出,我们曾担心微软可能将接受提高收购价格的要求,但目前看微软的态度仍非常强硬。不过皮卡德认为,微软可能会改变收购方式,把一半现金一半股票的收购交易更改为纯现金收购。“如果雅虎开始同微软进行谈判,那么微软就不会更改其每股31美元的收购价格。尽管我们当前不认为微软会提高收购价格,但仍预计微软收购雅虎的交易将会完成。”皮卡德在其投资者报告中如是说。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微软最终可能仍将会提高收购雅虎的价格。甲骨文在最近收购BEA系统时采用了与此相同的策略。甲骨文首席执行官拉里·埃里森此前曾多次警告将降低收购价格,最终还是提价完成了对BEA系统的收购。
僵持多日的微软并购雅虎案还有一个变数。虽然在此之前包括微软在内的多个当事机构以及市场分析人士称,微软终将并购成功——但即将生效的中国首部《反垄断法》可能会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变数。
根据该法律规定,《反垄断法》生效后,如果外国公司的兼并计划涉及收购中国公司或者涉及投资于中国公司运营的外国公司,中国执法者将有权对此兼并计划进行评估,包括国家安全问题也将是考虑的因素之一。这就意味着,微软必须考虑上述背景,重新调整其在并购案中的基础策略——暂时搁置阿里巴巴和日本雅虎因素,而综合考虑美国雅虎的实际价值。
有分析师指出,微软故意搁置阿里巴巴问题的逻辑基础在于,阿里巴巴已经成为这个并购案中最大的隐形要素。如果微软并购的是一个失去了阿里巴巴的雅虎,其出价和由此带来的市场反应均会处在不利地位。
金融业:海外并购“涛声依旧”
次贷危机、全球资本市场调整、美国经济放缓,全球化并购风劲吹,2008年中国银行业如何掌好海外并购之舵?
2007年,中国金融军团海外并购史无前例的一年。仅在10月份,就先后有民生银行3.17亿美元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9.9%股权,中信证券10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6.6%股权,工商银行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11月29日,又有中国平安宣布以18.1亿欧元(约27亿美元)收购富通集团4.18%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此前,国家开发银行在7月以29.81亿美元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持股2.64%;工商银行8月以5.72亿美元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股权,工银亚洲还于9月以0.18亿美元收购了香港IEC投资公司。
上述7项交易共涉及金额130.48亿美元。其中,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是亚太区十大并购交易之一。
事实上,许多中国公司希望以此实现其商业目标和发展战略,因此国际化战略就成了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一变化也可以从国际银行业的跨境并购的规模逐年扩大的数据中找到佐证。
2006年全球银行业并购总规模是9026亿美元,其中跨境并购是3954亿美元,占39.8%。发达国家的并购达到了2738亿美元,非发达国家银行业的跨境购并上升到了856亿美元。
据悉,中国银行业宣布至少还有6笔海外并购项目发生。2008年中国银行海外扩张之船将乘风破浪继续前进,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现在的确到了需要认真研究和并购的时机。中国经济经过30年高速增长,中国企业已积累了很多金融资产。目前,中国官方和民间所拥有的外汇资产至少两万多亿美元。从2007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一千亿美元看,对我国经济日益全球化趋势显然是不成比例的。
走出去有很多风险。这些风险不是汇率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再就是并购后整合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在世界范围愈演愈烈,全球资本市场出现大幅调整,面对欧美金融机构估值下调、盈利骤减逆境,是否依然是中国资金出海收购的良好时机?
汇丰银行高层认为:第一,只有当公司的并购行为和其整体发展战略达到完全契合时,并购效果才会更好,至少要让公司在并购过程中理解它所从事的并购活动是整个公司发展战略的一个延伸;第二,需要非常清醒和非常有组织地寻找世界上能够带来高附加值并购的机会。如果已经过了前两关,接下来就要研究,并购会不会让现有业务和收购的这些机构在运作上一致?
