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六合农民画的艺术形式是现代且具有美感的,有东方毕加索的美誉,而它的绘画主题则是当地的民俗生活。因此六合地区的民俗空间是其农民画艺术的生命之源,对当地民俗空间的重构,对六合农民画艺术语言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六合农民画;审美;民俗空间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98-02
六合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南京市六合区冶山街道境内。据史料记载和统计:清代各时期移民四合的十五个省市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与四合本土的能工巧匠制作房屋梁柱、门窗雕花、门庭石雕、砖雕,生产生活用具上烧制、打制、编制、绘制的装饰图案、灶头画、门彩画、中堂画等构思巧妙,图案精美,形态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
一、六合农民画的审美分析
(一)六合农民画的图形美感
图形的形式美是视觉艺术的首要问题,六合民间画多以不规则多边形构图,这些多边形可以解构成数个不等边三角形,恰恰符合了黄宾虹、潘天寿的不等边三角形原理。《潘天寿谈艺录 · 布置》里指出“三角形、四边形和圆形,三者情味各有不同。圆形比较灵动而无角,四方形虽有角,最呆板。最好是三角形,有角而且灵动。如果再布局上没有三角形,往往不好看。而不等边三角形,更好于三角形,因为角有大小,角与角距离有远近,虽然同样是三点,则情味更有变化。”六合农民画的图形不同于上述学院派的三角形,通过不等边三角形的嵌套与叠合形成的新的不规则多边形,这种图形是一种视觉上的良好格式塔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线条节奏欢快,充满着的稚拙而雅致的韵味和韵律。
(二)六合农民画的空间美感
六合农民画在营造空间时依据思维的逻辑,而非视觉的逻辑建构空间,呈现出一种既质朴又辽阔的空间美。王金凤在《常回家看看》中采用了“以小观大”的方式布局,远景进行除扫迎新的中年人、中景玩耍的孩童和近景除夕沐浴的老年人构成了一幅祖孙三代人共度佳节的和乐场景。远景处的中年人被拉到近处和近景人物大小类似,神态清晰,通过这种夸张的处理方法,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缪华俊的《节日系列之重阳节》则采用了“面面观”的方式将不同空间不同方位的场景如收集谷物、搬运粮食、收割水稻、准备宴席拼贴到同一个画面,在描绘时对它们逐个观察,将不同角度的景物组织到一起。这样的空间构成方式虽未经过专业训练,却符合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 · 山水训》提出的“三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六合农民画的画面美感
民间绘画通过写实的手法,记录民俗元素,描绘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充满了民族情调和东方色彩,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形式。阿恩海姆指出,没有一个视觉式样是只为它自身而存在的,它总是要再现某种超出它自身的存在之外的某种东西。这就是说,所有的形状都应该是某种内容的形式。六合农民画注重画面的秩序感和装饰性,具有音乐化的美感。以张国良《舞动的金光大道》为例,舞动的树叶,晃动的枝干,飞翔的鸽子,奔跑的农妇,觅食的白鹅,尾随农妇的猪崽,无一处不在运动,无论视觉如何敏捷也很难得到一个静止的图像。这幅画将三维变成二维平面,画面的曲线、块面堆积、交错充满着韵味与情趣。画面的“农妇”“树”“鸽子”等意象出现了颤动的幻象,将我们引入了同一构成的空间组合,不同视点的观察呈现于同一个平面,构成了时间的延续。
六合农民画有一种精致的装饰韵味。选用非真实的色彩,以纯色产生情感,画面色彩饱和度非常高,以色彩的丰富变化求得画面的韵味。注重色、线、形的组合关系,充溢着真诚情感的探索。
二、重塑六合農民画的民俗意象
六合农民画的作者大都是农民,他们闲暇时创制年画、剪纸、中堂、钟馗、刺绣等销售,成为一种副业。题材大都是以民情风俗、神话传说、花卉人物、鱼虫鸟兽、生产劳作为内容,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民俗意象是农民们的创作题材,是六合农民画的生命源泉。