并不急于在欧美扩张的中国平安,斥资18.1亿欧元收购富通股权,投资价值是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富通股价从年初至收购前夕下跌了34%,市价的股息回报高达7%。即使平安所持股票一分不涨,每年也有不错的股息回报。
除了海外金融机构有意引入新资本、投资价值吸引之外,政治层面的微妙变化也给金融机构海外收购提供了契机。此前,美国对于外资参与的并购壁垒森严。在美国金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很难有其他机构出来竞购,相对的政治阻挠也会更小。
摩根大通预计,2008年,亚太地区将出现更多大型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交易。有更多的亚太公司收购地区以外的企业,热点行业包括金融机构,此外还有自然资源、一般性行业和电讯行业。该行认为,中国、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将是亚太区内并购的热点国家。
一项可以预期的交易是中国人寿的海外并购。中国人寿正在寻求收购欧美和日本保险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的机会,并正与几个对象进行谈判。
中国企业急速海外扩张鼓舞人心,但潜伏在背后的风险也引人关注。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0%的并购案例能够实现最初设想,大部分并购都会以失败告终。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众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股价大幅缩水,令国内不少企业跃跃欲试“出海抄底”。但各种迹象表明,次贷危机何时见底尚难预料,中国企业缺乏大规模跨国并购的经验,急于“抄底”反而会为次贷危机埋单。
矿产业:中铝公司闪电参股“力拓”
2008年2月1日,中铝公司携美国铝业以140.5亿美元闪电参股矿业巨头力拓英国公司12%股权,这一消息立即震动了全球。其快速、隐秘、高效让业内外均大吃一惊,这是中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投资,也是全球交易金额最大的股票交易。
“力拓”,分别在英国、澳大利亚两地上市,其中约72%的股票在英国,28%在澳大利亚。12%的股份相当于力拓集团股份的9%。另外,力拓的股东相当分散,拥有9%的股份实际上已是力拓的主要大股东。从2007年10月开始,中铝公司先后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工行、农行、建行、中行等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建立了银企战略合作关系,获得的综合授信额度近1000亿元,已经拥有了完备的融资平台和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而这次中铝公司收购力拓股份,还得到了“财大气粗”的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交易的融资安排行。因此,不管是此次交易还是进一步收购力拓的股权,中铝公司都将采用杠杆收购,利用金融机构支撑的融资实现“蛇吞象”。
中铝收购力拓股权,为改变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被动地位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此,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前一个交易日,力拓英国股票价格收盘价为49.56英镑,最高上涨至57英镑。
就此番出手,中铝公司管理层认为,对力拓的重要战略投资反映了公司看好快速发展的矿产业前景,也看好力拓的价值和其管理层实现股东价值的能力。此次战略投资显示了公司通过国际化多金属发展战略适应行业格局快速变化的决心。中铝公司还认为,参与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矿业并购案,标志国际化进程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有利于和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共同发展,满足全球对矿产资源的合理需求。
中铝采用与美铝合作的模式,借鉴了很多国际上成功的并购案例的经验,既降低市场风险,又顺利通过了监管门槛。海内外机构及分析师均对此模式赞赏有加,认为这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吸取以往教训后的一次“翻身仗”。
值得注意的是,中铝的这次成功操作与美铝的联合不无关系。从整个交易额看,美铝出资比例不到10%,友情客串意味明显,但是,却由此淡化了“中国色彩”与“政府色彩”,走的完全是市场化操作路线,并且,在此之前不露声色,始终未引起市场的注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市场时的逐步成熟。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从2007年至今,中铝公司在包括澳大利亚、秘鲁、越南在内的国家频频投资,其积累的经验最终成就了这一次大手笔运作。中铝此举对中国企业具有示范意义。
资料显示,中铝公司目前氧化铝产量占世界第二、电解铝产量占世界第三、铝加工材产量占世界第五,在世界铝行业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其控股的中国铝业实现了在美国纽约、中国香港和上海三地上市,目前市值超过500亿美元。2007年中铝公司的产量包括1046万吨氧化铝、356万吨铝及铝合金产品和79.8万吨铝加工材。除了在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投资外,中铝公司还持有国内其他两家铜加工企业的股份。去年更成功收购了加拿大上市的铜矿开采企业秘鲁铜业公司。2007年,中铝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已超过1300亿元,公司资产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已连续两年实现利润超过200亿元。