(一)岁时节令
六合地区人民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一系列集体性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元宵节六合地区有“普放花灯”的习俗。过去“普放花灯”时观灯人潮万头攒动,活动规模浩大,各类灯组品种丰富,例如十全灯包括一品当朝灯,二仙传道灯,三园结义灯,四四如意灯,五子登科灯,六六大顺灯,七子团圆灯,八仙过海灯,九九长寿灯,十全福禄灯。妇女在元宵节穿梭于灯下,祈求来年得子(男)添丁;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涵义深刻。在六合农民画元宵节的相关题材中花灯的元素也变得简化。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五月节”,在节日前就采芦苇叶包粽子了。“五月节”因时近夏至,旧时农村里有“送夏”风俗,即给新出嫁的女儿送粽子、咸鸭蛋、纱帐、扇子等,让女儿安全度夏。全家除吃粽子外,午餐要吃带红色的食物,如河虾、苋菜、花萝卜、咸鸭蛋、仔鹅、红鱼等;饮雄黄酒,门上悬艾条和菖蒲,以驱“五毒”。小孩特别是幼儿要吃火烧蒜头,系五色丝线,戴红布肚,穿虎头鞋,以祈避邪和健康成长。亲友之间互赠绿豆糕。缪华俊《节日系列之端午节》画面中央描绘的正是一对孩童躲回外婆家避瘟疫的场景,画面四周是包粽子迎端午的人群。
(二)民间信俗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新的一年里人们满怀发财的希望,人们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1920年《六合县续志稿》载:“初五为财神日,奉香敬礼。商家是日开市饮众夥酒,谓之‘财神酒’。” 竹镇东岳庙为竹镇较大的寺庙之一,所祈为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诞辰,20世纪50年代每年必举办庙会庆祝,极为隆重,影响也大,后逐渐淡薄。三月二十八日清晨,东岳庙众僧沐浴焚香,先为东岳大帝净身,更换新衣。此时四方善男信女纷纷涌向庙宇,烧香拜佛。地方绅士及社会名流也接踵而至。整个庙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门类齐全,各种杂技班、歌舞队、武术队、锣鼓班、弦乐队等民间艺术团队纷纷亮相,现仅存大王庙。
破土习俗。正月初四至初六,农家主人选吉时焚香掘土并大喊:“太岁请让开,愚人破土了。”并祷告土地爷:“一无忌,二无忌,拿起大锹破土地,土内出黄金,田中生白玉,一年耕种多吉利,丰收不忘你土地。”这一习俗在六合农村延续至今,现多用手扶拖拉机代替耕牛在晒谷场上转几圈,并同时用铁锹挖土来代替耕田破土。
(三)生产商贸习俗
传统的捕捞鱼类技艺如今在六合水网地区仍然流行。一代代的劳动人民采取多种方式捕捞鱼类,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捕捞鱼类技艺,延续了二三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在捕鱼实践中,捕捞工具不断改进,捕捞技艺也不断发展。张国良的《渔姑》即是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
了秧习俗,竹镇地區农业以水稻为主,插秧便成为主要的农活之一。由于插秧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故农家便以插完秧为快事,了秧之日,必有庆祝。插秧仓,当最后一块秧田即将结束时,必有人用秧苗插成一圆圈,成粮仓形,当中再插一簇秧苗,寓“秋收粮满仓”之意。糊泥巴,了秧后插秧者十分高兴,开始糊泥巴,首先糊向家主,然后对糊,不分辈分、老少,追逐嬉闹,直糊到对方仅剩双眼。晒秧毛,嬉闹以后,插秧人便把未插完的“秧个子”(即秧苗扎成的小捆)带回家,抛在屋顶,谓之“晒秧毛子”。了秧酒,了秧时,家主必备酒肴,犒劳插秧者,大家一醉方休,十分惬意。该习俗新中国成立前后十分盛行,后因种植方式有所改变,六合农村也逐渐淡薄。