力拓目前是全球第三大多元化矿产资源公司,是全球前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之一,同时还涉及铜、铝、能源、钻石、黄金、工业矿物等业务。2006年实现收入254亿美元、净利润74亿美元。2007年,力拓通过收购加铝集团,一举成为全球领先的铝业生产商。美铝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铝业公司,业务主要包括氧化铝、电解铝和铝加工生产,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70亿美元,其2007年收入超过307亿美元,利润超过26亿美元。
继2007年下半年中投公司、工行、国开行等金融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的狂飙突进之后,中铝此番举动也打响了2008年中国企业大手笔出海的第一枪,而谁是下一个中铝也成为全球资本市场聚焦所在。由此,中国企业当前阶段的海外并购路线图也渐次清晰——以金融和自然资源为两大主攻方向,侧击工业、科技、传媒、电信业及医疗业等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医药业:新一轮整合浪潮启动
现在,中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可用“遍地开花”形容,原因就在于借助资本市场的活跃和寻求新的成长亮点,中外药企都在寻机并购合适的药企。
2007年1月,礼来以23亿美元收购合作伙伴Icos公司;5月,阿斯利康以156亿美元收购Med Immune公司,制造了年度最贵的收购案;6月,罗氏斥资6亿美元收购了拥有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BioVeris公司2007年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生物技术并购年。在医药行业并购市场,共有价值1280亿美元的收购案在当年成交,其中有近250亿美元涉及生物技术,比上年翻了3番。
如果说,2007年国际医药并购潮中以诊断试剂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最热门的焦点,那么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并购会有哪些热点呢?2007年是中国药企的海外上市爆发年,那么2008年这一现象是否会持续?这些药企接下来会有何作为?2007年风险投资资本在中国医药投资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那么,受美国次贷危机波及,私募的热情是否仍然高涨?热钱的拥入是否受到影响?
加入WTO以后,中国医药商业领域逐渐对外资开放,然而一段时期内只有永裕新兴等少数外国资本试探性地进入了中国国内这一领域。经历了几年的沉寂之后,现在国外资本开始对中国的医药商业感兴趣,并在积极地进入,趋势迅猛。从高盛注资海王星辰、日本铃谦与上海医药成立合资公司、风险投资入股九州通等案例可见一斑。高盛是美国第一大投行,铃谦是日本第二大药品流通企业,这些大企业的进入,表明外资已经看到了医药流通行业的价值,并对中国的政策环境充满信心。
目前,债券市场受次贷风波影响,未来几年,欧洲药企及日本药企将凭借美元持续走弱以及美国生物技术的强势,加大跨国并购力度;同样,中国日益改善的医疗市场和外包服务热点,将极大地刺激欧美企业及机构投资对中国优质企业的并购热情。
人民币升值、中国概念升温、企业外包趋势、创新底子薄弱、国际化需求,都是中国药企走出去搞合作、做并购的机遇和挑战。有实力的上市公司,尤其是那些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如药明康德、先声药业等已经身体力行,又一波并购也将跟上。
然而,中国医药并购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历史还非常短暂,几乎从零起步,因此既无法原样拷贝国际市场的热点,也不能忽略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在滞后一步后传导到中国投资市场的可能。从目前看,2008年有两个拐点将会决定中国医药行业并购的走向:其一是医改政策,其二是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以下简称“次贷”)的影响延续。
但或许是受益于国内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的缘故,次贷危机对于国内医药行业的威胁可能更多地是对于金融机构紧缩贷款银根的担忧。而在许多投资者来看,这正是其进入中国医药商业渠道的好机会——相比较,医药商业渠道淘汰率高、费用率高、利润薄,贷款压力很大,因此现金流尤显重要;如果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收缩银根,那么,现金流出现困难的一些商业公司会成为医药并购重点“猎食”的对象。
在积极进入中国医药商业领域的同时,外资也紧盯着中国医药工业的特色企业。2008年3月份,深圳翰宇药业获得首期1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3月28日,广东天普药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SmartNice公司。据悉,深圳翰宇药业是10年前成立的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和生产多肽药物、多肽原料以及多肽相关前沿技术产品;而广东天普药业作为国内少有的研发型生物药企,
主打产品为二类新药乌司他汀和一类新药的凯力康,是全球最主要的人尿蛋白质生物制药企业之一。而在海外资本加速布局中国医药产业的同时,中国的医药企业也在尝试走出国门,到海外去并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日,在中国香港上市的万全科技药业正式发布公告称,以现金311.75万美元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monwealth Biotechnologies Inc.(CBI)已发行股本的39%,成为该集团第一大股东。同时,万全药业享有进一步扩充股权的期权行使权力。
此前,中国医药企业2008年已完成了两宗海外并购:1月31日,中国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的领军企业药明康德,以约1.63亿美元完成了对美国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外包服务供应商AppTec实验室服务公司的收购;3月12日,中国最大的监护仪厂商深圳迈瑞公布了其海外上市后的第一项收购决议——以2.02亿美元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收购完成后,迈瑞将成为全球监护仪行业第三大厂商。
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医药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必然会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而越来越高。有分析预测,到21世纪中,全球前70家大制药企业将合并为15家。医药企业要从6000多家减少到一个相对较少的数量,甚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可想而知医药行业的并购任重而道远。目前如火如荼的并购仅仅是拉开了序幕。
当前,医药行业并购重组十分活跃,是市场竞争进入新的调整期的必然结果,与前些年简单做大规模的并购形式相比,当前的药业并购旨在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当区域、领域龙头,掌握市场主动权,并购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化之风频起,各大企业争相“强强联手”。通过兼并形成的规模,使投资成本增加,加大了管理难度。毕竟,兼并是一把双刃剑。
雅虎、微软、谷歌上演现代版“三国演义”
进入2008年,牵动世界互联网神经的微软、雅虎收购战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世界互联网三足鼎立的格局,正不可避免地被雅虎、微软共抗谷歌的新图景取代。
2008年1月31日,微软向雅虎董事会提交收购报价,希望以每股31美元的现金加股票收购后者股份,这一价格是雅虎股价溢价的62%。雅虎公司2月11日正式拒绝,认为微软460亿美元的收购低估了自己的价值,收购价至少每股40美元。为此,已有投资者将雅虎告上法庭,要求雅虎管理层接受微软的收购报价。进入4月,微软收购雅虎的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给雅虎的董事会下了最后通碟,要求雅虎的董事会在三周内必须接受微软收购雅虎的条件,否则微软将通过“代理权”争夺战,替换雅虎现有10名董事,而且还可能降低最初的每股31美元的出价。
受美国经济增长减缓和股市动荡影响,网络股整体走低。自微软提交收购请求,雅虎价格随之下滑。微软正重新评估最初向雅虎提交的收购报价,将会比最初的报价还要低。受此消息影响,雅虎股价在纳斯达克一再下跌。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微软出价收购雅虎是为了对抗谷歌,希望在美国付费搜索和广告市场占有更多份额。尼尔森2007年12月数据显示,谷歌在美国网络搜索市场占据了56.3%份额,雅虎占有的市场份额为17.9%,微软占了13.8%市场份额。据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公布的最新数据,谷歌2008年2月的付费点击次数同比略增,增速有所减缓。雅虎与微软的最新财报显示,它们的互联网正面临严峻考验。雅虎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显示,雅虎的净利润已连续5个季度下滑;微软的互联网业务则与它的软件业务形成鲜明对比,一直在亏损。
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多年来独占并销售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行业标准,但未来这一局面肯定会有所改变,因此微软没有理由不担心。
目前,众多科技巨头已推出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例如谷歌和Sun。这对微软的办公软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最近,Adobe公司收购了Buzzword下属的开发者,准备提供在线应用服务。随着计算机革命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桌面应用都能在网上实现。微软的操作系统不会永远占据着人们的电脑,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它时,自然会选择放弃。
当然,微软在软件领域的地位并非一朝一夕,这一优势短期内很难被动摇。但是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对微软来说并非明智之举,因此收购雅虎会为微软找到新的出路。
近年来,微软有不少收购,但成功案例并不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微软与其他企业的文化差距很大。如果成功收购雅虎,虽然一个是互联网市场第二,一个是第三,两家企业相加能否抗衡第一,这个问题留有悬念。如果只是简单的整合,它们将还只是一个比较大的第二而已,达不到微软的期望。
市场调研公司Cowen and Company分析师沃尔特·皮卡德(Walter Pritchard)在投资者报告中指出,我们曾担心微软可能将接受提高收购价格的要求,但目前看微软的态度仍非常强硬。不过皮卡德认为,微软可能会改变收购方式,把一半现金一半股票的收购交易更改为纯现金收购。“如果雅虎开始同微软进行谈判,那么微软就不会更改其每股31美元的收购价格。尽管我们当前不认为微软会提高收购价格,但仍预计微软收购雅虎的交易将会完成。”皮卡德在其投资者报告中如是说。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微软最终可能仍将会提高收购雅虎的价格。甲骨文在最近收购BEA系统时采用了与此相同的策略。甲骨文首席执行官拉里·埃里森此前曾多次警告将降低收购价格,最终还是提价完成了对BEA系统的收购。
僵持多日的微软并购雅虎案还有一个变数。虽然在此之前包括微软在内的多个当事机构以及市场分析人士称,微软终将并购成功——但即将生效的中国首部《反垄断法》可能会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变数。
根据该法律规定,《反垄断法》生效后,如果外国公司的兼并计划涉及收购中国公司或者涉及投资于中国公司运营的外国公司,中国执法者将有权对此兼并计划进行评估,包括国家安全问题也将是考虑的因素之一。这就意味着,微软必须考虑上述背景,重新调整其在并购案中的基础策略——暂时搁置阿里巴巴和日本雅虎因素,而综合考虑美国雅虎的实际价值。
有分析师指出,微软故意搁置阿里巴巴问题的逻辑基础在于,阿里巴巴已经成为这个并购案中最大的隐形要素。如果微软并购的是一个失去了阿里巴巴的雅虎,其出价和由此带来的市场反应均会处在不利地位。
金融业:海外并购“涛声依旧”
次贷危机、全球资本市场调整、美国经济放缓,全球化并购风劲吹,2008年中国银行业如何掌好海外并购之舵?