泥稻仓,即是农村中插秧结束后的一种庆祝形式,长芦地区较为流行,20世纪六十年代后消失。活动包括开秧门、关秧门和泥稻仓。插秧是稻作的开始,稻种播种的20天之日,俗称“满月秧”,秧满月后开始移种大田的第一天插秧称“开秧门”。插秧结束日谓之关秧门,秧必须安排在天晚前插完,如人手来不及,须请工帮忙,如至天黑则认为不吉。糊仓是乡亲们对养育他们的这方土地的深情表达,也是寄托求得土地神灵保佑,世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三、六合农民画的民俗空间重构
周星指出:“新时期的农民画与其说是一种‘民俗’,不如说是民俗得以反映或表达的载体,更确切地说,农民画属于一种‘公共民俗’,从农民画对当地民俗活动的描绘和展示中,可以发现国家与民俗、农民和艺术之间关系的许多复杂性。”通过对六合农民画的空间构建,能够丰富其文化内涵,达到形与质的统一。不可否认民俗空间的构建受到传统的制约,当然也会受到时代的改造。“如果说民俗诞生时期的一系列传统建构是民众生活的不自觉行为的话,那么民俗成为学科对象以后,它的建构就表现为文化的自觉和民族的自觉了,广大民众视民俗为一个民族或地方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从中挖掘、发展传统和利用传统。”上述民俗事项存在的民俗空间是一种时间性的空间,既有岁时节令的时间变化,也有民俗事项展演的空间边界。这种多维度的民俗空间既需要恢复传统的节日习俗,也需要保护相关的场所。传承和发展与之相关的民间习俗如元宵节观灯习俗、东岳庙会等,重构六合民间画的民俗空间,将进一步扩展这些民俗文化符号意义,而六合农民画雅致的绘画形式与凝练的艺术语言在民俗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也将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 ·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周星.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户县农民画: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与再生产[J].民俗研究,2011,(4).
[3]林继福,王丹.解释民俗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陆勤华,女,汉族,江苏吴江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文化馆群文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管理。
【关键词】 六合农民画;审美;民俗空间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98-02
六合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南京市六合区冶山街道境内。据史料记载和统计:清代各时期移民四合的十五个省市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与四合本土的能工巧匠制作房屋梁柱、门窗雕花、门庭石雕、砖雕,生产生活用具上烧制、打制、编制、绘制的装饰图案、灶头画、门彩画、中堂画等构思巧妙,图案精美,形态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
一、六合农民画的审美分析
(一)六合农民画的图形美感
图形的形式美是视觉艺术的首要问题,六合民间画多以不规则多边形构图,这些多边形可以解构成数个不等边三角形,恰恰符合了黄宾虹、潘天寿的不等边三角形原理。《潘天寿谈艺录 · 布置》里指出“三角形、四边形和圆形,三者情味各有不同。圆形比较灵动而无角,四方形虽有角,最呆板。最好是三角形,有角而且灵动。如果再布局上没有三角形,往往不好看。而不等边三角形,更好于三角形,因为角有大小,角与角距离有远近,虽然同样是三点,则情味更有变化。”六合农民画的图形不同于上述学院派的三角形,通过不等边三角形的嵌套与叠合形成的新的不规则多边形,这种图形是一种视觉上的良好格式塔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线条节奏欢快,充满着的稚拙而雅致的韵味和韵律。
(二)六合农民画的空间美感