2007年,中国金融军团海外并购史无前例的一年。仅在10月份,就先后有民生银行3.17亿美元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9.9%股权,中信证券10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6.6%股权,工商银行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11月29日,又有中国平安宣布以18.1亿欧元(约27亿美元)收购富通集团4.18%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此前,国家开发银行在7月以29.81亿美元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持股2.64%;工商银行8月以5.72亿美元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股权,工银亚洲还于9月以0.18亿美元收购了香港IEC投资公司。
上述7项交易共涉及金额130.48亿美元。其中,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是亚太区十大并购交易之一。
事实上,许多中国公司希望以此实现其商业目标和发展战略,因此国际化战略就成了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一变化也可以从国际银行业的跨境并购的规模逐年扩大的数据中找到佐证。
2006年全球银行业并购总规模是9026亿美元,其中跨境并购是3954亿美元,占39.8%。发达国家的并购达到了2738亿美元,非发达国家银行业的跨境购并上升到了856亿美元。
据悉,中国银行业宣布至少还有6笔海外并购项目发生。2008年中国银行海外扩张之船将乘风破浪继续前进,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现在的确到了需要认真研究和并购的时机。中国经济经过30年高速增长,中国企业已积累了很多金融资产。目前,中国官方和民间所拥有的外汇资产至少两万多亿美元。从2007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一千亿美元看,对我国经济日益全球化趋势显然是不成比例的。
走出去有很多风险。这些风险不是汇率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再就是并购后整合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在世界范围愈演愈烈,全球资本市场出现大幅调整,面对欧美金融机构估值下调、盈利骤减逆境,是否依然是中国资金出海收购的良好时机?
汇丰银行高层认为:第一,只有当公司的并购行为和其整体发展战略达到完全契合时,并购效果才会更好,至少要让公司在并购过程中理解它所从事的并购活动是整个公司发展战略的一个延伸;第二,需要非常清醒和非常有组织地寻找世界上能够带来高附加值并购的机会。如果已经过了前两关,接下来就要研究,并购会不会让现有业务和收购的这些机构在运作上一致?
并不急于在欧美扩张的中国平安,斥资18.1亿欧元收购富通股权,投资价值是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富通股价从年初至收购前夕下跌了34%,市价的股息回报高达7%。即使平安所持股票一分不涨,每年也有不错的股息回报。
除了海外金融机构有意引入新资本、投资价值吸引之外,政治层面的微妙变化也给金融机构海外收购提供了契机。此前,美国对于外资参与的并购壁垒森严。在美国金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很难有其他机构出来竞购,相对的政治阻挠也会更小。
摩根大通预计,2008年,亚太地区将出现更多大型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交易。有更多的亚太公司收购地区以外的企业,热点行业包括金融机构,此外还有自然资源、一般性行业和电讯行业。该行认为,中国、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将是亚太区内并购的热点国家。
一项可以预期的交易是中国人寿的海外并购。中国人寿正在寻求收购欧美和日本保险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的机会,并正与几个对象进行谈判。
中国企业急速海外扩张鼓舞人心,但潜伏在背后的风险也引人关注。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0%的并购案例能够实现最初设想,大部分并购都会以失败告终。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众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股价大幅缩水,令国内不少企业跃跃欲试“出海抄底”。但各种迹象表明,次贷危机何时见底尚难预料,中国企业缺乏大规模跨国并购的经验,急于“抄底”反而会为次贷危机埋单。
矿产业:中铝公司闪电参股“力拓”
2008年2月1日,中铝公司携美国铝业以140.5亿美元闪电参股矿业巨头力拓英国公司12%股权,这一消息立即震动了全球。其快速、隐秘、高效让业内外均大吃一惊,这是中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投资,也是全球交易金额最大的股票交易。
“力拓”,分别在英国、澳大利亚两地上市,其中约72%的股票在英国,28%在澳大利亚。12%的股份相当于力拓集团股份的9%。另外,力拓的股东相当分散,拥有9%的股份实际上已是力拓的主要大股东。从2007年10月开始,中铝公司先后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工行、农行、建行、中行等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建立了银企战略合作关系,获得的综合授信额度近1000亿元,已经拥有了完备的融资平台和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而这次中铝公司收购力拓股份,还得到了“财大气粗”的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交易的融资安排行。因此,不管是此次交易还是进一步收购力拓的股权,中铝公司都将采用杠杆收购,利用金融机构支撑的融资实现“蛇吞象”。
中铝收购力拓股权,为改变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被动地位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此,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前一个交易日,力拓英国股票价格收盘价为49.56英镑,最高上涨至57英镑。
就此番出手,中铝公司管理层认为,对力拓的重要战略投资反映了公司看好快速发展的矿产业前景,也看好力拓的价值和其管理层实现股东价值的能力。此次战略投资显示了公司通过国际化多金属发展战略适应行业格局快速变化的决心。中铝公司还认为,参与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矿业并购案,标志国际化进程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有利于和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共同发展,满足全球对矿产资源的合理需求。
中铝采用与美铝合作的模式,借鉴了很多国际上成功的并购案例的经验,既降低市场风险,又顺利通过了监管门槛。海内外机构及分析师均对此模式赞赏有加,认为这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吸取以往教训后的一次“翻身仗”。
值得注意的是,中铝的这次成功操作与美铝的联合不无关系。从整个交易额看,美铝出资比例不到10%,友情客串意味明显,但是,却由此淡化了“中国色彩”与“政府色彩”,走的完全是市场化操作路线,并且,在此之前不露声色,始终未引起市场的注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市场时的逐步成熟。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从2007年至今,中铝公司在包括澳大利亚、秘鲁、越南在内的国家频频投资,其积累的经验最终成就了这一次大手笔运作。中铝此举对中国企业具有示范意义。
资料显示,中铝公司目前氧化铝产量占世界第二、电解铝产量占世界第三、铝加工材产量占世界第五,在世界铝行业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其控股的中国铝业实现了在美国纽约、中国香港和上海三地上市,目前市值超过500亿美元。2007年中铝公司的产量包括1046万吨氧化铝、356万吨铝及铝合金产品和79.8万吨铝加工材。除了在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投资外,中铝公司还持有国内其他两家铜加工企业的股份。去年更成功收购了加拿大上市的铜矿开采企业秘鲁铜业公司。2007年,中铝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已超过1300亿元,公司资产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已连续两年实现利润超过200亿元。
力拓目前是全球第三大多元化矿产资源公司,是全球前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之一,同时还涉及铜、铝、能源、钻石、黄金、工业矿物等业务。2006年实现收入254亿美元、净利润74亿美元。2007年,力拓通过收购加铝集团,一举成为全球领先的铝业生产商。美铝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铝业公司,业务主要包括氧化铝、电解铝和铝加工生产,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70亿美元,其2007年收入超过307亿美元,利润超过26亿美元。
继2007年下半年中投公司、工行、国开行等金融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的狂飙突进之后,中铝此番举动也打响了2008年中国企业大手笔出海的第一枪,而谁是下一个中铝也成为全球资本市场聚焦所在。由此,中国企业当前阶段的海外并购路线图也渐次清晰——以金融和自然资源为两大主攻方向,侧击工业、科技、传媒、电信业及医疗业等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医药业:新一轮整合浪潮启动
现在,中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可用“遍地开花”形容,原因就在于借助资本市场的活跃和寻求新的成长亮点,中外药企都在寻机并购合适的药企。
2007年1月,礼来以23亿美元收购合作伙伴Icos公司;5月,阿斯利康以156亿美元收购Med Immune公司,制造了年度最贵的收购案;6月,罗氏斥资6亿美元收购了拥有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BioVeris公司2007年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生物技术并购年。在医药行业并购市场,共有价值1280亿美元的收购案在当年成交,其中有近250亿美元涉及生物技术,比上年翻了3番。
如果说,2007年国际医药并购潮中以诊断试剂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最热门的焦点,那么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并购会有哪些热点呢?2007年是中国药企的海外上市爆发年,那么2008年这一现象是否会持续?这些药企接下来会有何作为?2007年风险投资资本在中国医药投资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那么,受美国次贷危机波及,私募的热情是否仍然高涨?热钱的拥入是否受到影响?