六合农民画在营造空间时依据思维的逻辑,而非视觉的逻辑建构空间,呈现出一种既质朴又辽阔的空间美。王金凤在《常回家看看》中采用了“以小观大”的方式布局,远景进行除扫迎新的中年人、中景玩耍的孩童和近景除夕沐浴的老年人构成了一幅祖孙三代人共度佳节的和乐场景。远景处的中年人被拉到近处和近景人物大小类似,神态清晰,通过这种夸张的处理方法,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缪华俊的《节日系列之重阳节》则采用了“面面观”的方式将不同空间不同方位的场景如收集谷物、搬运粮食、收割水稻、准备宴席拼贴到同一个画面,在描绘时对它们逐个观察,将不同角度的景物组织到一起。这样的空间构成方式虽未经过专业训练,却符合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 · 山水训》提出的“三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六合农民画的画面美感
民间绘画通过写实的手法,记录民俗元素,描绘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充满了民族情调和东方色彩,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形式。阿恩海姆指出,没有一个视觉式样是只为它自身而存在的,它总是要再现某种超出它自身的存在之外的某种东西。这就是说,所有的形状都应该是某种内容的形式。六合农民画注重画面的秩序感和装饰性,具有音乐化的美感。以张国良《舞动的金光大道》为例,舞动的树叶,晃动的枝干,飞翔的鸽子,奔跑的农妇,觅食的白鹅,尾随农妇的猪崽,无一处不在运动,无论视觉如何敏捷也很难得到一个静止的图像。这幅画将三维变成二维平面,画面的曲线、块面堆积、交错充满着韵味与情趣。画面的“农妇”“树”“鸽子”等意象出现了颤动的幻象,将我们引入了同一构成的空间组合,不同视点的观察呈现于同一个平面,构成了时间的延续。
六合农民画有一种精致的装饰韵味。选用非真实的色彩,以纯色产生情感,画面色彩饱和度非常高,以色彩的丰富变化求得画面的韵味。注重色、线、形的组合关系,充溢着真诚情感的探索。
二、重塑六合農民画的民俗意象
六合农民画的作者大都是农民,他们闲暇时创制年画、剪纸、中堂、钟馗、刺绣等销售,成为一种副业。题材大都是以民情风俗、神话传说、花卉人物、鱼虫鸟兽、生产劳作为内容,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民俗意象是农民们的创作题材,是六合农民画的生命源泉。
(一)岁时节令
六合地区人民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一系列集体性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元宵节六合地区有“普放花灯”的习俗。过去“普放花灯”时观灯人潮万头攒动,活动规模浩大,各类灯组品种丰富,例如十全灯包括一品当朝灯,二仙传道灯,三园结义灯,四四如意灯,五子登科灯,六六大顺灯,七子团圆灯,八仙过海灯,九九长寿灯,十全福禄灯。妇女在元宵节穿梭于灯下,祈求来年得子(男)添丁;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涵义深刻。在六合农民画元宵节的相关题材中花灯的元素也变得简化。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五月节”,在节日前就采芦苇叶包粽子了。“五月节”因时近夏至,旧时农村里有“送夏”风俗,即给新出嫁的女儿送粽子、咸鸭蛋、纱帐、扇子等,让女儿安全度夏。全家除吃粽子外,午餐要吃带红色的食物,如河虾、苋菜、花萝卜、咸鸭蛋、仔鹅、红鱼等;饮雄黄酒,门上悬艾条和菖蒲,以驱“五毒”。小孩特别是幼儿要吃火烧蒜头,系五色丝线,戴红布肚,穿虎头鞋,以祈避邪和健康成长。亲友之间互赠绿豆糕。缪华俊《节日系列之端午节》画面中央描绘的正是一对孩童躲回外婆家避瘟疫的场景,画面四周是包粽子迎端午的人群。
(二)民间信俗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新的一年里人们满怀发财的希望,人们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1920年《六合县续志稿》载:“初五为财神日,奉香敬礼。商家是日开市饮众夥酒,谓之‘财神酒’。” 竹镇东岳庙为竹镇较大的寺庙之一,所祈为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诞辰,20世纪50年代每年必举办庙会庆祝,极为隆重,影响也大,后逐渐淡薄。三月二十八日清晨,东岳庙众僧沐浴焚香,先为东岳大帝净身,更换新衣。此时四方善男信女纷纷涌向庙宇,烧香拜佛。地方绅士及社会名流也接踵而至。整个庙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门类齐全,各种杂技班、歌舞队、武术队、锣鼓班、弦乐队等民间艺术团队纷纷亮相,现仅存大王庙。