加入WTO以后,中国医药商业领域逐渐对外资开放,然而一段时期内只有永裕新兴等少数外国资本试探性地进入了中国国内这一领域。经历了几年的沉寂之后,现在国外资本开始对中国的医药商业感兴趣,并在积极地进入,趋势迅猛。从高盛注资海王星辰、日本铃谦与上海医药成立合资公司、风险投资入股九州通等案例可见一斑。高盛是美国第一大投行,铃谦是日本第二大药品流通企业,这些大企业的进入,表明外资已经看到了医药流通行业的价值,并对中国的政策环境充满信心。
目前,债券市场受次贷风波影响,未来几年,欧洲药企及日本药企将凭借美元持续走弱以及美国生物技术的强势,加大跨国并购力度;同样,中国日益改善的医疗市场和外包服务热点,将极大地刺激欧美企业及机构投资对中国优质企业的并购热情。
人民币升值、中国概念升温、企业外包趋势、创新底子薄弱、国际化需求,都是中国药企走出去搞合作、做并购的机遇和挑战。有实力的上市公司,尤其是那些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如药明康德、先声药业等已经身体力行,又一波并购也将跟上。
然而,中国医药并购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历史还非常短暂,几乎从零起步,因此既无法原样拷贝国际市场的热点,也不能忽略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在滞后一步后传导到中国投资市场的可能。从目前看,2008年有两个拐点将会决定中国医药行业并购的走向:其一是医改政策,其二是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以下简称“次贷”)的影响延续。
但或许是受益于国内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的缘故,次贷危机对于国内医药行业的威胁可能更多地是对于金融机构紧缩贷款银根的担忧。而在许多投资者来看,这正是其进入中国医药商业渠道的好机会——相比较,医药商业渠道淘汰率高、费用率高、利润薄,贷款压力很大,因此现金流尤显重要;如果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收缩银根,那么,现金流出现困难的一些商业公司会成为医药并购重点“猎食”的对象。
在积极进入中国医药商业领域的同时,外资也紧盯着中国医药工业的特色企业。2008年3月份,深圳翰宇药业获得首期1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3月28日,广东天普药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SmartNice公司。据悉,深圳翰宇药业是10年前成立的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和生产多肽药物、多肽原料以及多肽相关前沿技术产品;而广东天普药业作为国内少有的研发型生物药企,
主打产品为二类新药乌司他汀和一类新药的凯力康,是全球最主要的人尿蛋白质生物制药企业之一。而在海外资本加速布局中国医药产业的同时,中国的医药企业也在尝试走出国门,到海外去并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日,在中国香港上市的万全科技药业正式发布公告称,以现金311.75万美元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monwealth Biotechnologies Inc.(CBI)已发行股本的39%,成为该集团第一大股东。同时,万全药业享有进一步扩充股权的期权行使权力。
此前,中国医药企业2008年已完成了两宗海外并购:1月31日,中国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的领军企业药明康德,以约1.63亿美元完成了对美国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外包服务供应商AppTec实验室服务公司的收购;3月12日,中国最大的监护仪厂商深圳迈瑞公布了其海外上市后的第一项收购决议——以2.02亿美元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收购完成后,迈瑞将成为全球监护仪行业第三大厂商。
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医药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必然会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而越来越高。有分析预测,到21世纪中,全球前70家大制药企业将合并为15家。医药企业要从6000多家减少到一个相对较少的数量,甚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可想而知医药行业的并购任重而道远。目前如火如荼的并购仅仅是拉开了序幕。
当前,医药行业并购重组十分活跃,是市场竞争进入新的调整期的必然结果,与前些年简单做大规模的并购形式相比,当前的药业并购旨在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当区域、领域龙头,掌握市场主动权,并购质量有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