破土习俗。正月初四至初六,农家主人选吉时焚香掘土并大喊:“太岁请让开,愚人破土了。”并祷告土地爷:“一无忌,二无忌,拿起大锹破土地,土内出黄金,田中生白玉,一年耕种多吉利,丰收不忘你土地。”这一习俗在六合农村延续至今,现多用手扶拖拉机代替耕牛在晒谷场上转几圈,并同时用铁锹挖土来代替耕田破土。
(三)生产商贸习俗
传统的捕捞鱼类技艺如今在六合水网地区仍然流行。一代代的劳动人民采取多种方式捕捞鱼类,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捕捞鱼类技艺,延续了二三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在捕鱼实践中,捕捞工具不断改进,捕捞技艺也不断发展。张国良的《渔姑》即是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
了秧习俗,竹镇地區农业以水稻为主,插秧便成为主要的农活之一。由于插秧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故农家便以插完秧为快事,了秧之日,必有庆祝。插秧仓,当最后一块秧田即将结束时,必有人用秧苗插成一圆圈,成粮仓形,当中再插一簇秧苗,寓“秋收粮满仓”之意。糊泥巴,了秧后插秧者十分高兴,开始糊泥巴,首先糊向家主,然后对糊,不分辈分、老少,追逐嬉闹,直糊到对方仅剩双眼。晒秧毛,嬉闹以后,插秧人便把未插完的“秧个子”(即秧苗扎成的小捆)带回家,抛在屋顶,谓之“晒秧毛子”。了秧酒,了秧时,家主必备酒肴,犒劳插秧者,大家一醉方休,十分惬意。该习俗新中国成立前后十分盛行,后因种植方式有所改变,六合农村也逐渐淡薄。
泥稻仓,即是农村中插秧结束后的一种庆祝形式,长芦地区较为流行,20世纪六十年代后消失。活动包括开秧门、关秧门和泥稻仓。插秧是稻作的开始,稻种播种的20天之日,俗称“满月秧”,秧满月后开始移种大田的第一天插秧称“开秧门”。插秧结束日谓之关秧门,秧必须安排在天晚前插完,如人手来不及,须请工帮忙,如至天黑则认为不吉。糊仓是乡亲们对养育他们的这方土地的深情表达,也是寄托求得土地神灵保佑,世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三、六合农民画的民俗空间重构
周星指出:“新时期的农民画与其说是一种‘民俗’,不如说是民俗得以反映或表达的载体,更确切地说,农民画属于一种‘公共民俗’,从农民画对当地民俗活动的描绘和展示中,可以发现国家与民俗、农民和艺术之间关系的许多复杂性。”通过对六合农民画的空间构建,能够丰富其文化内涵,达到形与质的统一。不可否认民俗空间的构建受到传统的制约,当然也会受到时代的改造。“如果说民俗诞生时期的一系列传统建构是民众生活的不自觉行为的话,那么民俗成为学科对象以后,它的建构就表现为文化的自觉和民族的自觉了,广大民众视民俗为一个民族或地方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从中挖掘、发展传统和利用传统。”上述民俗事项存在的民俗空间是一种时间性的空间,既有岁时节令的时间变化,也有民俗事项展演的空间边界。这种多维度的民俗空间既需要恢复传统的节日习俗,也需要保护相关的场所。传承和发展与之相关的民间习俗如元宵节观灯习俗、东岳庙会等,重构六合民间画的民俗空间,将进一步扩展这些民俗文化符号意义,而六合农民画雅致的绘画形式与凝练的艺术语言在民俗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也将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 ·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周星.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户县农民画: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与再生产[J].民俗研究,2011,(4).
[3]林继福,王丹.解释民俗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陆勤华,女,汉族,江苏吴江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文化馆群文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管理。